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论文格式 | 论文提纲 | 论文摘要 | 论文致谢 | 论文答辩 | 毕业论文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1】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是运用的前提,会用语文的习惯是学习语文的归宿与落脚点,即叶老所说的: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而能力的培养也好,习惯的形成也好,唯一的途径和方法是强化训练,这个训练的主体当然是学生自己。所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是语文学习自身的必然需要。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而且会学,无疑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高境界。现代教育论也告诉我们,基础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让学生终身学习,学会学习是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严把预习关;教师要有所不为,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课外阅读三个方面阐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心然趋势。
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们都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其具体表现可以归结为“三少三多”:教师讲得比以前少了,学生的自学比以前多了;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少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多了;教师满堂问的情况少了,学生提问的机会多了。这种局面的产生给人以如沐春风的感觉,也使人对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在教学中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思想的大问题,只有做好了给教师和学生“定位”的工作,才能谈得上如何去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如何去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少教师在心目中有这样的模糊认识,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说得越多,做得越多,教师的作用体现得就越充分。其实不然。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满嘴冒白沫,但学生的脸上仍是一片茫然。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把这种教学概括为“高耗低效”的教学。我认为,要想使教学改革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就必须改变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改变课堂教学呢?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严把预习关。 二、教师要有所不为,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为所应该为”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教师在教学中有所不为,也是摆正教师位置的一个方面。只有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保障,其结果是利于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同时,这样做也把教师从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利于改变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大体说来,教师的“有所不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再去教。
课前应该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在阅读教学中,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和测评,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教学。对那些学生已经通过自学达成的目标(如生字的读音、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等),教师就不要再花费精力去讲,去教。当然,在除了预习以外的其他环节,对那些学生能够自达的初级的.、浅层次的目标,也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2、学生已经知道的不再让学生去学。
有些知识学生在预习中已经掌握,有的知识是他们具有相关的生活体验,有的是通过课外阅读和影视等媒体知道的。所以既然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些知识,我们的教师就没有必要再按部就班地去演早已编排好的“教案剧”,否则,就是无视学生的存在和实际水平,拿学生当“傻子”去教了。
3、学生能合作达标的教师不再去帮。
随着各种“主体性”实验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而且,不难理解,在学生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常见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但学生能够学会自己不能学会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及恰当地与人交际等多种能力。既然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达成一部分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师就不用也没必要再去帮助学生,否则,我们就会出于好心而做出不利于学生更好发展的事情。
4、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的不再去做。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教师,学生某个字写错了,本来再练习几遍就可以改正过来,教师却罚学生把这个字写100遍;有的教师让学生整篇整篇地抄写课文,而课文中有大量的二类字,学生根本就不会写;有的教师这样来教育爱写错字的学生:“×××,你如果再写错字,就用教鞭打你的手!”吓得孩子一边写字,一边手不停地发抖……这些做法,有的是对学生学习知识没有好处,有的是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不利,这些事情,我们的教师都不要再去做。
5、学生不愿去做的不强迫学生去做。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广大学生所不愿接受,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只注重了教材的要求,却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有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早已厌烦,教师却还在乐此不疲地用。教学不但要考虑教学内容,更要考虑接受教育的对象——学生,考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不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愿做的事,这样的教育和教学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和教学,才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因为学生毕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我们的教师注意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就会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6、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良好效果的不要去做。
在教学中,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我们都是为了收到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而在教学实际中却有不少违背这样的初衷的做法,如在一些评优课活动中,教师反复让学生进行演练,把答案背得滚瓜烂熟,其结果不但无助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还给学生以弄虚作假的印象。
三、注重课外阅读。
