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精选

2023-09-25 15:54:07 物理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良好的教案和课件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栏目小编强烈推荐“物理教案”希望您能从中获益,请耐心阅读本文同时也请务必保留收藏!

物理教案(篇1)

  物理教案:核能与核技术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核能与核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核能的发电原理和核技术的应用领域;

  3. 加深学生对核能与核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核能与核技术的概念介绍;

  2. 核能的发电原理;

  3. 核技术的应用领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核能的发电原理和相关概念的理解;

  2. 核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简单的问题导入,例如:你知道核能和核技术是什么吗?你了解核能是如何发电的吗?请举一个核技术的应用例子。

  2. 介绍核能与核技术的概念(15分钟)

  通过讲解和举例介绍核能与核技术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核能和核技术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3. 核能的发电原理(30分钟)

  3.1 原子核的结构和能量特征

  讲解原子核的结构和能量特征,包括质子、中子、能级和能量状态等。

  3.2 核能的释放与利用

  通过讲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核能的释放和利用的原理。

  3.3 核能发电的工作原理

  介绍核能发电站的工作原理和核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4. 核技术的应用领域(30分钟)

  4.1 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介绍核医学中的放射性示踪剂、放射治疗和影像技术等应用。

  4.2 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讲解核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育种、环境保护和营养调控等应用。

  4.3 核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了解核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无损检测、辐照灭菌和工艺材料等应用。

  5. 总结和展望(10分钟)

  总结核能与核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并展望核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六、教学评价:

  1. 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核能与核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2. 运用填空或选择题等形式的小练习,检查学生对核能发电原理和核技术应用的掌握程度。

  3. 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核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案,评估其可行性。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核能与核技术的基本概念、核能的发电原理,以及核技术在医学、农业和工业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和讨论,学生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核能和核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物理教案(篇2)

  1、其症状包括“暴食后自感内疚、羞耻或厌恶。”

  2、但上个月,责任旅游取消了这个项目,说虽然它可能让旅游者们自感善良,但它并不能帮助降低全球排放量。

  3、你会自感良好,也就是说,现在你能够爱你的邻居了——第二条诫命,开始感受爱和欢乐。

  4、他们在他们自感惬意的场所工作。

  5、但最后还是另一份调查让妈妈们自感神伤。

  6、那么,再加一个“感人”,甚或是“令人自感渺小”如何?

  7、即便是在经济衰退中遭创最重,因而其他方面亦颜面尽失的男人,也会因其身为人父这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自感岸然。

  8、同时该结构还能有效减小微加热器本身的自感效应,提高加热效率。

  9、自感系数是电磁感应现象中的重要概念,关于它的`定义可归纳为静态定义、动态定义和能量定义。

  10、本文对圆柱型同轴电缆自感系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11、传统测量电感的自感系数是用交流电桥,它存在平衡点较难找,并且在空间杂散信号干扰下很容易产生误差。

  12、查韦斯说,尽管自感恢复不错,他仍会听从卡斯特罗的建议,不会一下子恢复从前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13、用磁场能量法得出计算自感系数的一般公式。

  14、文章利用分式线性变换计算单芯偏心电缆单位长度的自感,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15、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中的重要概念,关于自感系数的定义可归纳为静态法、动态法、磁能法三种。

  16、提出了一种计算圆形螺旋线圈自感和分布电容的方法。

  17、但是本人自感对于我国政务公开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还略显薄弱,这是文章的不足之处。

  18、串联后的总自感系数等于各螺线管自感系数之和,所以顺接和反接公式都不成立。

  19、分析讨论了一些文献在计算载流圆环处于自身磁场受的张力和自感系数时使用线电流模型的不当所带来的发散问题。

  20、第十二章,讨论线圈的自感问题。

  21、不是一一归还或自感不行或不对退出来了呢?

