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阅读书籍可以为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将其写成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见证自己的成长,你知道优秀的心得体会包括哪些内容吗?编辑不辞辛劳将创意融入制作中打造了这份“学习先进心得”,欢迎阅读愿这篇文章能够改变你的生活并请与你的粉丝分享!
学习先进心得(篇1)
xx年,是张连印种树的第一个年头。植树季节,张连印风风火火地带人上了山。节气不等人,白天栽上树,晚上张连印老两口就在月光下浇水。
本以为万无一失,就等着见绿了,可到了秋天,张连印傻眼了,春天栽种的10000棵树苗没活几棵。他又紧急补种了6000棵树苗,依然近乎“全军覆没”。看着树苗荒在地里,老将军哭得像个孩子。
有人劝他,“村里种了几十年树,都没活几棵,你就别再费心思了”。
张连印撂下狠话,“林地就是战场,让我撒手不干,等于让我当逃兵”!
平复好心情,他把枯死的树苗连根挖起,反复研究,虚心向苗木专家请教。渐渐地,他摸到了在沙化土地上种树的门道。第二年,他的树苗成活率就达到85%以上!
那年五一假期,大女儿张晓梅回村探望。一进村,看到一群身穿迷彩服、手握铁锹的村民迎面走来。
刚要走过去,就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晓梅,你怎么来了?”她急忙寻着声音转身,只见队伍中两位老人,头发吹得蓬乱,脸又黑又红,正是张连印老两口。看着变了模样的爹娘,她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了出来。
村民们也被张连印与民同心、同甘共苦的情怀深深感染,打心眼里佩服他、信任他。村两委班子开展党建活动,邀请他参加;搞发展规划,征求他的意见;村民家里有点事儿,都请他出面主持。种树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没让他打。
随着张连印事迹的传开,很多单位经常邀请他授课。尽管植树之余难得有休息时间,但他仍然有求必应。他觉得,这是一个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绝佳机会。
可每当人家给他课时费时,他总是断然拒绝。他说:“我讲课是应该的,不要你们一分钱。真想做些啥的话,那就帮我栽上点儿树吧。”
这些年来,张连印为周边乡村、学校和部队无偿提供树苗30余万株。在他的无私付出和影响下,绿化荒山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左云县,曾是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现在,这里风沙没了,山也绿了。
这绿色有张连印的功劳——在他的带动下,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xx年的38.6%上升到45.03%,增长了6.43个百分点!
学习先进心得(篇2)
志愿服务过程中,钱海军发现许多孤寡老人不但无法确保安全用电,连生活起居都有困难。于是,他把自己的姓名和手机号写在卡片上,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便递过去。23年来,他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而且从未换过号码。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争取第一时间出现在需要帮助的老人身边。
“这些年多亏了海军,没有他真不知道这日子咋过……”家住古塘街道舒苑社区的退休教师陈文品说。
当看到陈文品耄耋之年还要照顾有智力障碍的儿子,钱海军便定期帮他检查家里的电器和线路,陪他聊天;逢年过节还和妻子带上礼物前去看望。记得有一次,陈文品旧疾复发,钱海军驱车80公里送老人就医;忙里忙外,被医护人员误认为是老人的亲儿子。面对老人的感谢,钱海军却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这些只是钱海军帮扶老人的日常。老人家马桶堵了,污水倒灌,他自费找来专业人员,两人一起干了一下午;除夕夜求助电话响个不停,他接连跑了4户人家,半夜回到家泡碗方便面权当“年夜饭”;得知部分孤寡老人想去首都北京看看,他牵头发起公益活动,带领7名老人到北京游览……
“孤寡老人缺乏陪伴,特别渴望精神上的安慰,需要多关爱。”扫扫地、剪指甲、收拾碗筷……周末只要不忙,钱海军就会抽出时间看望老人们;常常维修电器只花十来分钟,聊天却聊了一两个钟头。
学习先进心得(篇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消息 早在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就已带领团队进驻武汉。
至2月2日,已是第8天。
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确诊速度,是陈薇团队此次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的成果之一。
这不是陈薇第一次面对疫情。
这位1991年经特招入伍的女少将,此前已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作出重要贡献。最近的一次,是在2015年,她带领团队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疫苗,使中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
多年以来,陈薇一直在生物安全领域的“无人区”探索,曾经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一成果,让她成为“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
此次出征武汉,因为夜以继日地工作,团队所有人都很疲惫,但陈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大家都做好了“最坏打算”——以最充分方案,做最长期奋战!
