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文

  任何一本书的影响莫过于使读者开始进行内心的反省,我阅读了作品这本书,读完后受益匪浅,感慨万千。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你是否没想好该怎样写好作品读后感呢?这份特别的“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文”一定能够激起您的兴趣,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文【篇1】

  以前常听大人讲起三国演义的故事,里面曲折的故事情节一直让我念念不忘。今年寒假,我无意中发现书橱里有一本《三国演义》,便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可我一拿起书,就深深的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住了。我仿佛看见了英勇善战的赵云、足智多谋的周瑜。临危不惧的关羽以及拥有强大势力的曹操。

  这些人物里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诸葛亮了。诸葛亮字孔明,俗称卧龙先生,家住襄阳隆中卧龙岗,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他有勇有谋,聪明过人,曾用计策在三天之内从曹操那里借来10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有一次,魏军的司马懿又侵犯了蜀国,而诸葛亮只拥有36名将士,而他不慌不忙的搬来一张琴,悠然自得的弹起了优美的曲子,还让手下去打开城门,扫地泼水,他的手下像丈二和尚——摸不找头脑。司马懿看了,想:诸葛亮向来用兵谨慎,不会冒这么大的险,一定有埋伏。想着想着便下令撤兵。当司马懿明白事情真相时,对天长叹一声:“我不如诸葛亮,我不如诸葛亮!”诸葛亮的机智勇敢吓退了敌人,化解了危机。

  联系到我们的生活中,也要像诸葛亮一样知己知彼,要冷静的处理事情,不能莽撞。

  读完三国演义,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曲折的情景和栩栩如生的人物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不禁喜欢上了《三国演义》,有时间我一定还要看看《水浒传》和《西游记》!

  不知什么时候,我喜欢上看《三 国演义》的动画片了。这几天的夜晚我看了《火烧赤壁》。曹操的部队在海上行使,黄盖的部队把一把火放到没人的小船上,小船很快地向曹军的船开去。过了一会儿,曹军的船烧着了,船上的人慌张地跳下去。曹操被他的一个兵救了,他们走了一会儿就遇到黄盖的埋伏。第一关是最厉害的,一万的军就把十万的军打败,第二关是和张飞打,他的锤很厉害,但也被他们打败,最后一关是和关羽打。

  战斗很激烈,最后,还是关羽放走了曹操,不然曹操就没命了。

  读了三国演义中诸侯联盟讨董卓一段。我对这篇小说里的人物性格有一定的了解,此文中的主人公董卓是一个心狠手辣,背信弃义的人,他废了少帝自己另立陈留王。

  另一个主人公就是曹操,这个人有勇有谋,能够见机行事。我喜欢的是曹操,也很佩服他。他想为民除害杀掉董卓,便暗藏宝刀进蕫府与董卓交谈,谈话中曹操说他的马不快,董卓便让吕布挑一匹快马送与曹操。董卓觉得疲惫,便面朝墙睡着了,曹操见机会来了,急忙拔出宝刀欲杀董卓,这时吕布恰好回来,曹操急中生智,双手捧刃跪下献刀。然后借口离开策马而逃。如果换了别人,非但杀不了董卓,就连小命也搭上了。

  曹操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在寒假中,我看了许多许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国演义》。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回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博学多才,让周瑜很嫉妒,所以周瑜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做出十万支箭,如果做不出就要惩罚,诸葛亮胸有成竹的答应了。

  他开了几十艘草船,叫士兵把稻草人插在船四周,然后把船开到曹操兵营旁,在那里敲锣打鼓,惊吓曹操,曹操让士兵不停射箭,而诸葛亮在船里喝茶。他看到一侧射满了箭,就反过来射另一侧,最后,轻而易举得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完成了任务。

  看完了《三国演义》使我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了解了历史,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文【篇2】

  我读的书里,最喜欢的、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很多,我十分佩服诸葛亮,他很聪明有计谋,我也跟他学了几招。

  空城计

  有一次妈妈有事出去,告诉我爸爸很快回来,于是我便有了主意。听爸爸回来开门声,我赶紧猫腰躲到书桌下面,双手抱紧两腿,头低下来,连吸气都比平常慢。爸爸喊了我一声,我不回答,他以为我不在家,就到房间来,我突然大叫一声,他吓了一跳。原来空城计也是蛮好玩的'。

  借东风

  一天晚上,爸爸在卫生间洗澡。我拿了一盘凉水,偷偷钻进去,泼到他身上。他一抖,见是我捉弄他,很生气,举手准备打我,我赶忙溜出去。一会他从卫生间出来,声称要修理我。我一边劝他遇事要冷静,一边乘机跑到奶奶的房间。爸爸过来见我躲在奶奶身后,就只好批评了我几句。借奶奶这东风也还管用。

  爸爸说我还有点小聪明,要是把这些聪明运用到学习上,我的表现会很好,我决心接受他的建议。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文【篇3】

