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的光临栏目小编推荐您继续阅读“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这会是对你有用的。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 教案课件的准备有助于新老师有更多的自信。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纳税的计算。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纳税的一些资料;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_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后练习,交流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简单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算式计算,然后交流。
四、拓展提高
1.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_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 5%
超过500元~20_元的 10%
超过20_元~5000元的 15%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将三段不同的收税看作三个档次,先用总收入减去1600,看超过的部分是属于哪个档次,如果超过的部分少于500,属第一档次,用超出的部分乘以5%;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500小于20_就属第二档次,第一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再用(超出部分-500)乘10%,然后相加;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20_小于5000就属第三档次,第一、二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1500乘10%,(超出部分-20_)乘15%,再相加。
关键是这里第一、二档次的,要全额交税。
五、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纳税问题
营业额×5%=营业税
60×5%=3(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万元。
爸爸月收入2500元,应分两段来纳税:
2500-1600=900元
500×5%=25元
(900-500)×10%=40元
25+40=65元
答:爸爸应缴纳个人所得税65元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8~69页例1、2及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具体信息,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3、体验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以及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具体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准确提取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做好铺垫。
1、复习旧知。
谈话:同学们,再过几个月我们即将小学毕业。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件出示学生特长训练、做好事等照片)有心的同学把这些活动情况绘制成了统计图。
课件分别出示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六(5)班特长活动情况统计图20xx年我校学雷锋、做好事情况统计图
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分别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
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
2、引入课题。
谈话: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发现统计图在生活中的用途还真不小!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对统计图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或预测。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来分析统计图。(板书课题:统计)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观察扇形统计图,正确获取信息。
谈话: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发现我校的学生不仅学习优异,还掌握多门艺术特长,而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善于乐于助人。将来步入社会一定会受到社会的欢迎!王明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在寒假他就开始为自己的理想而行动,他去爸爸的彩电商店对各品牌彩电的销售情况做一个社会调查,为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彩电销售经理做准备。(课件出示彩电市场热闹的景象)
课件出示例1。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教室的彩电是什么牌子的吗?你认为这里的A、B、C、D牌各代表什么品牌?
(1)观察分析数据,正确判断。
第一感觉你认为哪种品牌的彩电最畅销?
谈话: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仔细观察,认真想一想,这幅统计图里其他部分可能包含一些什么品牌的彩电呢?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
(2)发现问题,合理分析。
谈话: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怎么样?(模糊不清,不够完整)对,因为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我们就无法全面的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也就不能作出A牌彩电最畅销这样的结论。引导学生说出: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认真观察,全面分析,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出发,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板书:认真观察,全面分析。
(3)发展提高,修改建议。
谈话:那你认为我们在制作和分析统计图时应该注意什么?你觉得要想更清楚的反映哪种彩电最畅销应该怎么修改?
小组讨论、汇报展示,教师引导评议。
引导学生把其他部分细化。
师小结:在我们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具体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一定要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
板书:客观具体。
谈话:看来,想当一名彩电销售经理还真不容易,不能只凭这个统计图就判断哪一种品牌彩电最畅销,还需进一步调查落实。
2、观察折线统计图,并能作出正确判断。
(1)观察分析数据,正确判断。
谈话:除此之外,临近春节的时候,王明还看到爸爸商店里A、B两名员工去年上半年的月薪情况统计图感到很困惑,我们一起去帮帮他好吗?
课件出示例2。
谈话:初看一看这两幅统计图,你觉得谁的工资增长速度快一些?
学生可能回答:从这两幅统计图中折线的趋势来看,我们发现A员工工资增长速度快。
引导学生着重回答以下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王明疑惑:为什么两幅统计图描述的统计数据完全相同,折线的变化趋势却不一样呢?与你的同伴一起探索一下其中的原因吧!(自由结伴探索)
引导学生发现:折线的走势一平缓一陡峭,第一幅看起来工资增长很快,第二幅看起来工资增长较慢,原因在于标准不统一。
如果标准一样的话会怎么样?(课件出示相同单位的统计图)
(2)总结问题,合理判断。
看来我们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统计信息,统一标准,才能避免作出错误判断。
板书: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延伸提高。
1、处理P69页练习十一第1题。
谈话:看到王明寒假里的收获,张华也不示弱。其实,为了迎接学校五月份的艺术节,在寒假里张华对我们六(5)班同学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扇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六(5)班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1)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呢?
