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师,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生,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也能让自己吸取经验。我们整理了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反思,并分享给您,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吹泡泡的工具。
2、体验吹泡泡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铁丝、钳子、棉线、自制的泡泡水、大小不同的吸管。
制作方法与步骤:
(1)把铁丝弯成小勺做成吹泡泡工具(缠上棉线效果更好)。
(2)自制的吹泡泡工具可以做半圆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见吹泡泡图1)
实验操作:
(1)让幼儿用不同大小的吸管自由吹泡泡玩。可以把吸管插入泡泡水中吹气,会看到泡泡层出不穷地冒出来(见吹泡泡图2);也可以在泡泡水里蘸一下吸管,然后拿出来把泡泡吹在桌子上,看谁吹的泡泡坚持的时间长;还可以让幼儿把吸管轻轻地插入泡泡中向里慢慢吹气,泡泡会慢慢变大。(见吹泡泡3)
(2)让幼儿用自制工具吹泡泡玩,比比谁的泡泡最大。
教师指导建议:
①提醒幼儿注意观察:虽然自制的吹泡泡工具形状不同,但是吹出来的泡泡却都是圆形的。
②引导幼儿观察吹泡泡工具的共同特点:有孔或者有缝隙。
拓展与替代:
③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和工具能吹出泡泡,例如:苍蝇拍、漏勺、鞋刷等。
④尝试将生活中的其他材料变成吹泡泡工具,如在树叶上穿孔等。
小知识
泡泡的形成是一个充气的过程,所以泡泡的内气压略大于外气压,由于内气压有向外的力,且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加上泡泡这种物质的柔软程度,要使得这些力最后能够达到平衡,只有球状才能满足条件。所以不管什么形状的吹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看似都是圆的。而上面的情况是在球形足够小的时候的理想情况,实际上一个球形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接触到的大气压力不一样,同时它本身有重量,所以这个球形并不完美。换言之,如果泡泡足够大,它就会显得很扁。此外,吹出来的泡泡大小与吹的力量、吹具等因素有关。
活动反思:
吹泡泡是每个人童年最美好的回忆,看着五彩缤纷,随风飞扬的泡泡,心情不由变得舒畅起来,而现在的孩子们也对泡泡充满了兴趣,根据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将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生成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培养他们探索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尝试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
3.初步感受现代化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尝试用多种材料组合在一起探索物体不同的转动方法。
2.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笔、装饰扇子、小盆、纸碗、大小胶带、饮料瓶、呼啦圈、沙包、皮球、风车、小花伞等。
2.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笔、塑料齿轮玩具、中间有孔的积木、废旧光盘、鞋带、有孔纸杯、筷子、吸管、透明塑料盒子,木质圆柱体积木,扭扭建构材料和螺母、小汽车模型、线轴和碳化积木等。
3.其它:整理箱,小筐子、桌子、小椅子、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
1.宝贝们见过有一种音乐盒一打开盖子,音乐一响就有一个小人儿在跳舞吗?
2.游戏“转动的音乐小人儿”
(1)介绍游戏玩法。
当音乐响起,宝贝们学着音乐盒中跳舞小人一起转动,音乐停止后请站在原地不动,当老师数数1-3之后还能保持不动的孩子为胜利者。
(2)师幼一起游戏。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探索各种物品转动起来的方法。1.介绍材料。
2.交代任务。游戏规则:
(1)当听到音乐响起,请小朋友们到材料自选区选择材料,尝试用多种方法将物品转动起来,可以体验多种物品的转动方法。
(2)当音乐停止后,请宝贝们拿上自己能转动的物品回到座位。
3.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并指导。
4.交流与分享。
刚才小朋友们都尝试了让许多物品转动起来的方法,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愿意分享成功的秘诀?
