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曹刿论战 1

2012-06-25 02:35:59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九年级下册每课要点--21曹刿论战

  第一部分

  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曹刿论战》

  一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三、语音

  刿(guì) 孚(fú) 辙(zhé) 轼(shì) 遂(suì) 盈(yíng) 靡(mǐ) 玉帛(bó) 鄙(bǐ) 又何间(jiàn)焉 小惠未徧(biàn) 弗(fú)敢专也

  四、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遍及、普遍

  五、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狱:古义:官司、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六、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七、一词多义

  实词: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②挑拨离间( )亲密无间( )

  2、师:①遂逐齐师 ( )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属:①忠之属也 (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

  4、牺牲:牺牲玉帛( ) 为国牺牲( )

  5、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信 必以信 (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 (信用)

  虚词:

  (1)何 何以战 (什么) 又何间焉 (为什么,何必)

  (2)焉 又何间焉 (语助,呢)

  惧有伏焉 (“之于” 的合音,在那里)

  (3)以 何以战 (用,凭,靠)

  必以分人 (把) 必以情 (根据)

  必以信 (对) 可以一战 ( 凭)

  (4)之 肉食者谋之 (迎战齐军这件事)

  公与之乘 (他,指曹刿)

  小大之狱 (的)

  公将鼓之 (助词,无义)

  登轼而望之 (齐军撤退的情况)

  故克之 (他们,指齐师)

  忠之属也 ( 这)

  故逐之 (他们,指齐师)

  (6)从 民弗从也 (听从)

  战则请从 ( 跟随)

  (7)其 公问其故 (这样,如此)

  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师)

  其乡人曰 ( 他的,指曹刿)

  下视其辙 (他们,指齐师)

  八、重点词语解释

  1.齐师伐我(攻打)(我指鲁国)

  2.肉食者鄙(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鄙:鄙陋,指目光短浅)

  3.又何间焉(参与) 4.乃入见(于是)

  5.衣食所安(养)

  6.弗敢专也(独自专有,独自享受)

  7.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8.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9.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10.小大之狱(案件)

  11. 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2.弗敢加也(虚夸,这里是以少报多)

  13.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14.虽不能察(即使)(一一明察,弄清楚)

  15.必以情(实情)

  16.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类)

  17。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18.公将鼓之(击鼓)

  19.下视其辙(车轮滚过的痕迹)

  20.齐师败绩(大败)

  21.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助词,无实义)

  22.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3.遂逐齐师(追击) 24.既克(已经)(战胜)

  25.一鼓作气(振作)

  26.再而衰(第二次)(衰弱)

  27.三而竭(耗尽)

  28.彼竭我盈(充满,指士气正旺盛)

  29.难测也(推测,估计) 30.望其旗靡(倒下)

  九、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省略句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 省略句

  4、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 省略句

  5、何以战 倒装句:以何战

  十、朗读节奏

  1、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何以战?

  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4.小惠未扁,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命令去死战)的。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实。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对神不说谎话,这只是小信用,还不能算是大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8.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9.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询问这样(做)的原因。

  10.夫战,勇气也。

  打仗,是靠勇气的。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1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1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本课常识: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曹刿论战》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或以长勺之战的过程为线索,反映了鲁庄公政治上的昏庸无能(这表现在他轻信近臣的拥护,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和军事上的急躁轻进(不察敌情就想“鼓之”“逐之”)。

  3、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4、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5、《曹刿论战》各部分之间注意过渡和照应,文章结构严谨、周密。

  6、《曹刿论战》一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7、“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

  8、文章详略得当。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9、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有: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10.曹刿认为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即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也就是文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译文是:“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这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其实与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人和”是一个意思即:希望统治者能够赢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具体问题如下: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 浅陋 ;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 细说原委(举出1例,即可得2分)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1分)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B、曹刿与同乡人的对话,表明从“请见”的原因。

  C、“齐师伐我”中的“伐”是攻打的意思。

  D、鲁庄公和曹刿都认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1、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12、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13、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墨子什么主张?

  阻止楚国攻打宋国。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反对不义战争)

  1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

  当然不是。其实墨子是先用激将法,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或墨子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

  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 不设统一答案。(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4分)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3、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5、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3分)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敬佩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爱国将领:

  评价: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0、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曹刿论战》练习题 姓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遍 ( )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肉食者谋( )

  夫战,勇气也(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 )

  (2)齐师败绩(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 2、民弗从也(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 ) 4、又何间焉( )

  战则请从(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5、其乡人曰( ) 6、肉食者谋之( )

  公问其故( ) 公与之乘( )

  望其旗靡( ) 登轼而望之(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 2、忠之属也( )

  3、公将鼓之( ) 4、公与之乘( )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3、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6、再而衰 古义: 今义:

  7、必以情 古义: 今义:

  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 B、 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6、文中用了哪些事例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

  A.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C.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D.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7、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 ,意思是

  。

  8、就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9、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0、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

  11、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13、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14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15、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答到一点即给2分)

  第一部分

  一. 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而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所叙史实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76年)。它比较忠实地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左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写出了当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恶残暴和荒淫无耻,写出了当时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他们希望有安定和平的社会秩序以及重视人民生活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在写作技巧上,《左传》在记叙各个战场和复杂时间时井然有序,繁简适度,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其他细节中突出人物性格、值得后人学习。

  但是《左传》也反映了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二."长勺之战"历史背景:

  “长勺之战”的双方是齐国和鲁国,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及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课文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三. 正音:

  刿(guì) 间(jiàn) 弗(fú) 徧(biàn)  帛(bó)

  孚(fú)   辙 (zhé)  轼(shì) 竭(jié)  靡(mǐ)

  四. 朗读课文后,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词语:

  实词(见书下注解)

  虚词:

  以:①凭借,依靠。如:“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可以一战。”

  之: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句式:

  判断句:①忠之属也。②夫战,勇气也。③夫大国,难测也。

  倒装句:何以战?即:以何战?

  省略句:①(曹刿)乃入见。②必以(之)分人。③可以(之)一战。④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五. 学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文章三个自然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突出曹刿的远谋。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斗取胜的原因。

  2. 曹刿的战略思想和作战的战术是什么?

  明确: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中要注重实地观察,把握作战时机。

  3. 从战争中可见鲁庄公怎样的性格?

  明确:从"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

  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

  另外,“长勺之战”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而曹刿能够参政、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从文中不难看出,曹刿并非"肉食者",国家危难之时,他能挺身而出,固然可颂,但如果鲁庄公一意孤行,拒不接受意见,出战不带他去,战斗中也不听他的建议,那战斗的结果就会是另一样了。

  深入探究:

  1. 《曹刿论战》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本文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宜,生动耐读。第一段略去曹刿去求见的详细情节,对曹刿和鲁庄公的论战作了详写。其中又着重于战前政治准备的论述,因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第二段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文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战于长勺”,交代战斗地点,“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概括了鲁军防御、反击、追击三个阶段。写曹刿指挥作战,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第三段是论战的重点,详写曹刿论“何以胜”。“夫战,勇气也。”解释了击鼓一事,论战争中要养精蓄锐,激励士气,依靠勇气去压倒敌人。“夫大国,难测也。”解释了追击一事,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文章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是表现中心的需要。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意在说明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当然要详写论战,略写作战。

  2. 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首先要重视士气。另外,还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八年级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哪些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

2020中考语文:汉语知识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归纳

2020中考语文常考知识之魏晋时期

中考语文常考知识

2020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技巧【汇总】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

2020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分析

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点解析

2020中考语文:教材重要知识点复习

中考语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