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教案十二篇

2023-08-09 09:10:13 九年级物理教案

  留学群的编辑找到这篇精品“九年级物理教案”必定让您受益匪浅。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编制好的教案可以为学生的知识掌握提供必要的保障。一起提高自己的素质吧!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1

  昨天在两个班讲了“功率”这个内容,总感觉讲得不好。复盘如下:

  首先我让学生回忆这一章与上一节讲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与前面的知识连接起来,不至于显得没有联系、显得突兀。

  我先说这一章讲的是“机械能与守恒定律”,然后写下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并且从更高的角度分析影响功的因素以及功的含义——表示力对空间的累积效果,也为物理生学习冲量——表示力对时间的累积效果——做好一些准备。因为学完一个内容,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有整体的把握,这应该是系统的思想了。

  然后我直接引入功率这个物理量,我觉得这里没有必要拐弯抹角讲述生活生产中的做功快慢的现象了,因为这个内容初中学生有了解有学习,比如电功率。我说功率是用来形容什么呢?让他们回忆电功率的物理意义,自然引入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一个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当然强调主要是指机械——人工、滑轮、升降机、汽车等的功率——机械功率。

  接下来是讲述功率的定义,学生阅读生活中熟悉的三个例子,回答问题:这三种不同做功方式,做功的大小是否相同?他们做功的快慢如何?怎么表示快慢?

  当然在这里,三种方式下的物体运动情况不同,受力不尽相同,力所做的功不尽相同,所以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克服重力做功是否相同”,或者看成三种情况下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机械竖直向上的力相同,即做功一样。

  学生很明显可以根据时间判断做功的快慢,我则强调做功有快慢之分,如何定义功率表示快慢呢?这里学生需要思考,即便他们知道结果,也需要理解原因。我不直接讲,而是回忆学过的表示快慢的物理量,了解他们定义的共性——都是表示一个物理量或物理量的变化量对时间的比值或者叫做这个物理量的变化率——数学上表示求这个物理量的导数。从而学生很明确功率的表达式。

  通过这样讲解,学生对描述快慢的物理量有了清晰的具有逻辑的认识,更为后面学习“磁通量的变化率或者数学的导数”有一些帮助,其实也引导学生了解物理或数学的一些逻辑知识。当然这些内容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要区分物理班与普通班的情况。

  然后根据一道简单题,分别熟悉功率的计算,特别是学会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计算,其中明确当力与方向同向时,瞬时功率表示为P=FV。这都是简单的计算,需要课后训练,熟悉功与功率的计算。然后应用这个公式在生活中解释一些现象,如调速自行车、手动波摩托车、手动波汽车等,上坡时为了获得更大牵引力而调到低速挡。当然这里需要简要说明一下汽车发动机的功率及其影响因素、汽车的阻力有哪些、什么叫做汽车的牵引力等。

  上面有些是已经讲过的,有些是没有讲需要讲的。总之,反思就是进步的重要途径。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2

  ●了解四冲程内燃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和能量转化情况。

  ●知道柴油机与汽油机在构造和工作过程中的异同点。

  ●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利用动画、图片或模型讲解四冲程内燃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

  ●通过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及工作过程的异同,学习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养成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 ,了解现代汽车的一些常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养成学生的.环保意识。

  ●了解这些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师准备:

  PPT课件、flash动画(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过程)、试管、水、橡皮塞、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四冲程汽油机模型(J2255型)和柴油机模型等。

  学生每组准备:

  同学们,汽车已经是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18世纪第一辆汽车问世时,速度只有数千米每小时,而目前最快的汽车速度已经是声速的几倍,达到了1678千米每小时。

  你想知道汽车是如何获得这么大的机械能的吗?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热机,将会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悬念,让学生感受热机的威力,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由生活走向物理。)倾听讲述。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 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 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 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重点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 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5

  动能势能

  【教学内容】

  如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册第3第4节第1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

  (2)知道重力势能及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

  (3)了解弹性势能及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假设、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观察生活是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②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控制变量、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教学准备】

  实验探究相关器材、任务单、PPT演示稿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

  让学生观看一段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录象,提问飞机在做什么运动?

