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六年级1500字模板

  我们花时间为你编辑了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六年级,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文档是检查成果的重要标准,在写这些文章之前,我们可以找一些范文进行参考。大量阅读范文,我们的写作水平也会受到熏陶。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六年级 篇1

  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六年级 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填空:=()()=()∶()(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3)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4)完成第6题: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四、补充

  (一)填空

  1.()10=0.6=()%=():()=9/()

  2.把15/8:3/4化成最简单的比是();

  3/4千克:400克的比值是()。

  3.甲乙两数的比是3:5,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是甲数的()%,甲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4.一杯400克的糖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

  5.把3:8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可以乘()或加()

  6.如果A3/4=B2/5,那么A:B=():(),当A=0.8时,B=()

  7.从36的因数中选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用比例的性质检验()。

  8.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2/5,另一个外项是()。

  (二)选择。

  1.如果减数相当于被减数的3/5,那么差与减数的比是()。

  A2:3B2:5C3:5D3:2

  2.同一段路程,甲车行完要4小时,乙车行完要6小时,甲、乙两车速度的最简比是()

  A4:6B6:4C2:3D3:2

  3.甲乙两个正方体棱长的比是1:2。它们的表面积的比是(),体积比是();

  A1:2B1:4C1:6D1:8

  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5,这是()三角形。

  A锐角B钝角C直角D无法确定

  (三)解决问题。

  1.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一个长方形周长5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4.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个数与零件总个数的比是1:3。如果再加工15个,那么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5.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个长方形按2:1放大后,画下来。想一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比是多少?

  课前思考:

  沈老师设计的本课时复习教案的思路相当清晰,并且针对复习内容及时补充了形式多样的练习,在实际上课时,我们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练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复习有关比和比例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这样的话,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能较好地达到复习课所预期的教学目标。

  回顾以往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情况,我想可能还需要补充化简比和求比值的练习,另外,在沈老师补充的练习中的解决问题部分,第1题有关配置药水的问题,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但交流时要请学生说明解题思路。第2题这类问题又是学生容易错的,我们可以及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讲评。第4题也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而第5题我们则要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理解图形在放大或缩小后的面积与原来面积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从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但是有个别题目,学生普遍还是存在错误的,很多学生为了赶速度,做题很不认真。例如:一杯400克的糖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很多学生后半个空都填错了,其实这题并不难,只是学生懒于思考,这也是目前很多学生的学习状态。选择题中已知时间比,要求速度比可以和已知工作时间,要求工作效率这类题目结合起来讲解。解决问题第2小题有一部分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决时,直接拿50乘3/5和2/5。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长与宽的比3:2是一条长比一条宽,而50米是包括了两条长和两条宽。必须先求出来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这和长方体中已知棱长总和以及长、宽、高之间的比道理是相同的。第4题,学生错的比较多,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话其实就告诉我们完成的个数和剩下的个数各占了总数的1/2。这样学生就容易列方程解决了。

  课后反思:

  比和比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所以复习整理时按上面沈老师设计的一一复习。且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两级分化的现象更加严重。为了确保学习困难生能跟上,我放慢了教学节奏。一节课上下来,觉得时间紧张,来不及完成,只能利用自习课时间再继续完成。

  比的知识教学时要结合分数、份数来理解,只有理解了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六年级 篇3

  教学内容: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小结。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观察:在表里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表示正比例关系的是一条什么线?A点表示什么?B点呢?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小结: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P49第2题(1)(4)(5)(6)(9)

  六、课后作业

  1、P49第2题(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六年级 篇4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教学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与过去的《大纲》教材相比,本单元加强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重视对正比例关系图像的认识与简单应用,不利用正比例、反比例解答应用题。

  全单元编排3道例题、一个练习,教学内容分成两段。

  例1、例2,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

  例3,反比例的意义。

  二、教学注意点:

  1.细致安排学生的首次感知。

  正比例概念和反比例概念都要在充分的感知活动中形成,例1和例3分别是学生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教材作了很细致的安排。例1把感知过程设计成四步。

  路程

  时间

  写比、求比值、解释比值。例1呈现的表格里是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数据,让学生从中选择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分别写出比并求出比值,发现所有比的比值都是80,体会这个比值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这辆汽车的行驶速度始终不变。

  用数量关系式表示比值一定。写出的各个比的数量关系相同,可以用式子=速度(一定)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学生对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很熟悉,而速度(一定)是例1数量关系的特点,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的要点就在这里。

  体会相关联的量。正比例是两个相关联量的关系,教材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说它们相关联,是因为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揭示正比例意义。在前三步感知活动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当路程和相应的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时,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例3首次感知反比例关系,也分四步进行。依次是:观察表格里的数据,笔记本的单价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变化,但总价始终不变;用数量关系式表示积一定;理解相关联的量;揭示反比例意义。

  2.变换情境,让学生反复感知。

  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需要反复感知,积累充分的感性认识。P62试一试、练习十三第1题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P65试一试、练习十三第6题再次感知反比例关系。

  选择与例题不同的数量。P62试一试里购买铅笔的数量与总价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单价)保持不变。练习十三第1题里碾米机的工作时间与碾米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工作效率)保持不变。学生在感知正比例关系的同时,体会这种关系是生活中常见的。

