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心得体会精选

  小编精心推荐

  心得体会范文 | 心得体会怎么写 | 心得体会格式

教学勇气心得体会(篇1)

  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也许很多教师会说,是外部体制带给我们种种的分离,造成了我们的教学丧失了心灵。帕尔默告诉我们,外部教育体制是根植于最压迫我们内心世界的特征之一——恐惧。我们恐惧失去形象,失去地位;我们害怕与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生以及我们的学科造成冲突进而造成失去原有的自我认同。正是这种不健康的恐惧造成了我们的分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静等外部体制的变化,我们要依靠自己,要承认一个事实,多元性会给我们更多的空间,创造性的冲突,为赢而輸会给我们更多的希望,也是我们不断扩展自己能量的源泉。因此我们不要害怕,不要恐惧,去寻找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让自己的教学建立在自己的心灵之上,去创造真正优秀的教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在用心读过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明白我们应该从学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知识三个层面来看待教学,优秀教学是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优秀教师是不把自己的教学简单的降低在技术层面,而是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教学源自自己的心灵。因此,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开放我们的心灵。

教学勇气心得体会(篇2)

  日跑数里,并未疏于学习。不过时光太快,仅凭奔跑的脚步似乎无法将假期截留,于是下笔做些记录。对于一本畅销译本书籍,我采用手术刀式的分解和一些随性的思考,如此既保留了阅读兴趣又不至于过目即忘。

  教师即课程,教师即教育。如同定向运动,先得锚定自我,才能建立与学生、学科、同事、世界的联系,才能选择途径,才能发生教学这个织网行为。想把育才比喻为大树,教师心灵是这颗树的种子和原始力量。种子优良、坚韧、根深才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又觉不妥,因为教育的果实并非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把教师自我比喻为阳光、水源都不恰当,因为教师的自我发心对任何受教育者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催发,而是一种激发和滋养,使其有无限的可能性,而非整齐划一的雕琢和栽培。

  教育是让心越来越柔软,让脊梁越来越坚硬。教师的内心如果没有被激发,一切外在都如梦幻泡影,收效甚微。咱们的培训还少么?培训的形式还少么?优厚待遇、顶住官僚侵扰、肩负学术治理、教学方法和用品改良并不够,珍惜、激励教师心灵才是教育革新的源泉。构建教师自我的内心景观,让教师意识到自我、认识到自我、触摸到内心。教师对内心世界越熟悉、越笃定,教学与生活就越踏实。我们曾经把这些标准认定为优秀教师、教育专家才需要达到的层级和境界,而其实这是踏入教坛者就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教育体制能否从解决外在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策略转变为支持教师的内心世界,催发教师的内心生长?教师能否从被动前行多一些主动思考,从满满套路技法层面留存一点空间去触摸自己的真心。很多老师教着书,用着方法,戴着面具,使着套路,但是却未曾问过自己何为真,何为自己。你找不到自己的心,一定找不到学生的心,更无法建立学科知识的通畅纽带。

教学勇气心得体会(篇3)

  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心得体会

  高一英语组

  在近来的讨论中,我认识到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师德素质。

  现今社会中,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如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迟到就不让进教室,做错事就罚打扫除等变相体罚学生,认为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优生笑脸相迎,差生横眉冷眼等等,这样肯定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新教育理念的同时,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有良好的师德表现,我认为需作到以下几点:

  1钻研教材,在新课程新课标下认真备课,上课,“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才能教好课,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2转变教育理念,从以往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

  3以身示范,以情感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要求学生不能怎样,自己就先要做到。教育过程中,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以情感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不再犯,这一过程需一定的方法,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尚未摸索到较好的方法,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积累经验,并积极听组内老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总之,我会努力成长,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拥有高素质师德的新时代人民教师。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要形成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方式,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想,那就是主体性教学思想和反思性教学思想。以此为指导,教师应该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四种:

  ⑴主动参与教学策略

  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主动积极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策略。含义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动机、指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全面性、为学生提供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必要的参考意见等。

  ⑵“探究——发现”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是关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事物现象的探素研究,获得该事物现象的本质及关于现象间规律性联系的知识,发展智力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教学策略。这时特别注意探究教学也必须一定的程序。学生的探究活动始于问题,而问题产生于学生对教师创设的问题的仔细观察。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符合教学活动要求的认知意义,即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与问题相适应的观念,而且学生的已有观念又不能对问题情境作出完全理性的解释。

