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正比例课件(推荐10篇)

2023-07-02 12:27:40 正比例课件

  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备的工具,但编写教案课件并非随意而为。教案和课件是构建高效教学的关键。经过精心筛选,栏目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篇名为“正比例课件”的文章,希望它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帮助!

正比例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5以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4、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1、填空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 )比例。

  (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 )比例。

  (3)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成( )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下面的内容铺垫。】

  3、提出问题: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

  生1:把旗杆放下量。

  生2:爬上去量。

  生3:利用影子的长度量。(如果没有学生说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这习欲望,欲望是产生动机的催化剂。】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1、小黑板出示例5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

  李奶奶:我们家用了10吨水,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1) 学生自己解答。

  (2) 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想法。

  算式是:12.8÷8×10

  =1.6×10

  =16(元)。(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10÷8×12.8

  =1.25×12.8

  =16(元)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3)小黑板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说说变化情况。

  2)(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

  3)用关系式表示是( )

  (4)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 水费 用水吨数

  12.8元 8吨

  ?元 10吨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师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8

  12.8

  10

  χ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

  8χ=12.8×10 8χ= 12.8×10

  χ=128÷8 χ=128÷8

  χ= 16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能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能给他们自信。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16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交流,汇报。

  2、变式练习。

  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1)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3)集体订正,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概括总结

  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

  1、分析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他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检验作答。

  【设计意图: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小明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集到了下面信息:在下午1时旗杆旁的一棵高2米的小树影长1.5米,旗杆影长9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求旗杆高吗

  师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学生读题后,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题中已知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② 你能列出等式吗?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解答过程。

  2、教科书P60“做一做”。

  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的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生活实践,从中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3、5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水费 用水吨数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元 8吨

  ?元 10吨 12.8 :8 =χ:10

  8χ= 12.8×10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正比例课件 篇2

  一、教学简介:

  分析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是相互关联的变量。用数量关系式揭示其规律,使学生逐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用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3.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

  4.探索生活现象中的数学知识,增强发现数学规律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理解两种量是否相关联

  2.正比例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五、教学过程:

  1、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80千米

  (2)苹果每千克6.5元

  (3)妈妈买6千克苹果

  (4)小张骑摩托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2小时

  (5)小红每分钟打字120个

  2、提问学生解决时用了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式?

  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第五个条件不能与上面的条件发生联系?

  3、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

  4、全班对小组讨论内容进行交流。

  结论总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当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5、拓展延伸

  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组织学生讨论,明确:随着正方形面积的变化,正方形的边长也在变化,这里的边长不是一个确定的值,也就是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比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正方形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也就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是4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你能根据下面各组相关联的量,分别组成两个正比例关系式吗?

  (1)单价、数量和总价。

  (2)筑路总米数、筑路天数和每天筑路米数。

  六、教学结束:

  要求学生每人回去搜寻一道正比例的试题,下节课进行个人讲解。

正比例课件 篇3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正比例》,这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期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中第二节的内容。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这一节课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说教材

  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安排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量,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并通过具体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景。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实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着在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

   二、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教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三、说教法

  本节课我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和自学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整个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设计如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举例说说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同时也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发现内在的`规律。

  (二)自主建构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正比例的量是本节课的中心任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三次感知、体验正比例的活动:

  (1)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在这一环节,我展示了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图表,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并观察其变化规律。

  像这样同时出现正面与反面的例子,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正比例量的本质特征。引入图像进行比较,是为了让学生对正比例的特征有更形象地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更丰富的表象,达到数形结合,从而使学生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2)从正面初步感受, 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两组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让同学们观察、比较,并发现其变化规律。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模仿前面找规律的方法,自主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

  (3)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在前面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从而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三)分层提高

  练习的设计力求体现多样性、层次性和发散性。在这一练习中,正比例的量不止一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小结提升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主要是借助板书,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过程,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五)拓展延伸

  出示两道拓展题,让学生将新知识的学习与巩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对于本节课我就先说到这里,由于课堂上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部分环节可能会稍作改动,另外,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具体环节的安排上,可能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正比例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4、在成功解决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填空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比例。

  (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比例。

  (3)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成()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下面的内容铺垫。】

