这篇文章是我们留学群在互联网上悉心梳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平台以获取更多详细资讯。教案和课件是教师每日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配套资料,教师每日都需要有责任心地编写每个教案和课件。设计教案时,要注重创新与变革。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换座位
首先将全班45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5、6、7、8、9、10。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6人、8人、10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
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6、8、10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9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
3、小结:交换位置时两两交换,刚好都能换位置,像6、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置,像5、7、9不时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
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
二、猜想验证,认识奇偶性
1、设置悬念、激发思维
现在我们继续来考虑六组人数:5人、6人、7人、8人、9人、10人,那么猜猜那些组合起来能够刚好换完?那些不能?
2、学生猜想、操作验证
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明)。
汇报成果:
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个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个
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学生的举例可以引导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
3、深化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2+4+6+8++98+100这么多偶数相加的和是偶数还是奇数?为什么?
三、实践操作、应用奇偶性
我们已经知道了奇偶数的一些特性,现在要用这些特性解决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问题。
1、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00次?105次?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奇数次朝下,偶数次朝上。
2、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学生:小组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反馈:有一小部分学生说能,但是上台展示,要么违反规则,要么无法进行下去。
引导感受: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每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杯子数的奇偶性,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发现
交流:一开始杯口朝上的杯子是3只,是奇数;第一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变为1只,仍是奇数;再继续翻转,因为只能翻转两只杯子,即只有两只杯子改变了上、下方向,所以杯口朝上的杯子数仍是奇数。由此可知:无论翻转多少次,杯口朝上的杯子数永远是奇数,不可能是偶数。也就是说,不可能使3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学生再次操作,感受过程,体验结论。
3、游戏。
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
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
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
一格的奖品就归你。谁想上来
参加?
学生跃跃欲试如果继
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谁
不想参加呢?为什么?
生:骰子始终在偶数区内,不管掷的是几,加起来总是偶数,不可能得到奖品。
是呀,这是老师在街上看到的一个骗局,他就是利用了数的奇偶性专门骗小孩子上当,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自由说。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
请同学们课后去尝试探索这个命题,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2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能比较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
二、用分数表示各题的得数
7分泌=()米31厘米=()米
309米=()千米119千克=()吨
13分=()小时63克=()千克
5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97平方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2、比较分数的大小
14/25和13/255/12和5/167/11和5/11
7/30和7/249/28和15/284/27和4/31
3、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并用小于号连接
5/14、3/14和9/1411/13、11/12和11/146/17、6/23和6/19
12/35、16/35和9/353/5、3/4和2/54/15、11/15和11/12
第4、5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算理和方法,再进行比较。
2、几个分数排列是,是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根据意思进行解答。
五、布置作业
2、真分数和假分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8-40页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形成体积概念。
教学准备:两人一份学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三把米尺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和思考,总能发现一些不寻常的知识,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去观察和思考?
一、抓住体积概念本质,就地取材,创设生活情境。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观察一下自己的抽屉,说一说你们抽屉里有些什么?
师:估计一下,你们现在的抽屉还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
师:为什么你们的抽屉还能放东西,说明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体验抽屉里有空间。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师:抽屉没塞满说明抽屉还有空间,如果东西放满了,也就没有空间。从有空地儿到没有空间说明什么?
师:在你们的抽屉里再放一个书包或一些书,能让你的抽屉变得满满的,也就是说书包能占抽屉的空间。发挥你们的想象,你们抽屉的那点儿空地或者说空间能放哪些物品?
师:书包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几十本书也能把抽屉的空间占了,放上一箱的酸奶同样也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说明什么?
