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幸福指数,各学校组织正在开展双减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呢?根据大家的需求,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教师双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可供大家参考与借鉴,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师双减培训心得体会(篇一)
“双减”之下,学生、家长负担在减轻,总的来说幸福感在提升,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双减”新政,强化了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压力和责任,这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无论是“减负提质”,还是做好课后服务,乃至让“双减”达成实质性目标,取得绝对性成效,教师都是关键者,也是生力军。
在“双减”之前,由于受诸多方面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日益凸显,职业幸福感不断降低,已成为制约教育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制约性问题。
“双减”之后,随着工作时间的加长,责任的加重,压力的加剧,隐形工作量的加大,工作要求的加高,对老师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的问题,更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教师是人不是神,他要生活、要养家糊口,他要照顾孩子、待候老人,他要扮演好自己应该扮演的家庭其他角色,他也需要放松、需要调节,需要给身心一个空间、一份自由。更何况教师作为常人,所能承受的工作担子和压力也是有限度的。
如果讲师德,讲敬业,讲奉献,在短时间内,教师可以承受,也可以忍受。
但是无限度的承受,谁也做不到。因此,在“双减”背景下,能否在不减掉老师幸福感的前提下要提升老师的幸福感和幸福力,这是摆在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可以说对这个课题的破解程度,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效果,也决定着“双减”的质量和最终的成效。
要不减掉老师的幸福感,作为社会层面首先应该理解老师。人无完人,老师无完师。就即或把老师职业比作太阳那样神圣,太阳也还有黑子。就即使老师有什么差错闪失、缺点错误,就事论事,不夸张,不炒作,不把教师当成圣人般的苛刻,不把教师当成强势群体的人设,不把教师群体塑造成口诛笔伐、众人嘲笑的对象,不把“不要引发舆情”成为高悬在教师头上的一把钢刀,以致于让教师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心吊胆,人云亦云。
其次应该尊敬老师。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没有谁的成长不受益于老师,没有谁一路走来没受到过老师的深刻影响,没有谁的生命中没有老师这个重要的人。我们每一个人从一字不识,到学识涵养、见识的增长,都是靠老师的苦口婆心谆谆教诲,都是老师甘为人梯铺路搭架,把我们送上那个人生高地,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对老师的起码尊敬,天经地义,为人常理,这既是我们每一个人感恩美德的传承与弘扬,又是让老师在不尽的幸福感的收获中,汇聚并铸就成教书育人最强大的动力。
再次应该善待老师。我有一个观点,即或我们还暂时做不到理解老师、尊敬老师,但至少应该做到善待老师。
善待老师就不要用形式主义的东西去干扰老师,就不要用非教学任务去折腾老师,就不要用鸡毛蒜皮,无理取闹,四处告状去污名化老师,更不要设一些陷阱,挖一些坑去加害老师。
老师的心思和精力有限,如果被各种教育教学以外的事情和任务弄得身心交瘁、精疲力竭,老师还会有更多的精力研究教材,投入课堂,关注孩子吗?如果老师被家长的不正当诉求和莫须有的罪名搞得名声扫地、抬不起头,在孩子面前没一点形象和尊严,老师对你的孩子还有教育力量吗?至于那些为老师挖坑,为老师设置陷阱的人,那更是给自己孩子成长设立障碍。
要不减掉老师的幸福感,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首先要关爱教师,呵护教师,真正成为教师的体贴者和代言人,深信“教师对我们认可与追随与否,取决于我们是俯视教师、平视教师,还是仰视教师”;要坚持教师第一,具有教师立场和视角,坚信“教师有尊严,校长才有作为,学校才有荣光,教育才伟大”;要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同理、共情心理,善于换位思考;要对外来对老师的干扰和折腾,敢于亮剑、敢于拒绝,大胆说“不”,把各种形式主义和非教学任务理直气壮地挡在校门之外,相信“只有还老师一张宁静的讲桌,一个宁静的讲台,老师才能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教育才能行稳致远”。
其次对内部要以服务学校发展,服务于教师成长为目的,不依据留痕和繁琐的材料对老师进行考核与评价,让教师从填表格、做材料、弄资料、捣数据,天天留痕中走出来,让教师成天的忙,忙到点子上,忙得有价值,忙得有意义,忙得有想头,忙得有效率,忙得有快乐,忙得有幸福。
再次,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一方面还要让老师多走出校门看世界,观世界才有世界观;看得多,见识才多,走得远境界才高;行得万里路,胸中才自有气象万千,老师才会永葆职业的新鲜感,不断收获职业的幸福。
另一方面还要为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架设职业发展的天梯,搭建专业成长的“脚手架”,让不同类型的教师,诸如教学型、研究型、管理型、服务型等,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得以系统性、专业化的发展与成长。