  3、提出问题: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

  学生3:利用影子的长度量。(如果没有学学生说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老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设计意图:激起学学生学习这习欲望,欲望是产学生动机的催化剂。】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

  李奶奶:我们家用了10吨水,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老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1)学学生自己解答。

  (2)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想法。

  算式是:12.8÷8×10=1.6×10=16(元)。(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10÷8×12.8=1.25×12.8=16(元)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老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3)小黑板出示以下问题让学学生思考和讨论: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和,说说变化情况。

  2)()一定,()和()成()比例关系。

  老师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反馈学学生解题情况。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能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能给他们自信。在交流中,让学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16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学学生交流,汇报。

  2、变式练习。

  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1)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学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3)集体订正,学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概括总结

  老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学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学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老师总结:

  1、分析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他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检验作答。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小明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集到了下面信息:在下午1时旗杆旁的一棵高2米的小树影长1.5米,旗杆影长9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求旗杆高吗

  学学生读题后,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题中已知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②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解答过程。

  2、教科书“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的巩固,提高学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学学生的学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学生活实践,从中体会所学知识的学生活价值。】

正比例课件 篇5

  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等,而正比例是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善于观察、探索规律的良好习惯。教学的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的难点;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适应新课程标准,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学会了什么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例1,自学例2时,我都鼓励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尤其是例1,通过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填写表格。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揭示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及性质时,让学生根据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相对应的路程(总价)是怎样随着时间(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路程(总价)和时间(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来组织、归纳、得出其性质和意义。

  3.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合作,共同获取知识。

  在例2的教学时,让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问题。小组中各个学生的知识水平、表达能力都有所不同,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大部分的学生在同伴面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听取同伴的意见。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从你帮我,我帮你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从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同伴身上闪光点的影响,从而会更加激励自己。有的学生也会在整个过程中找回属于他们的自信。最重要的是:

  让他们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合作。

   (二)、注重学生体会到了什么

  1.从自学中体会到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在教学例2时,我安排了自学,让学生自主的去获取知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师的接近或相同,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2.从讨论中,体会到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

  毕竟也只有13、14岁,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优等生,还是落后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但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深深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三)、注重学生感受到了什么

  1.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辅助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

  2.让学生感受到“我能行”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是我这节课的任务。让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的学生可能只能说一句,有的学生可能会表达不清楚,但他们的勇气就值得我去表扬,去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能行”。今天他可能只会说一句,明天就可能说两句,后天他就可能将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试图想实现的目标是:还给学生属于他们的课堂,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主的获取知识,找回学习数学的自信。

正比例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4、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填空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比例。

  (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比例。

  (3)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成()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下面的内容铺垫。】

  3、提出问题: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

  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

  李奶奶:我们家用了10吨水,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1)学生自己解答。

  (2)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想法。

  算式是:12.8÷8×10=1.6×10=16(元)。(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10÷8×12.8=1.25×12.8=16(元)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3)小黑板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和(),说说变化情况。

  2)()一定,()和()成()比例关系。

  师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能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能给他们自信。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16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交流,汇报。

  2、变式练习。

  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1)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集体订正,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

  1、分析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他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检验作答。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小明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集到了下面信息:在下午1时旗杆旁的一棵高2米的小树影长1.5米,旗杆影长9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求旗杆高吗

  学生读题后,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题中已知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②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解答过程。

  2、教科书P60“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的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生活实践,从中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

  练习九第3、5题。

正比例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生

  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 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课件 篇8

   教学内容:P62~P63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

  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课前设计: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数学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表格。提问: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板书:时间和路程)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的变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指名回答。

  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关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我们已经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呢?现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两种量中所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提问:观察这些比值,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速度)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速度(一定)

  4.讲述: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5.谈话: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正比例。(板书课题)请阅读课本第62页的一段文字,各自默读,边读边画。

  再指名读。提问:你能读懂吗?