  学生:做机械运动。

  教师:那飞机具有什么能呢?

  学生:机械能。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能包括?

  学生:动能和势能。

  教师: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哪些物体具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几天我们就具体学习。(引出题)

  二、新教学

  (一)动能

  出示几幅物体在动的图片。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都在运动。

  教师:那它们都具有什么能?

  学生:动能。

  让学生归纳动能的含义。

  【板书】1、动能的含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教师:同学们能再举几例具有动能的物体吗?

  学生:公路上运动的汽车。流动的水。转动的电风扇。老师上走动时------

  教师:那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板书】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物体的动能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2)建立假设: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速度有关。

  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设计实验

  器材:大小不同的`勾码(替代球)各一个、斜面一个、小车一辆。

  (教师提示: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探究实验,斜面的作用)

  要求学生利用上面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讨论方案,学生进行实验,最后归纳。

  结论:质量一定时,速度大的物体做功本领大,动能也就越大

  结论:速度一定时,质量大的物体做功本领大,动能也就越大

  [板书]归纳: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练习:

  1、若甲物体的速度比乙物体的速度大,则(D)

  A、甲物体的动能一定比乙物体的动能大

  B、乙物体的动能一定比甲物体的动能大

  C、甲、乙两物体的动能一定相等

  D、甲、乙两物体的动能无法比较

  2、在行进的火车中有两个物体,甲的质量为5千克,乙的质量为2千克,则_甲__的动能比较大。

  3、想一想议一议

  车型设有中心双实线、中心分隔带、机动车道下非机动车道分隔设施的道路其它道路

  小型客车7060

  大型客车、载货汽车6050

  ……?琰?

  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解释,(1)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2)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

  解析:(1)汽车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越不容易刹车,所以要对车辆加以限速;

  (2)又因为汽车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所以大型客车的限制速度比小型客车小

  4、动能的利与弊

  视频演示:台风、洪水、地震、泥石流等对人类的危害。再由学生举例说明动能其它的弊处和对人类的益处(如风力、水力发电,各种动力机械等)

  过渡:近年,德清的经济发展迅猛。德清各处都有不少的建筑工地。当我们从工地附近走过时,会看到工地上会有一些安全警示牌,同时你也会特别地小心。请问这些安全警示牌表示什么含义?你又会担心什么?

  ——担心落物。那么落物的动能又是从哪儿的呢?

  ——势能转化而。

  三、势能

  (一)重力势能

  引入:广东正在开亚运会,运动员把杠轮举起时,运动员给杠轮做了功(学生回答),那么杠轮增加的能量叫重力势能(学生回答)。从而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板书]重力势能的含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建立假设: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高度有关。

  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设计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物体各1个、小桌、1盘沙子,1把尺。

  思考:如何利用所提供的器材验证猜测?

  要求学生利用上面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讨论方案,学生进行实验,最后总结归纳。

  生活情境再现(多媒体动画演示)。

  【板书】总结归纳:物体的质量(m)越大,位置(h)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练习:(图片在多媒体)

  (1)比较图中A、B两个实验可得:

  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2)比较图中A、C两个实验可得:

  被举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实验过渡:用学生熟悉的玩具演示,引出势能。

  演示:取出一音乐盒,上好发条,使其发出动听的声音,同时也可看到风车不停地转动。

  提问:在上述过程中,是什么能转化为了动能和声能???弹性势能

  (二)弹性势能

  【板书】1、定义:由于发生形变而具有的势能。

  由学生举例说明具有弹性势能的各种物体。如弹弓、蹦床、机械手表等。(图片展示);

  演示:以弹弓为例,说明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板书】2、结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有关。物体的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势能的利与弊:

  当我们从工地附近走过时,会看到工地上会有一些安全警示牌,同时你也特

  别地小心。请问这些安全警示牌表示什么含义?你又会担心什么???担心落物。那么落物的动能又是从哪儿的呢?重力势能转化而。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势能。

