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风课件

2023-06-01 17:39:06 科学课件

  经过多次修订留学群为您整理了这篇精选的“科学风课件”,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 教案和课件的设计应该体现教师的思想火花和创造力。

科学风课件(篇1)

  【活动设计】

  现在的幼儿都是父母手里的宝贝,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宠爱溺爱,导致幼儿不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变得懒惰,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三只小猪盖房子》这一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教育幼儿勤劳勇敢,做事不图省事,不怕苦不怕累,以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性格。此外《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我运用此故事,锻炼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用砖盖房子最结实的道理。

  2、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3、感知主要人物的不同特点,体验小黑猪的勤劳、聪明和勇敢。

  4、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5、理解故事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能够简单复述故事内容,难点是幼儿理解做事不要图省事,要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活动准备】

  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视频;猪头饰四个(猪妈妈、小白猪、小花猪、小黑猪);狼头饰一个;多媒体课件。

  【活动教法】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等来组织我的教学活动。

  【活动学法】

  我打算帮助幼儿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复述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讲《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幼儿简单复述故事内容;播放视频《三只小猪盖房子》;表演《三只小猪盖房子》。

  第一环节: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房子是用什么盖的吗?

  有三只小猪他们也想盖房子,你们想知道他们用什么盖得吗?请听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听故事,找答案。

  1、故事里面都有谁?

  2、三只小猪都用什么盖的房子?

  3、谁的房子最结实?

  第二环节:教师讲《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

  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生动的讲述故事。

  2、回答问题:故事里面都有谁?三只小猪都用什么盖的房子?谁的房子最结实?

  第三环节:幼儿简单复述故事内容。

  请幼儿大胆地讲述故事。

  第四环节:播放视频《三只小猪盖房子》。

  增加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并讨论:

  你们觉得故事中的小黑猪是怎么样一只小猪?(是一只勤劳、勇敢、聪明的小猪)如果你盖房子,会选择什么材料盖?建议幼儿盖结实的砖房子,要做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孩子。

  第五环节:表演《三只小猪盖房子》。

  选出扮演角色,分发头饰。运用多媒体课件布置故事背景,教师指导。

  活动反思

  通过实践,发现我们的孩子在整个课堂上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能把在主题中学到的相关“房子”的知识结合到故事中来进行讲述,给《三只小猪》的故事教学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活力。而且在第一个环节讨论现如今房子的建造材料时,更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孩子们的知识面的宽广。通过这样集体的交流,迸发了孩子们的智慧,并让更多的孩子轻而易举地吸收了更多的信息与知识。这就是我们所要的集体教学,有效的集体教学。

科学风课件(篇2)

  设计意图:

  1、在此以前幼儿已进行过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的活动,积累了一些运用感官比较物体量差异的经验,因此在本活动中可以启发幼儿自己想出比较物体粗细的各种方法,提高幼儿认识周围环境的能力。

  2、幼儿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二个困难。第一是不能准确地将比较结果与相应的词匹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词与某些概念建立联系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应该先让幼儿通过非正式的教育活动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经验,然后在正式的教育活动中指认和命名活动完成词与概念的匹配。

  3、第二是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由于幼儿思维不可逆,他们不易理解相对概念。因此活动中要采用变换比较对象和设问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思考,帮助幼儿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4、该内容是幼儿以后学习相邻数和进行排序活动的基础。如果幼儿真正理解了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那么他们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一、说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物体的粗细,能从粗到细给五个物体排序、

  2、能正确运用"粗"和"细"来描述物体的差异,懂得粗细的比较是相对的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活动准备:

  自制金箍棒、串珠、牙签、笔芯、油画棒、胶棒、神奇的盒子、露露瓶子、胶水瓶、彩笔、刮画棒、吸管

  三、说教学方法

  1、演示法2、谈话法3、分组教学法4、观察法5、具体操作法。

  四、说活动过程

  1、以孙悟空会变的金箍棒引题,引导幼儿说出金箍棒能变粗和变细。

  2、探索活动

  (1)请全体幼儿帮助老师将一些圆柱体按粗细进行分类,使幼儿积累有关粗细的感性经验。(分类)

  (2)请个别幼儿在藏宝袋中拿出一个粗的一个细的物体,并说一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了解粗细必须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指认)

  (3)请幼儿从地上拿起自己喜欢的一样东西,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进行比较,说出:"我的××比你的××粗"或"我的××比你的××细",从而知道粗细是相对的。(比较感知,命名)

