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的编辑经过不断修改和微调,为大家展示了精致的“科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编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案课件对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有着巨大的影响。
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学会倾听。
【教学准备】
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直接出示课件(梧桐树的照片)
1、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棵什么树呢?(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
2、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3、学生汇报:(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二、回忆中的大树
1、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可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刚才很多发现都是大家平时看到大树时留下来的印象。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补充图片上没有的知识)
3、激发兴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想不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呢?
4、学生合作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小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小组合作交流: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三、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汇报: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观察注意事项:进入到草丛中,观察大树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把观察到的信息,我们该怎么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短的词语、画画等方式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3、研讨: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四、课外延伸
1、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
2、课外作业:观察跟课堂中不一样的大数并做好记录。
3、准备材料:记录本、一张纸,一支铅笔(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板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
观察内容:树枝、树干、树瘤等等
观察方法:看、摸、闻、听
借助工具:绳子
科学教案【篇2】
学情分析: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知识点:初步认识蜗轮、蜗杆,并了解其作用。
2、技能点:看图搭建“道闸”,通过搭建了解蜗轮、蜗杆在“道闸”中起到的作用。
3、情感、态度: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分组进行游戏,这样会让幼儿体验到团队合作,同时互相交流游戏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将有蜗轮、蜗杆的零件先给幼儿认识。
2、“道闸”游戏相关操作材料,齿轮游戏手册。
活动指导:
1、在游戏目标上,主要探究点在:让幼儿认识蜗轮、蜗杆,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了解它们在道闸中所起的作用。
2、在游戏组织时 ,分组进行游戏。
3、重点:在蜗轮、蜗杆知识点上教师简单介绍给孩子即可。难点:第一在于搭建,希望幼儿独立看图搭建;第二在于经验的迁移。材料提供上,参与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在坐车的时候,有没有见过道闸(教师描绘出道闸的样子),让幼儿说出自己对道闸的看法,道闸是用来做什么的,它是怎么做出来的,那我们也来做一个道闸好不好?引导幼儿对道闸的想象。
二、教具展示
1、教师展示道闸教具。
2、展示过程中要介绍蜗轮、蜗杆,在道闸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三、操作过程
1、幼儿分组进行操作。(4个人一组)
2、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提示与指导。要特别强调蜗轮、蜗杆的作用。
四、拓展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知道了蜗轮、蜗杆的作用,那想一想:蜗轮、蜗杆还能用来做什么?
五、总结
通过“道闸”游戏让幼儿认识了蜗轮、蜗杆,并通过搭建知道了蜗轮、蜗杆在道闸中的作用。在游戏拓展中,幼儿大胆发挥想象力,这样使幼儿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游戏方式,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游戏现象会有很深刻的理解。
科学教案【篇4】
教材简析:
《降落伞》是本单元的重点一课。使学生初步知道降落伞的结构,了解降落伞的作用、原理。使学生掌握降落伞的相关知识及与空气的关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动手,动脑的空间。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针对降落伞提出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降落伞,并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
2.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获取有关降落伞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与交流,并意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通过降落伞的制作与评价,体验制作降落伞的乐趣,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4.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了解降落伞运行的原理,体验空气阻力的作用,进而了解降落伞的种类及用途,学会用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
学习重点:
学生通过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获取有关降落伞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降落伞运行的原理,体验空气阻力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了解降落伞的种类及用途,用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
学习难点:
学生理解降落伞运行的原理,体验空气阻力的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手绢、塑料薄膜、报纸、线绳、重物、剪刀、针、降落伞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手绢、塑料薄膜、报纸、线绳、重物、剪刀、针、降落伞的资料图片。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出示降落伞,创设学习情景,启发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深层思考,对课前降落伞的相关信息及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学习认知形式多样的降落伞,并了解其作用。
教师出示各种样式的降落伞,引导学生认知,并积极思考、讨论交流这些样式的降落伞的作用。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制作降落伞的学习活动。
教师下发动手材料,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换意见,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使学生意识到行动之前制订计划的重要性。引导提示学生在制作之前先设计降落伞的形状、大小及制作的步骤,准备制作所用的材料,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指导学生使用针线注意操作安全,加强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制作的降落伞,并进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从他人制作降落伞中改进自己的降落伞作品。
指导学生玩一玩制作的降落伞。教师引导学生将制作的降落伞进行试放,引导学生在试放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降落伞,使降落伞下落得更平稳。
三、拓展延伸: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用的降落伞学习活动,提示学生在伞面及伞形、绳长、固定方式等内容上进行方案设计,使学生的设计更具目的性、使用性和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观看降落伞,交流产生的感兴趣的问题,对课前降落伞的相关信息及材料进行搜集整理,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
学生学习认知形式多样的降落伞,并了解其作用。
观看教师出示各种样式的降落伞,小组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这些样式的降落伞的作用。
学生进行小组制作降落伞的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努力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使学生意识到行动之前制订计划的重要性。大胆创新进行制作。
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制作的降落伞,并进行相互评价,能从他人制作降落伞中改进自己的降落伞作品。
