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教学【篇1】
课程分析: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活动时,由于受到阻碍和干扰,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不同的人面对挫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积极的人,把挫折的经历当作是一次奋起的开始;消极的人,把挫折看作是失败的起点。如果处理不当,它会给人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损害身心健康。
学情分析:
本校是小学初中以及职业中专一体化的学校。由于身体的原因,视力残疾学生在社会上受到很多耻笑和讽刺,心理上产生挫败感;无障碍设施的欠缺,他们经常碰破头,磕破脚,参与社会活动和交际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目盲的现实,敢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失败,战胜自身弱点,成为残而有为的具有健康性格的人,对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辅导目的`:
1、通过学生自身的经历使学生懂得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面对挫折,不要退缩,要正确对待。
2、通过盲人陈燕和身边同学的事例,使学生知道战胜挫折需要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意志。
3、渗透有挫折才能成功的思想。
4、通过创设的情境介绍减轻心理压力,调节情绪的几种方式。
设计思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的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中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力。
本课围绕着视力残疾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烦恼,以及如何面对和适应挫折,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调适不良情绪的目的。
课堂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促进其个性发展和思维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教学媒体设计,都是自己制作相关和相关的视频和音频,保证多层次、多方位补偿缺陷。
团体目标:正视目盲的现实,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过程:
一、热身活动“大鸡、小鸡和鸡蛋”。
2、统计大鸡、小鸡和鸡蛋各自的数量。
3、体验比赛过程中胜败的感受。
4、总结。其实,人生的整个历程就像无数次的大鸡、小鸡和鸡蛋的游戏一样。有人成功,也就会有人失败。尽管我们的人生还刚刚开始,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成功和失败。由于命运的不公,五彩的世界在我们的面前变得暗淡无光;明眼人轻而易举完成的事,对我们就困难重重。你是被这些困难和失败吓倒,龟缩不前,一蹶不振;还是以顽强的意志,面对现实,取长补短,成为残而有为的人呢?对,既然,既然我们无法避免人生旅途上的暴风雨,我们就勇敢地面对它们。因为我们坚信:经历过今天的暴风雨,明天一定会艳阳高照!
方案教学【篇2】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音像资料导入 。
运用媒体播放有关蜜蜂、蜂蜜的图片,同时插播旁白进行解说。
2.谈感性认识。
提问:同学们都接触过蜜蜂,蜜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蜜蜂的印象。
3.同学发言后,教师导入 课文学习。
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蜜蜂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看看作者对蜜蜂的感受是怎样的。
⑴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⑵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显示第一屏:
1.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掐 蛰 啖 中看 嘤嘤 蠕蠕 酿蜜 提防 渺小 黑黝黝 疙疙瘩瘩
2.解释下列词语。
⑶学生完成正音、解词。
显示第二屏:
思考题一: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前后有哪些变化? 从文中勾画出说明这种变化的语句。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明确思考题一:
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是:从总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到赞叹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相关的语句:
1.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2.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3.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4.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5.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感情是因事而发的。作者因小时候被蜜蜂蜇过,所以不大喜欢蜜蜂;因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林,喝到了香甜的,才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因参观了“养蜂大厦”,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却有限;从来不争,不计较什么,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夜不辞辛苦……),于是“不禁一颤”,发出了“多可爱的小生灵啊!”这样的由衷赞叹;因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联想到香甜的和勤劳的蜜蜂,认识到劳动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进而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以此来表达自己喜爱蜜蜂,热爱生活,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难看出,文章是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中心思想的。
⑴运用媒体播放思考题的幻灯片二。
显示第三屏:
思考题三: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思考题四: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①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②明确思考题三:
作者开头对蜜蜂不大喜欢,喝了,看到了蜜蜂的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见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创造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
这样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
且使感情变化的线索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③明确思考题四:
“渺小”是从蜜蜂是个小生灵,生命短暂来说的。“高尚”是指它勤劳无私的美德,它对人类的贡献来说的。
⑵指导学生朗读第17自然段。
⑶播放思考题的幻灯片四。
显示第四屏:
思考题五: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
思考题六:作者抒发感情借助联想,作者是怎样由蜜蜂联想到农民的?这样的联想是否合理?