  3、集中活动:

  (1)教师拿出笔、积木、可乐瓶,让幼儿找出最粗或最细的,并按从粗到细进行排序。

  (2)教师出示圆柱卡片,让幼儿找出最粗或最细的,并按从粗到细进行排序。

  4、分组操作:

  (1)将筐中的圆柱体按粗和细把物品分成两类。

  (2)让幼儿给粗细不同的小棒排顺序。

  (2)将橡皮泥搓成五根粗细不同的小棒并排序。

  5、总结:

  (1)今天我们知道了通过比较能够知道哪个物体粗,哪个物体细。

  (2)也学习了按从粗到细的顺序进行排序。

  五、说教法,学法。

  在活动开始时,我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金箍棒导入课题,引出粗和细,接着使用演示的教学法为幼儿示范串珠游戏,并让幼儿通过观察来谈谈自己的想法,然后使用自己的交学法让幼儿学会比较粗和细,并能顺利找出最粗和最细的物品,最后让幼儿通过在自己的具体操作学会由粗到细的.排序。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风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到自己的身边处处有科学,能积极主动地用查找、询问等手段了解身边的科学。

  2、 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乐意与同学交流所得的知识并学会倾听,在交流中有良好的交际礼仪行为习惯

  3、 能在之后生活实际的延伸中学科学,用科学,研究科学。

  二、课前准备:

  学生:事先了解身边的一些科学;教师:煮熟的两个鸡蛋、课件、标牌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老师今天带了两个刚煮熟的鸡蛋,想请两个同学帮助一下,把它的壳剥掉。看谁剥得又快又好。

  2、 两个学生剥鸡蛋比赛。

  3、 评判两生剥的鸡蛋后问:你知道他为什么剥得又快又好吗?

  4、 小结:其实,是科学帮助了这位同学,使他剥得又快又好。因为他刚才的鸡蛋在凉水中浸过,而那位同学的却没有,因此他的蛋白和蛋壳粘在一起相当难剥。同学们,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掌握他,他会让你的生活乐趣无穷,收益多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科学的乐园吧。(投影:科学乐园)

  (二)提供案例,引发讨论

  1、 出示画片:(画外音:乐园里有几位小朋友,由于不注意身边的科学问题,而造成了生活的诸多不便,甚至还带来生命危险,请同学们选仔细观察,再小组讨论一下,他们究竟不知道哪些科学知识。)

  图片内容如下:

  A、 一个盛夏的中午,烈日似火,一个小朋友穿着一件黑色的衣服在路上走,大汗淋漓。

  B、 一个满嘴龋齿的小女孩,一手抓着一块棒棒糖正要往嘴里送。

  C、 一个大姐姐正在擦开着的电视机,被电了,手直发抖,

  2、 学生小组讨论

  3、 小组派代表反馈。

  (三)畅所欲言 交流所得

  1、 今天,我们就把“科学乐园”移到我们的教室里来。(出示标牌放在讲台桌上,上书:科学乐园)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了解我们身边的科学,下面请按顺序在小组内先介绍自己的了解的身边的科学知识。

  2、 学生小组讨论。

  3、 小组推荐或自荐那些发生在身边的、新奇的、易理解的在全班交流。

  4、 全班同学自由发言,说说哪些同学的哪些知识你最感兴趣,对你有哪些帮助。

  (四)采访拓展,课外延伸

  1、 刚才这么多同学给我讲述了那么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你们不想知道他们都是怎样知道的吗?

  2、 想知道,哪就请你们以“科学乐园”小记者的身份向你感兴趣的同学采访一下,了解他们的这些信息是怎么得来的。

  3、 学生自由采访。

  4、 反馈:请采访到的小记者上来发布你的采访结果。

  5、同学们了解科学的渠道真多啊!可以阅读科普图书,可以上网查阅,可以观看科技频道,可以请教老师家长,还可以自己观察研究呢!接下来的一个星期,请同学们运用以上方法进一步了解更多而精彩的科学知识,把它们以手抄报的形式记录下来,我们下星期来一次展出和评比,怎么样?

