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小编制作这份“故乡教案”时考虑了您的喜好和口味,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帮助到您让您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是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重要工具。
故乡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区的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的乐趣。
2.懂得父母等亲人关爱自己,自己也应当关爱他们。
3.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强,有一颗善良的热情的心。
4.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5.学习略读课文,粗知大意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区的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的乐趣;懂得父母等亲人关爱自己,自己也应当关爱他们;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强,有一颗善良的热情的心。
2.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3.初步做到端正、整洁的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写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难点:
1.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愿意和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发挥自己想象力、,学习有创意的阅读。
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激发创作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北京的,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知道北京市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大都市,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北京的,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和搜集材料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生活在首都北京,首都北京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我们身为首都的小主人,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北京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的风味小吃有__________________
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北京的.(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
二、新授
1.这首诗歌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为什么作者说“唱不够”、“道不尽”?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重点指导第二小结朗读,体会北京的历史悠久同时北京又是一座现代化程度很高、发展非常迅速的城市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小结,体会北京充满现代化气息
3.北京市民居住有哪些特色?咱北京人的饮食偏爱是什么?为什么不写高楼大厦、生猛海鲜?
4.有感情地读读你最喜欢的段(为什么喜欢它)。
5.再看全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结构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尤其是最后一节与开始的第一节完全相同,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再一次表白对北京的爱,抒发作者唱也唱不够、说也说不完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情结。
6、想不想用你得笔也去描写咱们的故乡北京,去过( )名城也走访了不少( )( )地告诉你,我还是最爱咱们的背景不说( )的( )也不说( )的( )唱不够( ),道不尽( )单想那( )、( )便生出一片热爱北京的浓浓情。
自己说一说,写一写。
7、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小结: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把它谱成曲子,就成了一首京味歌曲,想欣赏吗?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三、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这是一篇表达作者对北京的热爱的课文,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热爱,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有些困难,如:细悠悠、密茸茸、脆生生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并注意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
2.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汉字,激发识字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
有的同学都背下来了,背给大家听听,评一评谁背的最好
二、课文还为我们带来12个生字朋友,用以前的识字方法,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记住字形
坛 旋 韵 佳 浓
边记边组词
府 厨 厦
肴 浆 耸
指导书写
你认为那个字最难写,老师和你一起写强调写字格式、要求抄写词语
三、布置作业
1.听写生字词,检查一课的知识学生掌握情况;作业辅导。
2.听写字词
甜丝丝、脆生生、细悠悠、密茸茸、京腔京韵、名厨佳肴、甘美芬芳、大厦、高耸、耸立、旋转、客厅、浓厚、豆浆、厨房。
故乡教案(篇2)
一、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能力目标:
●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情感目标:
●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
●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
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把整体教学肢解为板块教学,对教材所选课文利用不够,讲解课文和写作教学结合不紧或不当,甚至完全分离,对课文的写法分析流于表面,即用简单而模式化的语言来概括,习惯地归纳写作特点(一般还加上点举例分析)就草草收场,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于是就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来希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各种大小作文铺天盖地,愚以为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对教材的利用不足,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为实现课案目标,我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给大家重点展示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三、学法说明: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按“听——看——想——写——想——写”的步骤进行学习。
四、程序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围绕“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展开分析,按“回忆旧知识——讲解知识点——例证知识点——分析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的思路进行教学。下面作简单分析: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就鲁迅进行了简单的回忆,对小说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故乡》的内容和人物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地回忆一下。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小说就是用散体文章写虚拟人生幻象的自足的文字语言艺术。鉴赏小说应采用金字塔结构分析法。如图: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就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这篇课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重复”和“对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复”和“对比”?运用“重复”和“对比”有些什么好处和注意事项呢?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们将一起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力求通过分析让大家对重复和对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实践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为实现这目标而共同完成下面的学习内容。
2、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3、举例分析:(旨在让学生对重复、对比手法有更清晰的了解。)
(1)《天净沙秋思》的例子。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讲析:在这首元曲小令中我们几乎找不到语法结构,但由于重复与对比的巧妙运用,使她成为千古绝唱。首句运用三个情调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对象:“枯藤,老树,昏鸦”。重复手法的精彩运用,渲染出一种浓郁的生命感受——悲凉、绝望、死寂。接着再采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一副明快、清新、温暖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审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温馨。后两句同样运用重复的手法将那种悲壮苍凉、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2)我们再来看故都的秋开头通过运用“反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讲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是对秋天的重复、渲染、强调。第二、第三句则更进一层,写故都的“秋味”特别的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立意的渲染、重复。“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来得”是典型的排比、渲染、重复。“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在此,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无非是“我”不远千里到北平的理由是饱尝故都的秋意,作者还是采用重复、渲染,把一个“赶到”分说成两个“赶上”,渲染旅途的辗转艰辛,以形成反衬,突出对故都的秋的眷恋、神往。“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把一个“秋”字分为两次说是为了渲染、强化对秋意的印象。)
《故乡》中这样的反复与对比也很多,先看前四个自然段。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第一段:对故乡的急切渴望的热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见故乡的凄凉、萧索、荒凉和自己的悲凉心情。
第三段:一种惊诧,在这背后是对故乡的美丽的回忆和印象,对第二自然段的重复。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问题6:大家通过刚才的分析明白了《故乡》的写作过程中“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起到的巨大的表达效果。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旨在通过学生独立分析后再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略):
长城啊长城!你真是太美了,太美了,实在太美了。(这是我们所说的“重复”的写法吗?)