教材是个例子,它是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范例,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载体。学生学语文首先要学好这些范文。但仅仅学好这些范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不但要善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学习语言的规律;以教材为拐棍,尝试语言的练习;由教材作迁移,形成语言的技能 ……而且要有点及面,让学生凭借课堂学习中认识的规律,掌握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在课后纵向延伸,由一篇带一批,或体裁相同的,或内容相关的,或写法类似的……大量进行课外阅读,这样既可以在延伸阅读中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又可以在广泛阅读中运用学法,巩固学法,以便更好的阅读。
总之,只要我们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相信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它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2】
本文在概括当前教学环境变革的基础上,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设计了以学习者中心、知识中心、评价中心和共同体中心为主要特征的微观经济学学习环境,继而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路径。以期对信息化时代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工作有所推动。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社会经济环境迅速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与行为之一的学习活动也随之改变,正在从数字化学习向泛在学习迈进。然而,这一趋势却对传统学习方式构成了重大威胁,尤其是高等学校的财经类课程。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教育资源数字化、教学支持网络化和学习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给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亟待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处在变革节点上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多角度、多策略构建先进、科学的学习环境,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学习范式。
(一)知识的全新界定。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对知识的界定有了全新的认识。知识的内涵不断丰富,知识的外延也趋于扩大,无论从创造、储存以及传播方式看,知识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内涵上看,当今,知识超越了传统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分类,扩大到批判性的价值判断和再创造的应用范畴。从性质上看,知识不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表征与静态的经验积累,而是由主客体相互作用生成的结果。从形态上看,知识的呈现方式也趋于数字化、多样化。从增长方式上看,知识的共享性推动了其创造与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以上特点使知识的生命周期迅速缩短,进一步引发了知识观与学习观的改变。知识的全新界定致使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举步维艰。如何实现从低阶的“学会”向高阶的“会学”升级,已然是教育界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二)学习方式的革命。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与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促使人类信息传播与交流实现了零距离和及时化,并且成为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形式。这一现象表现为学习者能够超越时空限制,便捷的开展学习活动,学习已成为作用于环境的信息理解和知识建构,而非以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的革命既革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命,又成为满足新时代学习需求、开展教学方式升级的动力源。
(三)新媒介的出现。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地位与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超越了传统物质实体的教学媒介,信息化时代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基于单调、枯燥而又乏味的语言、文字符号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多形式、多渠道的信息传递与沟通,进一步形成知识理解与建构。
(四)公共开放教育平台的兴起。一方面,国际性MOOCs兴起,大规模的开放在线课程发展趋势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一方面,我国政府也支持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开放,通过“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以及近两年崛起的“慕课中国”使得国内优质教育资源逐渐向社会开放。这一现象严重威胁了普通高校同类课程的生存,导致了“课堂反转”,也引发了对“先学后教”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知识的建构受到自身已有的认知、技能、动机等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区别对待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形成每一个个体的学习课题,并知晓意义的建构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二)以知识为中心。为了促进学习者基于理解的学习,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该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多要素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学习环境要素协同作用的着眼点是理解和灵活运用,而非记忆。所以,掌握学习者的个体特点与独特需求,设计并提出能够实现的学习课题是成功设计学习环境的关键。
(三)以评价为中心。评价做为控制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对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在以后的学习中予以修正,更关注学习前与学习中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同时,评价主体也是多元化的教师、学习者都应该在恰当的时点,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前馈和反馈,共同促进学习者深化理解。
(四)以学习社群为中心。学习作为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文化活动,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者往往受其所属社群的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设计学习环境要求形成高质量的学习者社群,这一有助于确保学习者“学习权”的前沿概念,使学习者在学习社群中能够分享理想,建构新知识,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
(一)革新教学资源形态。微观经济学的教学随着环境的变化具有延续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资源的选择要求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共同参与、动态建构的方式来实现。
(二)创新学习组织方式。创新学习组织方式的根本在于将信息的传递方式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导向的线性教学信息组织结构升级为多种组织形式优化组合以及教与学两要素多重结合,形成多向信息传递与分享的互动式、混沌的、自组织学习环境。