(二)尝试探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品组合在一起转动。
1.交代任务。
师:刚才小朋友们尝试了让一种物品转动起来的方法,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你们敢挑战吗?请你一次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品组合在一起进行转动。
游戏规则:
(1)当音乐响起,请小朋友们到材料自选区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合让物品转动起来。
(2)当音乐停止后,请宝贝们拿上自己能转动的物品回到座位。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3.分享与交流。
(三)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1.宝贝们今天发明了很多的转动,那你们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转动?
2.生活中除了刚才小朋友们说的那些转动,请大家看看视频中你还能看到哪些转动?
小结:转动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和快乐。
三、结束部分:宝贝们知道了这么多有趣的转动,请宝贝们回去再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不一样的转动?
活动总结:
本节科学活动很好的完成了预设的前两个活动目标,孩子在操作探索中积极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充分激发了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流程安排合理,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幼儿在尝试两次探索材料的转动方法中目标明确,而且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使幼儿在支持和引导、体验和探索中得到了满足。
第三个活动目标初步感受现代化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中,孩子们了解了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的物品,但缺少让孩子们知道如何利用转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应该在最后给孩子们渗透相关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反思【篇3】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我们小班的孩子们也都要早早的起床,然后冒着寒风来到幼儿园。有些宝宝来到班级后,会和我说:“老师,好冷呀。”我会摸摸他们的小手,的确冰冰凉的。不过有些幼儿带着手套来,他们的小手就不是那么冷了。在冬天手套几乎是每个幼儿都会用到的保暖用品,因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希望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感知冬天的手套的不同款式及材质,又通过幼儿的自我尝试探索如何戴手套,来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提高幼儿动手能力。而且本次活动我始终围绕:观察讨论——初步尝试(发现问题)——再次尝试(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这一探究模式进行,即体现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与我班子课题相符。
我把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为了解手套的不同质地和样式;难点定为探索如何戴手套。为了使幼儿了解到手套的不同材质及款式,我首先给予了幼儿大胆表述的机会,介绍自己的手套,在介绍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幼儿发现手套材料、款式的不同,在醒目的图谱的帮助下,幼儿很快就突破了这一学习上的重点。
掌握正确的戴手套的方法是这一活动的难点所在,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循序渐进、尊重个体差异等教学原则。先让幼儿初步尝试,在初步尝试中去发现问题,其次我又给予幼儿再次尝试的机会,在再次尝试中去解决问题。考虑到幼儿个体的差异性,在本环节中我让刚才戴好的幼儿换一副款式不同的手套戴一戴,请戴错的小朋友再把手套重新戴一戴,使每位幼儿真正牢固地掌握戴手套的正确方法。在幼儿的初步尝试戴手套中,我发现戴合指手套幼儿比较容易正确掌握,而尝试戴五指手套的幼儿中大多幼儿的五个小手指没有一一对应的伸进手套中。于是,在以下的讲解中,我做了调整,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正确戴五指手套,并结合儿歌的形式为幼儿小结戴手套的秘诀:“图案朝上平平放,拇指摆摆对对齐,五个手指分分开,小手慢慢往里伸”,再引导幼儿通过比较,使幼儿发现戴合指手套与五指手套的不同(手形的不同),即大大缩短了教学的时间,又可在观察比较中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缘故,整个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语也多,教师地位不够“隐性”,应完全放手让孩子去探索、操作、交流。整个活动中教师应只是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突破活动的难点:探索如何戴手套的过程中,应放手让幼儿主动地去探索、交流和合作。