  6、(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的主题曲)在音乐背景中师述:

  同学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了解,去观察,去研究,去探索,让我们从小(学生齐读),[出示]:“学科学,用科学,我们从小爱科学”。

科学风课件(篇4)

  设计者:天河区棠下小学熊满仪王爱伦罗镜春梁菊华

  参与讨论及修订者:蔡芝萍(员村五小)李红梅(华师附小)

  【教材分析】本次口语交际以一个短文的形式,揭示了生活当中处处有科学的道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身边的科学发现,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发现的热情。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创设适合他们的学习情境,形成良好氛围,产生交流欲望,在自由地无拘无束的参与中,使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

  【教学目标】本次口语交际通过交流身边的科学,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倾听的水平,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口头表达和倾听的能力;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中的分工协作、汇报。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反映身边科学现象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共同实验,激发兴趣──进入科学大门

  1.谈话导入:同学们,期末考试将要来临,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和老师来一次科学之旅吧。我们将走进科学大门,跨过聪明泉,攀登知识山,才能去到科学园里采摘智慧果,大家想去吗?

  2.让我们一块儿去打开科学大门吧,该怎么打开呢?(课件出示一扇关闭的大门,上面写着请用静电来开启科学之门。)

  3.静电是怎样产生的?你在什么情况下见过静电?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稍做讨论,指名回答,引导了解获得知识的渠道,得出结果。相机指导评议,掌握说话要求:吐字清楚,声音响亮,态度大方。

  4.(动手做一做)请大家和老师一起用长尺来做实验。(师生都用尺子摩擦头发,产生静电后去吸附桌面上的碎纸片。)好,科学大门被我们打开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演示激趣。科学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为了让科学通俗化,教师在导入环节,利用师生动手做一做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愿望,让学生情绪高昂地走进交际中。)

  二、课件引路,交际热身──跨过聪明泉

  1.(课件播放科学大门被缓缓开启,出现山脚下的一股清泉,名为聪明泉,上面有一座桥。)我们要先回答聪明泉带来的科学问题,才能走上桥跨过聪明泉,大家有信心解决吗?

  2.情境设置:(课件演示生活片段)老师提示:他们做得对吗?为什么?

  (1)操场上烈日炎炎,一个身穿黑色衬衣的男孩子大汗淋漓。

  (2)医生给一个手里拿着糖果的小女孩治疗牙齿。

  (3)一位老奶奶用湿毛巾擦电视机。

  3.引导观察,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你该用哪些科学知识说服他们呢?)

  (1)动脑想一想,同桌自由讨论,练习表演。

  (2)指名发言或合作表演其中一个情景,其他学生补充、评点。(相机指导评议,掌握倾听与表达的要求,注意劝说别人时要把科学知识讲清楚,态度文明。)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提供案例,紧密结合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和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交际,使学生有话可说,也易于表达和交流。)

  三、联系生活,展开交际──攀登知识山

  1.我们顺利跨过了聪明泉,还要攀登知识山,请大家带齐食品和水(也就是你们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小伙伴们一起努力去爬山吧。

  2、明确小组分工合作的要求:

  (1)组内同学或自愿组合互相交流。

  (2)把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告诉大家。(可以结合动手操作并进行解说。)--小科学家

  (3)接受组员的提问,正确回答问题。--智多星

  (4)小组推荐准备充分、介绍精彩的同学当小博士。

  3、你说我听,你问我答。小组交流,教师巡堂参与、相机点拨。

  4.自主选择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1)组内确定汇报形式,分组汇报。

  (2)小博士做主要发言,(可以展示小实验),组内成员补充。

  (3)其他同学根据介绍进行评价、质疑或补充。

  (注重评议;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设计意图:以互动为根本。各个环节都安排个人陈述、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班级汇报等等,力争做到人人参与,互相交流,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反复体验。)

  四、科学园里做游戏──采摘智慧果

  大家经过努力,终于登上了知识山,请来山上的科学园里采摘智慧果吧。看谁摘得又快又多!

  1.分组竞答,从图片、动画片中寻找科学知识。(老师发用卡纸做的果实放进各组的果篮里作为奖品。)

  2.小组之间互相出题。(出题或答题都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3.哪个组摘的智慧果最多?宣布竞赛结果。(以激励为主)

  4.通过这次科学之旅,你有什么收获?(发现和掌握了身边的科学知识,懂得如何表达与倾听,学会交流与合作。)板贴学科学,用科学,我们从小爱科学。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展示身边的科学后,容易进入情绪低谷,认为无话可说时,在恰当的时机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本课设计的竞赛活动能再创兴奋点,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促进学生再度合作、交流。)

  五、科学探究,不断求知。

  1、播放课件《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曲,在音乐声中,科学问题以字幕形式出现,缓缓上移,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2、制定学科学,用科学的研究方案:观看和阅读有益的电视节目与课外书报,以绘画、写话及出科学小报的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与汇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身边的科学

  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你说我听你问我答

  学科学,用科学,我们从小爱科学

科学风课件(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无处不在的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可以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塑料袋、吸管每人一个,装有水的水盆,玻璃杯,蜡烛,打火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变魔术,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哦。

  1、教师出示塑料袋变魔术,并提问:变变变,刚才扁扁的塑料袋现在变成什么样的了?

