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您的需求我们为您整理了一篇题为“地理教案”的文章,希望我的故事能够给您带来一些思考与启示。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对于教学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教案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一章中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影响》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说起、阐述我的教学观和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自然、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传统地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教材选取了民居、服饰、饮食三种,因为它们既可以代表地方文化特色,又能给学生直观感受,同是时又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自然环境深深影响着文化的起源和兴衰。这一部分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归结,又是学习区域特征和差异的基础。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主要的民居形式;了解主要少数主要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了解我国主要地方菜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了解,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依据课标和本课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由于初一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将各种地理要素综合在一起分析得出结论比较困难。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待进一步培养,所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呢?
那就要采用相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课学生宜采用地理观察法、分析综合法、对比分析、读图思考法,自主探究来进行学习。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需要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新课程倡导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何在本课中渗透学法呢?
第一,运用地理图像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重要载体。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地理事物,对地理图像、地理事物进行理解、想像、分析,利用景观图片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
第二,在合作中相互启发。通过对主要民居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学习。
第三,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和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识方法,需要有大量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实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我选取的主要教学手段有:利用课本景观图、地理图册有关景观图、地理填充图册、师生收集的资料和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作适当修改后为我所用。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能将我国不同地区民居和服饰、饮食的特色显示在屏幕上,利用丰富的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地理问题。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是充分挖掘这些地理图像图表资料的功能和内涵,灵活选取和利用,服务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体现地理教学特色。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出,在学生困惑与思维的障碍处予以启发,在学生思维困顿与卡壳处相机点拨,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愤启悱发,举一反三”。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识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需要,在本课中,我将采用图像导学、问题启发、合作讨论等相结合的教法,以合作讨论为主,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教法。
学法、教学手段、教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学法是核心,是基础,教法、教学手段是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的。
下面叙述我设计的一个教学片断:
学习民居活动设计
1、播放有关我国主要民居形式的视频和景观图片,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
2、阅读教材和地图册上主要民居形式的景观图片,结合文字,小组讨论:这些民居有什么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让学生要展示图片,可以表演,可以举出例子,重点要求说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教师小结,利用课件补充学生未讲到的,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
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开放过程。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探究中形成科学态度,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应用中获得实践能力,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在联系中拓宽知识领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焕发出青春,焕发出活力!
地理教案 篇2
一、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二、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学生通过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中国地理的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对于学生来说,对区域和区域划分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程度。本章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第一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要注意其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可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重点。
学情分析
1、经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对我国的区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且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2、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秦岭和淮河及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能结合生活实例感受较多,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3、通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2、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3、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巩固联系旧知获得新知的学习方法。
2、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链、知识网,从而
形成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
3、学会获取地理信息、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发现地理问题
解决地理问题、表达与交流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学会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学习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五、学习难点:结合地图,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
六、学习方法
自学指导法、读图法、讨论分析法、联系实际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七、学具准备
多媒体。
八、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由于是新学期的开始,可以请学生从谈论外出见闻,引出对不同区域差异的认识(展示中国地图作为学生谈论不同区域的背景)。
2、分别展示新疆高山牧区的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的景观图、表现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的景观图和反映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请四位学生模拟来自上述四个区域的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情况,让学生直观感知不同区域的差异。
3、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中的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2、通过阅读地图,指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3、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4、感受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三)、自学质疑
自学指导一
1、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如政区、经济特区、气候区、旅游区、农业区、工业区等。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2、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它只能有一种“身份”吗?
3、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自学指导二
多媒体出示四大区域划分的区划图及四个区域的景观图。提问:
(1)四大区域的名称
(2)四大区域划分的界线
(3)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①四大区域各自的特点
②四大区域所包括的范围
自学指导三
多媒体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小结表格。请大家完成小结表格内容,并自评互评。
(四)反馈矫正
1.根据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填出图中四个区域的`名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① ② 两个区域的界线A其东段是________,西段是________。
3.联系所学过的农业地理知识回答:
①②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④两个地区内有哪些牧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把下列地区与相应的民居连接起来:
北方地区 四合院
南方地区 竹楼
西北地区 碉房
青藏地区 蒙古包
(五)反思与总结
1.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检测
探究题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其中在不同的区域之间界线都突出了哪些主导因素?