同时,争取和用活相关政策,改善老师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和落实老师待遇,让老师能够体面地生活,幸福地过日子。
要不减掉老师的幸福感,作为老师自己当然也需要作出一些努力和改变。要善于自我调控,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要对自己的心理有一个自我解压和自我疏导,要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凡事往好处想,往好的方面努力,让自己拥有一个积极而阳光的心态,要习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不断探寻教育的终极价值,不让自己被捆绑于应试教育的战车,在伤害孩子的同时让自己苦不堪言。
冰箱为食物保鲜,学习为职业保鲜。要尽可能让自己有一个不断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让自己保持不断生长的生命状态,在学习中让自己的每一天变得新鲜,在学习中让自己的职业变得光鲜。
除此之外,还要拥抱生活,享受生活,拥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教师还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家校关系。教师的职业不关乎轰轰烈烈的状举,教师还要从教育生活中善于发现和拾掇一个个幸福的瞬间和稍纵即逝的美好。
一边“双减”,一边提升老师的幸福感,有减有增,以减促增,“减负提质”以及教育美好的愿景,或将指日可待!
教师双减培训心得体会(篇二)
双减绝对是利国利民的好决策,因为我们的孩子学习负担确实是太重了,急需要减负,特别是辅导班的取缔更是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和家长的负担。作为老师,我们明显感觉到,双减后家长的思想变化了很多,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变得佛系,开始躺平了,对孩子的成绩也不太那么焦虑了。
那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双减后变化最大的竟然是我们的家长呢?实际上是有现实原因的。
第一:辅导班取缔了,大家都没办法上辅导班了,也不用攀比焦虑了。
双减最大的好处就是取缔了校外各种文化课的补习班,现在的家长就算想让孩子补课也没有机会了。特别是学校实行延时服务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参加了学校的延时服务,班上辅导班的学生寥寥无几。
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家长们再也不用焦虑和攀比了。反正大家都不能上,都没法提前学习,大家要是学习不好都不好。虽然也有一部分孩子参加了一对一补课,但毕竟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孩子,每个班上可能连一个也没有,对于大多数家长造不成什么影响。
所以现在很多家长确实不怎么焦虑了,就算自己的孩子成绩很差也不焦虑,因为在他们看来大家的孩子都差不多,估计成绩都很差,有什么好担心的。
第二:双减后,不让老师公布成绩和名次,一些家长自欺欺人,反正也没人知道自己孩子学习不好。
双减政策对学校和老师的行为都做了非常细致的规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老师不能公布学生的成绩和名次,不然就要受到相应的处分,大多数学校和老师也都严格遵守了这一规定。看似很平常的一个规定,但是起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很多家长都不太了解孩子在班级的名次,就算知道孩子的成绩,也仅仅是自己孩子的,并不知道其他孩子的。这样家长也没法比较,一些家长就认为自己的孩子还不错,还有一些家长会自欺欺人地认为,就算自己孩子成绩差又怎样?反正也没人知道,只有自己知道。
这样自欺欺人的家长也不少,明明知道孩子成绩不怎么样,还装作一无所知。
第三:双减后,大部分家长都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只能躺平佛系。
辅导孩子的学习是非常专业的事,大多数家长可能也只能辅导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孩子,到了五六年级,很多家长可能就辅导不了了,至于初中和高中,估计95%以上的家长都辅导不了。
双减后,辅导班取缔了,大多数家长也辅导不了自己的孩子,那怎么办呢?很简单,只能躺平了,反正自己也辅导不了,听天由命吧。
目前的家长虽然文化素质和学历提高了不少,但是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大多数家长还是认为学习是老师的事,自己可以不管。当然有些人也不想管,毕竟辅导孩子学习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这样的家长也是早早就躺平了,反正就是不想管孩子了。
双减后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多少,但是对于家长来讲,负担确实减轻了。
双减后学生负担减轻了吗?对于学生的校外负担来讲确实减轻了,毕竟孩子们再也不用上辅导班了。但是孩子们的校内负担并没有减轻多少,老师对学生依然有成绩要求,学校依然在追求升学率,作业比往常也不少多少。对于老师更是如此,负担不但没有减轻还加重了,因为有了延时服务。
但是对于家长来讲,负担确实减轻了不少。辅导班取缔了,家长减少了经济负担;延时服务开展了,家长不用辅导孩子的作业了。所以一些家长思想上也放松了,认为孩子的学习就全权交给老师了,自己什么也不用管了。
结束语:
双减后学生两极分化更严重了,原因就在于一些家长还在拼命地鸡娃,但另外一些家长已经躺平了,不再管娃了,任由孩子自生自灭,无动于衷。
未来这样的家长可能会更多,反正自己也无能为力,干脆轻松一点,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双减最大的成效可能就是这个了!
教师双减培训心得体会(篇三)