可以请没有戴成功的幼儿说出自己的困难再请戴成功的幼儿为他(她)解决问题,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了幼儿,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反思【篇4】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过程体现了幼儿在前,老师在后的学习方法。首先让幼儿自己自由的进行排序,然后让孩子自由的进行展示,在孩子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简单规律排序,个别幼儿还能自己设计规律对物体进行排序。虽然一些能力弱的幼儿似乎没有按规律排序,没有达到活动目标,但是,他们今天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发现有规律的排序,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感知了物体的规律美,在今后的活动中,他能将今天的收获和感知表现出来,这样就达到了目的。从本次活动中使我感悟到,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幼儿都达到同一个标准,只能力求让每一个幼儿主动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我认为我们要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这次的排序活动,以往我们都习惯于比较一组物体的外部特征的差异或数量的差异来进行有规律的排序,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和游戏中存在的规律。因此我在日常活动中我让幼儿在玩积木时或在排队时进行有规律排序的活动,在小结时又引导幼儿发现规律,使孩子知道在生活中和游戏
中也存在有很多规律,所以这个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使孩子学习按规律排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寻找规律、发现规律。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体验,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主动的探索精神。
2.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3.在动手尝试的基础上,会自己说出、找出并制作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材料投放:
1.教具准备:用各种圆柱体制成的机器人一个。胡萝卜、粉笔、小刀、磁带、录音机
2.操作学具: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浆糊。
①长方形纸8张、水笔8盒
②废卫生纸筒8个、各色腊光纸若干
③吸管一篮、薯片筒若干
④各种空心小形体、铁丝
3.环境创设:
①体育角,内放高跷、圆柱状沙袋、棍、易拉罐、滚筒、金箍棒等]
②自制玩具角,陈设会叫的陀螺、望远镜、万花筒、柱状风铃等
③实物角,内置电池、果汁罐、卷糖、球、椎状物体、花瓶、废旧蛋糕盒等
指导要点:
一、通过机器人柱柱激发幼儿参观圆柱世界的兴致。
1.介绍机器人引题: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它的名字叫柱柱。柱柱想请小朋友到柱柱世界宫玩,你们想去吗?
2.听音乐开火车带领幼儿到柱柱世界。
二、通过反复尝试初步认识圆柱体,引导幼儿体验圆柱世界的秘密。
1.玩一玩、想一想--引导幼儿第一次游戏尝试,知道圆柱体的名称。
①让幼儿任意挑选一种玩具,自由感知圆柱世界的丰富。
②启发提问:
A、你玩的是什么?它象什么形状?
B、你还发现了圆柱世界的什么秘密?
③鼓励幼儿完整表述自己的经验,重点能说出它象什么形状?
④以机器人口吻小结--柱柱世界里的每样东西都象柱子一样,这种形体就叫圆柱体。
2.量一量,说一说--引导幼儿第二次测量尝试,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①启发尝试:
A、你发现圆柱体是什么样的?它跟圆形一样吗?
B、请你再玩一玩,想一想,你是怎么玩的?
C、每个圆柱体摸上去都是什么感觉?请你用绳子或尺子量一量好吗
②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圆柱体的主要特征,能用手,绳子,尺子量一量圆柱体的两端和中间是否一样
③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④小结:圆柱体的两端是两个一样大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放倒了还会滚动。
三、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巩固认识圆柱体,提高幼儿对圆柱世界的辨别能力。
1.叠一叠,变一变--让幼儿在比较尝试中加深对圆柱体的印象。
①启发提问:
A、你知道硬币是什么形状的?
B、你能不能用许多硬币变一个圆柱体?
②幼儿操作,思考:你是怎么变的?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叠起来象什么?
③小结: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叠起来象圆柱体。
2.找一找,削一削--让幼儿在寻找相似与不似中加深对圆柱体的理解。
①以柱柱口吻夸奖操作认真的幼儿,并寻求帮助:你能不能帮我把象圆柱体的东西找出来?
②引导幼儿观察陈列柜内实物,分辨相似与不似圆柱体的东西,并说出原因。
③提出疑问:怎样使胡萝卜变得象圆柱体?
④教师操作:用削刀将胡萝卜削掉,中间部分削去外皮,变成一样粗细。
四、通过联想生活中的圆柱体,开拓幼儿对圆柱世界的迁移发散能力。
想一想,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见到、用到的东西有哪些象圆柱体?