2、尝试说出秦岭与淮河的主要地理意义。
板书设计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名称位置范围主要省区划分依据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我,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季风气候我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学后记: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区域。同一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种“身份”。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关于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读图分析四大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特点,最终达到爱学地理、会学地理、活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读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首先要通过界线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明确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界线A是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界线B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把界线C说为青藏地区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效果会更好,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更加明了清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有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 ——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气候特色、产业特色、人文特色及资源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地理教案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依据最新的课程标准,我将通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五说”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教材以一系列的设问入手,能够引起学生想要探索的兴趣。讲述了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关系,使得学生知道地理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本节课对学生以后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是否感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考虑到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欠缺,我将制定以下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学习地理的意义,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在来说一下学生: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自然科学这门课程中接触过一定的地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对地理比较感兴趣的。但他们缺乏对地理知识的整体认识,在上课中比较随便,在学习方法上更加欠缺。加上这个年龄段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这一特点,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启思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问题启思等教学方法,通过师生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学。教师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本着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积极探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的思路是:创设情境——问题启思、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景、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是这样课堂导入的:(播放一张蓝猫的卡通图片并给以录音)提出一系列地理问题:如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从而引入第一标题——揭示地理之谜。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配音创设情境,设计疑问,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问题启思、合作探究
让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疑惑不解的问题。归纳这些问题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从而引出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在学习这三小标题的内容是,结合讨论活动题中图片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教师提出一些相应方面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并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方面列举一些其他的地理知识的例子。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的讲解、补充、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三)归纳总结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虽然有些问题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但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地理教案 篇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东南亚》。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东南亚》的第一课时。包括“十字路口的位置”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两部分。
(二)教材分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东南亚”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重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点:①十字路口的位置;②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③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④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读图和已有地理知识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的思维能力训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航线图,分析东南亚的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区别。
3、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2. 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
二、 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
教学中使用读图法、观察比较法,合作学习法,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新马泰”旅游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引入,以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18“东南亚的地形” 和“东南亚政区图”,明确东南亚的范围和主要国家。
2、课件展示图7.17“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 图7.18“东南亚的地形” ,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通过对地图的判读,知道区域地理学习中要了解该区域的范围、构成、位置等,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地理位置的分析一般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方面进行,
纬度位置:位于10°S—24°N之间,地处热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相对位置: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分析“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使学生掌握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分析的一般方法。
课件演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明确东南亚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重要位置。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东南亚处在“十字路口”位置有一个更形象的认识。
3.课件展示:图7.19“马六甲海峡的航线”,了解“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学生读图7.18“东南亚的地形”,明确“马六甲海峡”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① 读图7.19“马六甲海峡的航线”,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连接了哪些地区?这些航线不经过马六甲海峡会怎么样?
② 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结合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通过读图并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讨论、分析进行探究性学习,既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也可以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4、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学生读图并思考:
①东南亚主要有哪两种气候类型?
②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5、课件展示图7.25“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和图7.26“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通过观察比较知道这两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区别。
6、读图7.27“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过程,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7、由东南亚高温多雨的气候,是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耕地较少的地理特点讨论东南亚最适宜种植哪种类型的粮食作物。
通过讨论认识到: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一定要与本国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使人与环境相协调,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8、读图7.22“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了解东南亚水稻的种植以及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
四、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教学基本能以学生为主体,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对于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的提高及地理学习方法的了解有一定的帮助。
五、教学反思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本节课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我认为地理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地理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训练,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各位领导、老师,以上是我在这节课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摸索,属于个人的肤浅之见,希望大家多多指导。
地理教案 篇5
一、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二、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学生通过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中国地理的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对于学生来说,对区域和区域划分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程度。本章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第一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要注意其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可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重点。
学情分析
1、经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对我国的区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且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2、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秦岭和淮河及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能结合生活实例感受较多,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3、通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2、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3、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巩固联系旧知获得新知的学习方法。
2、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链、知识网,从而
形成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
3、学会获取地理信息、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发现地理问题
解决地理问题、表达与交流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学会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学习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五、学习难点:结合地图,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
六、学习方法
自学指导法、读图法、讨论分析法、联系实际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七、学具准备
多媒体。
八、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由于是新学期的开始,可以请学生从谈论外出见闻,引出对不同区域差异的认识(展示中国地图作为学生谈论不同区域的背景)。
2、分别展示新疆高山牧区的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的景观图、表现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的景观图和反映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请四位学生模拟来自上述四个区域的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情况,让学生直观感知不同区域的差异。
3、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中的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2、通过阅读地图,指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3、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4、感受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三)、自学质疑
自学指导一
1、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如政区、经济特区、气候区、旅游区、农业区、工业区等。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2、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它只能有一种“身份”吗?