广大教师是落实“双减”的主力军,教师们要勇于担当,做“双减”的急先锋。笔者作为教师,认为教师同仁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为“双减”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教师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要把课程标准作为备课时的指挥棒,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撰写分层教学目标和传授的内容。同时,教师要创新学习方法,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微课、创客等教学手段巧妙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等。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此外,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所收获。
其次,教师应加强课后作业管理。布置作业前,教师要深入题海,精选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典型题目。布置的作业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以偏题、怪题等“刁难”学生,而应从基础题目入手,逐渐提高难度。课后作业教师一定要认真批阅,批阅作业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对学生及时进行肯定和鼓励。
再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规划时间。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差导致学习上拖拉、行为自由散漫、学习效率低下等,是造成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落实“双减”需要提高学生的时间利用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规划时间,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每一天。如晨读时间拟定好诵读的内容,利用二十分钟背诵英语单词,十分钟背诵数学公式;课间休息时,利用两分钟准备好下一节课使用的教材、辅导图书和笔记本……
最后,教师应淡化考试功能。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家校为帮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很容易达成共识,教师布置大量作业,家长支持孩子去校外培训,这种思维是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落实“双减”,教师要淡化考试功能,如阅卷时不再给学生明确的分数,取而代之的是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考试成绩不统计、不排名、不公开,试卷下发后学生看到的是不同的字母,避免低分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讲评试卷时,只对学生作答情况进行点评,讲解高频错题、列出易错知识点等。对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课下可以进行单独辅导、交流,杜绝挖苦讽刺,以良好方式促进师生交流,切实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助推“双减”落地。
教师双减培训心得体会(篇四)
一、校内维度
从校内的维度来看,国家下决心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从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以及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几个方面,全方位的帮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减少作业压力,规范教师职责,让教育回归学校,彰显教育的本质。
我个人非常赞同“健全作业管理机制“中“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这两项内容。让家长回到家长该有的位置,不要因为作业问题影响亲子关系。从而让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发泄口,减缓孩子的学业压力。
在“保证课后服务时间”这一条里,要求学校要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家从时间上就切断了晚托班、托管班等辅导作业性质的可能性,可见国家的力度和决心。
另外,双减政策中还提到“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我认为对于“面批讲解,答疑辅导”这种个性化的需求都能专门行文规范,或许未来教育模式也会发生些许变化,满足个别“吃不饱”的学生,也是有可能的。
二、校外维度
从校外的维度来看,双减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可谓“精准狠”。
1、坚持从严审批机构。
要求: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这一条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路都堵死了,除非你乐善好施,愿意以非营利性质来开展培训公益事业。另外,严禁资本化运作教育,简直大快人心!让教育回归本质,是多少人心中的渴望,不应该让资本控制教育。
2、规范培训服务行为。
要求: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这一条将一直以来提倡超前学的机构敲了警钟(比如奥数),同时禁止了境外课程(比如英语各类境外教材)。不仅如此,还不允许培训机构占用国家法定假期,休息日以及寒暑假进行培训。
所以,你能想到的路,都给你堵死了。还想怎样挣扎呢?
