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分布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 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 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生:阅读、看图C、D、E。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
生:阅读、看图E。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
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
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师:通过对图I 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
海陆分布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感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导入: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
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师: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歌曲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总称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宛如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1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咱们来阅读一下《魏格纳与大陆飘逸假说》。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何?同学们都学过剪纸可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窗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这给咱们以很大启迪,同学们前面讲的都很好。咱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吗?
师:提的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质料,下节课咱们一起讨论,好吗?
2、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在什么时候?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海陆分布课件 篇3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 出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两部分有三部分:海陆变迁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的运动。海陆变迁与大陆漂移学说讲述证据,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整个教学 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经纬网的学习,和地图 阅读的学习、和大洲大洋的学习,同学们对海陆分布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感兴趣,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更加深的认识呢?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特点,理解板块是运动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壳是由六大板块构成的;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通过对相关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六大板块的相对位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证据 五、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多媒体演示、讲解疑难
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______变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______的变动和海平面的________,是 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_______等,也会引起_____的变化。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家______,有一半以 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陆地。
2.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是________。过程:由______变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 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过去是________。 过程:由___ ___变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
4..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___国的科学家__________。
6.在一次野外地理考察活动中,小华和同学们在河边发现了一处岩石分层十分清晰的陡崖,于是他们对这些岩层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发现有一段岩石质地比较细,而且上面有带有海螺印记的化石。这一事实说明( )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 大板块拼合而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2.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 点有哪些?
3.观察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回答:
①.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
②.结合板块构造图说明为什么这两大地带多火山地震?
= 3 GB3 ③ .我国是否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为什么?
4. 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的两种运动形式,并用板块运动分析下列世界著名山脉、裂谷的成因。
⑴第一种是相互碰撞(运动方向相对)的板块边界,常形成 _______,例如:
海陆分布课件 篇4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
一、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 初中地理,而是不断变迁的。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海陆分布课件 篇5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 “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
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
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
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
过渡:
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地球活动论者认为:七大洲四大洋在运动。地球固定论者认为:大地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
师: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他是通过什么证据证明他的观点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6页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学生回答:他是魏格纳,他在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于是他怀疑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但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它们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
师:很好,现在我们做个实验来看看是不是有巧合。
(实验一):
教师课前准备一张报纸A,撕出一个角1,再在另一张报纸上撕出一个和角1一模一样的角2,教师分别将角1和角2与原报纸A拼成完整的一张报纸。提问:角1和角2的轮廓都能与这张报纸相吻合,但哪一个才真正是这张报纸的一部分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角1,因为角1上的文字和图片与原报纸拼合后一一对应。
师:非常好,仅有这个证据还不足够,我们看看魏格纳还找到哪些重要证据。
学生回答: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拼合的几种古老地层相似,另外,鸵鸟不会飞,海牛只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但是他们在非洲和南美洲大陆都有分布。
师:魏格纳一生都在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在他50岁生日那一天,他牺牲在他寻找证据的途中,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建立,这是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表现。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投影8)DD演示flash动画“大陆漂移”
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三、板块运动
过渡:我们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里得到一个启示:科学是需要认真观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的。大陆漂移学说很快被人们接受,于是人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在此基础上,英国科学家首创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引起的,现在板块构造学说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理科学新理论,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
(投影9)DD“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1.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2.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的;
3.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比较活跃。“内稳边活”.
师: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注意图上的红色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
师:是的,比如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就在靠拢,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就在分离。
板块之间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相对运动,一种是相离运动。第一种运动形式叫板块挤压,它使地表隆起抬升,第二种运动形式叫板块张裂,它使地表发生断裂。
师:请同学们先将书托到半空中,再用两手从书的两侧向内挤压,会发生什么现象?
在两个板块相碰地区,常形成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师: 图一: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缩小;图二:两个大陆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最后两个大陆结合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图三: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而且喜马拉雅山脉至今仍以每年0.33D1.27厘米的速度上升。
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给一张报纸一个相离的力,结果会是怎样?