(三)更新学习活动方式。信息化时代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学习者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外相结合等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理论学习经典与前沿兼顾,精专与博览结合,面对开发的学习环境开展开放资源的查询式学习,参与学术研究的参与式学习,专业兴趣的个性化学习,微主题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创设支持性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研修形式的深度学习,促进其自律性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优化学习评价体系。为应对学习环境变化而开展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效果该如何评价呢?显然,应构建与新型教学方式配套的评价体系,监控学习过程和质量,推动建构主义学习范式的实施。因此,传统过分依赖知识考试的评价方法应让位于质性与量化结合,学习行为发展与学习成效并重,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且尊重志趣、激发自信的多维度综合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嵌入整个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自我反思性评价方式的运用。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3】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之一。目的在于了解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以级金融学和物流学班级学生为样本,运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情况,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挖掘其中的制约因素,找出对策建议。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以家庭和市场为研究对象,以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为重点,认清市场机制和政府的作用及其局限;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微观经济学,吸收微观经济学中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对市场机制运行的某些正确看法;培养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微观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思S方式分析和解决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课程,课程包括理论讲授、讨论课、课外作业、课程论文、案例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4】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的好坏,涉及面广,影响重大。通过分析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其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应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三管”齐下,从多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教师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内容晦涩,研究方法多,对数学要求较高,数学公式推导多,图形多,难教[1];课时紧张,欲速又不达,不是讲不完,就是讲不透。学生反映该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图形多,难学,枯燥没意思,在前面章节学习一旦掉队,后面章节就很难跟上。
学生知识体系掌握不完整,知识内容理解不到位,整体学习成绩不理想,成绩差异较大。《微观经济学》的平均成绩要普遍低于专业课的成绩,不及格率仅次于数学。从《微观经济学》成绩的标准差来看,各专业的成绩分布较分散,差异性很大。以河南某民办高校为例,各专业的《微观经济学》卷面成绩的平均分在60分左右,综合成绩的平均分在68分左右;最高分能达到98分,最低分只有28分。很多学生基本上是学完考完就忘完,更别说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模式了。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虽然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是建立在较为苛刻的假设基础之上,但不影响其基本理论的适用性。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进行较为合理的经济决策,能够运用经济规律对社会经济进行初步的预测,这是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能力目标要求。但对基本知识目标都很难达到的学生来说,能力目标就更难达到了。
微观经济学是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所谓专业基础课,就是为专业课的学习做铺垫的课程,是从公共课到专业课之间的一个过渡,起着桥梁性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微观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功能在民办高校的体现很弱,不仅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甚至成了拦路虎,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如果这两门课程学得好,就能拔高考研总分。但从民办高校学生考研结果来看,经济类考研的过线率非常低,以河南某民办高校为例,经济类考研过线率历年来都是个位数。大多数是数学基础差,同时微宏观得分不高,很少能达110分,以致考研竞争力很弱。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建立在一系列不太真实的基本假设基础上,比较抽象、晦涩;它体系庞杂,概念多,图形多,模型多,大量地运用到高等数学的知识。其难度虽比纯数学的课程低,但比经济类一般专业课要难得多。学习《微观经济学》,搞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它除了需要较好的理解记忆能力之外,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民办高校的学生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数学基础还是逻辑推理方面都比较薄弱。虽然目前三本已经取消,与二本合并招生,但在实际录取分数线上,还是存在差距的。社会对“公办”和“民办”在意识上的偏见,以及民办高校高昂的学费、潜在的不稳定性等原因,使得民办高校很难批量招到学习基础过硬的学生。因而民办高校学生整体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偏弱,在进入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效用论部分的学习时,已经非常吃力,一旦掉队后期想跟也很难跟上。除了数学基础不好之外,学生总体上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也比较弱,过分地依赖老师。很多学生在大一阶段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还习惯于高中教师全程督促跟踪式的教学模式。面对大学相对自由的学习时间,学生却无法掌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会主动学习。课堂上被动地听,对于没有弄懂的问题也不主动请教和寻找解决的办法。对于勉强听懂的知识,由于不注重课下的复习巩固,很快又忘掉,而不能真正地掌握。这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要求是严重不符的。随着教学的推进,知识的漏洞越来越多,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最终必然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进度和效果。
民办高校一般都定位为应用型大学,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扬长避短、凸显相对于公办院校的优势,民办高校非常重视校企合作、社会实践以及学生日常活动,尤其是学生活动开展十分频繁。各类实践活动的大量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也挤占了理论教学的时间。民办高校每学期的理论教学一般在16至18周,《微观经济学》一般压缩为周3学时。比如河南某民办高校,建立了二十几个校企合作基地,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正常的教学周内,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其教学周是16周,除去期中考试周和期末复习周,《微观经济学》的实际教学学时是14*3=42学时。一般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周至少是18周,大多数学校的周学时是4学时,总学时至少是72学时[2],即便如此,高鸿业主编的教材还要删除部分章节的内容。相比较而言,42学时是远远不够的。日常学生活动过于丰富,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尤其对大一新生来说,过多的活动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尽快适应大学快节奏的学习模式,更严重的是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导向――大学理论学习不重要,混个及格就够了。