物体都会占空间,大家举例说一说物体占空间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想象,让学生理解物体是可以把空间给占了的,也就是说物体是要占一定的空间的。〕
师:物体都会占空间,是不是物体所占空间都一样呢?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一样,有的物体占空间大些,有的物体占空间小些,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教师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由物体要占空间到每一样物体所占空间多少的不一样,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步步相扣,层层推理,较好地处理好了体积概念的抽象。以学生天天相见,日日接触的抽屉、书包为学习素材,学生学习亲切,又好奇。熟而不能再熟的身边事物也有值得讨论和学习的问题,自然这样的学习是学生最愿接受学习方式,也最易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精准的问题情境,探索学习常用体积单位,深化理解物体的体积概念。
师:物体占空间多,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物体占空间少,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小。
师:拿出你们的书包或新华字典,摸一摸它们的大小,感觉一下自己书包或新华字典体积的大小。
师:想一想,你能用手比划着告诉你的同桌,你的书包或字典有多大吗?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点同学分别到讲台上比划着告诉大家自己的书包或字典的大小。
师:你们知道他们的书包有多大了吗?
师:谁能用打电话的形式告诉我,他们的书包有多大?
师:想出办法来了吗?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办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看一看书,再想一想,然后大家议一议,找到方法了就告诉老师一声。
〔设计意图:其一、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创设出学生的问题情境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认识了体积概念后,用直观形式来描述物体体积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用手势比划一个物体的大小,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而用电话的形式来告诉老师物体的体积,对没有学习体积单位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描述物体的体积需要个标准,而这个标准便是体积单位,因为学生没有这个标准,所以学生完不成用电话的形式告诉别人物体的体积,也因为需要,学生的探究欲也越强,此时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其二、学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从教师那得到解决问题的结果,他们需要的是形成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方法,指导阅读教材,学会自主学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鼓动性和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性。
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同伴合作交流,让学生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大家对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体积单位的认识、理解和体验。〕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要用到体积单位,如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它们都是描述物体大小的体积单位。书上是怎样规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找出来,并说一说。
观察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然后再用手势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同一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进行学习。
学生自由活动,探索和体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
全班交流自己探索学习的情况。
师:1立方厘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师:1立方分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师:1立方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师:1立方米,大家比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一起来做。我这儿有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用这几把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师: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
师:大家不站不知道,现在我们的同学进去了,发现没有,1立方米的空间还真不小,整整一个小组11人都能挤进去,大家明白1立方米了吗?现在大家再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可放多少物品?
〔设计意图:学生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强化,而操作性的体验强化可以提高学生形成新概念的效果。对像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这样的规定性知识虽然不需要学生的探究和讨论,但采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活动方式(如读一读、说一说、估一估、比划比划等)去解读知识和理解概念,体验概念是必要的。〕
三、引导学生反思整理,形成体积概念。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你觉得很重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你还想知道有关体积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还应关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回顾和反思,这一环节缺失的课是不完整的课。反思整理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感悟学习过程,体会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同时在学习反思中,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启发课后观察操作,深化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师:今天大家的学习很投入,也学了不少有关物体体积的知识,我也很高兴。其实学习不单是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比如今天学习后,大家就可以去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它,如一枝钢笔大约有20立方厘米等。
师:课后,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比较一下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大小。我相信同学们的课外学习会比课堂上更认真,更投入,会有很多发现和收获。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引到课外,由他主学习转到自主学习应该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境界,是教师终身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需要我们在设计中去预设,在实践中去尝试。〕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密铺现象,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
2.使学生通过铺一铺、摆一摆等实践活动,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的特点。
3.在设计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转换,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受到数学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从教科书第121页剪下的图形,七巧板,方格纸,各种图形的磁铁教具,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理解
谈话:最近老师拍摄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件出示:
提问:这些图片分别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是怎样拼成的?