3、强化常态运营监管
要求: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聘请在境内的外籍人员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首先,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国家不允许培训时间超过晚上21点,所以孩子从放学(约5点半)到晚上21点之间能利用的时间非常有限。即便能上课,还要兼顾课时长度和课程间隔时长,这晚上的时间也就被分离的差不多了。
第二,“拍照搜题”这种app终于下线了,孩子终究还是得学会有问题要自己思考,而不是一味的依赖“抄作业神器”。这一点我个人非常支持,怒赞!
从校外维度的各项要求和规定来看,家长要将课外培训班妥善安排在周一至周五,做好时间统筹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家长面临最大的挑战。
三、整体环境维度
1、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
2、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
3、深化高中招生改革。
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
4、纳入质量评价体系。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这几条是从国家层面来规范约束与双减相关的制度,确保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
教师双减培训心得体会(篇五)
对于一个数学老师而言,能够聆听语文特级教师莫国夫老师的讲座,深感荣幸,莫老师主要从四方面来讲述他的观点,一个目的,两种意识,三种能力,四种思维,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双减政策背景下,让我们更加明确教育目的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近年来,很多老师、家长、学生都错误地认为分数是最重要的,关系到孩子的升学、工作等等。看看现在的幼儿园小朋友拼命学外语、拼音、加减法,小学、初中、高中都在题海中摸爬滚打,把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成为大家的终极目标,而进入大学后,反而开始放松,以至于有些名牌大学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被劝退。我们的教育真的出了问题,孩子的人生经历都倒过来了。
两种意识,一个是规则意识,一个是常识意识。莫老师在常识意识中谈到的关于阅读和建立专业的话语系统,感触很深。关于阅读,莫老师指出需要大量的、高品位的、合适的阅读,数学需要举一反三,而语文的阅读需要举三反一,阅读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让我们打开了视野,看到广东一所学校的校长,在走廊、其他公共区域都放上了书,校园里目之所及都是书,让“学校建在图书馆里”的理念,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熏陶,太赞了。关于建立专业的话语系统,莫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让老师从人的需要层次这一角度上体现教育的专业性。的确,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的思想、话语会影响一个个孩子,因此更需要语言的艺术和专业性,平时应该多阅读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
发展三种能力,读写力,专注力,研究力。拥有四种思维方式是从单一思维到跨界思维,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从存量思维到增量思维,从下游思维到上游思维。莫老师说的三种能力,比较好理解,每一个老师都得具备。四种思维模式是每一个老师也必须转变。比如从单一思维到跨界思维,每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比如数学学科,如果在教学中,能结合科学、语文、职业教育等相关知识,课堂可以更高效。从存量思维到增量思维,教师往往是最保守,往往守着原有的经验,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而增量思维是指每天都能够刷新自己,改变虽然意味着风险,但只有在改变中才可以保鲜,改变才可以知道什么是更好的。
最后,在双减背景下,用莫老师的话来勉励每一位老师,接受约束,关注慢变量,坚持长期主义!