  ⑶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是以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去达成小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主要区别是: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小组合作目标是组内成员合作的动力和方向;组内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是合作学习活动的主要评价指标。

  ⑷联系生活教学策略

  联系生活教学策略是通过教学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生活或通过对生活的模拟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有效掌握、智力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策略。

  学习魏书生教育教学理念心得体会

  ——学《教育犯错误学生的策略》有感

  英语组

  王玉珍

  魏书生,一位教育圣坛上的奇才,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全新的教育理念,创造了教育史上一个个惊人的神话。他,其貌不扬,却谈吐不凡,他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细嚼他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在感叹的同时,更多的是深思与领悟。

  魏老师众多的教育理念令人敬仰。其中魏老师教育犯错误学生的策略,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例如学生犯了错误,魏老师让学生写说明书。而且要求学生使用心理描写的表达方法,描绘心理活动。这种教育方式,更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而且学生在写犯错误说明书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过程。比老师以苍白无力的说服教育效果要更好。这样的教育才是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我们也用类似的方法,当学生犯了错误,我们会让学生写“检讨”,写“保证”,学生一开始就处于被动认错的位置。这样的心理,使学生无法心平气和,冷静地思考自己犯错误的经过。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改错的目的。使我们的教育变成一种形式。为教育而教育,这样做的结果是忽视孩子内心的体验与感受,写“检讨”书的孩子要不从此一蹶不振,要不就会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权衡比较,我们不得不承认魏老师的教育方法高、妙!

  魏老师教育犯错误的学生,还有更让人叫绝的招法——唱歌。哇,多新鲜的惩罚方式!试想,当一个孩子犯错误了,老师竟幽默地让他唱一首歌,怎能不淡化学生的逆反心理。犯错误的学生唱歌之余,便会扪心自问:老师已发现了我的错,却没有责备我,我怎么能再犯这样的小错误呢?

  魏书生,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重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发展各种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改变只作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使学生充满信心、愉快、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做到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共同得到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懂得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

  二、数学课堂生活化

  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因此我在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以下是我在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的一些具体例子。譬如:

  1、搜集学过的平面图形实例。

  2、搜集学过的立体图形实例。

  3、制作平面图形。

  4、制作立体图形。这些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统计,认识各种几何图形,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

  的状态。再如:星期天购物见闻。介绍临走前手中有多少钱、买了哪些东西、用了多少钱、回来时剩下多少钱以及买东西的见闻。从以上购物事件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又如:介绍你们家的经济状况(每年的收入、支出、余额)、生活状况、你们的消费水平以及你将来的工作收入打算。从中懂得收入、支出、余额的计算以及资金的合理安排。

  以前的聋校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1、注重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

  2、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3、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

  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训练创新思维。

  4、巧妙安排数学教材,巧妙提出问题,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5、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总之,在教学中,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的那种“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己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仅的是知识,最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学勇气心得体会(篇4)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部书,就仿佛跟着作者进入到了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进行一次旅行。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一系列富有洞察力和说服力且充满激情的著作中,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理解。

  帕克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这样说: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很多教师非常热爱教学,但他们却时常遇到很多困难,并因此感到无助和恐惧。是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初上讲台时如履薄冰的紧张,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时的烦恼,满腔的热忱得不到理解时的苦闷,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的无奈。有时,那热爱教育的心会怀疑、会动摇、会退缩。

  作为一个教师,该如何在热爱教学的同时又不失勇气呢?这种勇气又来自哪里呢?帕克以他的实践经验给出了我们答案:他提出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之外一个特殊的、不被人重视的领域——教师的内心。他指出了好老师与不好老师的区别:他认为,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而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学科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学科和学生联合起来,也就是说,好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帕克是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联合能力的:“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他进一步阐述,对热爱教学的教师来说,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很容易理解他的这种所谓的“联合力”,每一个教师,不论他优秀与否,肯定都过几节自己满意的课,这些成功的课是他把自身、学科和学生结合得最完美的。帕克认为: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问题比技巧更重要。

教学勇气心得体会(篇5)