学生观察后,组织交流。(如果学生能说出没有空隙,教师给予肯定,并板书:没有空隙;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没有空隙,教师告诉学生并板书。)
课件继续出示图片:
谈话:上面的三幅图都可以看作密铺吗?为什么?(第一幅图是密铺,因为每个三角形之间既没有空隙,也没有重叠;第二、三幅图不是密铺,因为第二幅图图形之间有空隙,第三幅图图形之间重叠了。)
小结:(指密铺的图形)像这样的,无论什么形状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既没有空隙,又不重叠的铺在一个平面上,这种铺法就叫做密铺。(揭示课题)
[评析:先通过实物拼图使学生初步感受图形的密铺,再提供三个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认识密铺图形的含义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一个平面上,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认知规律。]
二、操作与探索
1.一种平面图形的密铺。
谈话:学校要在教室的地面铺地砖,现在有如下形状的地砖(出示平行四边形、梯形、正三角形、圆、正五边形等图形),如果让你选择,你想选择哪种?
学生自由选择。
谈话:猜猜看,你选择的图形能密铺吗?
提问: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测呢?(用纸片代替地砖铺一铺)
谈话:这确实是一个好方法。我们按这个方法来验证,请同学们按下面的要求动手铺一铺。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图形铺一铺。
(2)想一想铺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3)将铺的结果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操作,在小组里交流验证结果,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并选择一些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
提问:哪些图形能密铺?哪些图形不能密铺?你是怎么铺的?
小结:梯形、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能密铺;圆、正五边形不能密铺。为什么圆和正五边形不能密铺呢?这个内容以后将会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查资料,自主探究。
[评析:让学生选择一种图形进行密铺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密铺的特点。同时提出为什么圆与正五边形不能密铺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后查资料去进一步研究,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2.两种平面图形的密铺。
启发:怎样才能将圆或正五边形进行密铺呢?(用其他形状的图形填满铺的空隙就行了)
提问:如果用圆、正五边形与另一个平面图形来密铺,你会选择下面哪个图形?
操作:请同学按自己的想法试一试,如果你选择的图形不能与圆、正五边密铺,可以再用其他的图形拼一拼。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后,把学生拼出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
提问:为什么圆和另外的三个图形不能密铺?(因为圆的边线是曲线,另外三个图形的边线是直线,所以不能密铺)
再问:你是怎样想到用这个平行四边形和正五边形在一起密铺的?(先用正五边形铺,再看空出的图形是什么样子。)
[评析:在一种图形不能密铺的情况下,提出两种图形密铺的问题,为学生探究正五边形与圆怎样就能密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学生在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了图形密铺的特点,发展了空间观念。]
出示七巧板中的两种图形密铺的图案。
提问:你能像这样用七巧板中的任意两种图形进行密铺吗?
学生分小组活动,尝试用七巧板中的两种图形进行密铺。
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并与学生交流。
组织反馈,展示学生作品,共同评价。
三、创作与欣赏
1.设计密铺图案。
谈话:同学们能用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密铺,真了不起!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图形进行的密铺(课件出示)。
学生欣赏并说说每幅作品是由哪些图形密铺而成的。
谈话: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作品呢?我们一起来当设计师,先确定用什么图形密铺,再把你设计的图案画在方格纸上,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创作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提问:你觉得自己设计的作品怎么样?
[评析:鼓励学生运用图形密铺的特点进行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图形密铺的认识,发展空间想象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欣赏埃舍尔创造的密铺图案。
课件播放介绍埃舍尔主要成就的短片。(具体内容略)
谈话:同学们,埃舍尔创造的这些密铺图案美吗?只要充分发挥想象,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创造出更美丽的密铺图案。
[评析:精美的短片带领学生走进了奇妙的密铺世界,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用心感受着图形密铺的神奇和美妙,陶冶了情操。]
四、回顾与总结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的密铺,你有什么收获?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美丽的图案,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地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智慧去创造美。
五、拓展与延伸
1.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生活中用平面图形密铺的图片。
2.设计出用两种以上的平面图形进行密铺的图案,与同学交流。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体积与容积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实验、演示、讨论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课
师:同学们,今班老师要考考你们的观察力,好不好?(好)
(手拿两个铅笔盒)这两个铅笔盒哪个大,哪个小?(一学生上来指出铅笔盒的大小)
师:谁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呢?
生1:讲台比较大,课桌比较小。
师: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是有大小的。老师手里有两个土豆,同学们看一下,哪个大,哪个小?