  四、堂小结:

  1、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2、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3、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有关。物体的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五、堂练习:(演示稿)

  六、作业布置:

  1、作业本B第四节动能和势能(一)

  2、预习本P92—93页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3、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段组成,是按照声音的“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了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来安排的。通过四个活动以及讨论、看图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板书: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①.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②.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③.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④.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

  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4,让学生归纳:

  板书: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把声音显示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5,让学生归纳

  板书:3.示波器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声音的波形

  4、声音的传播条件

  ①.活动2: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不相同,空气的效果最差,木杆的效果)

  ②.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2-7,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③.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

  教师提问: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板书: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5、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请同学们阅读P27内容(结合观察图2-7),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

  板书:4、声音的传播速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2)V固>V液>V气

  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指导学生结合图2-11,阅读课文P28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并写在方框中。

  板书: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完成P29的“自我评价与作业”的No.1.2.3.4.5.6.

  五、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习的效果较好,但在探究有些问题时,探究方案的设计,对所看到的物理现象的科学归纳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想这恐怕是刚系统地接触科学探究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引导,可作专门的训练,以达到纠正,提高的目的。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7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知道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重、难点:

  试验探究电流的磁效应的规律。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规律。

  1、静止后的磁针指南的一端叫 极,又叫 极,指北的一端叫 极,又叫 极。

  2、同名磁极相互 ,异名磁极相互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 __________发生的。

  3、磁场的方向是这样规定的:小磁针静止时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 ;可以利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 。

  4、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 。

  利用隐蔽的通电螺线管吸引小铁钉,让学生猜是什么物体?磁体对进入磁场的物体会发生作用,能否利用人工作用产生磁场、控制磁场?

  结论: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这试验叫奥斯特试验)

  思考:为什么手电筒、普通电线通电时吸引力好像不存在?……如何增强磁场?(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如……开始的试验)

  猜想:通电螺线管能否产生磁场,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

  结果:

  (3)安培定则: 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

  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重、难点:

  知道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的结构原理。

  能分析有关的实际器材。

  引入课题: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1)、作用: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

  学生阅读“想想做做”,讨论回答文章中的问题。

  注意电信号与声信号的转换,对照结构图进行说明。

  分析这几种器材,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

  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重、难点:

  知道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的结构原理。

  能分析有关的实际器材。

  引入课题: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1)、作用: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

  学生阅读“想想做做”,讨论回答文章中的问题。

  注意电信号与声信号的转换,对照结构图进行说明。

  分析这几种器材,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经历制作模拟电动机的过程,了解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了解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兴趣。

  电动机的基本构造与原理。

  引入课题: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等效一磁体,把它放在另一磁场中,会不会发生作用?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看录像、然后分析总结如下:

  (2)、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实质是机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重点分析图8。4-5,说明为什么要换向器。

  (4)、简述“生活中的电动机”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6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知道发电机的原理,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

  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频率是50赫兹,能区分直流电与交流电。

  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的关系。

  观察体验发电机是如何发电的。

  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了解探索奥秘的方法。

  认识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初步具有创造意识。

  发电机的基本构造与原理。

  1、丹麦物理学家 证实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与 有关。

  3、直流电动机是由 、、、组成的。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流周围有磁场,哪能不能利用磁场产生电流?

  置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于磁场中,

  更换强磁体,增强磁场,仍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

  3 把单根导线换成匝树很多的线圈,仍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

  4

  维持上实验器材不变,使导线在磁场中沿不同方向运动。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 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3、达标练习:

  1、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 利用磁场产生 的条件和规律,进一步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

  2、导体在 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是一种 。产生的电流叫做 。

  3、电路中产生 ,叫交变电流。

  4、在交变电流中,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 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 ,简称 ,符号为 。我国电网以交流供电,频率为 。

  5、发电机发电过程是 转化过程,是把 转化成 。

  6、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 。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6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2、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3、了解电磁波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4、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全章概述:

  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一个信息时代。有形的材料、能源是财富,无形的信息是财富的源泉。在工业化社会里,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而在信息化时代,通信是信息时代的生命线。信息是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学习、生产的重要元素。了解信息是如何传递的,信息技术的由来,现状和未来发展,是每个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公民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在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初中物理教材中,介绍“信息的传递”的内容是必需的,它体现了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初中生对通信的知识既有兴趣又有需求,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信息传递的方式介绍给学生。

  课程标准对这章的要求并不高,而涉及通信的知识又往往很难,所以我们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展开教材。“信息的传递”一章内容涵盖了人类通信发展的过程和跨度很大的通信技术。

  教材首先对通信发展进行回顾,以组合图的方式展开,使同学们对通信的历史有个概括性的了解,也对现代通信的快捷和方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数字通信是一种既现代又古老的通信方式,数字通信在现代通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章简单地介绍了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并说明了数字通信的优势。

  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频率的电磁波,但由于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教材通过演示实验示意性地说明电磁波是如何产生和如何传播的,并给出了电磁波频率、波长和波速的关系。

  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了广播和电视,教材通过方框图的形式简单地介绍了广播和电视的大致工作过程。本章还介绍了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为学生展示了现代通信的发展方向。

  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区别。

  通过观看录像、老师讲解,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通过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精神,了解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培养合作精神。

  电话交换机的作用、数字、模拟信号。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烽火台”……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3、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与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完全一样,模仿声信号的电信号。

  缺点: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易失真,从而使传递的信息发生变化。

  特点:一般只有两个数字,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很稳定,容易编辑。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速度。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话的传播需要电话线,收音机、电视信号的传播没有导线,它们靠什么传播?……电磁波

  在很多介质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3、电磁波的分类: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前面我们知道电磁波可以在真空、空气中传播,

  这节课我们学习电磁波的一些应用。

  进行新课:

  例:声信号10000Hz+载波100000Hz=110000Hz发射

  接收后110000Hz-载波100000Hz=声信号10000Hz

  3、移动电话:

  即有发射功能,又有接收功能。(可以看做是广播电台与收音机的组合)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常识性了解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

  通过学习现代通信知识,了解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提高学科学的技术。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前面我们学习电话、广播、电视、无线电话,着都是信息传递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还会越来越多。

  微波:波长在10m~1mm之间,频率在30MHz~300000MHz

  之间的电磁波。

  优点:频率高,信息传递的效率高,可以同时开通大量的频道,穿透性好。

  缺点:传播近似直线,不能沿地球表面传播,在地面的传播距离短。

  同步卫星:

  优点:覆盖范围广,只要三个卫星就可以让信号覆盖全球。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8

  如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册第3第4节第1时。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

  (2) 知道重力势能及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

  (3) 了解弹性势能及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假设、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观察生活是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基础。

  ①教学重点: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②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控制变量、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让学生观看一段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录象,提问飞机在做什么运动?

  教师: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哪些物体具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几天我们就具体学习。(引出题)

  让学生归纳动能的含义。

  学生:公路上运动的汽车。流动的水。转动的电风扇。老师上走动时------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物体的动能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器材:大小不同的`勾码(替代球)各一个、斜面一个、小车一辆。

  要求学生利用上面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讨论最佳方案,学生进行实验,最后归纳。

  [板书]归纳: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练习:

  2、在行进的火车中有两个物体,甲的质量为5千克,乙的质量为2千克,则_甲__的动能比较大。

  车型 设有中心双实线、中心分隔带、机动车道下非机动车道分隔设施的道路其它道路

  …… ?琰?

  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解释,(1)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2)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

  解析:(1)汽车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越不容易 刹车,所以要对车辆加以限速;

  (2)又因为汽车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所以大型客车的限制速度比小型客车小

  视频演示:台风、洪水、地震、泥石流等对人类的危害。再由学生举例说明动能其它的弊处和对人类的益处(如风力、水力发电,各种动力机械等)

  过渡:近年,德清的经济发展迅猛。德清各处都有不少的建筑工地。当我们从工地附近走过时,会看到工地上会有一些安全警示牌,同时你也会特别地小心。请问这些安全警示牌表示什么含义?你又会担心什么?