  今天,正当梅子拖着疲惫的身体正准备离开教室,唐校长便一脸严肃的立在了教室门前。梅子心一冷,她敏感地觉着应该还是那个事情。正如预想的那样,学生家长仍然纠缠不清,梅子不禁哀叹,也许这便是生活,有钱和有权者的生活。

  梅子漠然地来到副校长室,然后便看到了那张冷酷而带着嘲讽意味的处分决定。上面赫然写着因为这件事情,自己和他一起受到处分。莫名的愤怒袭上心头。高傲的梅子想不明白,自己明明没有动手打过孩子,何以给自己处分。而且即便是自己的事自己去担当,又与他有何关系。但是梅子知道,这时的争辩没有任何意义。可是自己内心对他的愧疚与亏欠是注定了。梅子无力地离开了校长室,此时,她感觉周围的空气也带着些许嘲讽的味道,同时夹扎着冷风凄雨与漫天的阴霾将自己包裹起来。但是梅子多少感觉到木然,这原本就是一个有钱与有权者的社会,自己一介草民何以与这漫天的令人窒息的社会抗衡。只是,梅子内心多了份牵挂。“他在那里?他是不是早就知道这个结果?他为什么要和我一起承担这些无谓的东西?”梅子纷乱的心里浮想联翩。她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看到此时,校车已经开进校园,依稀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那个让自己魂牵梦萦的人。

  梅子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了下班前的一个小时,看到那个有些消瘦的身影,她感觉到自己像个罪人一样。一直以来,梅子感念他对自己的知遇之情,甚至因为交往,梅子对他产生了一丝丝朦胧的情愫,尽管,梅子无所求,只希望用自己的努力,维护自己在他心目中的那份美好。然而此时,梅子失落极了。她分不清,也不想弄清楚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因为,她的心早已被亏欠所占据。

  终于拨通了他的电话,一如既往,他用温柔的声音劝慰着梅子,是那么地坦诚与稳重。梅子嘴里重复着愧疚的话语,但是,这一切在这份温柔与厚重里面,变得是如此无力。高傲的梅子,那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清高的女人,又一次在他面前臣服。因为,梅子知道,他懂自己,他懂得自己的心。这是她寻遍一生,都在苦苦追寻的感觉。在梅子心中,她不在乎锦衣玉食的享受,附庸风雅的做作,她在乎的是一个真正懂得她的人,能够用心去呵护她,珍视她的一颗心。梅子静静地聆听着电话那头的劝慰,此时,周围的一切都归于静谧,梅子只希望这份感觉能够永远印刻在自己心灵的一隅,即便在烦嚣的尘世,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细细体会,这也是一种美。

  起风了,窗外昏黄的灯光下,树儿随风摇曳,树影也变得婆娑起来。而梅子的心里如波澜不惊的湖面,相信,以后的梅子无论遇到什么,她都会多一些沉稳,因为她知道有人在她的身边静静地守候着她。

  事情还没有结束,尽管疲惫不堪的梅子,误认为一纸处分决定就会将事情画上一个圆满的休止符。然而学生家长仿佛执意要将梅子置于死地而后快,无休止地纠缠着学校,并且借助教育局的关系不断地给学校施加压力。梅子无处可躲,她无助地躲在自己编织的壳里面,因为她早已习惯了这一切。

  此时,梅子一个人颓废地望着窗外,春天的风,浮躁地裹挟着尘土,吹袭着泛着嫩芽的树儿,干燥的空气也仿佛带着郁闷的味道。梅子长长地吸了一口气,然后便一遍一遍地劝慰着自己。她很想放弃,尤其是事情发生后,梅子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每天辗转反侧的压抑,夜不成寐的困顿与无奈,仿佛一股脑的向她袭来。放弃还是坚持?梅子一遍又一遍地叩问着自己的心。放弃,心有不甘,不愿被这残酷的现实打倒;但是承受这份压力,因此所带来的痛苦,也是梅子不愿意接受的。好想找个肩膀痛哭一场,但放眼望去,哪来的依靠啊!一切的一切,只有自己独自品尝着,那份苦涩的味道。

  梅子有些后悔了,她后悔当初的选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所有的原则,所有的坚持,都是徒劳。一次又一次地碰壁,眼前的现实,冷酷地向自己的原则宣战,梅子感觉自己好无力,也好无助。

  放弃,还是坚持?梅子到底该如何选择?