此番出征,更让陈薇感到,疫情防控绝对不能等到疫情来了再做。
她建议,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不追热点,敢坐冷板凳。“别管这个病毒是来了还是走了。”
目前,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康复患者的血浆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最可及的资源。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大病之后重在休养,过去很多康复者不愿意捐献自己的血浆。”陈薇说。
1月31日,拿着科技部下发的《关于请协助采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血液样本的函》,22名康复患者表示愿意让专家检测血液标本是否符合献浆标准。其中有的人身体虚弱,连采血都很困难。
感动之余,长期专注与生物安全领域研究的陈薇说,应当从立法层面要求康复者在知情同意、符合伦理、身体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捐献宝贵的血浆,用于他人的急救。
在她看来,在政府推行免费治疗、医务人员献身拼搏的大环境下,这应该是康复患者和医护人员同心同德,为病友们作出贡献的时刻。
抵达武汉的第5天,陈薇院士在金银潭医院,见到了院长张定宇。
面对这位身患渐冻症、妻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却依然奋战在一线的同行者,陈薇的话很简洁:“你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
她忘不了张定宇更简洁的回复:“彼此彼此。”
学习先进心得(篇4)
在学校里,袁康植有一付热心肠。用他的爱心去关心帮助更多的人,并带动更多的`人关心帮助别人,让爱的芬芳传播开去,弥漫开来,让整个世界充满温暖爱!
在家里,袁康植是个孝顺感恩的孩子。父母忙碌的工作,有时无暇顾及家庭,懂事的他常常烧好热气腾腾的饭菜等候父母下班回来。
在邻里,袁康植是个热心公益的小天使。他的家并不富裕,但他总是把省吃俭用的钱积攒下来用于慈善和公益活动。
爱的传递已埋在袁康植的心里,他正在用实际行动浇灌出孝老爱亲传统文明美德之花,成为新时期少年的好榜样。
看了袁康植的事迹,我的内心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这位小哥哥用他的一言一行,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美德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我真的应该向他学习,因为我每个月还嫌妈妈给的零花钱不够用,真的是太不应该了。有些时候,在父母的面前我有些没大没小了,父母生我们养我们也不容易,我们有时应该为他们多考略一些。袁康植哥哥的家长虽然很忙碌,但他却从不抱怨,依然一样的孝敬父母没有一丝不高兴,这一点真的值得我好好学习。
另外我看了袁康植事迹以后,真的被这位小哥哥的品质所打动,所以我决定,以后如果我有穿小了的衣服我捐给一些条件比较困难的孩子,如果我有一些旧书的话我也要把他们捐给山区里的孩子们。
以后,我要向袁康植小哥哥学习,多多帮助一些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学生,真正的成为一名阳光美德少年。
学习先进心得(篇5)
几场秋雨,洗去了夏日炎炎的烦躁,空气里弥漫着丰收季节清新的芬芳。在这个充满喜悦的收获季节里,我和蓝建春老师有幸参加了在顺德一中举行的第三场“佛山优秀教师报告团报告会”。
报告团成员由以下人员组成:南海区大沥镇盐步中心小学彭戈菲校长,高明一中李敏华副校长,顺德振华小学李斌主任,佛山市实验中学英语教师柴茂珍,禅城区石湾第一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保安璞,南海区石门中学梁冠建老师。他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介绍了自己在教书育人、钻研业务等方面取得的骄人业绩,将自己学习和工作中好的经验,好的做法悉数传授给全体与会老师。
他们崇高的人生追求,强烈的爱岗敬业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下面从两个方面谈一下本人学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的心得体会:
一、立足本职,对学生献出一片爱心。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
我们不仅要懂得去爱,更要让孩子感受到这份爱。实验中学的柴茂珍老师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她的教育故事。2010年柴老师收到要担任西藏班班主任的消息,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西藏学生,在开学前的暑假她通过上网了解西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通过朋友同事打听学生的性格特点,拿到学生档案后立即想办法找规律记忆背诵每一位学生的名字。由于柴老师提前对学生做好了充分的了解,所以去车站接他们的时候,学生都觉得特别亲切。有一位西藏班的学生做了几天火车脚都肿了,柴老师亲自去医院带回草药帮他敷脚。平时柴老师特别关心学生的生活,经常给生病的学生煲汤,重大节日和孩子们一起过。她还经常邀请孩子们分批到家里做客,平时和他们一起去购物。在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候,她总能给予他们最有效的帮助。因此,她又有了另一个名字,那就是“佛山妈妈”。爱总是能创造奇迹的。2014年,她所带的西藏班44名学生全部考入重点大学。
盐步中心小学的彭戈菲校长也说:“要把孩子放在学校的正中央,学校会因为爱而焕发光彩。”
二、教师要追求专业化成长
高明一中的李校长说,要想在职业里找到幸福感,就要走专业化成长的道路,让自己不断完善,不断突破。