五、通过分组小制作延伸幼儿对圆柱世界的想象创造能力。
1.制作望远镜--在长方形卡纸上先涂上花纹,再粘制两个一样大的圆柱体,并用胶水固定。
2.花链数字玩具--在许多形状中寻找圆柱体的小纸链,并串到弯好的铁丝上,变成花链玩具。
3.纸筒小动物--利用废卫生纸筒,卷上色纸,粘贴眼睛、嘴巴、耳朵等制作小兔、小鸟、螃蟹等小动物。插吸管--把吸管有规律地插入纸杯,并调整吸管两边长度,变出各种形态东西。
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尝试发现身体各部分的关节,并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各自的作用。
2.发展幼儿的尝试精神和大胆的说话及口语表达能力。学习“关节”一词。
3.教育幼儿平时要注意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关节。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活动准备】
皮球、筐、关节活动小人,人体图一张,纸夹板、纸夹长臂、线绳、水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关节,感知关节的重要性。
出示皮球,问可以怎样玩,讲一讲可一拍球、滚球、踢球、投篮等,介绍一些规则,检查鞋子裤子。提出要求玩球时看看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动起来了?。
1.幼儿分散尝试活动。
活动后提问:你刚才玩了什么?身体的哪个部位动起来了?
2.小结:小朋友刚才玩的时候手、脚、腰、肩等部位动了起来,为什么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会这样灵活地运动呢?学习关节一词。
3、游戏“机器人与小精灵”。两名幼儿一个扮机器人将纸夹板用线绳绑住膝关节,双臂套纸夹长臂。一个扮小精灵,教师扮发出口令。两人分别取放筐里的球,看哪一个人先取胜。
引发讨论:为什么小精灵取的快,机器人取的慢?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人体如果没有关节行动起来很困难,有了关节活动起来很灵活方便。教育幼儿要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关节。
二、引导幼儿发现认识关节
1.引导幼儿寻找身体上的关节,小朋友试着找一找,你身体还有哪个部位有关节?在人体图上做标记。如:有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等等。
小结:原来,我们身体许多部位都有关节,它们的部位不同,名称也不同。
2.听口令活动各自的关节,幼儿感知自身的关节。
3、安装活动小人,用活动小人摆一摆做动作。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以认知为主导,以肢体活动和讨论交流为表现形式的活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游戏“机器人与小精灵”活动中,他们不仅活动了身体,认识了关节的作用。幼儿通过观察“关节娃娃”的弯曲动作,能较快地知道,身体能够弯曲的道理,了解关节的作用和名称。最后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和进一步理解关节。同时也让幼儿懂得除了要会保护自己的关节外,还要懂得不去伤害他人的关节。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反思【篇7】
比较多少是小班上学期的一节科学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掌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出物体的多少。活动前准备充分,不但有多样的教具还给幼儿准备多种操作材料方便幼儿进行操作、掌握。现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
一、语言描述欠条理。
活动开始,教师用小猫钓鱼的情节引起幼儿兴趣,第一只小猫钓了2条鱼,第二只小猫钓了三条鱼,问一问谁钓的多。(一一对应摆放教具)大部分孩子都能很快的说出谁多谁少。“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孩子们只能回答出这个是两条,这个是三条。接着教师进行小结,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一对应的方法,理论性的小结似乎不能让孩子们理解,于是转换了语言的描述,用“找朋友”的游戏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理解一一对应,只有一条小鱼没有朋友,所以第二排的小鱼比第一排的小鱼多。
二、操作材料应简单有效。