  2、师:谁能告诉我是什么让塑料袋变得鼓鼓的吗?那你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找到空气宝宝的吗?

  (二)过程

  1、幼儿变魔术寻找空气,小朋友可以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寻找空气,但是空气宝宝有点淘气,如果你不紧紧的捏紧塑料袋口,空气宝宝就会跑出去了,然后告诉我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空气宝宝。

  2、师:你是从哪里找到的空气宝宝的呢?

  3、教师总结:你刚才找空气的时候,你看得见它吗?你闻到什么了吗?你来摸一摸,摸的到吗?原来空气宝宝既看不见又摸不到闻不到的,而且他到处都有。

  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4、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师:请幼儿闭上自己的嘴,并用小手捏住鼻子,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憋得喘不上气来,因为我们没有了呼吸,身体里缺少空气。)

  师:小朋友知道还有哪些事物离不开空气呢?(动植物)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和空气宝宝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6、请幼儿试着利用手中的材料去寻找空气。

  师:“大家刚才玩的真起劲,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方法,你是怎么知道你找到了空气宝宝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别人是怎样寻找空气宝宝的,这样我们就能学会更多的玩法了。”(幼儿交流:塑料袋装一些空气,对着手吹吸管感觉有风,把吸管插进水里吹水会冒气泡)

  7、教师点燃三支蜡烛,用大小不同两个玻璃杯同时罩住两支蜡烛,一支蜡烛不罩,看看有什么变化?(盖上小杯子的最先熄灭,盖上大一点杯子的再灭,不盖的一直燃烧。)

  师:你看蜡烛怎么样了?为什么灭了呢?(空气进不去,蜡烛就灭了。)

  小结:火的燃烧需要空气。

  (三)结束

  用塑料袋制作充气的娃娃。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风课件(篇6)

  [活动目标]

  (1)借助诵读、看图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认识牵牛花的生长特点。

  (2)利用挂图,学习理解新词:篱笆。

  (3)通过理解诵读儿歌,使幼儿获得快乐。促进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乐意观看表演,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并能从中得到快乐。达到正确的背诵。

  活动准备:

  牵牛花爬上高楼,树梢,东墙的挂图一幅,活动牵牛花一朵;绿细绳,筷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观察挂图,初步感知画面内容

  谈话: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好看的画,想看吗?

  那好,先答应老师两个条件:1、要安静的看,不要出声音;2、要认真地看,把话的内容都记到脑子里去,老师要问的。能做到吗?

  (幼儿观察挂图)

  提问:你从画上看到了什么?

  根据幼儿答案,介绍高楼高,树梢长,东墙滑,篱笆细的特点。

  二、牵牛花的生长特性

  提问:牵牛花为什么要爬到别的东西上面呢?

  (用绿细绳和筷子演示,使幼儿明确牵牛花的蔓细长,软,不能自己站起来,所以必须缠绕着别的物体往上爬。)

  三、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体会儿歌中的快乐气氛。

  (1)激发兴趣。牵牛花有的爬上了高楼,有的爬上了树梢,有的爬上了东墙,有的爬上了篱笆。可是有一朵牵牛花,却哪也没有去,她在那呢?小朋友看(出示活动牵牛花,贴于挂图中的地上),她为什么躺在这呢?听老师来说一首儿歌。

  (2)示范朗诵,理解儿歌内容。

  提问:牵牛花为什么躺在地上?

  小结:引导幼儿总结原因,结合开始部分中高楼高等的特点。

  (3)学习儿歌。

  跟老师看着挂图一起说。

  老师小声说,小朋友大声说。

  请一个小朋友看着挂图领大家说。

  (4)联系巩固

  老师一句,小朋友一句连接说。

  (5)活动延伸连锁调

  提问:老师说的一句的前面和小朋友说的一句的后面是怎样的?

