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 爱情故事 | 儿童故事 | 搞笑故事 | 恐怖故事 | 哲理故事 | 神话故事 | 历史故事 |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篇1】
【成语】: 威武不屈
【拼音】: wēi wǔ bù qū
【解释】: 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成语故事】:
孟子说:“真正的大丈夫是实行仁义的人。‘仁’者爱人,‘义’者帮助人,扶危济困,让自己的行为使别人受益。他不必名震四海。当他有机会施展报复时,就会使天下人受益;即使不得志也不会埋怨命运不公,仍坚持自我的完善。真正的英雄不会因为富贵而胡作非为、也不会因贫贱而改变思想,更不会在暴力面前屈服。”孟子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历史上的大英雄。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篇2】
关于春秋战国的两则成语故事
人心如面的故事
春秋时,郑国的执政者子皮,想任用尹何担任大夫,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尹何太年轻而且从来没做过官,大家都怕他能力不够。可是子皮却不以为然,他说:“他的诚实很令人欣赏,相信他绝对不会辜负我对他的期望,而且现在正是给他学习的好机会。”
子皮的另一位大臣子产从容地回答:“大王您想培养年轻人当然是件好事,可是这样做反而会害了他。就像叫一个不会用刀的人去切肉,他反而会剁伤自己的手。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如果让尹何在正式当大夫之前能够多加学习,那么,在他从事工作的时候一定会井井有条,否则将会为国家带来想不到的损失。”
子皮听了子产的一番话后,恍然大悟地说:“你说的非常道理,以后每件大事我都要事先听听你的意见,才不会犯下大错。”
没想到谦虚的子产却摇头说:“人的想法就像每个人的外貌一样,各不相同,我的意见只能做为参考罢了!”
奉令承教的故事
战国时,燕国有一个大将叫乐毅,中山国灵寿(今属河北)人,是燕国著名的大将乐羊的后代,祖上世代为将。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打败齐国,先后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因为有功被封于昌国(今山东淄博东南),号昌国君。
乐毅率军攻破齐国以后,将齐军孤守的莒城和即墨两座城整整围困了三年,并想以收服人心的办法,攻占这两座城。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
齐将田单施用了反间计,导致燕惠王用大将骑劫代替了乐毅,乐毅担心回国后会被燕惠王杀掉,便逃到赵国。
骑劫取代了乐毅以后,完全改变了乐毅的战略方针,准备一举攻下即墨。
但事与愿违,反而被田单用“火牛阵”打败,齐军一举收复了七十多座城池。
骑劫大败以后,燕惠王又想起了乐毅,便写了一封信,请乐毅回来。
乐毅给燕惠王回了一封信,说明他不能回来。
信中写道:贤圣之君不以爵禄私自赏给亲信的人,而是有功者赏。
能胜任某种职务的,就使他担任某种官职。
先王(指燕昭王)待我恩情很深,重用封为亚卿。
我也认为,只要遵从命令,尽心尽职,便可报答先王了,因此欣然接受了先王的重托并已完成了。
我和先王的交情已是有始有终了,还是不回燕国为好。
燕惠王见请不回乐毅,非常后悔自己当初的草率行为,就把乐毅的儿子乐闲封为昌国君。
后来,乐毅死在了赵国。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篇3】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脍炙人口
春秋时,有父子二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皙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再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
公孙丑问:老师,脍炙(脍,细切的肉;炙,烤肉)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啊,这世上没有哪一个人不爱吃脍炙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肯定也都爱吃,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而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原文是:‘脍炙,所同也’);羊枣的滋味确实比不上它,但羊枣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就是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引申出来的,原意是指人人都爱吃的美食,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