教师双减培训心得体会(篇六)
对于这次国家颁布的“双减”政策,我是从朋友圈里各种图文结合的政策解读以及一些家长朋友和教师同行们对于这一政策的各种讨论开始了解的。结合去年十月份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及随后网络上相继出现的一些有关于“艺术学科将纳入中考”等讨论,我感觉我小时候便听闻的“素质教育”,真的要来了!全面美育工作的好时节就是现在!所以,这次“双减政策”的出现,作为音乐老师,我是非常开心的!因为这或许意味着:作为“非学科类”教育的音乐将会受到学校与社会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学生可以投入到音乐学习的时间将会越来越多,我们音乐教师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但开心归开心,作为美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推进者,我知道伴随着“双减”政策的出现,我们音乐老师肩上的责任会变得更加重大!所以,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对得起国家下如此大的力度来做出这些变化呢?我们又该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呢?我个人是这样看待的:
1、每位音乐教师都应从思想上明确责任、从能力上完善自身
这次的“双减政策”,看似是减少了学生的一些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和家长的焦虑,但我们老师却丝毫不能放松,可以说是肩上的担子变重了。随着政策的实施,随着音乐教育的比重越来越大,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响应党和国家对素质教育和美育工作大力度推进的号召,做好思想准备去奉献和追求,迎接接下来相对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另外,音乐教师必须还要从能力上完善自身。“双减”之后的音乐教育需求数量增大、质量增高,且真正的音乐美育实际上至少需要有美学、教育学和音乐学三类学科的协同合作才能真正得以实施,所以,“双减政策”实施的同时,我们音乐老师的视角应该也随之变宽、变远,加强自身能力的完善,多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去探索真正的“以美育人”。
2、“音乐课堂”抓落实
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的效果这次“双减政策”一出来,很快就有三位合唱团的家长发来信息,和我探讨。其中有一位家长说:“这个对课外培训机构的影响很大,周末不能上语数英有关的课程,如果要上只能周中。但周中,孩子们要上三点半们还要回家做作业,如果再上课外班,时间会很紧张的。但如果在校内就学好了的话,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在外面报课外班了”。可见,这个政策促使我们的家长对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了更高的期望。我们老师,不能让家长们失望。对于音乐课堂来讲,我们更应该注重落实,从学生特点、学生兴趣、教学方法手段入手,抓好学生的演唱、演奏等基本技能,否则就是耗费学生的时间、家长的金钱。
3、建立能与“音乐课堂”相呼应的“音乐学科课后服务”
从昨天学校公布的本学期“课后服务”时间安排来看,我们音乐学科将会得到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时间就是“课后服务”加一节课,空间就是各个班级的教室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音乐教学空间。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积累了演唱、演奏等基本技能的前期学习经验之后,再由我们音乐老师在课后服务的时间进行巩固,同时进行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的风格流派等方面的探究与培养,以此,来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与音乐兴趣的扩大。
同时,分年级进行的“红绿蓝”课程,则可以将音乐团队的力量依次集中到各个年级,进行相当于语数英学科的“培优”,为合唱团、乐团、舞蹈团等校队做好人才储备。然后,校级团队则可以进行混合性的集训,甚至可以在周末的时间将家长也号召进来,参与各个队伍的排练工作,使其感受到“双减政策”之下素质教育的真实发生,从而缓解家长不必要的内卷与焦虑。
教师双减培训心得体会(篇七)
这次的培训让我感触颇深,从我本人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了减负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双减,中国教育又迎来了伟大的变革。双减就是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二是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要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这样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双减”的前提是课堂增效。
课堂增效的起点是教师对课标、教材研读、把握、执行,教师要做课标忠实执行者,教材创造性解读、使用者。脑中有“纲”(课程改革纲要)、胸中有“标”(课标)、腹中有“书”(教材二次消化适合学情解读)目中有“人”、心中有“法”、手中有“技”。教师要有“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课标教”的意识。向课堂要质量。
教师要与班主任、同学科教师、跨学科教师通力协作,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双方成为“双减”的合作者。与同课教师一道深度参与集智备课,发挥群体大脑智慧,集智备课。备课组长提出备课时的困惑和问题。在集智研讨基础上,拿出可视化成果:单元规划表(框架),单元课时教学任务活动创意表,分课时教学设计教案。与班级任课教师一道共同制定学习规则,培养学生的内在秩序感,共同助力学生习惯养成。同时与本班课任教师合作,借助班级作业协调员,控制作业总时长,彻底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与跨学科教师协作,积极尝试跨学科内容整合,开展拼教、拼研、项目学习等,尽而全面提升探究性、合作性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力。
教师应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点燃者、困惑的点拨者、生命的点化者,扮演的是平等中的首席角色。故教师与学生课内外相处时要学会沟通、学会表达、学会换位思考。
“双减”要求教师放手、放权,要求学生学会自律、自控,学会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要让学生潜意识跳出固定型思维走向成长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感染、熏陶、培养“明生”。可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多么重要!