  这种儿歌叫什么名字?(连锁调)

  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叫……?(小苗圃)一起说一下。再说一遍牵牛花,比较其异同。

  小结:明确类似特点的儿歌叫连锁调,请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帮助小朋友找这种儿歌,然后教给老师说。

  附儿歌:牵牛花,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嗒,嘀嘀嗒。

  教学反思:

  首先,我以猜谜引出牵牛花,孩子们很熟悉牵牛花一猜就对。接着我简单介绍牵牛花的特征,这样孩子们对牵牛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把牵牛花有几个花瓣漏了,还应多熟悉教案。其次,我改变了以往边教边折的方法,而是引导幼儿观察牵牛花步骤图,请个别幼儿一个一个步骤探索、交流折牵牛花。给了孩子强烈探索的机会,增添了孩子学习的欲望。

  接着,幼儿制作牵牛花。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折、剪等基本方法掌握的比较好,特别是在翻出花朵时,开始时有几个孩子还在担心请我帮忙,经过我的鼓励大多数幼儿都能正确的制作出来。而且也越来越精细。

  最后,展示作品,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多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就算一开始折得不算漂亮也没关系,只要是自己的成果就行。

科学风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 这节课时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2. 这节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力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习: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

  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1、预备知识: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2、同桌同学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

  ①明确研究目的。

  ②确定研究的方法。

  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老师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实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老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老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和各小组在班级中汇报情况中得到升华。

  具体做法:

  1、各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

  1、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电流、电压、电阻"同一段导体","同时性"等。

  2、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同一导体"

  五、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

  (1)作业本作业巩固性练习。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 新的求知欲望。

科学风课件(篇8)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思路,初步培养学生对议论文的解读能力。

  3.欣赏本文用通俗的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4.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关注现实生活,加深对本文观点的认识,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

  2.文章的思路及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本文是一篇以议论文为主的文章,邓小平同志精辟的论述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本文是邓小平同志两次谈话的节录,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一个共同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本文的文题。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的智慧无穷无尽,科学技术作为这种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经过无数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正在不断地透过层峦叠障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这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11月出访俄罗斯,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演讲中的一句话。它形象地描绘出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极富启迪。

  二.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停滞:因为受到了阻碍不能顺利的运动或发展。不堪设想:不能想象未来的情况,指事情的发展会有很坏的结果。

  尖端:发展水平最高的(科学技术等)。

  三.课文内容讲解:

  本文是邓小平同志两次谈话的节录。这两次谈话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段内容摘自1988年9月5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这一段内容的重点是阐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的背景。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世界在变化”话语简短,却道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准确地表明世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科学技术。而“封闭”、“自我孤立”则表明了中国与世界发展不协调的现实,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从1978年到1988年期间国内虽有变化,但邓小平认为力度不够,能不能与世界发展同步,所以才说我们“落后了”。而正是这个“落后”促使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科学论断,精辟地指出了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特点,同时也指出了制约中国发展的症结所在,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的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就要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因此,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段内容是邓小平同志1988年9月12日听取关于价格与工资初步改革方案汇报时的谈话,这一段内容围绕“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从教育、科学技术、知识分子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作者的谈话思路十分清晰。首先从我国已经耽误了20年这一惨痛教训论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一针见血的指出如果还不重视科学技术,那么中国还将耽误20年,并从农业方面举例,有力的证明了科学技术对于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其次,从教育方面论述强调要把教育解决好。因为要重视科学技术不能忽视教育。再次谈到知识分子,阐明重视知识分子就是重视科学技术。最后将三个方面的内容上升到战略方针理论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两次谈话阐述的是一个科学论断,是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突破,它指出了对于生产力发展,即对生产力三要素提高起着推动的作用的诸多因素中,科学技术是占第一位的,“从知识经济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特色赏析:

  1.生动化、生活化的语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此严肃的话题,深刻的道理,读来却并不感到深奥费解。这主要是得益于作者平易通俗的语言表达。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以其生活化的语言,强调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又如“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忍耐一点”“牺牲一点速度”,虽是通俗的口语,但传达出的含义却十分深刻。)

  2.清晰的思路,深刻的阐述。(文章从马克思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出发,点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我们首先应该在哪几个方面努力。全文思路明朗清晰,读来畅达完整,说理深入浅出,读来既清新可感,又引人深思。)

  五.难点探究:

  从历史的回顾中可以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蕴含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怎么理解这一科学论断呢?

