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课件(优选8篇)

2023-06-30 09:00:13 书愤课件

  我们为您准备了有关“书愤课件”的所有内容,敬请阅读。老师为了教学更加顺利,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相信教案和课件对于老师而言并不陌生,它们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所以请您务必参阅本文!

书愤课件 篇1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

  生答: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

  生答: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师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五、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八、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书愤课件 篇2

  一、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书愤》教案。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二、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讲析:总说: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颔联: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两句都写当年壮观的战争胜利的场面,这表明南宋人民有能力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教案《《书愤》教案》。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颔联: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颈联: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两个典故:长城自诩鬓发已白早年晚年理想现实对比: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慨(英雄无用武之地)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板书设计:颈联: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颈联、尾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

  四、艺术特色:

  1、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2、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史檀道济传》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杜甫“勋业频看镜”杜甫曾用工业未就而揽镜自照。作者在这里表现了一种不甘老而无功,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书愤课件 篇3

  我从六个方面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设计及设计的原因依据

  一、首先来说教材和学生特点

  《蜀相》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四课, 自主赏析篇目。本单元主要通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理解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从而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意象明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鉴赏的最好的文本。

  而我所教的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能够理解简单诗歌的表面内容,不能准确把握意象特征和关键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这学生情况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同时结合高考中对古典时能鉴赏能力的具体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激起沉郁顿挫的诗风(诵读感悟法)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走进作者) 教学重点: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与景,感受和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知识和能力目标意在巩固复习知人论世探究诗歌主旨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因为高中生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期,杜甫的大我精神可以幡然学生,为学生树立精神榜样,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依据具体词句把握诗歌主旨、分析诗歌写作技巧,上、这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生成帮助比较大,而对高二学生来说通过具体词语深入体味暗含在诗歌内部的深沉情感较难,因此将这点设计为教学重难点

  三、四、教法及学法

  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诵读法、情境法、对比分析法,学法上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体验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提出了一个概念——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大意是说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我的教学思路是:导入激发兴趣——走进作者熟悉知人论世——诵读做到整体把握——探究明确主旨——能力拓展做到知识迁移——

  1、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对诗人杜甫的了解和认识,我以描绘杜甫一生式的语言导入新课,让学生猜测描述的人物是谁?意在巩固诗人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为后面的“知人论世”做准备

  2、走进作者部分,是在导入的基础上,对杜甫的一生有个更全面的了解,为课外鉴赏杜甫诗 歌打下良好基础。“含英咀华,吾知汝心”,这样设计意在加深杜甫在学生心中的深刻印象。 从课堂学生反映来看,效果很好。

  3、诵读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所以我设计了“诵读体味”这一环节。

  首先学生结合课后诵读指导自读感知,然后我播放视频朗读,创设情境,录音之后学生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意在通过反复诵读,加之视频展示,学生可以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4、知人论世 探究主旨

  对诗歌的语言、形象、主旨情感、技巧进行探究,主要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设立情境将学生引入具体情境之中,让学生与诗人杜甫展开对话,与诗人杜甫换位思考从而准确的体味本诗的内在韵味,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如下几个问题的探究来完成

  在进入合作探究之前,我用如下几个问题进行点拨。

  1、 你能将作者寻到的景物联想成一幅画面并描述出来吗?同学们能猜测一下在这满眼春色之中的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吗?依据是什么?

  (由这个问题的设计导入对具体词语“自”、“空”的品味,从语言的品味中探究诗人的内心情感,通过这一步骤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插入本诗的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对杜甫当时心境的理解引导学生与杜甫换位思考,感受诗人内心的寂寞苍凉同时引出诗人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的运用即本诗的写作技巧一 ④ 读后两联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生依据后两联的具体词句展开探究

  5、吟咏体味:全班齐诵本诗再次感受,深入体味作者的情感

  6、拓展延伸:

  我选择的篇目依然是杜甫的诗歌,难度略有提高,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五)板书设计

  学生先做小结教师打出板书,意在巩固本课内容使学生对本课有个整体的回顾,同时查缺补漏弥补听课时的漏洞。

  (四)作业设计 《书愤》让学生对比鉴赏,

  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作业能够反应学生对这堂课的理解程度,可以及时反馈总结十年心酸欢乐,收获桃李芬芳