教学勇气心得体会(篇6)

  (《教学勇气》帕克.帕尔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10月第一版。)

  读此书,甘之若饴,前段时间读过一部分,后来它神秘失踪,读过的部分像美酒一样不断在心里发酵。昨日它又出现在我的面前,重读了读过的部分,又一次感叹它的真实,感叹它的影响力之深,不禁为这折服。采撷部分精彩内容,以做赏析。

  一、心灵缺失的原因

  “当学术文化贬低内在真实,仅仅赞誉外部世界时,学生和老师就失去了心灵。”看到这句话时,心中想到许多关于名师的争论。魏书生是我97年刚参加工作时接触到的名师,因为听说此人有神力,带着两个班的语文兼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学生的自我学习扎扎实实,所带的学生成绩突出。然而今年在Q群却看到了对魏书生的质疑,说他是技术派的代表,在他的眼里只有管理的技术,缺少语文的涵养,在语文教学方面缺少建树。徐江老师“用哲学思维解读文本”,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等观点都遭到了质疑,质疑者称“用哲学思维”解读文本,会造成泛语文化,语文会上成政治课,而“语文味”的提法更不靠谱,语文这一提法本身就不科学,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为了迎合某种统一杂合在一起的概念,远比不上“语言”或“母语”更明确科学。

  在我看来,有质疑的声音,说明“语文学科”的成长和进步,不管是魏书生、徐江,还是程少堂,他们都对语文教学做出了有益地探索,语文的教学既需要管理技术,也需要哲学化的解读,还需要语文味的体现。这不是简单的杂合统一,因为他们提出的角度都不是语文的本质,而是冰山一角,魏书生的管理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秩序和自我管理的可能性,徐江老师的哲学解读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文本价值提供了可能,而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则是上课过程要注意的一个元素,至于语文味是酸的,还是甜的,则要根据文本的内容来体现。当然语文不一定从“味”的角度进行建设,还可以从音律的角度,从动态的角度,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探索。

  每位教师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潜在价值,魏书生、徐江、程少堂老师在一定的角度上启发了你,你是否能用好他们教给你的招,能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招,取诀于你对自身的认识和自身潜力的发挥。而不要忙着去公开迎合或质疑他们的观点,你思非你想,世界就是这样的微妙。

  二、心灵叩问的力量

  “我是谁?我有没有把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我有没有恢复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有没有获得生活的完整?”读到这句,想到的是《尘埃落定》那个傻子,每天起床后都会叫仆人问自己“我在哪里?”“我是谁?”通过这两个追问,傻子少爷表面上像个得失忆症的傻瓜,而实际上却很清楚自己每天该做什么,这两个追问让他活在当下,尽量做好符合自己角色的事情。活在当下,是多么简单又高深的生活艺术呀!当年于丹老师就是凭着“活在当下”的视角来解读《论语》而成为学术超女的。历史上有多少故事都是活在当下的最佳解释呀!活在当下是生活的一种态度,也是生活的校准仪,你可以高瞻远瞩,也可以回味往昔,但你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当下。昨日不可挽回,明天遥不可及,只有今天才是你真正拥有和正在拥有的。

  帕克的这一句叩问,让我清楚今天的力量,也让我知道,我必须为自己的将来——幸福而完整的将来规划一下。

  三、心灵伙伴的影响

  “师徒是人类古老的舞伴,长辈以他们的经验增强晚辈的能量,年轻人以他们新的生机充实、激发长者,在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构。”教学相长是儒家经典主张之一,在接触到帕克这个解释之前,教学相长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存在于心,虽然在师范实习之时,已经撰文写过关于“教学相长”的小文。从帕克的解释当中,我知道了长辈擅长的是经验,而晚辈所拥有的是生机。我们的教育如果继续禁锢年轻人的生机,只强调长辈的经验传承,我们的教学生活就会因为缺少舞伴而失去许多精彩。独舞和合舞的区别就是:独舞更重表演性质,比如众多公开课沦为表演课的事例;合舞更重互动性、和谐性,合舞能战胜人类的害羞、恐惧等阴暗心理,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演员。“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搭建学生传播生机的舞台,我们的教育教学必然不是像现在这般的死气沉沉。

  四、心灵诗歌的升华

  日复一日,

  我振翅寻觅,温恭求真,

  却深感难尽人意:

  我的心声、呼唤,没人理,

  世人啊,

  只信实、崇强、斗力!