(两个土豆差不多,学生猜测了几种答案)
师:看来,光凭观察难以看出它们的大小,那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哪个大,哪个小呢?(生一定想到用实验来证明)这就是我们今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受体积的含义
1.实验一: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两个量杯,并且里面盛上了一些水,请同学们观察水面的高度。(相同)
师:我将一个土豆放入1号杯中,请大家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水面上升了。
师: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
生:(可能说)土豆占据了水的空间。
师:哪一部分的水是土豆占据的空间呢?
生:(肯定想到)上升的水。
2.实验二:说明土豆占据的空间有大有小。
师:把另一个土豆放入2号量杯中,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
生:水面也上升了,两个杯子的水面不一样高了。
师:请大家再观察比较一下,两个杯子的水面,你发现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呢?
生:两个杯子的水面不一样高了。
1号杯子水面低,2号杯子水面高。说明2号土豆占据的空间比1号土豆占据的空间大。
3.师总结: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两个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它们占据的空间不一样。其实,任何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课桌占据了教室的一部分空间,你能举出物体占有空间的例子吗?(生举例)
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4.让学生举例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体积较大,哪些物体体积较小?
5.同学们想一下,你们在语文课中学到的哪个故事利用了这个现象,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难题?
师:看来,我们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感受容积的含义
1.师述: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两个水槽中都装满了水,哪一个杯子装水多呢?请大家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3.生汇报:方法一:将两个水槽中的水分别倒入相同的杯子中,看哪个倒得多。
方法二:把一个槽中的水倒掉,把另一个槽中的水倒入空槽中,看还满不满。
4.师总结:通过实验,发现长方体的水槽中水的体积大,正方体水槽中水的体积小。换个说法,也就是长方体的水槽容积大,正方体的水槽容积小。
5.揭示容积的概念
什么是容积呢?像水槽、粉笔盒、铅笔盒、教室等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容积。板书:容积
6.问题:同学们想一想,砖有容积吗?
(三)体积与容积的关系
我们知道,容器既有容积,又有体积。容器的体积与容积相等吗?为什么?
因为体积包括它的壁厚,而容积只指里面空间的大小。一般来说,容器的体积大于它的容积。
三.课堂练习
1.判断:
(1)物体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2)木箱的体积等于它的容积。()
(3)一个脸盆、一个酒杯和一个碗中,脸盆的容积最大,酒杯的容积最小。()
(4)小红用8个小正方体搭了一个大正方体,而小明搭了一个长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样大。()
2.小芳用一块橡皮泥捏了一个长方体,又捏了一个球,她所捏的长方体与球哪一个体积大?
3.王老师做了一个玻璃鱼缸,这个鱼缸的体积与容积一样大吗?
4.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小明倒了3杯,小红倒了2杯,你认为有可能吗?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五.课后作业
用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搭图形
1.搭两个图形,使体积相同。
2.搭两个图形,使其中一个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3.搭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可以搭几种?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变化?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6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141一142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自行探讨中总结概括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掌握其特征。
2.借助具体的操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初步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纸盒、直尺、有关本课设计的课件。
学具准备:长方体纸盒、直尺、影笔、学具袋三套(①六张硬纸板②橡皮泥、细木条③不规则的土豆块、小刀)
教学设想: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
在课堂设计上主要分以下三个层次,即(1)复习导入。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认知的一次飞跃。如何构建知识,在引入前首先让学生画出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总述平面图形的共同点(由线段围成),为学生理解立体图形是由面围成的这一概念埋下了伏笔;然后出示常见立体实物图,借助比较,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从而导人新课。(2)探究新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本阶段紧紧围绕由直观感知一一概括特征一一抽象图形三个层次来设计。首先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涂一涂,议一议等具体学习活动,认识理解长方体的各部分特征。其次借助围一围,做一做,想一想进行理解长方体的概念,初步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再次通过对长方体立体图形各部分的辨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练习巩固,本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又得以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力求体现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探讨交流一一总结应用拓展为主线实施教学的新路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学过了哪些图形请画出来。
2.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平面图形)
[评析:通过让学生画出己学过的乎面圆形,利于学生体验平面圈形是由线段围成的这一概念,为理解立体圈形的概念埋下伏笔。]
3.导人新课
①出示课本第141实物图
②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还是平面图形吗为什么(板书:立体图形)
③谈话: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种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④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⑤设问导题:为什么说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评析:设疑导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长方体的特征