  离开校园,走上讲台,不知不觉已经十年。回首十年树人路,除了些许的眼泪心酸,更多的是欢声笑语,桃李芬芳。

  其实,生活本就不容易,作为被人称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就更加的不容易。因为它要忍受学生的不理解、顶撞和家长的无理取闹,要承受成绩高低比较的压力,还要接受工资待遇不高的生活现状。

  在座的各位老师,当你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是否有想过放弃教师这一职业呢?我有过,而且有过很强烈的冲动,但是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又回到了这三尺讲台。如今时过境迁,少了20几岁的年轻冲动,多了30来岁的心境平和,知道了人的一生中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如果你不学会接受和原谅,就会活得痛苦、活得累。接受是一种态度,原谅是一种风度。

  我们在付出青春韶华、汗水心血的同时,也收获了一路的欢声笑语、桃李芬芳。校园整洁了,教室明亮了,设备先进了,学生听话了。当你走进校园,所教的学生面带微笑地和你打招呼,你的心是否如阳光灿烂?当你说出我们班要争得某某活动第一,学生便卯足了劲去拼搏时,你是否会由衷地感动?当节假日来临,你收到多少年前教过却想不起来名字学生的电话问候时,你是否有置身满园春色之感,没有后悔做一名老师呢?

  回首这十年的点点滴滴,我不再后悔做一名教师。爱因斯坦说:能让学生对老师尊敬的唯一源泉是教师的德与才。这次说课,我更能体会这句话的真谛。“上天眷顾有准备的人”这10年来,我认真准备每一堂课,认真学习PPT、白板等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的新技术,认真做好每一次培训的记录,做到学有所用。十年耕耘,在校领导和语文组同仁的帮助下,我在教学方面也有了进步,课堂教学得到认可,班级成绩较为突出,个人论文做过交流,课堂实录获过奖项,尤其是在今年东三省的说课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教育上我也收获很多:办公桌上“排队”站立的南果梨、教师节的蛋糕和鲜花,升旗冻手时送来的爱心手套,伤心委屈时的一个拥抱,运动场上夺冠时的尖叫,点点滴滴,是我一生的美好回忆,我庆幸我是一名教师。虽有学生的不理解,但那是少数;虽有成绩比较的压力,更有学生勇夺第一的斗志;我虽生活清贫,但我精神却富有,我有那么多的学生的关心和祝福,我有桃李满天下的芬芳。

  最后,我想把自己的一点心得感悟与在座各位领导老师分享:

  幸福,是要脚踏实地;快乐,是不要攀比炫耀!珍惜所选择的,爱自己所爱的,水中月,镜中花,未必就好看!深秋落木一点绿,初冬白雪沁心脾。谁说生活多磨难,不过是修行未断!

书愤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儿》导入,背诵。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 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六.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书愤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 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目标 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 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 分析 比较

  课是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关于陆游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 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 解题,诵读

  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 (教读,齐读,背诵)

  三、 分析

  (一) 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

  (三)诗歌分类

  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

  2、研讨分类 (见投影)

  3、七律常识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 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 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 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 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 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 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书愤》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书愤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五篇课文。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

  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

  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有感情诵读,学习诗歌鉴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题能力。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 在合作学习中 体验探究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以意逆志,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

  难点: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1、诵读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探究式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

  (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

  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二)说学法:(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然后将古诗改写为现代诗,在改写中了解诗歌的内容。做到当堂背诵默写。(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语设计。(由简介诸葛亮导入)诸葛亮天纵奇才,工于智谋,同时又忠心耿耿,谦恭廉洁,历代倍受人们的尊敬和歌颂。三国以后,人们创作了大量歌咏他的诗歌,或歌颂他的高风亮节,或艳羡他的得遇明主,当然,也有作品慨叹他壮志难酬。在众多的诗人中间,杜甫和陆游关于诸葛亮的诗最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位异代大诗人咏颂诸葛亮的诗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二)知人论世:介绍杜甫、陆游的生平经历及各自的历史背景(用投影打出)

  (三)诵读,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先读《蜀相》,后读《书愤》。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意境。

  杜甫的《蜀相》感情基调的是感伤、追怀、叹惋的心情。

  陆游的《书愤》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2、教师指导朗读

  方式:(1)吟读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吟读,听朗读录音,个别吟读,学生老师评点,齐吟。

  的指导。通过教师

  范读、学生试读、听朗读录音、教师点评,强化吟读的要求,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学生掌握吟读的要领。