3、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自学指导二
多媒体出示四大区域划分的区划图及四个区域的景观图。提问:
(1)四大区域的名称
(2)四大区域划分的界线
(3)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①四大区域各自的特点
②四大区域所包括的范围
自学指导三
多媒体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小结表格。请大家完成小结表格内容,并自评互评。
(四)反馈矫正
1.根据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填出图中四个区域的名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① ② 两个区域的界线A其东段是________,西段是________。
3.联系所学过的农业地理知识回答:
①②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④两个地区内有哪些牧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把下列地区与相应的民居连接起来:
北方地区 四合院
南方地区 竹楼
西北地区 碉房
青藏地区 蒙古包
(五)反思与总结
1.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检测
探究题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其中在不同的区域之间界线都突出了哪些主导因素?
2、尝试说出秦岭与淮河的主要地理意义。
板书设计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名称位置范围主要省区划分依据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我,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季风气候我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学后记: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区域。同一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种“身份”。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关于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读图分析四大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特点,最终达到爱学地理、会学地理、活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读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首先要通过界线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明确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界线A是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界线B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把界线C说为青藏地区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效果会更好,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更加明了清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有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 ——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气候特色、产业特色、人文特色及资源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地理教案 篇6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对认识国家地理有九点目标要求(课标):(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4)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5)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6)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7)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8)用实例说明一个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9)举例说出某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人教版的实验教材在国家尺度上选择了6个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和巴西。希望通过对6个国家(每个国家都只是一个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国家地理的学习方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日本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教材蕴涵了除“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外的其他8点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学习日本这个国家,应使学生初步掌握这8点要求。
本节教材需要用三个课时,本课时主要讲述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涉及的课程标准有(1)因地制宜发展经济;(2)开发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3)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的联系。前两点在学习其他国家时都有体现,第(3)点只是在日本这个国家有体现,应作为重点。
本课时讲述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教材首先陈述日本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再引出为什么日本这样的一个资源小国能发展成为经济大国,教材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说明日本经济的发展特征。
评: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本--能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去分析教材,充分体现出“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
三、对学习对象的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身边的事例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并且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日本的国情以及根据其国情说出日本经济发展的策略。
2.能运用地图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分布原因。
3.能说出日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
4.能说出日本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文字和分析图表数据以及小组讨论、交流看法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日本经济依赖性强的分析,懂得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
2.初步树立发展经济要保护世界环境的人地观。
3.通过学习日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经济方式,对从化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所理解并能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情,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特征。
2.以日本为例,说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
(五)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一国的国情,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特征。
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具体情况去确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准确。而且教学目标的表述符合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的要求,用可测性和可比强的行为动词去表述教学目标,便于实际教学时的把握和评价时的运用。
五、教学策略
教学中强调图表、数据的运用,并引入身边日常的例子让学生感知经济发展的策略应与现实条件相适应;通过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创设〗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日本产品?
[学生]举例,并说出一些知名品牌。
[老师]那世界其他的地区有没有日本的产品呢?
[学生]有。
评: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记忆和理解都较深刻。
[老师]我们来看一下实际情况。请观察课本P22的图7-11“日本主要产品的输出地”,看看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也能买到日本的产品?
[学生]世界各国。
[老师]读课本P22的图7-12“1998年日本主要产品占国际市场的百分比”,找出日本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产品有哪些?这些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是多少?
[学生]基本上都是工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的比重很大。
[老师]再来阅读P21的一组数据,结合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的经济实力如何?
[学生]日本经济以工业为主并且十分发达,是世界经济强国。
〖问题(悬念)Ⅰ〗
[老师] 就经济实力而言,现在的日本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可是,大家都知道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是一个战败国。战争结束的时候,日本国内经济已经陷入严重崩溃的局面。那日本是如何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从废墟中崛起的呢?
提示:每个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时,都需要从现有的条件出发,即按本国国情去考虑。那日本的基本国情如何?可从面积、人口、地形、气候、资源、交通和科技水平等方面分析。
请同学们观察P22图7-10“1998年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的百分比”,能否看出日本的国情最突出特点?
[学生]资源缺乏。
[老师]对,缺乏资源是日本的国情一。在生产中缺乏原料,怎么办呢?
[学生]读P22图7-9“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可知日本缺乏的原料来源于世界各地。
评:上面的设计体现出:结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图表和数据得出来的,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没错,虽然日本本国内缺乏自然资源,但可以购买他国的原料进行生产。那在运输这些原料的过程中,日本会采用哪些交通方式呢?为什么?