1.整体观察、初步感知,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观察纸盒,用手摸纸盒,然后汇报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长方体面边角
(2)引导学生借助己有边、角的知识区分所发现的边、角与以往所学的不同,从而得出新的概念:棱、顶点。
(3)小组间同学互说一下各自长方体纸盒的面、棱、顶点。
[评析:借助学生的观察、触摸去发现新知,通过比较总结面、棱、顶点等概念,为研究长方体各部分特征打下基础。]
2.具体研究探讨长方体各部分特征
(1)面
①出示研究题: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面的大小怎样
②小组间同学看、数、说、议,然后小组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用规范的术语说面的特征。
板书:6个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小组成员间互指各自的长方体纸盒再说一下面的特征。
(2)棱
①出示研究题: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这些棱有什么特点可以分成几组
②学生借助数、量、涂色等活动自行探究棱的特征。然后小组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规律数棱的条数,用规范的语言说棱的特征。
板书: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④小组成员间指各自的长方体纸盒互说一下棱的特征。
(3)顶点
①什么是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特点
②小组汇报后师板书:顶点8个
[评析:研究题的出示,使小组同学间的研究有一定的思维指向,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量一量、涂一涂、议一议等学习活动,发现知识,突出了学生的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探索活动由无规律到按一定的顺序;对各部分的认识由不太清晰到形成清晰的概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
3.抽象概括总结特征
(1)通过以上的研究,谁能说一下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2)提供材料(六个长方形硬纸板)小组合作做长方体纸盒(学具袋①)
做后提问:
根据做纸盒的过程和做成的纸盒,小组间互说一下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小组间成员再讨论)
(3)媒体再展示长方形纸盒的过程,然后闪动面、棱、顶点(相对的三组面,相对的三组棱,8个棱点)。i
(4)学生总结概括长方体的概念及特征。
板书: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5)师引导学生观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纸盒,理解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6)师小结
[评析:在对长方体的概念和特征的总结之前,教师有意识地设置让学生做纸盒、媒体展示圈纸盒等情形,让学生在具体的体验中对长方体形成整体认识,既能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障碍,又利于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
4.抽象图形,再现表象
(1)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的形状是怎样的
(2)按要求观察长方体纸盒。
①正视一个面②一条棱③一个顶点
在以上三种情况下各能看到几个面
(3)随意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看到的是哪几个面
(4)媒体演示看到的三个面(前面、上面、一个侧面)
师说明为表示长方体的各个面把上面和侧面都画成了什么图形。实际上是什么图形
(5)提问:哪几个面没看到(同位互说)看不到的三个面我们可以用虚线表示出来。(媒体分别展示出虚线)并让学生分别说出表示的是哪个面
(6)看图说说长方体的特征(先指出图形中的面、棱、顶点,再说特征)
[评析:借助学生对长方体纸盒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透视图,通过对透视围的识认,进一步明确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例2
1.提供材料(学具袋②)(细木条若干根,其中有同样长的木条三组以上,橡皮泥等),小组合作做长方体框架。
2.小组汇报做的过程,然后回答例2的两个问题。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2)练习:指出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以xx顶点为例,说出在不同放置下的长、宽、高。)
[评析:学生自选木条做长方体框架,是学生建立清晰表象的再现,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对不同摆放位置下的长方体长、宽、高的说、指,加深了对长方体长、宽、高的理解。]
小结:回想一下,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同位互说后,教师提生回答)。
三、练习巩固
1.基本练习:第144页1题。
2.综合练习
(1)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以第一幅图为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是多少
②它的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是多少
③它的左侧面是什么形,面积是多少
(3)如下图,它表示的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3.操作性练习
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用学具袋③中的材料很快切出一个较为规则的长方体形状的土豆块。
(材料:三个完整的不同大小的土豆:一个已切有两个面的土豆块;一个已切有五个面的土豆块,其中有两个面之间不是互相垂直的面。)
[评析: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增强了学生练习兴趣,同时又能把所学知识巩固、应用。特别是第3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培养,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用课件演示:(1)钟表的转动;(2)风车的转动。
提问:观察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1)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在转动;
(2)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是绕着一点转动;
(3)钟表上的指针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风车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
教师:像钟表上指针和风车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这种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变换)
2.提问: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
生回答后板书。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
二、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83页例题1的钟面。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提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提问: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
(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知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教学板书:
旋转
顺时针旋转
逆时针旋转
相对应的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8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9-20页例1、例2及有关的练习。