二、“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
教师要把握预习、课堂、周末等不同时间的功能与特点,优化周末作业,设计适合本班学情的周末小练,利用周末再次突破知识难点。
作业设计,少布置机械的、整齐划一的作业,尽可能布置分层作业,研究作业设计,扩展作业内容,扩宽作业路径,改革评价理念,逐步树立“进步即质量”的评价观。同时,设计作业时间,要符合自己所教的学生。
时间过得很快,老师们的分享已经结束,但是我对“双减”政策下的教学与作业设计的思考才刚刚开始,这是需要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与追求的。我会加倍努力,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
教师双减培训心得体会(篇八)
今年“双减”政策的大力推进,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每天都处在“双减”工作的主阵地上,更要认真领会“双减”精神并积极贯彻到自己的教书育人之中。在“双减”实施三个月以来,对于“双减”,我有以下体会:
一、“双减”对学生是一场减法革命。
“双减”减的是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单纯来看,作业减少,补习班减少,学生、家长的负担都减轻了,但我认为“双减”是“减”但并不是简单的“减”。对于学生来说,实施“双减”后自己的作业和课后辅导负担确实减少,学生的睡眠时间得到了保证,这是一件着眼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事情,同时家长的负担也大大减轻,但“双减”并不是让学生远离学习,轻视教育,更不是在教育质量上做减法,也不是在忽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家庭的家庭教育的一次考验。
二、“双减”对教师是一场加法革命。
“双减”为学生们减轻了一些不必要的学习压力,但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在“减”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加法”。“双减”需要我们去除更多的无效教学,花更多的心思去备课,研究学情,精心布置作业,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上,让教学从“少而精”上下功夫,让教师和学生都在“双减中获得愉悦和受益。
三、“双减”对我教学的改变。
“双减”实施三个月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双减”不仅不会让我松懈,让我更加深感责任重大。这学期为了积极相应“双减”政策,为了给学生减负而不减质,首先在课堂教学上,我进行了改革。每节课保持在20-25分钟上完,剩下时间进行课堂演练,对学生今天所学知识进行考察,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保证当堂课知识疑问做到当堂课解决,做到“堂堂清”。为了保证学生在20-25分钟的时间内进行有效学习,我采用积分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加入评价环节后,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作业设计上,从班级的整体水平出发,我讲作业分为了三类,必做题一类、选做题一类以及对于学习困难的一位学生的“减”做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做作业,同时也兼顾到了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对于课外作业,从数学的实践性出发,多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的时候,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回去测量村庄里大树的周长,并计算直径。这样的作业结合了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力,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同时用别样的方式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双减”之下,有减有增,我们要一手减负,一手提质,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改革和作业质量提升上下功夫,真正落实“双减”,让学生“减负增效”。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