为进一步使幼儿掌握一一对应的方法,活动前准备了多种材料:蘑菇、雪花片、五角星、小红花。多种材料摆放在桌上,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摆放,但是活动中出现了小小的混乱:物品较多幼儿摆放起来不方便,雪花片等玩具吸引了孩子的注意,不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去比较蘑菇与小红花的多少。活动后反思,可以为幼儿提供两种材料,种类不在多,实用就好,为的是达到一一摆放、一一对应比较的目的。
活动过程中孩子充满兴趣,能够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能够说出“谁多、谁少、一样多”。当然还有孩子们精彩的回答:延伸活动中翻看《幼儿用书》,分辨谁多谁少,“请小朋友看一看、比一比小花多还是小碗多?”回答:“小花多……”“怎样才能让小碗和小花一样多?”回答“放上一个大虾……”哈哈,对呀这样也叫一样多,个数相等嘛;“怎样让蝴蝶和苹果一样多?”回答“飞来一只蝴蝶……”孩子的想象是很丰富的,像一本美丽的童话书,原来科学活动会这样有趣。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反思【篇8】
教育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的生长过程。
2、发展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对小动物有爱心。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教学时间:2教时第一教时
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磁铁教具。
活动过程:
一、听录音:鸡叫提问:1、请小朋友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2、我们小朋友是妈妈生出来的,小鸡呢?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
(鼓励幼儿开动脑筋,举手发言)二、听故事1、好刚才小朋友讲了很多,那么小鸡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我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瞧,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鸡啊!毛茸茸的,他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这是谁?它在干什么?这些小鸡是怎么出来的,请小朋友仔细听。哦,小鸡终于出来子,小鸡慢慢长大了,变成什么啦?"关,倒带。
2、提问:刚才,小朋友听了故事,现在,我们来想一想,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
幼:鸡妈妈生的。
师:鸡妈妈是怎么生的呢?
幼:鸡妈妈蹲在鸡蛋上,生出来的。
师:那么,蛋是从哪儿来的呢(母鸡生的)3、演示教具:母鸡生蛋→母鸡孵蛋→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长成公鸡、母鸡(环形圈)第二教时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磁铁教具,狐狸头饰,鲜花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了解鸡的成长。
1、鸡蛋怎样才能变成小鸡呢?(鸡要蹲在上面)对了,鸡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来暖和这些鸡蛋,鸡蛋在妈妈身体下面很暖和很暖和,鸡妈妈要化好长的时间,这些鸡蛋里才能长出小鸡。鸡妈妈蹲在上面这叫什么呢?(这叫孵蛋)谁会用完整的话来讲一遍?(鸡妈妈蹲在鸡蛋上这叫孵蛋),小朋友都来学鸡妈妈孵蛋(动作)2、鸡蛋里长出了小鸡,小鸡看到外面很热闹,它们可想出来了,可是小鸡它怎么出来呢?(动作提示)(它用嘴巴把鸡蛋壳啄破,就出来了,哪个小朋友会说,小鸡是怎么出来的?小鸡啄破壳。
现在,请小朋友一边学习鸡啄破壳,一边说(动作,语言)3、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
小鸡每天要吃很多东西,你知道小鸡它吃些什么东西吗?(米、虫、菜)4、小鸡一天天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公、母鸡)公鸡怎样叫?母鸣怎样叫?
二、总结:小朋友都知道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了,请小朋轻轻跟着老师说,母鸡生蛋→鸡妈妈孵蛋→小鸣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吃很多东西→又长成大公鸡和大母鸡→大母鸡又能生蛋了。
三、请个小朋友看图学说一说鸡的成长。
小朋友都道小鸡从哪儿来的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幼儿用书》这一次呢,小朋友要边看边说。
1、这是谁?它在干什么?
2、小鸡是怎么出来的?
3、小鸡变得怎么样?
4、小鸡长大变成什么啦?