教学目的:
1.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和高;会看长方体的直观图。
2.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通过操作、观察、想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实物及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足量的长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比较分类,引出新知。
1.教师投影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墨水瓶盒、粉笔盒、铅笔盒、排球、牙膏的实物图,引导学生按照平面上的图形(平面图形)和占据一定空间的图形(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分类。
2.师生共同概括:像粉笔盒等长方体或正方体和排球等球体等等,都占据一定的空间,把它们的形状称为立体图形。
3.请同学们谈一谈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4.引出新知: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长方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评析: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师出示多个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为学生创设了进行比较分类的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既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又对比较分类这一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具体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
(1)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智力准备,学生拿长方体跟随教师初步感知。
教师演示:
①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
②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
③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
[评析:学生跟随教师初步感知,初步建立表象,为下面的自己探究和学习打下基础。]
(2)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宫和学习用具,探究讨论面、棱、顶点的知识,小组内完成下面表格。(每小组1一张表)
我们的发现
面
棱
顶点
(3)老师巡回指导。指导要点如下:
①数面、棱、顶点时,如何数比较科学。
②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如测量、计算、比较及用身体某个部分去接触面、棱、顶点等)
(4)各小组根据所填表格汇报自己的发现。
[评析:学生在测量、计算、比较、想象、观察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是本节课的关键和精彩之处。学生在学习时,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模仿与记忆在内的多种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学生根据小组内的长方体框架,分小组观察、测量并讨论:长方体的棱有什特点
(2)师生共同归纳:
①按棱的长度可分为3组,每组内4条棱互相平行且长度相等。
②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3条,长度不一定相等。
③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④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由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的。
[评析:运用学习例1时的学习方法,对长方体的长、宽、高(棱),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学习方法进一步得到优化。]
三、巩固发展
l.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2)一个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3)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形状都相同。
(4)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的做一做。
[评析:学生在辨析性练习中,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四、师生共同课堂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略)
[总评:
①本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服务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②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数一数、量一量、摸一模、算一算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长方体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③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把传统的教师命令学生枯燥地、被动地记忆数学知识结论的过程,变成教师依据数学知识结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成由学生重复前人探究这些结论的再发现、再创造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活动,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以及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1.欣赏大自然中的变化规律。
2.提问:欣赏完这组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出示天安门广场张灯结彩、彩旗飘扬、花团锦簇的画面,并提取出三组物体。
2.出示教材例1主题图。观察这些物体的排列顺序,同桌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3.小结:我们发现这三组物体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出示盆花小图,并提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
2.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写在作业本上。
3.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4.全班交流,重点研究计算的策略。
5.看书。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1)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2)指名汇报想法,重点引导为什么除以3?你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判断?
(3)重点比较:解决盆花问题时大家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而这儿为什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用计算的方法呢?
(4)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能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的选择算法了。
2.出示试一试第2题。
(1)同桌互提问题,并把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2)指名汇报。
(3)小结:我们要想迅速的判断第几面彩旗的颜色,只要看哪个数就行了?