学生进行试放降落伞的学习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降落伞,使降落伞下落得更平稳。
3、
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的学习活动。
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降落伞的相关信息及材料,并在课前进行初步的研究,了解本课学习内容,为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做好铺垫。
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充分汇报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降落伞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了解降落伞的种类及用途,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补充、资源共享。
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使学生意识到行动之前制订计划的重要性。
学生在制作、展示与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制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体验中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险的科技作品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交流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使学生活动在课后延伸的学习活动中更具目的性、使用性和科学性,延伸课后。
板书设计 降落伞
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放大镜,初步学习使用放大镜。
2、激发幼儿探索使用放大镜的兴趣。
3、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活动重点:
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活动难点:
发现随着放大镜的上下移动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放大镜。
2、每组准备一些可观察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放大镜,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 教师: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
2、 介绍名称——放大镜。
二、引导幼儿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外形特点。
1、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用手摸,用眼观察,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2、幼儿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小结:放大镜和普通的玻璃的不同,它是中间凸起的,边缘是薄的。
三、引导幼儿学习使用放大镜。
1、幼儿用放大镜自由观察桌面上的物体,感知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部分幼儿到前面展示自己如何使用放大镜。
3、教师示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小结:在使用放大镜时,慢慢上下移动放大镜,保持合适的距离,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四、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1、通过图片让幼儿感知放大镜的使用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幼儿再次使用放大镜随意观察活动室内任何地方,体验使用放大镜带来的乐趣。
科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空气的成分。
2、教学难点是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三只相同的蜡烛、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红水、火柴、冰、水盆、筷子、胶带等。
《3、空气中有什么》学案:
一、我看书:看实验图示,读实验说明。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上网查找资料:空气有哪些物质组成的?
2、上网查找资料: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3、带一杯冰或一矿泉水瓶冰,用毛巾包好,用保鲜袋扎紧。
4、请家长帮忙,找一矿泉水瓶的石灰水。
5、每组带一个打火机,上课用。注意安全,不能随意点火玩。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空气的成分。
教学分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3、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演示实验1: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
(1)展示三只点燃的蜡烛,按图所示。
(2)猜一猜:这三只蜡烛中,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4)学生讨论:实验中有什么现象产生?
2、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你能解释这些现象?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些问题。
二、研究空气的成分
1、实验2: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师:为了弄清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我们做个实验。
(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按要求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见书9页)(瓶内水上升)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瓶内水上升,因为瓶子内的空间原先被空气占据着,蜡烛燃烧时燃烧了一部分空气,就空出了一部分空间,这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就占据了这部分空间。)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师:这种水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燃烧时燃烧了瓶内的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
(6)小结: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支持燃烧的。
2、实验3: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1)想一想:饮料瓶中剩下的空气还能不能支持燃烧呢?
(2)学生实验:我们继续分组实验,按要求做实验(见书10页),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火柴熄灭了,不再燃烧了。)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火柴不能继续燃烧,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6)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7)小结:剩下的这部分空气不能支持燃烧,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3、分组讨论探讨: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现在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他们各有什么性质?(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4、汇报交流探讨结果。
5、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6、那空气中除了有这两种气体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气体呢?猜一猜,你是怎么知道的?
7、阅读资料:空气的组成。(见书10页)
8、汇报:通过阅读,我们知道:
(1)空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由哪些气体组成呢?
板书: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
(2)你知道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3)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可能是哪些气体?
9、实验4:证明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
(1)想一想: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水蒸气存在呢?
(1)学生观察实验:观察学生各自带来的冰冻矿泉水瓶,放置空气中,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产生?(瓶壁外有小水珠出现)
(3)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4)讨论:瓶子外壁出现小水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5)汇报交流讨论结果。(由于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说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6)小结: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这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7)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会变软)
三、总结:
1、现在,同学们知道三只蜡烛,为什么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了吧?