  (2)译读 :理解内容,披文入情阶段

  性,可以玩味; 学生分组活动,全班交流,老师评价,突破难点。

  例如: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3、背读 :积累语言阶段 当堂背诵两首诗

  (四)比较阅读鉴赏:思考探究阶段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 (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个人情感: 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队伍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总结:

  表达技巧: 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板书: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忠心、功绩 (慨叹)

  陆——矢志不渝 (羡慕)

  个人情感: 杜——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表达技巧: 杜——情景交融

  陆——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沉郁

  陆——悲壮

  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不同点: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 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 功业未成的愤懑

  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书愤》用典、白描、对比

  3。作品风格:杜甫 沉郁顿挫 陆游 慷慨悲壮

  体裁:

  相同:都是抒情律诗

  不同: 蜀相偏重是 咏史诗 书愤偏重在 抒情诗

  内容:

  蜀相:叙事——三顾和两朝,概括的写史,丞相祠堂何处寻写诗人寻找祠堂,引出下文的怀古

  写景——映阶碧草自春色的春景,景象凄凉

  抒情——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感慨

  书愤:叙事——诗人早年的两次胜仗,豪迈、悲壮

  抒情——诗人以 檀道济 自比,赞扬诸葛亮,同时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以及 报国无门 的感情

  主要意象:

  相同——都 引用诸葛亮的事例,借古伤今

  感情:

  不同—— 蜀相着重是 惋惜之情,因为杜甫人生穷困潦倒,仕途坎坷,功业未就 书愤着重是 赞扬诸葛亮的才华、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因为陆游的人生大起大落,主张抗金,但报国无门

  时代背景:

  相同—— 杜甫的时代背景是 安史之乱,国家内部的动乱,属于臣子犯上作乱 陆游的时代背景是 靖康之耻,金人入侵,是民族矛盾

  不同—— 从诗中的透出的危机感上 比较,陆诗比杜诗更浓厚

  写作技巧:

  不同—— 杜甫的蜀相 前两联写景 属于 借景抒情 和 以乐景衬哀情 后两联 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陆游的书愤 采用 用典 的手法,用了檀道济和诸葛亮,用典的好处是高度概括的抒发所要表达的情感, 还用了 对比 的手法,用“早岁”的胜仗 对比 现在的“衰鬓先斑”

  总之 就是感情色彩不同啦~

  杜诗就是 惋惜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再抒发自己 功业未就 (有才没人用吖~)的 遗憾(毕竟他写这首诗的时候都58岁左右了)

  陆诗就是 赞扬、羡慕诸葛亮被明主重用、能够实现诸他自己的人生抱负。再抒发自己 报国无门 的愤懑(结合陆游的身世——积极抗金不被任用)。

书愤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 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难点:

  1、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

  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写了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

  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执着、真挚!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诗人及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在山阴闲居了6年的陆游,看到 “扫胡尘”“雪国耻”的志向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三、诗意理解:

  1、学生自读诗文,把握诗歌节奏,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句降调)

  2、诗意的讲解。

  3、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文。

  四、诗歌赏析: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世事艰”指什么?

  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

  2、“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北望中原气如山”

  欲图收复失地。

  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

  小结: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是哪两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

  2、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

  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也表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这也是上联 “气如山”一个表现。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结: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颈联是写过去还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3、这一联中的“空”字和“已”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这种“愤”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小结: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 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

  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 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小结:包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颈尾两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五、拓展: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所愤之一:“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愤之二:“愤” 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所愤之三:“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四:“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

  所愤之五:“愤”于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这五“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六、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自以为是“塞上长城”,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借古讽今: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书愤课件 篇8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

  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

  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

  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诗人才36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

  “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五、拓展练习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功绩方面: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情感: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表现手法: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解释《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推向高潮。

  起——承——转——合

分享

热门关注

环保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

环保先进事迹材料

培训计划方案怎么写

培训计划方案

防保科述职报告(汇总4篇)

防保述职报告

画小熊教案

小熊教案

家长对幼儿园老师的祝福语简短(19条)

家长幼儿园老师祝福语

电工课件优选8篇

电工课件

海洋课件(优选8篇)

海洋课件

石头书课件(优选5篇)

石头课件

手工课件(优选6篇)

手工课件

习惯课件(优选7篇)

习惯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