[学生]采用海运。因为日本是岛国,并拥有众多的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
[老师]因此可得日本的国情二──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问题(悬念)Ⅱ〗
[老师]国情一是不利工业发展的,国情二则相反。日本是如何利用上述两种国情去发展本国经济?
[学生]日本根据本国的国情,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去克服不利因素。
评:根据日本的国情分析出日本经济的发展战略,使学生初步学会了分析一个国家经济策略的方式和方法。
〖学生活动Ⅰ〗
[老师] 像日本这样大量进口工业原料,利用本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工成工业制成品,再大量出口,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就叫做“加工贸易经济”。
这种加工贸易经济有一个重要特点──对外依赖严重。那会对日本的经济带来哪些影响?分小组讨论,并完成P24活动3。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技术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当原料价格上涨或发生世界金融危机时,就会打击日本的经济。
评:使学生懂得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
〖学生活动Ⅱ〗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日本的这种“加工贸易经济”,它的工业区会分布在什么地方呢?观察P23图7-13,找出日本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有哪些工业城市?
[学生]五大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有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等工业城市。
[老师]为什么日本的工业区分布在沿海地带?
[学生]思考并完成P23活动2。
[老师]从框图可以看出,把工业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主要是利用这里便利的海洋运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从而提高工业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高度集中的分布,也有不利的一面,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可从土地价格、水电供需、环境污染等方面考虑。
[老师]综合考虑上述的不利因素,现在日本已经加速扩大海外的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其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学生活动Ⅲ〗
假如你们就是日本人,你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1.你是日本小野田水泥株式会社的社长,水泥厂虽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产生的粉尘污染影响了环境。你怎样做才能既有经济效益,又不产生污染?
2.你是日本林业部门的负责人,为了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允许随意砍树,但生产和生活中又需要大量的木材,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3.你是日本的渔民,日本的国民很喜欢吃生鱼片的,不仅本国需求量大,还大量向海外出口,但日本国土狭小,海域有限,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捕获到更多的鱼?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大家刚才都是站在日本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日本人保护自己的环境,却把水泥厂建在我国的大连开发区;日本人保护自己的森林资源,却跑到一些保护意识不强的发展中国家去大量进口木材;日本为获得更多的鱼,组织远洋船队大量从公海捕鱼,是使世界渔业资源走向枯竭的主要国家之一。现在大家再站在世界人民的角度,又该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学生]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日本的上述行为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日本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地球的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保护的。
评:让学生扮演日本人之后再站在世界人民的角度上探讨同一问题,通过不同的角色理解事物的本质,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小结与反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理解最深的是哪个知识点?现在还没弄懂的又是哪个?还想了解什么?
〖提高与拓展〗
同学们,我们都是从化人,我们从化要发展,你认为该如何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呢?(从化市政府提出:从化要实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旺市、环境立市、科教兴市的“五市”发展战略,根据你所学的地理知识,你认为合理吗?)
评:将所学到的分析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策略的方法去分析一个新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体现出设计者比较能把握课程标准和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即“学习有用地理”。但学生要回答好这个问题,还必须对从化的基本情况有较深刻的了解。
七、板书设计
总评:本--教学目标定位比较准确,教学目标的表述具有可测性和可评性。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如阅读图表数据、分析讨论等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体现出设计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比较准确。
地理教案 篇7
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设
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一、从容说课
本课是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社会生活的空间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学生学习自然及人文特征的基础。课文主要介绍海陆面积比例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位置分布;大陆、岛屿、大洲、海峡等一些基本概念;陆地及海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图和图片等直观资料,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形象,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本课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对地球、大洲、大洋大陆、岛屿、海峡的认识没有明显的轮廓,在脑海中只有初步的概念印象,认识很浅。学生对各洲、各洋的分布、形状在较短时间熟悉有一定难度,尤其是海洋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为主的学习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地图和图片等直观资料和互动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的分布特点。
2、在地图上能识别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以及分布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规范填写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2、通过参与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填图、绘制地图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2、通过探究式学习和竞赛活动,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位置。教学难点: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概念。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与读图启发式、讨论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形图”、“世界海陆分布图”、“大洲和大洋分布图”课件及以它为底图的各大洲轮廓剪成的图片,并为每张学生桌上准备一个小地球仪。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四大洋的材料和海峡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谁吗?(杨利伟)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加加林)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请同学们欣赏。(展示在太空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
同学们,我们的地球美不美?它像一颗璀璨的珍珠,更像我们的眼球,水润而有光泽,所以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地球家园,保护环境。
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新课教学)
一、地球?水球?
