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曹刿论战 2

2012-06-25 02:37:36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之一

  一. 题解:

  1. 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及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 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二. 字词句

  1. 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 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3. 重点句式:

  ① 忠之属也。

  ② 夫战,勇气也。

  ③ 夫大国,难测也。

  4. 古今异义的实词:
 


 

  5. 重点句翻译:

  ①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 何以战?

  ④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⑤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⑦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 课文分析

  (一)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二)题目设答

  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供膳制有关。供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供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出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请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的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二部分(第2段)

  1. 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2)为另跟一车相随,“乘”读shèng。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 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 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三部分(第3段)

  1. 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 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 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四. 归纳总结全文

  1. 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 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3. 归纳写作特点。

  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之二

  1. 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伐:讨伐 间:参与

  鄙:目光短浅 安:养

  从:顺从 牺牲:祭品

  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

  狱:案件 察:明察

  属:类 从:跟从

  鼓:敲鼓 驰:驱车追赶

  克:战胜 故:原因

  靡:倒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5)彼竭我盈,故克之。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略

  3. 下面各项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 小惠未徧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D. 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答案:C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于”同 “战于长勺”中的 “于”意思相同的是( )

  A.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 苛政猛于虎也。

  C. 三顾臣于草芦之中。 D.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答案:D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肉食者谋之”的意思相同的是(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 登轼而望之。 D. 公与之乘。

  答案:A

  6.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是(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神情与苏、黄不属 D.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答案:B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又何间焉 立有间 B. 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何以战

  答案:D

  8. 本文记叙有详有略,详写的是论战(战前的准备),略写的是战争的过程和结果。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9. 文中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选择恰当的进攻时机;(2)能明察敌情后再决定追击。

  10. 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你认为现代战争取胜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取信于民;技术、天时、地利、人和。

  11. 在文中找出和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

  答:彼竭我盈,故克之。

  12.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3. 第一段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曹刿“请见”的原因。

  14. “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答:1)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

  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15.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答:1)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6.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答: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4)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17. 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答: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18. 曹刿、鲁庄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鲁庄公:目光短浅,但善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

  19. 本文有几条线索?

  答:人物活动和战争两线。

  20.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答:“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21.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答: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22. 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

  答:有关;他听取曹刿的建议,没有坚持自己错误观点。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八年级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哪些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

2020中考语文:汉语知识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归纳

2020中考语文常考知识之魏晋时期

中考语文常考知识

2020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分析

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点解析

2020中考语文:教材重要知识点复习

中考语文技巧

2020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技巧【汇总】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