  我雀跃,

  朝求知之家探求——

  拥抱每一过错,像找回久失的孩子,

  鼓翼奋飞,

  带迷途的孩子归家。

  利笔伸正义,

  力透纸背。

  我为正义伸张;向上面解释——

  唉,正义的名堂繁又长。

  申辩正义也孤独难当。

  ——斯坦福德《受启发的导师》

  本诗分成三个小节,第一小节写出了孤寂,第二小节写出了奋进方法,第三小节写出了无奈。每个人都会追求幸福,但很少有人知道幸福植根于不幸,幸福和痛苦是一对孪生姐妹,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王崧舟语)。

  面对痛苦和不幸,一种方法是逃避(大多数的人选择),另一种方法是正视,只有你敢于正视,痛苦和不幸才会成为你的垫脚石,帮助你走向幸福的一面。就像第二小节所写,“拥抱每一过错,像找回久失的孩子”。

教学勇气心得体会(篇7)

  利用假期休假时间,我读了教育专著《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该书围绕“教学是基于教师的心灵,即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这一中心,探讨了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灵历程,列举了一种分离的生活并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鼓励教师为更好地投入教学,过一种内心完整与和谐的生活,并由个人内心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转向更大的共同体世界,提出了教育改革中如何从教师心灵出发,激励教师把职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改革注入活力。

  1、教学勇气:问问自己我是谁?

  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缘自于对“我是谁”的认识。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再谈教学。当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想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摆脱许多当前的困扰坚定执着地走下去。

  要想最终获得成功,必须有孤独的时间和空间,真正的自由只能在孤独中诞生。当无人能与你进行直达内心世界的攀谈时,毫无疑问,你会孤独。要能做到在孤独中行走,需要极大的勇气。教学是需要勇气的,教育也是需要勇气的,丧失了自我的老师,如何教育出有个性的、有创造力的学生?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勇气是,首先应当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负责,不跟着社会所谓的大环境随波逐流,因为我们是改造社会、创造社会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像吴非老师那样,直立行走,不跪着教书。

  2、自我肯定

  “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我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 “当我唤回了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以上几段文字,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关键词:自身认同、自身完整,听从自己的的心灵呼唤。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具体来说,心灵是指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自我认同是指构成生活的不同力量的汇聚,这些不同的力量来自你的天赋、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等,而自我完整则是指将这些力量协调,编织进一个完整的人格中,即一个人是在生活各种力量的集结中找到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的。然而,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倾向于去外部客观世界寻找力量使我们确信技术、方法、模式,使得教师的“心灵”是我们鲜去讨论的一个话题。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时”,你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你是否为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当教师“用一种深切地结合他本身独特气质的方式”把把自身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在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够发挥出惊人的教育力量,甚至发挥出改变现实教育制度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呼唤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

  “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是以这样的事实为特征的:这第三事物真实地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它能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在这样的教室中,并不存在惰性事物。伟大的物质如此活跃,教师可以当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当教师,彼此都可以伟大事物的名义向对方发表其见解。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一种超越本身的力量——这就是超越了我们的自我专注、拒绝把我们削减为只需要自我关注的主体力量。”

  我们的教学经常徘徊于两种中心之间而无所适从,教学究竟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呢?当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中唯一的活跃体时,不是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就是学生占据整个课堂。缺乏标尺的天平总是东斜西歪,平衡需要一个第三事物的支撑。这个第三事物就是要学习的事物,即称之为“主体”。帕尔默提出课堂应以主体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我们把知识看作是纯客观的,那么知识就像被处理过的动物标本一样,干瘪而缺乏生气。这样的知识是死的,只能被称作“客体”,作为客体的知识,在课堂中则表现为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然而,认知者与被知者始终处于一张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网之中。如果我们将被知事物看作是有生命力的,主体不停地呼唤我们从自我中进入它自身之内,去深入发掘它的秘密,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和机会与主体直接对话,产生联系,就构成了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交错、动态的学习共同体。事实上,当前课程改革坚持的精神实质就是主体教学,我们完全可以建构一种高效的开放的课堂,将知识有意义地连接起来,将学生引入和主体之间富有激情的对话。融入集体