  22、情绪抑郁、焦虑的人容易从梦中惊醒,因而自感梦多且睡而不实。

  23、本文为计算电涡流传感器线圈的自感而提出了近似的等效模型并得出了较为理想的计算公式。

  24、文章首先利用回转器-电容模型对两相电压调整模块进行建模研究,并推导出具体的磁集成自感和互感表达式;

  25、故可简单的计算中部附近单位长度上自感作为“无限长”平行导体回路单位长度自感的近似值。

  26、本文推导出了顺、反并接线圈总自感系数的计算表达式,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27、目的了解威海市农村居民自感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8、结论:河南省居民自感健康评分较高,慢性病、年龄、婚姻状况及人均收入是影响居民自感健康评分的主要因素。

物理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法点拨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达标自查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则应选择()

  A、50mL,5mLB、100mL,2mLC、250mL,5mLD、400mL,10mL

  6、使用托盘天平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用天平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10、在调节托盘天平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A、向或移动B、向左移动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给你一台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13、小实验: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约25cm,直径约7cm);

  两个塑料袋,一架天平,一个量筒。

  操作过程:(1)在冬天时将塑料袋装满雪,记下雪的类型(例如,湿雪、干雪、干粉状雪等)及室外空气的温度;

  (2)返回教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将一个圆筒称重(m1),仔细地装满雪,不要使筒内留下空隙,再一次将圆筒称重(m2),m2—m1即测得的雪的质量;

  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mL)

  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雪的密度=

  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14、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m/g水的体积V/mL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

  7960.090.0

  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骤怎样?

  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物理教案(篇4)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杠杆”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杠杆?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杠杆示意图如图1所示。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理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m=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mg

  =4000千克×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六、重心

  教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七、总结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4、6。

物理教案(篇6)

  物理教案主题:力的作用和力的平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性质和特点;

  2. 理解力的作用,能够区分力的三种基本作用;

  3. 掌握力的平衡条件,能够解决平衡问题;

  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力的性质和特点;

  2. 力对物体的作用;

  3. 力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难点

  1. 力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四、教学准备

  1. 课件、幻灯片或黑板;

  2.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用于启发学生思考和促进讨论。

  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力的性质和特点

  1. 利用图示和示例介绍力的概念和性质,例如: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是一个矢量量。单位:牛顿(N)。

  力的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示意图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力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部分:力的作用

  1. 介绍力对物体的作用:

  切向力: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能改变物体的速度。

  法向力:力的方向与物体表面垂直,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摩擦力:阻止物体相对滑动。

  2.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不同力的作用。

  第三部分:力的平衡条件

  1. 介绍力的平衡条件,例如:

  合力为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合力为零,即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合成为零。

  力的矢量图:利用矢量图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2. 给学生提供一些挑战性的力的平衡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解决。

  第四部分:课堂练习和讨论

  1.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巩固他们对力的性质、作用和平衡条件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平衡木上物体的停留条件等。

  六、教学总结

  1. 通过复习和总结,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前设定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

  1. 独立思考和解答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2. 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剩余部分。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示意图、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性质、作用和平衡条件。课堂练习和讨论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和实例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物理教案(篇7)

  知识目标

  1、知道振动中的偏振现象,了解什么是偏振现象,知道偏振是横波的特点.

  2、知道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知道偏振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光的偏振现象和机械波的偏振现象的实验对比,理解光波是横波的实质.

  情感目标

  培养良好的物理实验习惯,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验来验证理论.

  知道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做好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在复习前两节内容干涉、衍射的基础上进行小结,让学生了解:光的干涉和衍射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的偏振说明光是横波.

  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波的偏振现象,然后演示光的偏振现象实验,最好由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观察偏振光.引导学生分析横波的偏振特性,区别纵波的无偏振特性,再让学生区别偏振光与自然光.并分析讲解偏振光的产生方式,这一部分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查找资料.最后进行总结。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1、光的偏振可以用激光演示仪和偏振器进行演示.

  方法:使激光束的行进方向正对着学生的观察方向,使激光束通过偏振器.转动偏振器的某一个偏振片,用毛玻璃屏接收透过偏振器的光束,可以在屏上看到光的亮度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当两个偏振片平行时,透光最强;当两个偏振片垂直时,透光最弱.