2通过探究性学习,我们对空气的成分有了具体的认识,说说空气由哪些成分组成?
3、关于空气的成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提出来。
四、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上网查资料,了解二氧化碳、氮气的性质。
板书:3、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1、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掌握制造二氧化碳的方法和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空气是由那些气体组成的?
2、通过上网查资料,你知道氮气有什么性质?
3、你了解二氧化碳吗?今天,我们来研究它。
二、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了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看书,认识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教师演示实验1:制取二氧化碳。
(3)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很多,如我们呼出的气就有含量很高的二氧化碳。
2、实验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这是清石灰水,如果倒入二氧化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猜一猜。
(2)学生分组实验:向澄清石灰水吹二氧化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
(5)小结: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实验3: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向杯中吹入二氧化碳,阶梯状放置的燃烧着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同时熄灭?
(2)分组实验,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这个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3)小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三、总结:
1、通过探究,我们认识到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呢?(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通过探究学习这两节课,我们知道空气有哪些成分?你需要空气中的哪些物质?不需要哪些物质?为什么?
四、作业设计:
1、上网查资料,进一步认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和作用。
2、预习《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板书:
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科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我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征和主要成就
掌握
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范例教学
根据课文和插图中有关的资料,讲解、分析魏源的典型事迹,指导学生“照方抓药”,主动学习有关其他三人的史实
挖掘教材比较概括
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共同的(精神、意识、品质、文化素养等),但具体表现又有所区别(学科领域、时代)
讨论探索
联系原始遗存的知识举例说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
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等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赶超世界先进文化,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思想意识
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只要谁先进,就要向谁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西方传入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等,新闻报纸、出版事业也在中国出现)
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洋务运动时期:《申报》;B、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C、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南风报》(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D、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E、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晨报》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报刊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其实,比这些报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已经出现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布置学生阅读112——11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
1、怎样学习有关魏源的历史知识?(通过设问,启发学生从生活时代、代表作[或创造发明]、主要内容、成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解:A、生活时代:鸦片战争期间;B、代表作:《海国图志》;C、主要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良好的道德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有关严复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A、生活时代:戊戌变法时期;B、代表作:译著《天演论》;C、主要内容:“物进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主张救亡图存];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既学军事,也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学说];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译著加按语,叙述己见,警醒世人,宣传变法]。)
教师小结、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内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组织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人物姓名:詹天佑;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年代:1905——1909年;
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侯德榜的贡献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成功时间:20世纪20年代
B、代表作:《制碱》
C、主要成就:比欧洲制碱成本低40%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
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科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学试验材料:各种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块、勺子等),大容器7个、记录表等。
2、科学术语及词汇:沉、浮。
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这些物品宝宝想到水里游泳,你们猜猜看会怎么样呢?(出示沉↓、浮↑卡片)
2、师:你们说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我也不清楚,那我们就把玩具扔进去看看吧!
3、让幼儿大胆猜测其余物品宝宝的沉浮现象。
二、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浮”现象。
1、第一次实验:幼儿把物品放进水里,看看结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吗?
2、第一次记录:记录猜想和实验的结果。
3、交流:幼儿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测和实验结果,探索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1、这些物品宝宝,他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玩一玩,动动你们的小脑筋,你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时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
2、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你用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的?成功了吗?
幼儿:沉下去的东西请沉的东西帮忙会沉下去,要请浮的东西帮忙才会浮起来。
教师小结: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而且和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
四、科学小实验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潜水艇吗?它有什么厉害的地方?
是啊,潜水艇可以浮在水面上,可以沉到海底,还可以一半在水面,一半在海底。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今天,尤老师也带来了一艘潜水艇(出示矿泉水瓶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请幼儿分别探索如何使瓶子沉在水底、浮在水面以及处在半浮状态。
五、经验迁移
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图片),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了水里,我们人也会沉到水里了,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图片)
是啊,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了许多水的秘密。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所以希望小朋友们能多多去探索,去发现,利用水去发明更多东西,但是也一定要注意安全。
科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建立保护大气不受污染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证据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
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
教学准备
水槽、硬纸袋、塑料袋、集气瓶、砖块、吸管、风车、面巾纸、香水、记录纸(气泡图、维恩图、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猜猜里面有什么?)
1、师:出示黑袋,如果不打开,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有什么?
学生摸并判断,教师分别拿出验证:苹果、乒乓球、矿泉水。
2、师:抖抖空袋子,问“还有什么?”(空气)
二、证明空气存在
师:关于空气,同学们能介绍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吗?