  ――担心落物。那么落物的动能又是从哪儿的呢?

  引入:广东正在开亚运会,运动员把杠轮举起时,运动员给杠轮做了功(学生回答),那么杠轮增加的能量叫重力势能(学生回答)。从而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提供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物体各1个、小桌、1盘沙子,1把尺。

  要求学生利用上面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讨论最佳方案,学生进行实验,最后总结归纳。

  生活情境再现(多媒体动画演示)。

  【板书】总结归纳:物体的质量(m)越大,位置(h)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1)比较图中A、B两个实验可得:

  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2)比较图中A、C两个实验可得:

  被举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演示:取出一音乐盒,上好发条,使其发出动听的声音,同时也可看到风车不停地转动。

  由学生举例说明具有弹性势能的各种物体。如弹弓、蹦床、机械手表等。(图

  片展示);

  【板书】2、结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有关。物体的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当我们从工地附近走过时,会看到工地上会有一些安全警示牌,同时你也特

  别地小心。请问这些安全警示牌表示什么含义?你又会担心什么???担心落物。那么落物的动能又是从哪儿的呢???重力势能转化而。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势能。

  三、堂小结:

  1、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2、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3、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有关。物体的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五、作业布置: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9

  宇宙和微观世界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 学法点拨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

  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1.宇宙有多大?

  综合观察课本图10.1-1和课本图10.12-1。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科恒星中的一员;

  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光年;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3.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哥白尼与日心说;

  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我国“神舟”号飞船的五次成功飞行。宇航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

  4.宇宙的组成

  问题: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物质由分子组成

  ○1问题: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到底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分割物质实验:

  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学生交流课前观察蜡凝固时体积的变化。(液体蜡在凝固时体积缩小,中间凹陷下去。)

  ○2问题: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联系呢?

  ○3探究: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时,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这三种情况下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空间。

  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结论:根据以上探究,可以认为物质存在的形式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

  原子结构

  我们知道了物质同分子组成,人们又猜测分子能不能继续分割?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并把这样的粒子称为原子。同时还发现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相等。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组成……

  达标自查

  1.我们人类生活在广阔的宇宙里,太阳是 中一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人类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 条轨道上运行。目前发现的太阳系有 大行星。

  2.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它 。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 观察。

  3.固态物质中,粒子之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 和 。

  4.液体没有确定的 ,具有 。气体粒子之间作用力小,故气体容易被 ,并具有 性。

  5.物质由 组成。分子由 组成。原子核外的电子绕 运动。

  6.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体积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体积都变小; B.体积都变大; C.有的体积变大,有的体积变小; D.无法判断。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B.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C.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 D.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8.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12nm=1.2×109m; B.12nm=1.2×10-9m;

  C.12nm=12×109m; D.12nm=12×10-9m。

  9.下列对物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固态物质的排列规则,就像学生做广播体操一样;

  B.液态物质的分子可以移动,就像操场上踢足球的学生一样可以在球场上跑动;

  C.气态物质的分子几乎不受力,就像下课以后的同学可以自由活动。

  能力提高

  10.探究: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时候,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选用熟动物油作为探究对象。

  把熟动物油放在烧杯里,用火加热,使它完全熔化,记下液面所在的刻度位置。

  拿开火源,使熟动物油冷却。

  观察:它的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你还可以用什么物质进一步进行探究?