(2)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图中其他部分可能包含的文艺节目,作出正确判断和预测。
讨论修改建议。
2、处理P69页练习十一第2题。
谈话:除此之外,小刚还准备利用五一假期出去旅游,他调查了这个地区去年月平均气温情况,并绘制出了统计图,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出示:某地区去年月平均气温情统计图。
(1)初看这幅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造成第一印象错觉的原因在于,该图绘制时每格表示1摄氏度,这样突出、放大了局部的差异,略去了整体的相似。
四、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谈话:同学们,通过六年的学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多门特长,而且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你们真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我们进一步分析了统计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分析、判断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吗?
学生自由说。
出示名言: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宋帆
学生解释、理解。
师小结:看来,想要把问题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处处注意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养成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谈话:同学们,下课以后,希望大家能够走进社区、商场、工厂等地,收集生活中的统计图,并把我们对统计图的分析、判断和预测的结果以书信的形式寄给各部门的叔叔阿姨,我想一定会受到他们的广泛欢迎和赞许!
最后,让我们把自己的社会实践继续下去吧!老师预祝大家成功!
【板书设计】
统计
认真观察客观具体
全面分析标准统一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在整理与复习中回顾整个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复习有关万以内数的数的读写法,比较大小等,培养学生的数感。
3.会计算万以内有加减法,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运算,会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运算。以及两步运算为主的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会比较数的大小;结合生活实际,会估一估。准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比较数的大小,掌握数的基本计算。
教学过程:
一、我的成长足迹。
1.师:同学们,三年的学习生活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我相信你们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同伴和老师说一说吧,谁愿意说一说三年来你在数学上有了哪些收获?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作品欣赏。
将上学期在数学活动周中获奖的优秀学生作品《数学小报》进行展示。
学生的优秀作业本进行展示。
4.学生自评、互评。
自我评价:说一说自己三年来在课堂上、作业方面、数学兴趣等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以及说一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同桌互评:同桌之间或者比较了解的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二、计算。
1.简单地复习有关加减乘除的有关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练习。
2.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地方或者说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把学生作业中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和类型进行讲解。
3.完成书本上课后习题:要求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检查,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检查的。从而提高学生检查的意识和能力。
二、基本练习。
1.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下画钩。
(1)两个数相乘,积比1000大一些,比2000少得多,可能是();
327048192151
(2)38与23的积可能是:
863874594
这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然后老师进行概括。如第二题,可以先判断积是个位是几,因为两个乘数的个数是8和3,所以积的个位肯定是4,因此排除863,再进行估算选出合适的答案。
2.找规律填数。
(1)208520902095()()
(2)120011001000()()
先找到一组数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规律填写下一个数。
3.在括号内填上>、<或=。
认识符号>、<、=的意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对于常见的量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复习克、千克质量单位。
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有关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回想一下: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1千克。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
5.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多长?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先确定一个标准,再估算。
第一个问题: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1200张纸大约厚12厘米;
第二个问题:一个班大约40人,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30个班。
第三个问题:10步大约7米,1200步大约1207=840米。
不同的纸张厚度不同,不同的人步长也不一样,实际教学时可请学生选实际量一量,再估算。
总结:
比较分数大小: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代数运算法则: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作业:
1.直接写出得数。
1028+998=20xx-619=1830=96060=0.37+0.73=
1.4-0.5=0.30.04=80.01=2.29229=82+62=
+=20-1==1=9.1=
0=12.2+8%=812.5%=50%=1010%=
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800-(287+365)71799+71720xx-172832
88434+17211593-[(4419+44)5]125208050
139+159+1791040.250.32+11.7+4.68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4】
第一课时
复习平均数例1、例2;统计表
教学目标:
通过例1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及怎样求出总数等内容和理解。
通过例2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求稍复杂的平均数问题的方法。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并能应用原始数据和表格计算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平均数。
出示例1
问:要求七个班的平均人数,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算出结果。
想一想: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解答。
通过计算让学生总结出求平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2
学生想:要求五年级平均每人做多少个,必须先求出()和()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
让学生总结求较复杂平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完成137页的做一做
复习统计表
出示137页的例题。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看看计算的结果对不对。
完成138页的做一做
第二课时
复习统计图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让学生归纳整理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区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加深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初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统计图反映情况较为合适。
教学过程:
复习
回答
你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出示某电子仪器一厂和二厂在三个方面的统计图。
回答四个问题
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和快?
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综合上面的分析,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把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概括和总结。
让学生看书或出示140页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