  “由于学生一起学习,所以真正共同体发挥了教育力量。虽然我们依然坚信竞争是提升学习动机的最好办法,但因这些学生的个人学习使他们能够为群体的探讨作出贡献??。一起学习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从别人的眼睛看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强迫他们透过他们自己有限的视野去审视每一件事物。他们能检查而且纠正从各种不同的观点所看见的一切,因而有机会得出更趋于正确的结论。”

  帕尔默一语道破作为教师建设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是多么重要!我们完全可以让共同体发挥教育的力量,但这一定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体的基础上。何谓真正的共同体呢?帕尔默这么描述:“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关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学是一种个人化的专业,在这样的“教师文化”中,不仅仅是停留在学习他人的长处上。帕尔默告诉我们,“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当我们聆听彼此的故事时,我们时常会默默地反思自己作为一名老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共同体中的同行是很好的镜子,是很好的参照物。同行间的切磋,还能帮助我们了解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同行的意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别人眼睛里看事实的机会。通过同行这面“镜子”照出我自己,认识我自己。这样,才是学习于“共同体”中,让“自我”相融于“共同体”。

  在阅读《教学勇气》的过程中,我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动。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教学勇气心得体会(篇8)

  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一一教育和分离的生活。我认为本章,首先,通过剖析恐惧,指出恐惧让教师分离。然后找出引起教师恐惧的三个原因:学生心中的恐惧,教师内心的恐惧,客观主义的错误认识方式。最后指出,我们不要害怕恐惧。下面从这五部分来说明我的阅读感受。

  第一,剖析恐惧。恐惧是一种使我们和同事、学生、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相分离的东西,使教育成了恐惧的事。我们需要通过解读恐惧,用自我知识的力量去克服种种分离性结构。如果我们破解恐惧,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所以呢,我们老师应该从内寻找力量,打开心灵,正视自己,不自我回避,建立自我认同和完整,接纳自己的一切,积极的与学生建立联系。

  第二,“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些来自地狱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的,而是被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所以,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一是要不责备,要用心去巧妙的诊断学生的真正病因,二是尊重每一个生命,倾听包容每一个有个性的学生。三是开放心灵,建立关联,因材施教。教师要宽容关注、关心、尊重学生,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了解学生心中的恐惧,从而破解恐惧,建立关联。

  第三,教师内心的恐惧。教师只有认清了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学生的恐惧。我们教师不能把自己关在自己的资格,讲台,身份和研究之类,不许别人接近。这样,当来自地狱的学生不再与我相关,我的生活也变得与世界越来越脱离。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往往让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的宽带教师的世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也从而使我们产生的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吧。

  第四,令我们恐惧的认识方式。客观主义的认识方式让我们产生恐惧,把我们与学生、学科分裂开来。我们要敢于走出我们的恐惧,把认识作为一种爱的形式,我们就可能放弃我们控制的幻想,而与世间万物形成伙伴关系,我们要用爱和包容引领教育学生。

  第五,不要害怕。能把我们引向重建联系方向的唯一途径,是标明为精神性的东西,也就是,自我意识和觉醒,改变自己的理念和方式。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诚实,这些与我内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我可以有恐惧,但我不必置身于恐惧,只要我愿意立足于我们的内心世界景观中的其他天地而教学。积极与他者联系为共同体,恢复消除恐惧的联系,开放与包容,建立自在的精神世界家园。

教学勇气心得体会(篇9)

  当我拿到《教学勇气》这本书的时候,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什么是教学勇气?作者经历了什么,才会使用这个题目?我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开启了本书的阅读之旅。