1、空气知识的了解(同学们对于空气都了解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教师进行归纳板书在黑板上。)
2、提出研究问题
师:空气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那它真的存在吗?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这个袋子里有空气?
3、小组讨论开始实验研究研究方法(教师巡视,参与各种方法验证)
4、生交流汇报
5、师: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
三、空气无所不在
1、师取一袋学生空气提问:这里面的空气哪里来的?(教室)
2、师:我们身体中也有空气,水里面也有,那粉笔中呢?
3、师提示可以把粉笔放入水中,如果有空气会怎样?(有气泡产生)
4、师: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它无处不在!(板书课题)
四、空气与我们
1、师:动物需要空气,植物也需要,那我们人呢?
2、观看空气被污染图片,说说你的想法。
3、: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在生活中注意节电、节气、低碳、环保,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美丽的地球。
五、比较水和空气
1、师: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2、学生观察杯中的水和空气讨论汇报
3、师利用维恩图空气与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六、结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你有什么收获?
科学教案【篇10】
一、教材分析:
玩具是学生的童年伙伴,每个小学生都是在玩玩具中成的。对于玩玩具,学生具有非常鲜活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
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二、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玩具。
教师准备各种玩具的图片、投影片等。
教师自制各种玩具的课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难点: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上科学课,它将把我们带进科学的大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
(二)学习新课: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玩。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么玩有趣味性,怎么玩有创造性。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猜想假设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么玩,有哪些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
学生分小组回答。
教师评价: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
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
这么多“为什么”,怎么去解决呢?我想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得到解决。
3、制定方案
提出活动要求:同学们发现了那么多问题,说明你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一点儿也不比科学家差,老师真佩服你们!在研究过程中,你们对现在的玩具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现在,就让你们当一回“小科学家”、“小设计师”,充分发挥你们的想像力、创造力,设计或改进一种玩具。可以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也可以把它画出来,小组成员要团结协作,开动脑筋。看哪个小组设计或改进的玩具最具科学性,最新颖!
4、实施探究
玩具信息的收集、结论的得出
5、展示交流
学生展示、介绍作品。
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有创意,你们已经迈出了创造发明的第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玩具店的橱窗里一定会摆上你们的作品。
6、课堂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课堂评价表,这张表共有三项内容:我的兴趣、我的问题、我的设计。如果你对这节课非常感兴趣,提出的问题很多,对自己的设计非常满意,就在三颗星下面打上“√”,如果比较满意,就在两颗星下面打上“√”,如果一般就在一颗星下面打上“√”。
学生进行课堂评价。
7、拓展创新
同学们40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才刚刚开始。课下,请同学们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篇11】
一、说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说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三、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四、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每张桌上放有西红柿、土豆、萝卜、桃子、枇杷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蔬果。每桌一盆水,记录卡教师用(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幼儿用记录卡(记录表上画有各种蔬果小图片)。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五、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六、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说活动流程:
1、想一想,猜一猜。
师:小朋友快来看呀!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你们认识它们吗?
2、引发幼儿思考:这些瓜果蔬菜哪些能浮在水上,那些会沉在水底。
3、幼儿猜测并记录
(1)出示记录单,了解记录的方法。幼儿针对问题进行猜测并记录。(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2)教师出示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表示沉下去,三角形可半沉半浮的状态,并告诉幼儿如何做记录卡的方法。
(3)让幼儿自由讨论,请兴趣较浓的幼儿上来操作,并把相应的图片放在上下箭头的后面。
交流猜测的情况。教师将幼儿的发言在集体记录单上。
(4)教师:你认为哪些瓜果蔬菜能浮在水面上?那些瓜果蔬菜会沉在水底?为什么?
4、幼儿试验
讨论怎样做试验?
教师和幼儿共同研究试验的方法。如:试验----观察------捞上来-----记录。教师观察幼儿的试验情况。
5、交流讨论。
教师:你是怎样做试验的?哪些会沉在水底?哪些会浮在水面上?在试验上你发现了什么?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如:我发现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师: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如: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枇杷却沉下去了呢?
师:这个问题要留给小朋友们去动动脑筋,找找答案。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要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办法,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让西红柿沉到水底去,让小枇杷浮到水面来?