正是这种错误思想的导向,很多学生对理论学习不重视,不投入,理论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本身的特性要求授课教师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和数学功底,以及广博的经济领域实践知识,要善于捕捉和分析经济热点问题[3],累积教学素材,在授课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而基于微观经济学受众面广而且重要的特点,就需要有一支稳定的素质过硬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团队。这些要求在民办高校很难实现。虽然民办高校会聘请一些公办院校退休的高级职称的老教师,但教师主体还是年轻的硕士毕业生,无论从职称结构还是年龄结构来看,都不太合理。民办高校教师没有事业编制,缺乏安全感,经常处于观望和左右权衡之中,流动性很大,很难安心做学问。另外,民办高校兼有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特性,对利润的考虑使得民办高校无论是在日常的教师管理制度还是工资绩效考核制度上,都凸显出教师打工者的身份,这无疑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工作热情。除此之外,日常繁琐的非教学工作任务挤占教师大量的备课时间。还有众多民办高校实施的全员招生政策,使得教师无法集中精力从事教学,自然从源头上影响教学的效果。以河南某民办高校为例,在经历一次洗牌之后,该校《微观经济学》的授课老师目前只有4位,其中有两名老师还兼带其它课程的教学。而授课对象有19个班,约1070名学生。在这四名教师中,有两位教师是刚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初次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而担任该门课程教学时间最长的也只有两年。教师的理论底蕴和阅历不够,知识的驾驭能力不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教学方法也不灵活。教师队伍的现状和课程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
民办高校要破除困境,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必须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三管”齐下,从多角度入手进行改革。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应该在理论教学上偷工减料,只是理论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虽然理论界一直不乏对包括微观经济学在内的西方经济学的批判,认为西方经济学是“李嘉图恶习”、“抽象方法论”、“黑板经济学”,“对实践应用无用”等等,但行为的创新源于思想的创新,思想的创新在很大程度基于对理论的学习和超越。所以民办高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样不能忽视基本理论的教学。要保证足够的理论教学时间,尤其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鉴于目前教学周期短、学时少的情况,建议将《微观经济学》的学时调整为周四学时,分开来上,一周上两次,减少学生连续学习的疲惫感,降低一次性接受大量知识的压力,方便学生消化。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重心还是应该放在学习上,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下消化吸收和知识转化的时间。减少全体性的活动,倡导学生根据自身精力和学习状况,有选择性地参与相应活动。尤其是大一新生,应保证每周至少有3个晚上的自习时间,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也可适当开展一些学科方面的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民办高校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将教师的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的规划,在对利润合理追逐的基础上,兼顾教师的利益。第二,通过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学校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吸引和稳定人才。在制定各项制度时,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工作的特点,尊重教师作为知识性员工的身份,确保教师的教学科研时间。第三,加强教师培训。对于直接引进的高级职称教师,要加强文化认同培训,发挥对青年教师的正向导向作用;对于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制度,使其快速成长。为防止知识的老化,教学手段的落后,应对全体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定期或不定期地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增强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任课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展和深化,促进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与时俱进。总之,民办高校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与时俱进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在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确保教学的正常开展。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经济学的难度,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以及在实习过程中应用经济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引入《经济学沙盘》软件。通过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宏观和微观经济经营过程,营造真实的经济环境,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厂商、政府、消费者之间经济行为,通过游戏体验微观经济的运行与宏观经济调控。通过让学生接触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流程,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搜集和分析各项经济运行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验证经济模型和经济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思想境界的高低决定行动的效果。无论在民办还是公办院校工作,从事的都是祖国的教育事业。虽然管理体制不同,但教书育人的本质是一样的。既然选择了教师行业,教师就要做到爱岗敬业,不忘初心,以身作则,时刻注重自身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减少不必要的观望和流动,虚心学习,沉淀自我,在岗位上将自己打造成理论过硬、教法灵活的好教师。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开放式思维,能够与时俱进,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动态,把握时代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为社会需要的经济类人才。
微观经济学的受众面很广,同一个学期往往有很多个专业和班级同时开设该门课程。因此将有多名教师同时讲授微观经济学。为提高该门课程的整体讲授效果,这些老师可以发挥团队的力量,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在备课环节,可以集体备课,在知识的取舍、重难点的区分、课堂设计、案例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进度的把控等方面共同探讨。在讲授环节,这些老师之间可以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开展公开课,大家集体听课,集体点评,一方面可以帮助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成长,另一方面也可防止有几年讲授经验的老师出现懈怠,一成不变的讲解同样的内容,止步不前。由于微观经济学中有大量的图形,课件制作耗时颇多,为避免重复劳动,可以采取基础课件共享,再根据专业需要相应调整。这样有助于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另外也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要将微观经济学与各专业的专业课对接,对授课内容与方式做出相应调整,分专业、分层次教学[4]。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注重理论模型的推导,力求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对管理类学生,侧重于将经济学理论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相结合,分析理论的实用性[5]。