石湾中学的信息技术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她的专业化成长历程。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走上了讲台成为了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多年来,她不断钻研,在专业化领域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数篇论文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让孩子爱上键盘,爱上课堂。保老师在成就孩子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顺德区振华小学的李主任,美术老师。是理想信念的坚守者,被誉为“背着照相机的天使”。他饱含热泪地为我们讲述了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从98年起,李老师就开始了摄影教学的探索,让摄影进课堂,自编教材。他用光和影为孩子呈现了一个最美的世界。他的学生多次登上了国际摄影大赛的舞台,他所在的学校也被评为“摄影特色学校”。2013年9月,他响应广东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的号召,受顺德区教育局派遣,前往河源市龙川县赤光镇浮下小学支教。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先后筹集了15台数码照相机,在浮下小学首先成立了美术、摄影兴趣小组,开创山区摄影教学探索。15名摄影组成员坚持每天早晚进行训练,用照相机观察身边的生活,记录山村的美景。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李老师用执着的信念为山区孩子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在追求专业化成长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在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坚持。是坚持成就了他们的梦想,是坚持让他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上,顺畅地前行。
学习先进心得(篇6)
这位“红色理论家”的一生,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坚持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学术选择。20世纪50年代,郑德荣同志出版第一部学术著作《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60年代,发表第一篇学术文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70年代,在全国首批招收三年制中_史专业研究生;80年代,在全国首批招收中_史专业博士生,正确引导社会思潮;90年代,与时俱进,科学思辨,此外,从中国共产党建党60周年纪念活动开始,每逢建党重大纪念活动,从_诞辰100周年开始,每逢_诞辰重大纪念活动,以及有关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大纪念活动,郑德荣同志均著文参会,正面发声。作为一名党的理论家,郑德荣同志的学术事业始终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密切相关,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紧密相连,与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一致。
这位“红色理论家”的一生,始终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牢记并践行专业“资政育人”的社会使命。用郑德荣同志的话说:“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丰富历史经验与沉痛教训,发挥‘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是我坚定不移地潜心研究的思想动力。”本着这一信念,他注重发挥专业特长,运用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就,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服务、为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服务。数十年来,郑德荣同志经常应邀为报刊撰文宣传和阐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多次被中宣部、中_史研究室约请为专家评审组专家,多次应邀到全国各地为教师和工作者讲学。他以高深的学术造诣和深厚的理_底为基础,为中_史的研究、传播和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贡献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精神财富。仅在2001年建党80周年活动中,已75岁高龄的郑德荣同志作为吉林省委理论宣讲团成员,不顾盛夏酷热,在长春、四平、通化等地作了12场宣讲报告,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还多次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新闻媒体的采访。由于郑德荣同志在理论宣传等社会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和业绩,2003年,吉林省委宣传部特致函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对郑德荣同志为全省社科理论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