四、游戏:"小鸡和孤狸"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反思【篇9】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活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精神。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难点:在活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一个手指游戏,老师的手会变魔术
2、教师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
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教师动手实验。
师:知道老师手里拿的什么?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它放在这两个杯子里,在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被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因为它喝水就会长大了;向我们一样吃吃就长大了;水把空空的里面填满了……教师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
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验证。(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
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科学与音乐活动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变大,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感受欣赏菊花在杯中开放,引起幼儿美的感受。
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大了!变大了!”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和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活动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物体(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三是活动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反思【篇10】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科学教案《气象预测员》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气象图标,并能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说出天气情况。
2、观察发现自然界现象,辨别天气情况,增强观察力和判断力。
3、体验与同伴分享见闻的乐趣。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气象图标,观察发现自然界现象,能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说出天气情况。
难点:观察自然界现象,辨别天气情况,增强观察力和判断力。
活动思路:
模拟野营,说说准备—观看预报,认识图标—观察现象,发现异同—依据现象,报告天气—游戏互动,辨别天气—户外观察,预报天气
活动准备:
PPT课件、自然现象图片、分类统计板、晴天雨天图标、红蓝绳子、红蓝贴纸、奖牌
活动过程:
一、创设野营情境,了解野营前的准备
(一)模拟野营,聊聊准备
师:请全体起立,小士兵们,(嘿)小士兵们(吼)小兵小兵(嘿吼嘿吼),小士兵们,欢迎你们继续走进野营训练基地,我是你们的教官,全体请坐。
师:明天我们就要去野营了,在野营前我们要做些什么准备呢?还要关注什么呢?
小结:我们除了要带好食物、衣服、应急工具等,还要看看明天的天气,它关系到我们是否适合出行,穿衣服的多少
(二)预知天气,说说方法
师:那你们是怎样获得天气预报信息的呢?
小结:通过电视、报纸、广播、手机的方式可以来预知天气,天气预报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观看天气预报,认识天气气象图标
(一)出示图片,观看天气预报
师:下面就来看看我们参加野营时候的天气情况吧。(一周天气预报)
(二)个幼表述,认识气象图标
师:天气预报中你看到了什么?都有什么样的图标?
小结:刚刚你们说的这些图案都是气象图标,太阳代表晴天、乌云代表阴天、云彩上藏着太阳代表多云、乌云下面有雨点代表雨天。天气预报是人们通过科学的探测,用温度和气象图标来预报天气的。
三、观察自然现象,发现气象变化异同
师:这些都是现代人预测天气的方法,那在我们野营时如果看不到天气预报,我们怎么办呢?
师:其实古人们都是看这些动物反常行为与气象变化预测出天气的。
(一)观察图片,猜想天气晴况
师:这里也有一些自然现象的图片,请你们自由结组猜想一下,他们属于哪种天气呢?请把图片放在与它对应的气象图标下面吧。
(二)个幼表述,说说天气缘由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想法,为什么是晴天或是雨天。
(三)总结归纳,物像天气预报
师:你们说的`都有各自的道理,我们听听气象小博士是怎么说的吧。
小博士:大家好,我是气象小博士。
1、能清晰看到蓝天、白云、远处的山,这样的现象明天可能是晴天。
2、当我们听见喜鹊在枝头上欢快的鸣叫,明天一定是个晴天,这是动物们本能的反应。
3、夜晚看到天空中月亮星星很明亮明天可能是晴天。
4、当我们看到蚂蚁搬家的时候会下雨,因为蚂蚁感到洞内太潮湿,他们喜欢干燥的环境,所以要搬到较高的地方以防被淹没。
5、当我们看到蜻蜓、燕子低飞的时候明天有可能是雨天,因为空气中湿度较高,而他们飞翔的时候,遇到水气就会把翅膀沾湿,想飞却飞不高,所以他们会飞的很低。
6、小鱼浮出水面明天有可能会下雨,因为下雨前天气闷热,气压降低,水中氧气减少,小鱼需要浮出水面呼吸。
7、当天空出现灰灰厚厚的云这样的现象明天可能会下雨。
小结:听了小博士的讲解,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现象与天气的关系了。
四、依据气象图标,体验报告天气预报
师:现在教官就来考考你们,请你当一名气象预报员,看图片来向我预报明天的天气。
小结:小士兵们,看来你们都掌握了观测天气的方法。
五、师幼互动游戏,辨别晴天或是雨天
(一)小兵准备,介绍游戏规则
师:现在到了我们接受任务的时刻了,请接受任务卡。(是)
师:今天的挑战是气象预报考验。
任务规则:
1、将小士兵分成红蓝两队,设定两条天气线,天气线隔开两边,有太阳图标的这一边代表晴天,有下雨图标的这一边,代表雨天。
2、小士兵们分成两队上场挑战,上场挑战的小队员排成纵队,双手和双脚打开,跨站在天气线两侧,不能踩到绳子。
3、听教官出题,小士兵跳到相应图标那边站好,并说出明天会是晴天或雨天,站错者出局。
(二)听发口令,应变预报天气
师:请根据你胸前的颜色贴,找到同样颜色的天气线,去接受挑战,成为真正的小勇士吧!