根据民办高校学生基础较差,数学功底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但个性鲜明,对新鲜事物勇于尝试等特点,应尽量小班授课,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教学形式或者引入新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尝试采用专题式教学,品味、体验式教学,引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采用微信平台、录制短视频、开放线上课程,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适量布置课后作业,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对于有意向要考研的学生要在基本理论的讲解上注意知识的延伸,在必做题之外布置一些有区分度的选做题,以满足考研学生的需要。
4.理论联系实际,破冰“黑板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之所以被批判为“黑板经济学”,“对实践应用无用”,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过分地关注理论的假设、数学推导,而忽视其普适性。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把概念原理与经济现象联系起来,用实际事例说明理论可以怎样应用以及如何应用,使学生在对概念、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具备观察分析现象的能力。以“消费者行为理论”教学为例,由于该理论包含了较多的心理分析和专门术语,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而如果从“你会花钱吗”、“你怎么选购手机?”等学生感兴趣的实例问题入手,则可以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6]。
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和教师固然重要,但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从学生层面来说,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重要。虽然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但知识具有连贯性,需要不断积累。大学时期是一生中非常宝贵的学习阶段,应该把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又是该类专业考研的必考课程。无论对于未来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是考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
相对于一本和其他公办院校的二本学生而言,民办高校的学生起点较低,但勤奋是唯一能缩小差距和赶超的途径。学生应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主动学习,给自己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一步一步朝目标奋进。多请教、勤练习,养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在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外,要根据自身掌握情况,自主搜集针对性习题练习,做到举一反三;对学习中的疑难点要积极主动的向教师反馈和请教,对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勇于与教师进行探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情况,以及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归纳法,图形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是行之有效的。微观经济学中概念和图形都很多,将相关概念和图形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内在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多观察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现象,或者运用所学理论使日常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化。要有批判的学习精神,依赖老师,但不迷信老师,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1]魏贝.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3(07):92.
[2]欧阳华.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9(04):148-150.
[3]嵇正龙.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问卷调查的Probit模型实证[J].课程教育研究,(19):228-229.
[4]杨慧力,刘玉平,王杰.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172-174.
[5]王倩,于诺,杨敏.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农经,(08):91-92.
[6]易杏花,刘云忠.让“沉闷”的经济学生动起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02):176-177.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5】
找到比较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取得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环节。在《电磁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基础,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辅助,既不过分地夸大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也不完全抛弃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使两者相得益彰。在课堂上加强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不仅要教会学生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1启发式教学法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精讲多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要很好地设计问题。(2)要引导学生对所设计的问题进行思考。(3)给出一个假设结论。(4)引导学生对假设结论进行探索求证。通过启发教学使学生可以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层次上举一反三。例如:在电路部分讲授功率因数提高时,引导学生考虑一下:除了教材上常用的在感性负载上并联电容以外,是否可以把电容串联?功率因数提高得越大越好吗?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深刻理解并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1.2激发兴趣法
学习兴趣是促使一个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仅仅要求学生听下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听下去。在理论讲解中穿插高科技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使学生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并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静电部分讲授静电屏蔽时,启发学生将静电屏蔽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较,比如防静电屏蔽袋、人体静电的防护及避雷针等,以课堂讨论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篇6】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以家庭和市场为研究对象,以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为重点,认清市场机制和政府的作用及其局限;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微观经济学,吸收微观经济学中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对市场机制运行的某些正确看法;培养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微观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思S方式分析和解决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课程,课程包括理论讲授、讨论课、课外作业、课程论文、案例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