  俗话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讲述汉末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斗争的书,它总结的是不同的政治军事集团的成功之道,它容易开启人们的智慧,提升人们认识社会,认识统治者愚民政策的能力,不利于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因而才有了上述这句话。然而恰恰是《三国演义》充满了智慧和谋略才深深吸引了我。暑假期间,我又一次阅读了《三国演义》,有了更深的收获和感悟。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天下期盼和平统一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各种势力应运而生,他们打着统一的旗号,互相攻击,实现自己的统治梦想。最后三分天下,终归于晋。结束了一百多年的战争纷乱局面,社会又恢复到短暂的稳定与和平。

  每次阅读《三国演义》,我都会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总让我手不释卷。里面的人物更是各具特色、栩栩如生,有聪明睿智的诸葛亮,有赤胆忠心的关羽,有粗中有细的张飞,还有阴险多疑的曹操。在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他机智过人,料事如神,遇到危险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做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以博学多才闻名于世,才有刘备的三顾茅庐;凭着扎实的地理知识,才有了草船借箭这一令人咋舌的经典案例;因为知人识人,才敢唱空城计;为了回报知遇之恩,才会留下千古称颂的《出师表》,虽然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但是后人对他却没有以成败论英雄,而是“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读了《三国演义》,我越来越佩服诸葛亮,我总是感慨我要是有他的那些智慧,哪怕一半也好啊。诸葛亮的这些才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与他的勤奋与努力分不开。因此,我要成为诸葛亮式的人才,就必须努力学习,注重积累。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既有趣又好看的书,它让我百看不厌。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文【篇4】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看《三国演义》,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精彩绝伦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反复阅读。

  这本书里讲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其中我最喜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关羽、英勇无敌的赵子龙、粗中有细的张飞。 先说诸葛亮,他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因为他熟知天文地理、运筹帷幄、足智多谋、多才多艺,而且一生谨慎,为了他的诺言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关于诸葛亮的故事相信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如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巧摆八阵图等等。这些故事把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卓越的军事才华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关羽,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在我的脑海里关羽一直都是骑着赤兔马,手拿青龙偃月刀的威风凛凛的形象,通过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故事,让我对他崇拜万分。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刘备三顾茅庐、周瑜巧用苦肉计、曹操煮酒论英雄等等故事,都让我心旷神怡,心情激动。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主要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好有坏、有忠有奸。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其次是书中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高潮迭起。它的描写也非常生动,把一场场战争、一个个故事描写的很细致,让我后感受到了紧张、高兴激动,仿佛身临其境。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还不错吧!如果你还没有看过《三国演义》的话,就赶快行动起来吧!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文【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群慷慨豪迈的英雄,一曲铿锵悦耳的赞歌。说不完的金戈铁马,道不尽的文韬武略,唱不绝的血泪硝烟。是罗贯中,为我们展示了这幅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

  《三国演义》是经典的章回体小说,故事情节复杂多变,跌宕起伏。其中不少精彩片段在民间深入人心,广为流传。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定全书忠义之基调;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尽显豪杰本色;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长江岸横槊赋诗,一派奸雄风范;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智慧谋略出神入化等等,不胜枚举。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是《三国演义》最突出的成就。一般的历史演义,或拘泥于排比史实,或热衷于博采传闻,大多忽略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艺术性比较差。《三国演义》则不然,它写了上百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曹操、诸葛亮、关羽等尤为出色,可以说一直活在世代人民的脑海中。

  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依附历史史实展开,但通过艺术家的合理想象与虚构,诸多细微史事都演绎成了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如第四十一回赵云长坂坡单骑救阿斗便是鲜明一例。《三国志·赵云传》记载这段史事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四十一个字简单交待,读者无法得知赵云有何惊人之处。而罗贯中创设了一连串的情节,虚构渲染,层层铺垫。小说先从刘备被曹军追剿入笔,交待赵云承担“保护老小”之重任;第二层描绘曹军威势和玄德兵败人散的惨状:两千人马“止有百余骑”,百姓、家小及赵云等“皆不知下落”;第三层次,由糜芳传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素有知人之明的刘备根本不信,而脾气暴躁的张飞却未免轻信,当下便要去找赵云,宣称:“若撞见时,一枪刺死!”两种对立的看法,使小说文势一转,让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到赵云身上。原来,混战中赵云“寻不见玄德,又失了玄德老小”,左右只有“三四十骑相随”,但强烈的责任感使他抱定一个念头,“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于是,转回战场,一枪刺落淳于导,救出糜竺、甘夫人,护救二人回到长坂坡。复又杀回敌阵,一枪刺死为曹操背剑之将夏侯恩,当他在枯井旁寻得刘阿斗时,已是孤身一人。他突围而出,“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威不可当。