(三)游戏结束,颁发优胜奖牌
师:恭喜x队获胜,请到前台领取奖牌。(音乐)
六、集体户外观察,预报野营天气情况
师:今天你们顺利的完成了气象预报训练,现在我们就一起到户外观察大自然的现象,预报明天的天气,为我们野营做好准备吧!
活动延伸:
户外观察实践活动
活动反思:
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天气,而孩子们了解的就是晴、雨、雪的天气,我们可以借助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天气的种类,了解每种天气的基本特征,并尝试用动作来表示不同的天气。下面我将从活动设计、组织与孩子的发展角度来反思本次活动。
再次看活动设计。本活动的选材很有趣,也很有价值。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常见的几种天气预报的标记,他们开始对天气更加关注了。另外用动作表示天气与背脊上的天气预报环节,都是用动作表演天气预报,组织下来觉得这两个环节可以并在一起。我觉得可以直接让孩子创编天气动作,表演完后,引导幼儿分组进行游戏,一个幼儿说天气,其他幼儿做动作,而最后的环节没必要在活动中,显得太多,可以日常活动中玩。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反思【篇11】
活动名称:《有趣的昆虫》
年龄段:中班(上册)
领域:科学
活动目标:
1.认识蟋蟀、螳螂,观察比较它们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能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3.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知道爱护益虫。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活动重点:了解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仔细观察蟋蟀、螳螂间的异同,并能大胆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生活中见过螳螂、蟋蟀;
(物质准备):1.画有螳螂、蟋蟀的记录板6块、表征圆点若干;
2.课件、蟋蟀叫声音频、蟋蟀
3.展示板
(空间准备):幼儿围半圆螳螂前腿有大刀一样的武器,头呈三角形,这是蟋蟀没有的;而蟋蟀能发出好听的叫声,螳螂却不能。
(二)幼儿操作、记录,并分享交流蟋蟀、螳螂的相同之处。
过渡语:但我们也发现了它们身上有相同的地方——各自有翅膀和腿,到底有几对翅膀和几条腿呢?请大家一起数一数、看一看,用贴圆点的方式记录下来。
(观察要求:2名幼儿为一组,观察、表征蟋蟀与螳螂腿和翅膀的数量,请一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与表征进行分享)
提问:谁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它们的腿有几条?翅膀有几对?