科学教案【篇1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获取有关轮子的形状和功能的经验,知道轮子是圆形的,轮子滚动可以使人省力。
2、了解轮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对周围事物感兴趣。
活动准备:
每组一筐操作材料、推车一辆、材料不同的几种轮子、两筐重物。
活动过程:
1、通过探索活动发现圆形的东西容易滚动。
⑴、小朋友,筐里有许多东西,你们可以拿出来玩一玩。
⑵、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
⑶、你们再来试试,筐里还有哪些东西容易滚动?
⑷、想想看,为什么它们容易滚动?
小结:因为它们都是圆的,容易滚。
2、讨论:汽车的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
⑴、汽车轮子是什么形状的?想想为什么?如果把汽车的轮子做成方形的,你们想想会怎样呢?
⑵、在投影仪上演示:看图片,你们上幼儿园时是谁送你的,骑的是什么车子?
3、观察比较几种轮子。
⑴、这些轮子都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⑵、小结:轮子是各种各样的,但它们有一个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4、轮子的功用:
⑴、操作中发现运用轮子可以省力。
⑵、老师这儿有一大筐碗,谁帮我拿到门口去?
⑶、启发幼儿想其它的`好办法?能使用工具吗?
⑷、平时小朋友还发现哪些东西上有轮子?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5、拓展幼儿的知识。
⑴、轮子的用处还有很多,你们看,(在投影仪上出示图片)轮子的用处。
⑵、小结:希望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了利用轮子为人们做更多的事情。
科学教案【篇13】
“水果照相馆”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苹果、桔子、香蕉、葡萄、石榴等水果的名称、颜色、味道,教学过程中幼儿听的十分认真,在回答问题时也十分积极勇跃,教学活动中幼儿们表达了对水果的喜爱之情,整个活动中让学生拥有了宽松而又富有高涨热情的说话的愉悦氛围。
活动目标:
1、喜欢水果,能正确说出几种常见水果的名称,并了解其典型特征。
2、认识几种比较特别的水果,感知水果的多样性。
活动准备
1.请每位幼儿带1-2样水果来园,盛装在大篮子里或用一块大布盖好。
2.各种水果的图片或照片若干。
3.各种水果的粘纸。
4.裁剪好的做相框用的各种彩色纸条。
活动过程:
一.了解水果的外形特征。
1.以水果照相馆的情景导入,引导幼儿看看哪些水果来拍照了。
2.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苹果、橘子、香蕉、梨等)鼓励幼儿正确说出其名称,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水果的典型特征。如:我们来看看,**小朋友带来的是什么水果?(苹果)和苹果娃娃问个好吧!苹果娃娃长得什么样?有谁吃过苹果?苹果是什么味道的?我们给苹果娃娃拍个照吧!(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做照相机的样子)
3.向幼儿介绍几种比较特殊的水果,如猕猴桃、芒果、椰子等,让幼儿知道这些水果的名称。如:这位水果娃娃是谁?(猕猴桃)你们愿意和它握握手吗?(感受猕猴桃表皮的粗糙和毛茸茸的特征)
二.扮演水果娃娃。
请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粘纸粘在额头上,扮演自己喜欢的水果,拍一张“集体照”。
三.为“水果”照片制作相框。
1.照片“冲印”好(出示各种照片或图片)后,激发幼儿产生为水果制作相框的愿望。
2.幼儿制作,教师个别辅导,提醒幼儿粘贴时不要把水果盖上,只装饰边缘。
3.把制作好的想矿布置在活动室墙面。
科学教案【篇14】
【设计思想】
一、力求教师认识到位。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
二、力求教师指导到位。科学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尤其是针对三年级的学生,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三、力求思维训练到位。我们要把课的重点放在实验计划的制定、交流、讨论、修正、完善、筛选上,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教材分析】
沉浮实验仍旧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对木头的特性研究安排在沉浮实验后面进行。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材质有关。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木材在生活中的用途推断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
每组两份或两份以上大小、形状相近的木材、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水槽、多媒体课件
科学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同月亮、太阳的关系,以及它们的运行情况。
2、激发幼儿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环境与材料1、幼儿搜集相关的信息。
2、手电筒、乒乓球每组1份。
3、《科学》下P.28。
一次备课一、认识地球启发幼儿自由讨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上有什么?地球是怎样转动的?
二、认识太阳以"太阳的本领"为话题进行交流。
三、认识月亮1、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月亮会发光吗?为什么月亮有时圆,有时弯?
2、教师给幼儿介绍一些有关月亮的传说。
四、看画册《地球和它的伙伴》,进一步感受地球与伙伴们的关系。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