【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
【活动】(1)学生讨论自己所居住的星球是应叫“地球”还是应叫“水球”?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用右手食指随机点出是陆地还是海洋,并作概率统计。
【展示】“海洋和陆地面积比例示意图”。
引导学生小结。(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总结】从地球上海洋和陆地所占的比例看,其实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由于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就给我们生存的星球取名地球。现在我们就给他取个“别名”叫“水球”。
请全班同学读阅读材料: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学生一边阅读,老师在屏幕上展示出马可〃波罗、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一些旅行探险家的图片供学生欣赏。然后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展示】课件:图1.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指导学生熟悉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
【展示】课件:“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提问】(1)未被海水淹没的这样大块的陆地,我们称它什么?(大陆)(2)这块面积较小的,四周被水包围的陆地称什么?它一般都散布在哪里?(岛屿,海洋上)
(3)三面临水、一面与大陆连接的陆地称什么?(半岛)。
请同学们在“世界地形图”上查查世界最大的半岛、最大的岛屿是哪一个。(阿拉伯半岛、格林兰岛)
(4)你们知道大洲与大陆的区别吗?(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学生看图思考回答。
【活动】学生发言,以自己准备的图片、文字资料为主,介绍大洋内容。区分海、洋、海峡等概念。
【叙述】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活动】(1)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
(2)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分别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的位置。
(3)请一位同学上台前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和大小。(面积由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叙述】请同学们查阅课本最后的“世界地形图”回答问题。【提问】(1)哪些大洲是相连的?找出它们的界线。
(2)以运河为分界限的是哪些大洲?(3)以海峡为分界线的是哪些大洲? 【展示】课件“亚洲与欧洲、非洲分界”图。
亚欧:乌-乌-大-土
【小结】主要大洲界线 亚非: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展示】课件“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
【活动】把学生按小组分开,几个组展开竞赛抢答,得分最高的组,掌声鼓励;得分最低的组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1)说说七大洲中,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2)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北美洲、南美洲)。
(3)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4)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南美洲和非洲大陆。)
【叙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拼图游戏,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大洲几何图形,请同学们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空白图上,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积极参与,在拼图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就请别的学生来纠正。)【提问】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在做这个游戏时,你们会注意哪方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主要是要注意每个大洲大致的经纬度位置。)【质疑】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我们发现各大洲基本上被海洋包围,那如果从海洋的角度去观察,海洋是彼此相连的,并且被陆地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四部分,即上面提到的四大洋。)
四大洋中最大的是哪个洋?最小的是哪个洋?总结成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提问】除南极洲外,哪些大洲的位置是两两对应的?
学生观察一一分析得出:南美洲与北美洲是对应的,亚洲和大洋洲相对应,欧洲与非洲相对应。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并提出存在的疑问。课堂总结部分
先由学生归纳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同时,教师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晰地展示出来。如板书。
【课堂训练】:完成教材P31活动4。【活动探究】
1、看“世界陆地和海洋图”,假如你从海南岛出发,自东向西进行一次环球旅行,请按顺序说出你所经过的大洲、大洋和海峡的名称。
2、课后请思考一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吗?你可以在第二节中找到答案,请做好预习。
【教学板书】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海陆分布不均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亚欧:乌-乌-大-土
1、主要大洲界线 亚非: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2、七大洲的位置和四大洋的位置
教学后记
(1)利用直观地图,通过启发、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身提取信息的能力,阅读地图能力,不仅使学生会看地图,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理解和分析地图,并运用地图说明问题,使之理解地图的语言。讲练结合,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通过找图、填图,培养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主动选择、获取信息、并用信息作出分析、判断和鉴别的能力。
(2)在教学中要进一步把握好时间,学生在讨论时要牵好主线,偏题太远要引导学生“刹车”。
(3)通过本课的教学,感受到新课改理念中的教学方式更适合学生的特点,学生感兴趣并乐与主动去学,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关键能学以致用。
地理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二、说学情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华人对美国繁荣做出的共享,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平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这种结构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析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完整。
地理教案 篇9
各位评委,大家好,对于本节内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标标准分析
本节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的学习内容大体包括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
课标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建立在运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知识基础上;其次必须利用地图,结合材料、事例进行分析,以此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第2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的第二课时。洋流是人类所处的海洋环境中重要组成因素,它本身属于自然地理知识,包括洋流的的概念、成因、分布,以及对气候、生物的影响。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洋流通过影响沿岸气候而影响没岸人民的生活与生产,通过影响海洋生物来影响海洋渔业生产,还能从正反两方面影响海洋航运和海水污染状况。另一方面,人类可以主动利用洋流于海上战争、海洋航运、海洋通讯等事业。在人类历史中,洋流对人类活动成败与否起着决定意义的案例很多。这些案例流传于民间,或记载于书本,或留存于网页之中,是进行有关洋流的人文地理决策功能教育的丰富资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又是对今后学习自然带等知识做的铺垫。所以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进一步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打好基础。
所以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最终提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说出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行以及海洋污染这四大方面的影响;
②能够识别出什么是寒暖流以及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