(不是,重复不是简单的语言的消极同一再现,而是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的再现)。
富豪按了一下开关,天花板上的枝形吊灯亮了;监狱里也按了一下开关,电流通过了那位工人的身体。富豪打了个呵欠,躺在椅子上睡去;工人抽搐了一下,躺在地上死去。
(结构、物体对象的重复,内容、环境、人物的对比突出了主题,有强大的艺术震撼力。可见“对比”是材料性质的差异、相反、对立,是要为整体服务的,小桥流水人家只有在《天净沙秋思》中才有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在运用“重复”、“对比”手法时首先要注意明了文章的立意,主题的内涵,给行文定下基调再进行谋篇。)
我为从前的自己放上一纸玫瑰,一支黑色的玫瑰。黑色的气氛,黑色的礼服,黑色的灵柩,黑色心情的暗影,徐徐随风飘去……
4、检查、实际操作:(初步把知识转变为能力)
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
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1)、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塞马秋风蓟北
杏花春雨江南
(2)、自选题材,运用重复和对比的手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7、教学后记:(批改作业后作课后总结。)
附:教学时间安排说明:回忆旧知识5分钟;讲解概念3分钟,举例分析10分钟,学生独立分析、教师指导讲评10分钟,学生写作训练、教师指导讲评15分钟。小结、作业布置2分钟。
故乡教案(篇3)
一、课文简析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状物抒情的记叙文,文章开篇点明主旨,直接抒发了“我”对故乡杨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接着将强烈的感情融进了对故乡杨梅树生动形象地描述之中,然后着重描写了杨梅的可爱了解杨梅的形、色、味,从中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第二自然段拟人句的意思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关于教法选定
“教无定法,但必有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特点,为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教学效果,我将变式法、直观演示法、朗读指导等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1.变式法:
先指导学生学习写“果”,着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再由“果”讲到“树”,最后回顾全篇。这种改变课文叙述顺序,直奔重点段落的方法,既突破了重点,以兼顾了全篇。
2.直观演示法:
为了将杨梅生长过程由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形象,增强学生感情体验,在教中,我采用多媒体再现杨梅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轻松地感知杨梅果形、色、味的特点。由于CAI集图文音形于一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观与活动,使他们能在具体的声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朗读指导法:
由于课文词句优美,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词句,领悟作者感情。而且通过朗读还可能加速语言文字内化的过程。
三、关于学法的选定: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只有学习得法,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获取自能读书、自我发展的能力。由于这篇课文写杨梅果“形、色、味”的三个段落结构基本相同,我抓住这一特点,设计了“教学法、正向迁移、巩固深化”三个教学环节来重点训练巩固学生掌握“读→找→说”的学法指导。使他们朝着“自能”读书的目标前进。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体现学法指导的层次性。
四、教学程序的安排:
如果说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如下教学程序:
(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带着问题进行听读课文:
问题:文章哪些自然段是写杨梅树?哪些自然段是写杨梅果的?重点写什么?