①学生思考、讨论。
②明确思考题五:
文章通过对采访从化温泉养蜂场的记叙,借赞美的香甜和蜜蜂的无私奉献,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新生活,歌颂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表达了作者愿意成为一名为新生活献身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
作者是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中心的。
作者用视线的转移,由蜜蜂写到农民,这样的联想是合理的。农民与蜜蜂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蜜蜂辛勤酿蜜,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农民辛勤耕耘,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文章借助联想赞美了劳动人民,歌颂了奉献精神。
⑷指导学生朗读第18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全文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手法,将画意、诗情、哲理融为一体。希望同学们课下反复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观察一种小动物,然后产生联想,用托物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方案教学【篇3】
幼儿健康活动《胖和瘦》教学设计
新的学期一开始,我们发现经过一个月的假期,班上有几位小朋友的变化很大,我们高兴地对有的小朋友说:“恭喜你,你长胖了。”而对另一些孩子我们则皱皱眉头说:“你怎么又胖了,你怎么又瘦了?”于是,到底是胖好还是瘦好成为近期孩子们关注的话题。分析我班幼儿的身体成长状况,就能发现存在许多”参差不齐”,有的很胖,有的很瘦。幼儿在饮食方面也存在挑食现象,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并且到了晚上或双休日还喜欢以“自己的喜好”来填饱肚子,例如吃肯德基、麦当劳、饮料、冰淇淋等。家长也常因娇惯而满足幼儿的各种要求。
幼儿需要了解自身的的身体状况、关注自己的成长、树立自我保育意识。因此我预设了本次的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意识到太胖和太瘦都对身体健康有影响。
学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初步了解自身成长的需要,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健康;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活动前根据“学前幼儿体重标准表”为本班幼儿测量体重;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表格各一,并根据幼儿体重情况制作三种颜色的圆点卡片,活动前发给幼儿;多媒体课件“来当营养师”;“健康棋”六套,各种食品的卡片若干(活动前请幼儿画好)。
三、活动重点
通过幼儿自由辩论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胖和瘦的概念。
四、活动难点
使幼儿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健康。突破方法:利用不同颜色的圆点来表示幼儿的健康状况,并请幼儿自己贴到相应的表格中使幼儿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通过集体讨论、多媒体课件和“自助餐”的游戏来帮助幼儿树立自我保育意识。
五、活动过程
(一)大胆表达,各抒己见
幼儿将自己有关胖好还是瘦好的想法在集体中展示、扩散,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用实例说服同伴。
过程:幼儿各抒己见,运用实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在幼儿的意见无法统一的情况下,教师出示“学前幼儿体重标准测量表”,知道胖瘦有一定的标准,太胖和太瘦都不健康。
(二)了解自身,对症下药
(1)出示红、绿、黄三种颜色的表格,请幼儿根据手中圆点的颜色寻找自己在表中的位置,(红色表示偏瘦,黄色表示偏胖,绿色表示正常)从而了解自身以及本班幼儿成长的状况。
(2)集体讨论怎样才能使自己既不胖也不瘦,身体更健康。
(3)“对症下药”: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当营养师”为不同情况的孩子“开处方”。
(三)分组游戏活动,经验梳理
(1)棋盘竞赛:幼儿通过竞赛性游戏,在下棋过程中获得有关健康生活的经验。
(2)自助餐:幼儿根据自身情况为自己挑选一份营养合理的美餐。
六、活动延续
幼儿将已有的经验运用到生活中去,关注自己的身体特点,坚持健康饮食和锻炼,并把有关的信息带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
继续鼓励幼儿搜集资料,研究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
幼儿艺术领域教学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互相观看眼睛,对自己的眼睛产生好奇。
2、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眼睛所看到的景象。
3、引导幼儿有意识的注视丰富多彩的周围环境。
二、活动准备:
1、眼睛小精灵,眼睛处可替换。
2、幼儿人手一张记录纸(上面画有眼睛)、水彩笔、彩色铅笔。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眼睛小精灵,用小精灵的口吻与幼儿对话:嘿!小朋友,你好!认识我吗?我是眼睛小精灵。我就在你们的身上,找找吧!
(二)基本部分:
1、幼儿互相观察同伴的眼睛,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将眼睛小精灵的眼球处替换成班中小朋友的形象,引起幼儿的兴趣。
2、请幼儿说说眼睛像什么?(照相机)
请幼儿眨眨眼睛,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模仿照相机拍照的样子。
3、带领幼儿到室外,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4、引导幼儿选择几处自己喜欢的“景象”合作拍摄。如来到花朵前,做照相机的幼儿盯住花朵,另一幼儿边说“咔嚓”,便轻拉当“照相机”幼儿的耳朵,此时做照相机的幼儿使劲闭一下眼睛,表示拍摄成功。
5、引导幼儿绘画特写的眼睛,重点画出眼睛上呈现的景象。
6、幼儿作画,请完成的幼儿将自己眼中看到的美丽世界画下来,送给那些看不到景象的眼睛,使那些眼睛和我们的眼睛一样美丽。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看到的丰富多彩的.周围世界。幼儿张贴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评价同伴的作品。
四、活动反思
《明亮的眼睛》这一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活动。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幼儿互相看眼睛,对自己的眼睛产生好奇,然后通过替换“眼睛小精灵”眼球中的景象,引起幼儿的兴趣,最后引导幼儿有意识的去注视丰富多彩的周围世界,通过这一活动引起了幼儿对视觉感知的兴趣,从中萌生出强烈的好奇心与关注态度。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高,因为他们要将自己看到的多彩世界送给那些看不到东西的眼睛,所以他们作画过程中很注意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因为他们想让那些“眼睛”看到更多的色彩。同时他们在一个小小的圆里将自己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在布局上孩子们也有意识地进行了构思。直至活动结束孩子们还告诉我:“老师我象画更多的美丽世界,送给那些看不见的眼睛。”这种对绘画的热爱和丰富情感的表露也正是这节活动的最终目的。
方案教学【篇4】
初三语文教学反思及整改措施
学科语文是学生发展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初中阶段尤为重要。然而,在进行初三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整改。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期改进语文教学质量。
一、问题分析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初三学生压力较大,面临高考的挑战,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对老师讲授的内容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佳。
2.思维能力薄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能力较弱。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拓展。
3.写作能力不足:学生的写作能力相对较弱,表达能力不流畅,写作思路不清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
4.教师讲授方式单一:教师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变化和活力,容易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流失。
二、整改措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制定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具体如下: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培养思维能力:针对学生思维能力薄弱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思维导图和概念框架的训练,引导学生形成系统、逻辑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
3.提升写作能力:针对学生写作能力不足问题,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通过阅读优秀的范文和写作指导训练,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写作思路和逻辑性,让学生能够更自信、流畅地进行写作。
4.多样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课堂讲授、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活力,提高教学效果。
5.及时反馈和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及时提供反馈和评价。通过批改作业、个体辅导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三、实施效果与展望