五、多样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按照规律算一算每组的第32个是什么?
2.摆棋子活动。
3.动态中的规律问题:俄罗斯方块游戏。
4.出示练习十第1题,介绍十二生肖并提出问题。
六、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谈谈收获。
2.拓展延伸:打球游戏。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方法建立事物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公顷的表象。
一、复习旧知。
1.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面积单位。
(1)一张银行卡的面积大约是40()。
(2)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约是2()。
(3)我们所在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4)我校田径场的面积大约是1()。
2.你认为填写什么单位?为什么?
二、引出公顷。
1.师指出:我校田径场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2.指出公顷可以用字母表示:ha
3.图片展示。引出:在测量或计算土地面积时,通常用公顷作单位。
三、活动感知1公顷的大小。
1.你认为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请你发挥自己的想像猜一猜。
2.指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算一算: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你能在学校找出两点让它们的距离是100米吗?
4.你能再找两个点组成一个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吗?说完后闭着眼睛想想。
5.出示校园平面图。
(1)再现刚才的四条边所组成的正方形。
(2)阴影正方形和原来田径场的大小。问:这个正方形和我们刚才所说的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追问:它们为什么都是1公顷?
6.出示长50米,宽50米的场地。
(1)这个正方形有1公顷吗?你怎么判断的?
(2)多少个这么大的地方就是1公顷了?你会怎么把它们拼起来呢?
(3)展示各种拼法。
7.出示边长10米(七位同学手拉手为边长)的图。
(1)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2)多少个这么大的地方就是1公顷了?你会怎么把它们拼起来呢?
(3)展示各种拼法。
8.你能判断我们整个学校有多大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9.在我们学校周围有没有1公顷大小的地方?能举例说明吗?
10.出示学校对面的高静园图片。(高静园占地面积13860㎡,约1.3公顷)
师:估计一下,高静园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公顷?
11.出示人民广场图。(人民广场占地面积约2公顷)
师:估计一下,人民广场大约有多少公顷?
小结:在估计时,你们都运用了什么方法?
四、在对比中拓展对公顷的认识。
(一)比一比:出示下列图文。
1.鸟巢的建筑面积约为26公顷,合()平方米。(配图)
2.实验小学的面积约为2公顷,合()平方米。
3.水立方的建筑面积约为80000平方米,合()公顷。(配图)
4.天目湖的湖面面积约为8000000平方米,合()公顷(配图)
①学生填写后校对正误,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如果你选择一个地方来介绍他的大小,你会怎么介绍?
(二)算一算:
一个足球场,长105米、宽6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它的面积有1公顷吗?(用计算器计算)
(三)读一读:中国国土面积约是960000000公顷。
师:介绍土地的大小通常用公顷这个单位,老师这儿还有一个信息。会读吗?读起来感觉怎么样?你有什么想法?
五、全课总结。(略)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1
全册教材安排
本册教材共安排11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的认识中,公倍数和公因数研究两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一单元的要求与大纲的要求比做了调整。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是有关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已经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分数。同时,学生也认识了小数。这两个单元将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倍数和公因数的知识是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的基础,因此教材在第三单元先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
数的运算中,学生在第一学段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已经学习了计算分母小于10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本册教材在揭示分数的意义后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计算的过程又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能力。由于方程的教学安排在第一单元,在分数加法和减法单元中,也相机安排一些含有分数的方程。
第五单元的找规律教学简单图形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由于学生对图形平移已有初步体验,也具有一定的探索规律的能力,因此安排这一内容是恰当的,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是有价值的。同时,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置。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主要教学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在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这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
最后1个单元安排整理与复习。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同样作了富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四次。数字与信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球的反弹高度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各中不同球的反弹高度是否相同。奇妙的图形密铺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欣赏与设计的活动,初步认识图形能否密铺、怎样密铺。画出美丽的图案则结合圆的认识,让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