师: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红海、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位于非洲东部。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地壳的张裂至今一直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
红海的'形成:红海地处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边界上,由于地壳张裂作用而形成的,而且一直在扩大,预测以后会成为全球第五个大洋。
师: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两个如此巨大的板块长期相互碰撞或张裂,是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还是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活跃?
师:很好,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自然就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我们来一起找找哪些地方最容易发生。
师:对。这里有世界上两个著名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DD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都是大型自然灾害,不仅对地表形态有破坏,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的破坏。下面来看看火山地震带来的灾害。
下面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小小科学家,展望未来,预测下列地理事物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2.红海的面积将会……
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
4.东非大裂谷将会……
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投影17DD南极煤炭)
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
回顾我们认识海陆变迁的这种过程,你会得到怎样的启示?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难点: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读新疆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位置:位于我国______边陲,从东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8个国家相邻,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地形:三山夹两盆(_______山、_______盆地、_______山、_______盆地、_______山)。
(1)写出下列代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2、民族:以_______(少数民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
3、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_________的省级行政
4、气候:非季风区,深居内陆,属于_______ __气候类型,降水少,干旱。
2.新疆是一个以 、 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其中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 ,原因是:
3.荒漠化最容易在哪些区域发生?为什么?人们在这些地区生产、生活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优势条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瓜果着色)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的糖分积累)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设施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
2、主要农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组)二、新疆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生产的特色农产品以产量丰富、品质优良闻名全国与新疆特有的光热条件有关,连线回答下列问题分析其原因:
2.有了特有的气候条件,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稳定的灌溉水源,干旱新疆的绿洲有一种古老的饮水工程,为绿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它是( )
海陆分布课件 篇6
新课程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我就《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作案例来进行分析一下。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3、由学生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评析: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1、随机的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
师:看完海洋,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学生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永远的目标。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学生活动: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评析: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如能和教师释疑和谐运转,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
海陆分布课件 篇7
有关《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是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到世界地理的内容,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是在读图、绘图、空间位置的判断等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对运用地图形成初步的认识。为了使学生主动而有兴致地学习,可利用七年级学生喜爱游戏且好胜心强的特点,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一些海陆地貌的概念以及全球海陆分布比例。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自制的大洲彩色轮廓图等形式进行直观教学,加强学生对地图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地理课的教学特色。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看、想、猜、拼、画”了解地图和熟悉大洲的名称、特点及空间分布;并通过轮廓模型辨认七大洲,亲自动手绘制简单的七大洲分布图,记住七大洲特征和位置。通过总结七大洲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课后按照学习大洲的方法和步骤自学四大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真正达到“授之以渔”。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能分清大陆、岛屿和大洲,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的概括和地理分布。
(3)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运用不同方法辨认七大洲。
(5)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中必须具有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的重点部分。认识地球,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本节教材包括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七大洲、四大洋等三部分内容,其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海陆分布特点和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教材首先从文字和图像两方面说明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把地球称为“水球”的依据;然后从大陆、岛屿、大洲等基本概念入手,具体引出全球六块大陆以及七个大洲的名称、位置、面积大小。教材通过东西半球并采用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各大洲的位置及相对关系;通过简单的地理统计图,使学生了解七大洲的面积大小及排序;最后,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初步学会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的基本方法,为学习“认识大洲”一节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建立地理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和电脑游戏的趣味性来设计学生活动,通过亲自拼图激发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并指导学生归纳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方法。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游戏活动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用彩色硬纸板自制各大洲轮廓图、磁铁7块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加加林、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图片。)
同学们想和他们一样从太空中遥望地球吗?让我们从长沙市一中出发,放飞梦想。(播放google earth地球观测器,从长沙市一中的上空升入太空,遥望地球自转,观察地表特点)
学生全神贯注地体验“模拟太空之旅”。
当我从太空中遥望这颗美丽的星球,心中就会感到温暖,这是人类美丽的家园,我们要好保护好地球母亲,就要了解她。就让我们从外表的特点开始认识地球吧。
设计意图:逼真的体验引起学生感觉上的震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起飞地点选择学生熟悉的长沙一中,使学生倍感亲切。
【开始新课】
一、海洋和陆地
1、创设情境:“地球改名”
(提出问题)应该继续称作“地球”,还是给地球改名?改成什么名字合适呢?
