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每课要点--27短文两篇
一、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量。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谥贞白先生。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本文以山川之昏晓、四时之变化,描绘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笔致清新隽永,宛如清丽的山水画屏。
二、 掌握如下字词。
1、 颓:坠落。
2、 沉鳞:潜游水中的鱼。
3、 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即指人间。三界为:欲界(有淫欲、食欲);色界(无淫欲、食欲,但仍有形色之好和物质牵挂);无色界(摆脱一切形色、物质羁绊)。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之意。
4、 康乐:即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5、 与:欣赏。
三、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晨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四、思考问题。
1、本文作者把景物写得如此美妙,请同学们探究一下作者写得是哪儿的风光。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
关于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身于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又同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合称为“三苏”。幼年时,受封建文化教育与熏陶。少年时代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苏轼一生处于激烈的政治斗争中。21岁考中进士,他的思想比较保守,又因写讽刺新法的诗句,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在宋哲宗元祐年(1088年)旧党当权,他被召回任翰林学士等官。新党再度执政后,他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苏轼一贬再贬,从惠州至遥远偏僻的儋州(今海南岛)。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救北归,第二年就死在常州。
苏轼是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在散文方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欧阳修死后,苏轼成为文坛的领袖。他的散文如《前赤壁赋》《石钟山记》。在词方面,苏轼在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与辛弃疾齐名,如《水调歌头》为千古传诵。在诗方面,苏轼也是北宋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保存下来的有四千多首。此外,苏轼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诣。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
首先朗读全文,理解内容,体会诗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一、读准字的音
藻(zǎo) 荇(xìng) 寝(qǐn)
二、解释加红的字
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如吾两人者耳 耳:罢了。
三、学习本文
在中国文化人物长廊中,苏轼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艺的人物。他不仅在诗、词、散文方面开创了一代之先,而且在书法、绘画等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修为。笔记之文,原来大都是客观地记录人物、事件或事物,述怀抒感之作是不多见的。苏轼的笔记文却有许多是从日常生活片断的记述中,或抒写情怀,或因事见理。它们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用简洁的文字,鲜明地而又仿佛极不经意地渲染出一种情调或一片心境。《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这篇随笔式的散文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写承天寺夜游的缘由。
文章起笔点出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ù)的年号。“解衣欲睡”中的“欲”是“将要”的意思,“月色入户”一句既补叙时间,又提示夜游之因。户:单扇的门,泛指门,月色能照进到门里想见月亮升高,时已夜深人静了。“欣然起行”,美妙的月色诱发了作者的游兴,作者再也不能入睡,愉快地起身要到外面走一走了。思量着身旁没有和自己一起领略这月夜乐趣的人,这时候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同样被贬到黄州的好朋友--张怀民。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而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两个人一起在庭院中漫步,欣赏着月下美景。本文只用47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夜游起因及同游人,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言简而意明。
第二层:(庭下……盖竹柏影也。)描绘月夜庭中景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月光如水”,而且突出了“水”之清澈透明,使人感到融融的月色充溢了整个庭院,顿觉心旷神怡,俗念全消。“水中藻荇交横”,直接把月中景写成水中景,看着那水中的藻类和荇菜交错纵横地浮游着,人们仿佛感受到水的流动,头脑中会产生无限的遐想,进入诗画的意境。“盖竹柏影也”,这句是说:(水中哪里来的藻荇呢?)那原来是竹柏映在院中的影子啊!这样,竹柏和藻荇、天空和地上浑然一体,月夜之美尽在其中了。本层写月色,写竹柏,视角奇特,比喻新颖,如诗如画。
第三层:(何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抒写作者的感慨。
文中作者说他和张怀民两人是“闲人”,这里的“闲人”,与人们所说的“闲人”不同。苏轼元丰三年(1080)被御史李定等三人构陷为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被贬黄州,既无职守,也不受管制,真正称得上是“闲人”。苏轼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心情苦闷,只有到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寻求解脱。文末作者以惋惜无人赏月作结,既表露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态度,同时也含蓄地流露出在闲居生活中排遣寂寞的心境。
这篇短文,作者以淡雅的笔触,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月色如水、竹影婆娑,月下游寺的图画。意境清新隽永,情感纯真自然,语言活泼明畅,千百年来,为无数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的享受。
四、迁移练习
1、文中有一个二字词语能概括作者夜游的感受,这个词语是:_______.
2、文中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句子是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中藻荇交横”中的“水”指的是什么?“藻荇”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自称“闲人”,你对此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欣然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水”指“月光”,“藻荇”指竹柏的影子。 4、“闲人”指政治上的“闲人”,大自然的主人。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