③能够简述渔场的形成原因;
④能测定出哪种航行路线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大西洋60°N东西两岸气候统计图分析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②通过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洋流的关系,分析洋流对渔场分布的影响。
③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为案例,说明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④通过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石油泄漏污染导致纽芬兰鱼产量下降的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探索海洋的兴趣。
②通过认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3.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标,分析知识结构及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历年高考考纲要求,我认为这部分的教学应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有所侧重,把洋流对航海、渔场分布、海洋污染物的影响作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制定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这是因为洋流深刻影响着沿岸的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因为理解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这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世界洋流的分布及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但经过长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较强,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另外,随着现代资讯发展,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有较多的关注。
四、学法分析
1.探究式学习法
多媒体课件中设置了许多互动式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或合作探究问题,甚至动手实际操作,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比较学习法。学生对性质不同的洋流对沿岸气候的不同影响进行比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五、教学方法分析
为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把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区解决这些问题;并结合图示法,引导学生运用洋流知识设计正确的航海路线,运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两方面的影响。同时,在得出结论后又继续进行举例论证,以实现有效迁移,建构知识体系。
1.案例分析法
围绕北大西洋海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实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问题教学法
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采用以探究为主的各种学习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新知识。
3.图导图解法
这节课多次运用世界地图,许多地理知识点需要在世界地图上标明具体位置再进行分析。图导图解教学法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一)新课引入
b设疑:以企鹅的内容为例,提出为什么企鹅在热带地区也能生存呢?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二)新课教学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都是以多媒体展示图片或印发学案,让学生们自主探究、讨论、归纳最后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给出结论。在洋流影响沿岸气候上,我借助书本上的图3.7“北大西洋暖流的气候效应”,并加以修改而呈现的;在洋流影响海洋生物分布上,我将呈现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图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在洋流影响航运上,我呈现的是标有哥伦布航海路线的`世界洋流分布图;在洋流影响海洋污染上,通过一则油轮漏油的事例,让学生讨论洋流将对该次污染带来什么影响(有利及不利方面)? .
本节课新课部分的教学线索为“探讨-总结-探讨”。围绕教材中“北大西洋海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实例,设计四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体现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设计四个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探究中得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通过举生活中实际例子展开讨论,巩固提高。其中,设计标注四大渔场位置、画航海路线图等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节课重在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作业布置
1.有某一航船夏季从索马里半岛到印度,应该怎样行驶才顺风顺水(请画出简图);
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3.借20xx年5月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面积扩大的原因,再用辩证观分析洋流对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后总结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用纲目式板书。因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彼此之间联系不大,而纲目式板书使整个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对联系不大的知识点进行板书效果很好。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与气候
2.洋流与渔场
3.洋流与航海
4.洋流与海洋污染
地理教案 篇10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知识的入门,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爱国情操。
三、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相关诗句;以及教师的设问,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来突出重点)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来突破难点)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教学策略(说教法及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重要的是在授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直观的展示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学情分析( 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好动,上课精力一分散,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事实、多媒体教学方法及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知识障碍上:学生应多关心实事及善于积累一些生活细节;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点学生不难理解,难在举例证明地球是球体。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四、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设问:同学们都过地球的图片及从电视上看到相关视频,已经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你从太空中亲眼看到过吗?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及对科学知识探索的热情,由时事引出新课。
讲授新课
1、地球的形状
展示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教师设置相关问题: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5、思考并举证:还有那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登高望远,海岸观船,月食等)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参与进课堂中来
2、地球的大小
设问: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展示图片)
记忆技巧:
最大周长=赤道周长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 出示教学地球仪
>学生 观察地球仪(学生自备地球仪)
教师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 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教师 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
教师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