  史家记载此事仅寥寥数语,在小说中则被敷演成几千字的战斗描写。写赵云神威不无传奇色彩,却又给人真实的印象。由此窥一斑而可知全貌,罗贯中正是运用了现实主义同浪漫主义结合的手法,将真实细节与渲染夸张统一起来,融历史性与艺术性为一体,而使《三国演义》成为演义小说的顶峰之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文【篇6】

  《三国演义》这部书内容跨越90多年,书中对各种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描写,确实精彩,除了民间熟知的刘、关、张、赵等人物写得很生动之外,还有一些人物,不经意的几笔,就展现在人们面前:愚蠢而又自作聪明的蒋干;昏庸、低能、“乐不思蜀”的刘禅;富有政治、军事才干却残忍、阴毒异常的曹操…等,给人深刻的印象。书中武将们金戈铁马厮杀之馀,文官谋士更是大显身手,各派势力的谋士勾心斗角,什么二虎竟食、驱虎吞狼、借刀杀人、疏不间亲、美人之计、连环之计…不一而足,无所不用其极,各种各样阴险狠毒手段全部用上,如果有心人收集起来,整部书足以编写一部《阴谋大全》!

  这些读书心得,是在读《三国演义》之时,结合读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关章节写成的,选摘若干。

  空城计,司马懿中计了吗

  提出这个问题,首先要有思想准备:准备给人骂个狗血喷头!千多年来,诸葛亮一直被人们崇拜为智慧的化身,空城计,更是智慧中的智慧,以致《三十六计》之中,空城计列乎其中,因此,提这个问题,似乎不智。

  但还是要问:司马懿真的中计吗?

  答案很简单,司马懿根本没有中计,是他故意放走诸葛亮,指导他这一行为的,是司马懿的一个巨大政治阴谋。

  为使分析较有条理,先从两位当事主角诸葛亮和司马懿及他们所代表的二个政权蜀国和魏国作一番介绍,自能得出结论。

  建安十三年,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外交、内政作出一番展望和行动计划,确定了以蜀地为立身之本,然后向中原发展的设想,经过十来年的经营,到建安二十四年,终于拥有两川之地,实现了《隆中对》前半部的战略计划:“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这是正确战略,也实现了。然而,《隆中对》后半部战略却是错误的,隐形的错,钳形攻势是正确的,把主力与偏师位置放倒置,故说为“隐形的错”:“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表面看,完全符合战场规则,让敌军两面作战,但要命的是主力与偏师用错方向,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

  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自汉献帝迁许都后,秦川已失去号召全国的政治地位;经过战乱,“丘墟遍野、十室九空”的经济民生,无法支持大部队行动;大部队远离后方,中间隔着崇山峻岭,给养无法及时供应,军粮辎重长途穿行崇山峻岭中,一旦被断,大部队危险异常。所以只宜用精干小部队,在防袭的前提下,到处突击,牵制敌方力量,作用如此而已。这是秦川方向的情形。荆州方向则不同,荆州地处长江边,与益、荆、扬分别坐镇长江上、中、下游之战略要地,占有荆州,则益州与荆州全盘皆活,军事 上可顺流而东。更何况荆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战略位置上逼宛、洛,下控江南,所谓“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故是兵家必争之地。“荆州与国连接,若据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卷十三),但因荆州地方狭小,缺乏纵深,又两面受敌,因而诸葛亮一再告诫关羽要做到“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以免两面受敌,即使如此,一旦小部队受压,后援又未至,则处境极其危险,故关羽失荆州后,兵败被杀。所以宜动用大部队,通过连续施加军事压力,达到牢牢控制战略要地目的,则是可进可退,行动自如。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文【篇7】

  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读了两三遍,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那些重大历史事件,而是作者对人物的刻画,让人禁不住感叹:三国真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不是诸葛亮(总感觉这个人被神化的有点假了),而是曹操。曹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失败的态度:兖州败给吕布,宛城败给张绣,赤壁败给周瑜和黄盖,汉中败给马超。每次失败他都能以他独特的方式对待,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优秀统帅所应具备的素质。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有时我常想,如果曹操不是曹操,那他不知死了多少次,但真正的曹操总能死里逃生!乱世中需要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人,不管别人认为曹操人格如何,我觉得三国需要曹操,如果三国没了他,不仅仅是三国演义这部书不精彩能形容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曹操的错误怎能和他的诸多贡献相提并论!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刘备在能力上是不能和曹操相比的,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得民心者得天下,他的爱民和爱才使他成就霸业!

  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典韦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典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文【篇8】

  《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最后由晋统一全国,国家重归统一。小说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撰、裴松之注的《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800字 1000字 1500字 2000字 3000字
分享

热门关注

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作文精选9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

[精]水浒传读后感作文怎么写精选

水浒传读后感作文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3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热】读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6篇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

初中生暑假西游记读后感集锦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优秀范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

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作文模板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

[参考范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作文系列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作文

最新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优秀范文

最新三国演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