通过我对初三语文教学进行的反思和整改措施的实施,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方式的变化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下一步,我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我也期待教研组的支持和学校领导的指导,共同推动初三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初三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反思和改进。通过对教学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整改措施的实施,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为他们的发展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方案教学【篇5】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背诵课文。
同学们,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做《行道树》。文章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来学习两篇文言短文,它们在写法上与《行道树》相似,都是借助一种事物,表达作者的心志。这节课我们先学习《陋室铭》。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先由教师朗读,给学生做出示范。再提出要求,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将课文读熟,进而感知内容。
教师导学:
“铭”,原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多用来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其文字精练,多用骈句,有韵。提示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为自己的“陋室”作铭。
思考题: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作者“惟吾德馨”的?
末句引用孔子的话,作用是什么?
教师组织并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认真讨论,合作探究。不解之处由教师讲解。
明确:
本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居室的情景,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中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教师可适当讲解什么是类比;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
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也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句:室不在华,有
贤则贵。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
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集体朗读课文。讨论思考本文在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明确:
结构特点:第一部分用类比法引出中心;第二部分具体描写陋室的情景,揭示中心;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语言特点:语言简练,多用整句,又多对偶,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教师可适当地谈谈骈文知识其及整句和散句的应用,全文只在篇末用了散句。指导
学生找出韵脚。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陋室之物,写陋室不陋,言高洁傲岸之志。
关于托物言志的写法,学生过去曾接触过,教师可结合旧知识再加点拔。
方案教学【篇6】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背诵课文。
同学们,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做《行道树》。文章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来学习两篇文言短文,它们在写法上与《行道树》相似,都是借助一种事物,表达作者的心志。这节课我们先学习《陋室铭》。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先由教师朗读,给学生做出示范。再提出要求,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将课文读熟,进而感知内容。
教师导学:
“铭”,原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多用来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其文字精练,多用骈句,有韵。提示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为自己的“陋室”作铭。
思考题: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作者“惟吾德馨”的?
末句引用孔子的话,作用是什么?
教师组织并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认真讨论,合作探究。不解之处由教师讲解。
明确:
本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居室的情景,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中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教师可适当讲解什么是类比;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
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也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句:室不在华,有
贤则贵。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
.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集体朗读课文。讨论思考本文在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明确:
结构特点:第一部分用类比法引出中心;第二部分具体描写陋室的情景,揭示中心;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语言特点:语言简练,多用整句,又多对偶,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教师可适当地谈谈骈文知识其及整句和散句的应用,全文只在篇末用了散句。指导
学生找出韵脚。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陋室之物,写陋室不陋,言高洁傲岸之志。
关于托物言志的写法,学生过去曾接触过,教师可结合旧知识再加点拔。
指名让同学分段逐一朗读并讲解课文内容,并由教师或同学补充指正,务必使全体
同学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对以下句子及词语的掌握情况:
此外可以对学生讲解本课出现的一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只要让学生明白,不必
教师导学: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抒发作者的感想。莲是画家的爱
物,也是文学作品常见的题材。教师可指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思考,并对自己感
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发言。不必按顺序答问,最好采用漫谈的形式综述。
思考题:
◇本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莲花的形象的?
◇莲花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写莲花?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
明确:
a.采用衬托的手法,用菊花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都是为了突出莲的形象。
b.直接描述莲花的形象:分别从莲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莲的生活习性(濯清涟
而不妖),莲的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莲的气味(香远益清)、莲的气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来写。
c.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赞美莲花(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对莲进行了人格化的描写,是把它作为一种高贵品格的象征。
◇作者托物言志,以莲花自况,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和情感。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在文章里均有所见。开篇记叙引题,写世态炎凉;继而描写,突出
形象;卒章议论,在于赞赏。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志。
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一教学环节可视情况
取舍。
思考题: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与《陋室铭》异中求同。
就其思想内容而言,与《桃花源》同中求异。
提示:
在表现形式上,两篇文章的文体各不相同,一篇是骈文,一篇是散文,前者自然骈句居多
(只有末句是散句),而后者骈散结合;相同点是两篇文章都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应该说两篇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寄托了作者的志趣和理想,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