(学生展开辩论)在讨论和读图、分析卫星图片的基础上,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说明双方观点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过渡到新课,通过学生的辩论更深刻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比例的特点。
2、自主读图:
(读“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多大的比例?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估算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我们可以粗略地概括地球表面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读“南、北半球图”) 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在北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读“东、西半球图”)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在北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提问) 将地球仪任意分为两个半球,海陆分布情况如何?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投影展示“水、陆半球图”) 在水半球海洋面积占多少?(90%)在陆半球陆地面积超过海洋面积吗?那陆地面积占多少?(只占48%)
(总结过渡) 通过以上的观察说明,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说明海陆分布具有不平衡性。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活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那么,地球表面的陆地有何特点呢?
设计意图:学看饼状比例图和条状比例图,观察、总结海陆比例及海陆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会看简单的比例图。指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出地球上水多于陆,海陆分布不平衡。
二、七大洲
1、自主学习: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阅读课本)找出以上名词的含义。
(合作探究)和同桌一起在地图上找到大陆、岛屿、大洲的例子。
(读图识别)世界共有六块大陆,讲述世界最大的大陆、最小的大陆、最大的岛屿的名称。
(设置悬念过渡)全球有六块大陆,但有七个大洲,这是怎么回事呢?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文字与图结合,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2、读图及动画演示: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
(引导发现) 投影展示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教师先指图说明全球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等六块大陆后,设问:六块大陆怎么会有七个大洲呢?请看亚欧大陆上有几个大洲呢?
(提出问题) 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大洲?(大洋洲)为什么不叫澳洲?大陆和大洲是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温故知新)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评价后说明大陆是大洲的组成部分,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为大洲,这样,全球分为七个大洲。
(动画演示) 东西半球大洲分布的Flash动画,清楚地展示每个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状况。
(学生读图练习)1.北美洲、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2.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3.赤道穿过哪些大洲的大陆?
4、哪个大洲跨经度最广?
5、南极和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
6、除开南极洲,将其余六大洲分成两两南北对应的三组。
(游戏) 电子拼图:将大洲和大洋的文字用鼠标拖到地图上相应的地点。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
(深度拓展) 在经纬网地图上判读某点所在的大洲。
(经验交流) 你们运用什么方法完成拼图,认识了七个大洲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学是通过辨认大洲形状完成拼图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辨认单独的大洲形状吧。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任务驱动程序,观察各大洲的位置特点,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通过电子拼图游戏,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加深对大洲位置的认识。
3、图片及动画游戏:七大洲的轮廓和大小
(读图回答) 投影展示“七大洲轮廓和大小图”:你认识哪些大洲呢?用的什么方法?将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序。
(评价点拨) 学生议论回答,充分发挥想象,教师用顺口溜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游戏) 猜大洲:每个大洲会随机出现,从大洲轮廓的任意地方开始演示绘制大洲轮廓的过程,在轮廓没有画完之前可以点击答案,用时少者胜。考验游戏者对大洲轮廓的熟悉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软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大洲的轮廓特点,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4、学法总结: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辨认大洲以及确定大洲的位置呢?
1、根据大洲的形状、大小辨认
2、根据大洲之间或大洋与大洲的相对位置(方向)确定
3、根据经纬度确定大洲的位置
设计意图:总结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教会他们学习的技能。
【课堂梯度练习】
1、在“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图上读出相关大洲。
2、现场拼图游戏——“爱拼才会赢”:教师给出八个地图名称,每个小组选两位代表,抽取一个地图主题,将相应的彩色大洲轮廓纸板用磁铁在黑板上拼贴成所需地图.
设计意图:通过由易到难的梯度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地理问题。
【小结】在这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或者学会了什么方法?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作业】(一笔画世界)让我们一起来画一副世界海陆分布简图。在图中填出七大洲、四大洋。
海陆分布课件 篇8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