这一设计,使学生可借助图像进行图文对照,将文字形象化。从视觉、听觉上体验课文情感,并在轻松的情境中找到问题答案,这样既让学生理清文章记叙顺序,又让学生明确本课的重点。
(二)渗透学法,突出重点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教学目的关键是要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读方方法,使学生脱离老师,逐渐进入自然读书状态,因此,我根据课文段落结构相似特性,安排了一个“读→找→说”的读书方法训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中:
1、老师总结学法:学习这一段时首先读课文,然后找特点,最后说特点,简单来说就是“读→找→说”,(边说边出示课件:学习方法:读→找→说)这一课件简结明了,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方法。
2、定向迁移:
通过第四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读→找→说”三步读书法,但要达到熟练程度还需训练,因此学习杨梅果颜色这一段时,我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尝试用学法来学习,从而巩固学法。
a.首先出示学法指导的课件:
b.强化训练。运用多媒体展示杨梅颜色变化过程,让学生用“先……随后……最后练习说一段话,对于程度高的学生,还可鼓励他给这一课件配音。
以上步骤,既可以巩固学法,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促进语言内化,而且给课件配音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应用深化
如果前两段“扶、“半扶半放”的教学落实了,基础打牢了,学生应基本掌握了学法,在此基础上,我再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进行自能读书练习,期望通过这一练习或多或少内化一些读书技能。
①直观展示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可爱的杨梅果的样子,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和想说的欲望。
②分组讨论
学生现根据自学提示分组进行讨论
a.按照学习方法自学第六自然段。
b.这一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③检验效果
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效果
④巩固练习
这一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作者怎机关报围绕“可爱”这个意思,写出“杨梅果”的特点,而且让学生从整体来分析杨梅果各部分的变化特点,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作者写杨梅果各部分变化,都是按“初生—成长—成熟”的顺序来写的,既解决了教学重点,又为练笔打下了基础。
(三)品味语言,解决难点
体会杨梅树的美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准备运用以下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1、运用多媒体展示杨梅树在春雨滋润下的美景,让学生从直观上体会故乡杨梅树的美,这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美好意境,并通过这一意境唤起学生的审文情趣和欲望。
2、展示第二自然段的文字片
①让学生在读中找出对本段不理解的词语;
当学生提出如“贪婪、吮吸”等词语时,我将这些词用红色字体显示出来,根据学生讲的顺序,随机显示这些词语,这也是期货媒体难以达到的。
②提问:这些词一般是用来描写什么,文中描写什么?让学生了解是运用了拟人手法。这样会形象地描绘出杨梅树在春雨中茁壮成长的样子。
③指导朗读全篇,体会感情
大纲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因此,全课新授完时,再一次指导学生有感的朗读课文,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杨梅树和杨梅果写得那么美丽可爱?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这与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平时仔细地观察分不开的。
(五)提供材料,举一反三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要使他们学过的东西得到巩固,就要千方百计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练笔是一种好形式,有利于学生巩固学法,进行能力转化。三年级学生因年龄的限制,对家乡特产知之甚少,为此我运用了直观形象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语言内化型训练,将长沙的一些特产的特点及生长过程资料收集起来,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看。这样做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平时难以全程观察到的变化过程,即运用媒体,延伸了学生观察的时空,在观察基础上让学生选一种特产为经配上文字或解说。为下一节课练笔打下基础。
爱故乡 枝:伸展着
树
叶:欢笑着
我爱杨梅 形:圆 桂圆大小 小刺
果色:淡红→深红→几乎变黑
味:又酸又甜→甜津津
故乡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
3、反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
阴晦 萧索 祭祀 伶俐 愕然 鄙夷 嗤笑 应酬 世面 惘然 隔膜 恣睢
以上生字新词12个,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三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名学生读1--26自然段,第二名学生读27--65自然段,第三名学生读66--88自然段),提出要求:1、要注意重音和停顿;2、语速要适当;3、其他学生认真听;学生读完后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二)把握全文的故事情节。
主要写作者回家,母亲把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卖给他人,作者见到闰土,和闰土交流这些年的生活情况,最后作者与母亲、宏儿离开家。
(三)找出小说中表示现实和回忆之间转换的语句。
1、“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2、“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3、“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三、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看书上插图,图上是闰土,看他穿的是什么衣服?他手里拿的是什么?头上戴的是什么?他脸上的神情是怎么样的?(请三位同学回答:头戴一顶破毡帽,身上穿一件极薄的棉衣,脸上的神情是欢喜和凄凉。)
(一)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壁障”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6位同学全班交流)
闰土从小家里穷,闰土的父亲在作者家做忙月,闰土过年时到作者家里帮着做事。“可悲的厚壁障”,闰土觉得作者家是雇主,自己地位低。
(二)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请3位同学全班交流)
“时候既然是深冬……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环境很萧条。烘托当时的人民生活困难。)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请同学在全班交流。
(一)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闰土见到作者后,心情高兴,但是“他景况也很不如意……”,生活困难。)
(二)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闰土和作者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
五、作业
文中说:“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故乡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法、对比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板书: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小说是哪一篇?(明确:《社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板书:故乡)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写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故乡呢?
二、指导学生探究写作背景:
提问:本篇小说的写作时间是哪一年?(明确:1921年1月)如果时间倒退10年,同学们想一想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明确: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已经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广大的劳动人民,仍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敝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凉,一年以后以自己的见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与我们学过的小说不一样,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三、复习小说知识:
提问: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就从人物入手来研读这篇小说。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思考:
⑴、划分文章的结构。
提示: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明确:"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6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
⑵、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明确: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
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他是小说的描写中心。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重逢,写出了他的变化,寄予无限的同情;宏儿和水生正是我与闰土的后辈,他们是"一气"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五、分析人物形象:(对比的描写方法)
(一):润土
1、少年——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
中年——麻木迟钝,悲哀痛哭
2、作者在描写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会找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教师小结:
⑴、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
⑵、动作、语态对照: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⑶、对“我”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
⑷、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总结:在上述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思考: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使他们的命运越来越悲惨。
4、文中还有那些类似的对比?(学生自己找出并进行分析)
类似的对比还有⑴年青的杨二嫂——中年的杨二嫂⑵家乡景物的对比
【作业布置】:
分析小说中杨二嫂和家乡景物的对比
【板书设计】:
二十多年前:小英雄
闰土对比
二十多年后:木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