  首先,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它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它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它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的整体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例如:当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从品种的改良到土壤的改良,从化肥、农药的发明到农业机械的不断改进,处处体现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力起主导作用。)其次,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突破口生长点。在近代,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直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纺织业、冶炼业的变革,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成为近代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随着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经济资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信息产业;而且也成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或生长点。)再次,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是“加数效应”,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是“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是“幂数效应”。由科学技术革命所导致的生产力飞速发展,简直令人难以想象。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为50%,而20世纪末已上升到75%以上。)

  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在未来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中,谁能够抢占高新技术发展制高点,谁就赢得主动权。

科学风课件(篇9)

  知识目标

  1、能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能掌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大的数

  一、能力目标:

  1、借助身边所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增强数感,积累数学经验。

  2、会用简便的方法——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创意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再与他人交流学习方法,并从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难点:正确掌握10n的特征,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自主交流——探索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认识了100万有多大,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书写下面的数据:(用阿拉伯数字)

  (1)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

  (2)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米

  (3)地球离太阳约为150000000千米

  (4)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这些数太大了,不好记。比100万都大。这些数据读和写都比较困难…)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书写这些较大数据的科学的方法,(引出课题)

  师:现在我们不知道怎样写这些数简便,那我们寻求一下计算器的帮助。计算器就算是容纳的数字再多,也得有个极限是吧?平时我们用的计算器最多能容纳多少位?

  生:8位或10位

  师:当计算器计算到大于8位或10位的数时,它是怎么显示的?你们试试看,你是怎样操作的?(学生自己操作,汇报结果。老师写出最后形式,讲评后,举出课本上小明用计算器表示大数的方法。最后计算器显示出1×的形式。这一部分用课件展示)

  师:1×是小明通过怎样的运算得到的呢?

  (生:可能回答是1000经过两次平方得到的。师:实际上就是1000的几次方?生:1000的4次方。那么1×应该表示什么数?生:1000即1000000000000)

  师:计算器显示屏上的“12”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10的指数

  师:这里出现了指数的概念,我们曾经在‥哪一部分学到了指数?

  生:乘方运算

  师: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乘方。

  生: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回答不出具体概念可以举例说明,老师再总结)

  师: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10的n次幂的规律和意义:课件展示

  10=10

  100=10×10=10(10的2次幂等于1后面带2个0)

  1000=10×10×10=10(10的3次幂等于1后面带3个0

  10000=10×10×10×10=10(10的4次幂等于1后面带4个0)

  ‥‥‥‥‥

  1000…000=.=10(10的n次幂等于1后面带n个0)

  师:你能发现什么规律?10的指数和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容易发现指数的大小就是0的个数。

  规律一:幂指数等于零的个数

  师:再观察幂指数与整数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生:幂指数比整数的数位小

  1规律二:幂的指数比整数的数位少1

  师:我们用10的n次幂的形式表示出了像这样1后面有很多0的形式的大数,那么,我们怎么来表示一般的大数呢?投影一些大数的图片,问刚才投影的图片中的大数能这样表示吗?是怎样表示的?有什么规律?:课件展示

  300000000=3×100000000=3×108

  150000000=1.5×100000000=1.5×10

  696000=6.96×100000=6.96×10

  5学生可讨论后回答,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可以给与一定的启示。培养学生归纳叙述的能力。(观察n与位数的关系。还可能出现有学生质疑可不可以表示成300000000=30×10。老师答:可以,但为了统一标准,规定了前面一个因数的范围)

  师:像上面那样表示大数的方法,我们叫科学记数法:课件展示:

  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的形式,其中1

  师:下面我们就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表示下列各数:课件展示

  例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1000000;(2)574000000;(3)80700000;

  (5)30030;(6)127.43.

  解:

  (1)1000000=106;

  (2)574000000=5.74×108;

  (3)80700000=8.07×107;

  (5)30030=3.003×104;

  (6)127.43=1.2743×102.

  例题2、3、4

  5.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记出的数,原来的数各是什么数?

  (1)8.5×106;(2)7.04×105;(3)3.96×104;

  课标剖析(教材全解333页)

  课后调查,课件展示:

  课本201页的做一做,分小组调查。

  读一读:课本202页的读一读,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们。

  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掌握了那些本领呢?

  (学生自由发言,最后强调a的取值范围,n的值的确定)

分享

热门关注

豌豆课件(推荐7篇)

豌豆课件

工作请示报告(收藏11篇)

工作请示报告

会长发言

会长发言

升旗发言7篇

升旗发言

逃自习的检讨书汇集

自习检讨书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范本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合集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

课件

学风建设心得2000字

学风建设心得

学风建设总结8篇

学风建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