  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

  11.探究:水结成冰以后,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

  分析结论:

  交流:通过第10题和第11 题的探究,你有什么发现?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10

  课题:第十三章第四节《  杠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会画杠杆示意图,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实验,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 通过分类,把握分类的原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画杠杆示意图 教(学)具: 木板,土钉,起子,老虎钳,板手,夹子,教学光盘 板书设计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图 引入新课 出示铁钉、长木板,用羊角锤把铁钉钉入木板。问:谁能用手把铁钉拔出  问:那我们能否借助其他工具来完成呢? 问:怎么拔?  老师故意用装泡沫柄的羊角锤 老师换用木柄的羊角锤插入铁钉中但不动。 ”老师又故意演示扳动但不接触木板。 播放生活有关杠杆应用的图像背景资料 学生观察,回答,操作 答:(学生会抢着回答)用羊角锤拔 学生会大声说;“不行,柄太软,要用硬木柄。” 学生会说:“不行,要用力向后扳。 通过师生互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新课 杠杆 请同学们认真自学P3-P4活动11.2上面内容,5分钟后能回答杠杆的定义,并作出杠杆的五要素。  1、什么叫杠杆?  2、找出图11-2中各工具的动力和阻力。  3、画出下列杠杆的动力臂,阻力臂。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培养学生阅读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探究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实验 组织小组评估交流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代表讲述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进行试验,组内分工协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小组代表介绍本组实验的情况 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杠杆应用 播放有关杠杆应用的背景资料 观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培养热爱科学的.感情 反馈练习教师出示相关练习巩固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训练应用武力值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小结 请学生小结 学生发言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教学反思     课题:第十三章第一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板书设计: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使用 弹簧测力计         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elastic force) 应 用   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越长   制作(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吊环、外壳   (1)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2)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   (3)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 情境导入 (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后汇报 创设情境 导学激趣 自主学习自主质疑 一、弹力的 产生 1、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做些小实验,从生活走向物理认识弹力的效果,了解弹力的产生,将学生观看视频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1、学生实验:压拉弹簧、互压手指、手指压文具盒、手压直尺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弹力的产生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合作交流互动释疑 弹力大小 2、演示实验:①将乒乓球压在橡皮泥上松手后,球仍保持静止。②将乒乓球压在弹簧上,乒乓球会跳起来;而且弹簧的形变越大,松手后乒乓球弹跳的高度越高。③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后弹簧不能恢复原长。教师归纳弹力的概念,并板书内容。 2、观察并分析,感悟到弹性与塑性的区别;弹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弹簧的弹性是有限度的。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2、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展示知识梳理 弹簧测力计 组织学生活动――“拉拉力器比赛”,得出弹力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关系,为弹簧测力计的学习顺利过渡作准备。启发学生领会弹簧测力计的间接测量原理。 1、学生分组探究,按照要求实验。①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②感受1N、2N、5N的大小 3用测力计拉小车在木板上匀速前进,读出拉力大小 4测出头发被拉断的拉力大小 1、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2、激发学生自我展示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知识应用反馈提高 1 弹力产生弹力的条件是什么?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些什么? 2必须要弄清产生弹力的物体一定同时满足两个条件:首先,两个物体互相接触,这是产生弹力的前提.没有物体、只有一个物体或两个物体不互相接触都无法产生弹力;其次,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间还必须互相挤压,即发生弹性形变. 3问: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B.弹力仅仅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C.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D.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出示练习题,组织学生交流 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1、锻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及学习导纲练习教学反思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11

  内能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1)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叫做平衡位置。

  (2)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表现为斥力;

  (3)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

  (4)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近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二、内能

  1.内能

  (1)物体的内能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都有关。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热运动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热量

  (1)概念: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2)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三、比热容

  1.比热容的概念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4.比热容表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这就意味着,在

  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

  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6.热量的计算

  Q=cmΔt。式中,Δt叫做温度的变化量。它等于热传递过程中末温度与初温度之差。

  注意:物体温度升高到(或降低到)与温度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义是不相同的。比如:水温度从lO℃升高到30℃,温度的变化量是Δt==30℃-lO℃=2O℃,物体温度升高了30℃,温度的变化量Δt=30℃。

分享

热门关注

早安心语奋斗39句

早安奋斗

洪涝卫生灾害预防措施有哪些

洪涝卫生灾害预防措施

祝愿明星好的句子

祝愿明星句子

祝愿的高级句子(精品92句)

祝愿高级句子

财神节发财祝福语(精选46句)

财神发财祝福语

九年级物理教案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通用8篇)

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10篇

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精品4篇)

物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