  什么是教学勇气呢?或许大家有不同的解读。在这本书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这种行为就是教学勇气。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在工作中心灵足够开放吗?当工作要求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了吗?我们具备这种品质吗?为什么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还依然在坚持?那一定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这是一本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书。刚翻开这本书,读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便有很强的代入感。作者说自己是用心的老师,有时在教室里自己就忍不住满心欢喜起来。当他和学生发现可探索的的未知领域,当面前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自己和学生的体验为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作者感到在那个时刻教学是最滋养心灵、是自己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不是每个教学过程都有美好相伴,作者也有很郁闷的时候。有时候,教室毫无生气,一开始上课学生就像修道士一样静默无声,任凭他使出浑身解数,学生依旧没有反应。这些学生前一刻在门厅走廊上还生龙活虎、谈天说地,而一到课堂上就即刻变得麻木不仁。于是,作者陷入了恐惧之中,并猜想自己的课一定很沉闷!读到这些内容,我觉得这些场景是多么的熟悉!这些难道不是我的经历吗?我相信不止我一个,应该还有很多教师也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这样的场景。

  这是一本关注教师心灵的书。本书第一章中提到,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好的教师使用的教学技巧各不相同,有的老师滔滔不绝,有的老师惜字如金,有的老师紧循材料,有的老师天马行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质:有一种把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一起看看书中的一个故事吧,我认为它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位教师艾伦和埃里克。他们都出生在工匠家庭,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大学毕业后都成为了教师。不同的是,艾伦成了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而埃里克却在工作中表现得很痛苦。是什么原因让两个人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自身认同。埃里克就读大学后,心灵上经历了强烈的文化冲击,他没有了安全感,变得不自信,感觉自己不能融入集体,渐渐地,与周围环境越来越多的冲突困扰着他,导致他做了教师后,也一直不顺利。恰恰相反,艾伦任何时候都没有产生过与周围环境的冲突,而且把自己从父辈那里学到的手工技艺迁移到工作中去,他的这种完整、不分裂的自身认同,非常利于他的专业成长。

  作为教师,我们潜心钻研各种教学技能,寻求各种教学方法,读过《教学勇气》这本书后,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教育初心是什么?在教学工作中,满脑子充斥着各种教学技巧,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吗?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吗?我们倾听过自己的内心吗?如果不是,如果没有,那么,也让自己拿出教学勇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遵从自己的内心吧!

教学勇气心得体会(篇10)

  本书的作者是帕克·帕尔默。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性。他的书是给所有热爱教与学的人们的一份厚礼,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中的教与学的热爱者。书中提出的问题是普遍的,但又是个别的,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这些问题是再迫切不过的了:我们怎样增强教与学的能力?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作为教师,作为人,我们怎样成长?我们怎样满足对加强彼此间联系的渴望,我们怎样发展能够支持教与学的共同体形式?

  《教学勇气》通过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来处理这些问题。全书的思想轨迹以教育观为指导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解释,这是本书令人满意的地方。

  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著书只为稻粱谋”,又谈何快乐。他们把这种不快乐写在脸上,传给学生,传给同事。

  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模仿。看到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就不顾我们自身的特点,也想照样子去做。这也许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问题了。我们要学会寻找,寻找那与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段路肯定很漫长,要走很多弯路。但我们必须去寻找。怎么寻找?重要的是去认识自己。我想起现在很多教育研究者都看重的教育叙事,想起刘良华、刘铁芳教授们写自己的教育自传,从中去探求“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从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心灵。斯科特-马克斯韦尔说:“你仅仅需要申明你生活中的事件造就了属于你的你自己……”

  “我”是什么样的?先认识自己,再谈教学。听从自己的的心灵呼唤是那么不易。也许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折磨”,才能找到自己的心灵所在。还记得《时代广场的蟋蟀》中的那只“蟋蟀”吗?只为选择自己完整的独特的生命,而拒绝按世俗的成功标准歌唱与生活。作为老师,你是否为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大可不必,在“与学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时”,你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不要吝啬“赠予”,在“赠予”的同时,你已悄悄收获。在没有体验之前,你也许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这是一种道德说教。只有自己充分体验之后,在真正获得自身认同后,你才知道此言不虚.有些老师,他们只顾一个劲儿地责怪学生。他们的话听上去像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医生。”我们假定学生的大脑是死的,这种假定导致了一种使他们的大脑麻木的教学。我们很少考虑到学生在教室里可能会死气沉沉,因为我们用一种不当他们是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来教他们。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才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我们很少这样去观察发现学生,很少这样去设身处地地设想学生,在一些老师的眼中,学生不是具体的“人”,而只是抽象的物体。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他们,去倾听他们,去了解他们,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有认清了我们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到学生的恐惧。