  在这题中,哪个量和哪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时间和路程是成正比例的量,并在全班交流。

   三、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学生自由读题。

  2.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

  3.学生根据表中数据,先尝试独立完成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板书: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5.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四、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1.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相同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2.谈话:如果用字母和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谈话:这是正比例关系式表达式,对这个式子要这样理解:和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比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和成正比例。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第63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要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判断的理由。

  2.完成补充习题。

  一辆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

  路程/千米355060708590……

  这辆自行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量吗?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3.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1)学生按题目要求尝试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碾米机的工作时间和碾米数量成正比例,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2)谈话:如果去掉“同一时间”这个前提,物体的高度和影长还成正比例吗?

  5.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1)说一说:将图中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

  (2)画一画: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3)算一算: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在表中。

  (4)讨论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谈话:两种量若要成正比例必须是相关联的量,但相关联的量不一定成正比例,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六、全课。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时间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80=80=80……

  =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一定)

正比例课件 篇9

  1、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体积/㎝3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2、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3)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1)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

  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板书: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内 容 结 束 ]

正比例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3、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好处和怎样决定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根据上面的某个量,你能想到些量?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象这样的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这些相互依靠的变量间的关系。

  二、新课探究:

  1、课件出示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状况:

  (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2)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群众填表后,独立观察,发现规律,

  2、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比较两个规律的异同点。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虽然都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两个规律又有一个不同点,在变化的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不变的,都是4,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向在变化的。

  所以两个相互依靠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1)将表格填完整。

  (2)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2、交流汇报:

  1、这2规律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都是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这两个变量所对应的数的比值持续不变。

  2、教师揭示正比例的含义。

  像这样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两个量的比值不变,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教师随着板书完整。)

  3、结合实例说明:

  表一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不变的,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学生说一说表二的两个量。

  4、用字母表示出正比例关系。

  如果我们用X、Y表示两个变化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成正比例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怎样用式子表示?

  1、出示活动一中的表格: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学生自主决定后交流。

  2、看来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务必具备几个条件?

  强调:只有具备两个条件,我们才能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决定表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1)把表格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决定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必须,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和长。

  (4)圆的周长和直径。

  (5)圆的面积和半径。

  四、课堂总结:

  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其实啊,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成正比例的两个量,课后请大家用心去发现,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反思:

  1.课堂流程的设计,延展了探究空间。

  本节课为学生设计了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初步感受”板块,在这一板块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情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同样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变化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让学生对正比例有个初步的感受。第二板块是选取材料、主体解读的“体会好处”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两则具体材料的依托,让学生经历自主选取、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评价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积累了与正比例知识密切相关的原始信息和感性认识。第三板块是交流思维、构成认识的“概念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观点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自然生成了正比例的概念,并透过回馈具体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第四板块是“应用”板块,在学生认识了正比例后,让学生自主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这两先以表格出现,再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使学生从直观认识向抽象思维发展。这样的设计,使探究空间却更为宽广。

  2.数学材料的呈现,丰富了体验途径。

  为了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给更为充足的材料,将第二三个情境作为可供学生自主选取的两则数学材料进行整体呈现。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对于自己选定的数学材料,学生能够凭借个体独立解读、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充分深入地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达成学习目标。而对于另一个未选的数学材料,学生则能够借助全班交流这一互动环节分享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倾听和欣赏中达成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面面俱到和点到为止,而是重点突破且走向深入的。

  3.学习方式的选取,促进了深度感悟。

  教师让学生采取选取材料、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学习方式,并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度的点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感悟。由于学习材料是自己选取的,因而学习过程便更多地体现自觉、自主、自我的主体意味。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积累了丰富真切的原始体验。在与同伴交流时,学生在表达中巩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时又在倾听中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收获、体会。能够说,虽然每个学生只重点研究了一则材料蕴含的规律,但却全面收获了三则材料所彰显的数学事实,这正是数学交流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借助教师恰当及时的教学点拨,自然实现了“数学事实”向“数学概念”的提升。

分享

热门关注

一年级学生评语分享

一年级学生评语

供货方案(系列12篇)

供货方案

设计讲座心得(分享13篇)

设计讲座心得

学生会自荐表怎么写(11篇)

学生会自荐

描写平安夜的文案必备32条

描写平安夜文案

正比例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正比例教学反思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精选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

关于《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范文合集

正比例教学反思

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800字汇总

正比例教学反思

[荐]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精选

正比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