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小结:刚才小朋友用了最短的时间把螳螂和蟋蟀翅膀、腿的数量观察的又快又准确,发现原来蟋蟀、螳螂分别都有6条腿、2对翅膀,都会飞,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三、引导幼儿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播放视频)
提问1: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自由交流各自想法)
提问2:蟋蟀和螳螂各自有什么本领呢?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吗?(播放视频)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草丛里的植物上,有自身的保护色,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它是益虫,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里或者砖块的下面,喜欢在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农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过渡语: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又了解了蟋蟀和螳螂更多的小秘密,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小昆虫,春天到了,它们也开始出来活动了,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多去观察、探索更多昆虫的小秘密,有时间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延伸活动:
1.鼓励家长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认识、了解更多的昆虫,探索、发现其中的秘密。
2.在科学区,投放其它相关昆虫的标本,供幼儿观察、学习。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反思【篇12】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难点: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活动准备:PPT课件
做实验物品:干黄豆和湿黄豆;每桌一份胖大海、压缩面膜、茶叶、黑木耳观察瓶;穿线面膜(压缩面膜穿或绑上线)若干,塑料瓶或玻璃瓶,水;可乐和曼妥思糖果。(实物的东西需要老师们自己准备,不好准备的可用同类物品代替,老师们上课的时候随机安排即可)
活动过程:
一、观察发现膨胀现象
老师带来了什么?这粒黄豆长得怎么样?
小结:黄豆长得小小,圆圆的。今天老师把黄豆带来是变魔术的,我们来当小魔术师了,本来小小、干干的黄豆变大了,这种从小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
猜猜看小黄豆怎么会膨胀变大呢?
观看课件PPT,准备一碗黄豆,让他咕嘟咕嘟的喝饱了水,然后小黄豆就变大了,可是刚才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小黄豆喝水呢?没有
黄豆喝一会会水是不行的,原来老师手里有两颗豆子,一颗干豆,一颗喝饱了水的黄豆。
小结:原来是因为黄豆遇到水,吸水膨胀就会变大。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喝水后也会膨胀变大的。
二、比较体验膨胀的有趣和有用
1.感知各种材料的膨胀现象介绍材料,它是什么?(看PPT中的材料图片)
看看图片中的东西有没有你认识的,看看它们是什么。
看来小朋友们都没又猜出它们是什么东西,那么我就让它们都喝饱水,让它们膨胀发生变化,过会大家过来仔细看,喝过水之后是不是就能知道是什么了。
用眼睛看,同样颜色的可能是同一种东西。
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不可以用嘴尝,判断瓶子里的东西和图片上的哪个是一样的,仔细的观察比较哦。把找好的同样的东西放在相对应的图片上面
比较与对应,哪两个瓶子中盛放着同一种材料,膨胀前和膨胀后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闻了闻,是茶叶的味道;
道白色摸了摸,像湿巾纸,打开看是面膜,妈妈会用到,刚才大家都没猜出来,可以打开看看,原来那么小的圆圆的一个东西,膨胀后打开看是一张面膜;
第三个是木耳,拿出来看看形状像小耳朵,摸在手里感觉软软的,同时我把没有喝过水的木耳拿出来,看看比较摸起来有什么感觉的不同,用手摸了之后就会发现,没喝过水是硬硬的,喝过水的是软软的,平时幼儿园都吃过;
大家都没猜出第三个是什么,这个就是这两天我经常喝的东西,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胖大海,是一种中药,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泡水喝。对喉咙好。
原来生活中的东西就是这么奇妙,喝过水之后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有的原来是干干的,喝水之后是潮潮的,有的小小的变成大大的,有的由硬硬的变成软软的。
小结:第一个是茶叶,本来是蜷缩着的,泡水后就伸展开来了,像是小树叶,黑色的是木耳,本来是硬硬的,吸水膨胀以后变得软软的。咖啡色的是胖大海,是一种中药,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泡水喝。白色的是面膜纸,吸水膨胀以后就像面具一样可以敷在脸上,用来美容。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吸水膨胀。
三、利用膨胀原理做游戏
现在瓶子里有面膜,收不能碰瓶子,只能拉绳子,这根带线的面膜能不能把瓶子拎起来,你们觉得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怎么会失败了呢?
我们先让小朋友们来试试,四个人一张桌子,拉一下面膜,看看能不能提起来瓶子(失败)
然后我们让它们喝饱水,喝水膨胀是需要时间的,我们要耐心等待。
观察变化,有没有变大。
在瓶中放入水,再一次试着用带线的面膜把瓶子提起。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