  教书的工作会让我们承认许多的恐惧:我们的工作不受赏识,没有足够的报酬,在一个不错的早上突然发现我们选择了错误的职业,把我们的生命都耗费在琐事上,到最后感觉自己像骗子。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自己极少识别的恐惧:我们对来自年轻人的评判的恐惧。那些对学生如此恐惧的教师选择了停滞状态。他们把自己关在他们的资格、他们的讲台、他们的身份、他们的研究之内,不许别人接近。如果我们明白了我们会像学生害怕我们一样害怕他们,我们会更有可能走过灾祸到达幸福——然后就会为了服务于年轻人的创造力而学会解读他们的恐惧,学会解读我们自己的恐惧。认识自己,认识学生。认识自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学生。从“恐惧”的这一角度来谈对老师自身的认识,来谈对学生的认识,应是首创吧。

  第五章前面的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

  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

  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

  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

  和大多数新老师一样,我一直被教导去占领空间而不是去开放它:毕竟,我们是知者,因此,我们有义务把所知的一切告诉别人!内心一个很大的声音坚称:如果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填满所有的空间,我就是在混饭吃。……事实上,许多的老师都被这样一个神话扭曲了:我们以自己努力学来的权威知识占据全部空间,就是在对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开放学习空间比填满它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权威……

  当我们学会问好的问题时,我们发现我们需要具备另一种能力:把一个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变成能在房间内到处反弹的复杂的公共对话。当我把学生的眼睛从只看着我转向彼此互相注释时,学生会学到更多。

  在创造力的混乱过程之中,老师一定要知道何时和如何在我们的意见之间拉一条直线,显示出验证我们已知的事情和把我们引向新天地的探究轨道。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一定要注意听学生所说的每一句话,将其刚发表的意见跟20分钟前发表的意见联系起来。……一旦我聆听了并顺势前进,我就准备好再建构,把我们所学的与我们的过去与未来联系在一起。开放课堂,是一种冒险。我们要有愿意冒险的精神。然后我们要磨炼开放课堂的技巧。

  对我来说,读书之美妙不仅在于书本身的好,还在于我是在一个适当的时候遇上了它。在已经历了几年的教学实践,开始对教育教学问题自觉思考之时,我有幸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相遇,看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有豁然开朗,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当初刚刚走上讲台,面对让我棘手的课堂,我总喜欢这样安慰自己:等我再多教几年书,多一些经验,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如今,已上了快半个学期的课程,每每走进课堂时,却并不如我当初所想的那样游刃有余。我依然困惑,依然茫然,依然是每节课后,我都能找到一大堆存在的问题,以致于我有时都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一名教师。我常常为教学而痛苦,为教学设计时无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为课堂上无法激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时不能作出迅捷的明智的引导,为苦心孤诣的教育却看不到相应的效果…… 以上的感受,相信很多老师都有,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苦,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呢?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我们自我反思着。反思中,唯独缺少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然而,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优秀教学需要教师的内心世界资源,因此,我们要去探索教师的心灵世界。这是帕尔默独特的眼光,崭新的视角。 读书也如作者谈的教书一样,是需要“自身认同”的,只有我们内心认同了的书,才能对我们发挥作用。“一切阅读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础。”能够进入心灵的阅读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阅读。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最令我愉快的是,时时都有美丽的风景。如作者关于“恐惧”文化的论述,对教学实践中六大悖论的诠释,对教育改革计划的论证等。在反复阅读《教学勇气》一书的过程中,我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动,惊奇于这本书丰富的资源。我会继续阅读,继续发现,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宝藏,共享这美妙的教育经典。

分享

热门关注

幼儿心得体会(优选11篇)

幼儿心得体会

2023年军训第一天心得体会感悟十篇

军训第一天心得体会

民族一家亲心得体会

民族一家亲心得体会

生活理论心得感悟

生活理论心得感悟

工厂事故心得体会模板精选(5篇)

工厂事故心得体会

教学评价心得体会精选

教学心得体会

英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精选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简短精选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地理教师教学心得体会精选

地理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网上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

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