  2、本实验也可以将偏振片分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用两个偏振片对着光线来观察光的偏振现象.

  教学设计示例

  光的偏振

  (-)引入新课

  问题: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表明光是一种波.我们知道波有横波和纵波,那么,光波是横波还是纵波呢?

  让学生思考、猜测.

  教师让学生观看机械波的偏振实验.

  (二)教学过程

  1、首先用机械波来说明横波和纵波的主要区别.

  我们已经知道绳波是横波,如果在它的传播方向上放上带有狭缝的木板,只要狭缝的方向跟绳的振动方向相同,绳上的横波就可以毫无阻碍地传过去;如果把狭缝的方向旋转90°,绳上的横波就不能通过了,这种现象叫偏振.

  横波的振动矢量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振动时,偏于某个特定方向的现象纵波只能沿着波的传播方向振动,所以不可能有偏振.

  光是否也会产生偏振呢?

  2、演示光的偏振现象:

  自然光:从普通光源直接发生的天然光是无数偏振光的无规则集合,所以直接观察时不能发现光强偏于一定方向.这种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的光叫自然光;太阳、电灯等普通光源发出的光,包含着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沿一切方向振动的光,而且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这种光都是自然光.

  让太阳光或灯光通过一块用晶体薄片作成的偏振片P1,在P1的另一侧观察,可以看到它是透明的.以入射光线为轴旋转偏振片P1,这时看到透射光的强度并不发生变化.

  再取一块同样的偏振片P2,放在偏振片P1的后面,通过它去观察从偏振片P1透射过来的光,就会发现,从偏振片P1透射过来的光的强度跟两偏振片P1、P2的相对方向有关.

  把晶片P1固定,以入射光线为轴旋转偏振片P2时,从P2透射过来的光的强度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当P1与P2的透振方向平行时,透射光的强度最大,当P1与P2的透振方向垂直时,透射光的强度最弱,几乎等于零.把上述的光现象跟机械波的偏振现象比较,表明光通过偏振片时产生偏振现象,由此确定光波是横波.

  要求学生总结上述现象,尝试类比机械波的偏振来解释上面的实验现象?

  自然光通过第一个偏振片P1(叫起偏器)后,相当于被一个“狭缝”卡了一下,只有振动方向跟“狭缝”方向平行的光波才能通过.自然光通过偏振片Pl后虽然变成了偏振光,但由于自然光中沿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所以不论晶片转到什么方向,都会有相同强度的光透射过来.再通过第二个偏振片P2(叫检偏器)去观察就不同了;不论旋转哪个偏振片,两偏振片透振方向平行时,透射光最强,两偏振片的透振方向垂直时,透射光最弱.

  光的偏振现象并不是罕见的.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除了从光源直接射过来的,基本上都不是自然光,只是我们的眼睛不能鉴别罢了.如果用偏振片去观察从玻璃或水面上反射的光,旋转偏振片发现透射光的强度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从而知道反射光是偏振光.

  3、光的偏振的应用:

  光的偏振现象在技术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拍摄水下的景物或展览橱窗中的陈列品的照片时,由于水面或玻璃会反射出很强的反射光,使得水面下的景物和橱窗中的陈列品看不清楚,摄出的照片也不清楚.如果在照相机镜头上加一个偏振片,使偏振片的透振方向与反射光的偏振方向垂直,就可以把这些反射光滤掉,而摄得清晰的照片;此外,还有立体电影、消除车灯眩光等等.

  探究活动

  1、利用偏振镜观察光的偏振现象.

  2、考察光的偏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分享

热门关注

抖音五一劳动节的文案搞笑200句

五一劳动节搞笑文案

企业国庆节贺词12篇

企业国庆节贺词

重阳节写给父母一封信(汇总4篇)

重阳节写给父母一封信

运动励志加油稿集锦

运动励志加油稿

档案管理工作简报8篇

档案管理工作简报

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通用8篇)

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10篇

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精品4篇)

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通用5篇

物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