  提出问题,引导有序地思考。试一试和练习题分别设计四个和三个连续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独立、主动经历感知过程。

  重温发现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几个连续问题里的学习活动依次是:找到相关联的两种量写出几组对应数量的比并求比值比较比值的大小,解释比值的意义用数量关系式表达比值一定作出成正比例的结论。这些活动与例题保持一致,重温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过程,为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打下了基础。

  3.建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

  本单元教学要形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概念是一类现象共同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形成概念要对感性认识进行抽象与概括。

  提取共同特征。各个成正比例的实例中都有两个相关联的量,两种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各个成反比例的实例里也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相对应的数的积是一定的。这些分别是正比例、反比例的本质特征,建立概念,要把这些共同特征提取出来。

  用字母表示关系与特征。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或者表示它们的积,用字母组成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是认识的一次抽象,概念在抽象中形成。

  4.应用概念,判断比例关系。

  形成概念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概念识别、判断和推理。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常见的数量关系,判断比例关系还能初步体验函数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判断具体问题里的正比例、反比例。第63页练一练、第65页练一练分别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并说出理由。要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利用表格里的数据,按照例题和试一试的方法与步骤进行思考。通过判断,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十三第2、7两题也作出类似的安排。能够在具体问题里进行判断,是本单元的基本要求。

  利用反例加强概念。第66页第3题通过画图、计算和填表,理解正方形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第68页第8题通过看图、填表,理解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这些都是在具体问题里作出的判断,能使学生深刻体会正比例、反比例的特征,从而加强概念。

  初步进行稍抽象的判断。第70页第12题没有提供具体的数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是较高的要求。虽然思维比较抽象,也要按照判断正比例、反比例的一般程序,先找到相关联的量,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比值一定或者积一定,然后作出结论。其中的(2),一个人的年龄与体重不能看作相关联的量,而且它们的比或乘积都没有实际意义,更谈不上比值一定或积一定,因而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5.认识并简单应用正比例的图像。

  正比例图像是一条射线(中学里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图像是曲线(中学里是双曲线)。本单元只教学正比例的图像,不教学反比例的图像。

  正比例图像的教学要求有两点,一是联系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在方格纸上描出表示各组对应数量的点,知道所描的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二是已知一组相对应的数量中的一个数量,在图像上估计另一个数量是多少。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六年级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像上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即每个点都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相对应的数值。

  2、借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为今后学习函数及函数图像等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2

  1、出示例1的表格和已标出纵轴、横轴以及相关信息的方格图。

  2、师先示范描点(一两个),生按照要求描出表中的其他点。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用直线连接。

  4、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其他点呢?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3)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5、对刚才的第(3)个小问题进行指导。(师边演示边讲解)

  (1)先在纵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与已知图像相交与疑点。

  (2)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与纵轴相交得到一点。

  (3)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4)行驶440千米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用描点法画出表中两种量的正比例图像。

  (3)利用图像进行估计,体会正比例图像的意义和作用。

  2、练习十三第4、5题

  第4题的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图像的特点来说明判断理由,也可以从图像上选取几个点,根据这些点所表示的路程与时间分别求出比值,再作判断。

  第4题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估计,答案有些出入是允许的。

  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通过组织交流帮他们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再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全课小结

  四、作业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六年级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5-96页的练习与实践7-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教学设计: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谁能讲一讲正、反比例的意义

  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量.这两种量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y/x=k(一定)或xy=k(一定)

  出示下列题目让学生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天看书页数一定,天数和看书的总页数。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

  (3)分数的值大小一定,这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所以分子与分母成正比例关系。

  ⑷差一定,被减数与减数。

  (5)一批煤,如果每天烧5吨,可烧36天;如果每天烧1吨,可烧45天。天数和每天烧煤的吨数。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个量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1)当单价一定时,数量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2)当数量一定时,单价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3)当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让学生回答,再归纳并板书:

  完成7--9题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2.举例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3.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四、补充

  (一)填空。

  1.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也就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2.一种微型零件的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3.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路程一定,车轮的周长和车轮滚动的圈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质量和剩下的质量。()

  (4)圆的半径和周长。()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

  (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AB=C

  (1)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比例;(2)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比例;

  (3)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比例.

  5.4X=Y,X和Y成()比例。4X=Y,X和Y成()比例。

  (二)判断

  1.一项工程,甲队40天可以完成,乙队50天可以完成。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比是4:5。()

  2.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比是3:1,则圆柱体与圆锥体一定等底等高。()

  3.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甲数就是乙数的。()

  4.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5.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6.实际距离一定,图上距离与比例尺成正比例。()

  7.正方体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三)解决问题

  1.修路队修一条公路,已修部分与未修部分的比是5:3,又知已修部分比未修部分长600米,这条路长多少米?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图上,两条直角边共长5.4厘米,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3.甲乙两地在比例尺是1:20000000的地图上长4厘米,乙丙两地相距500千米,画在这幅地图上,应画多长一辆汽车以每小时20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经过乙地,去丙地需要多少小时

  4.学校图书馆的科技书、文艺书和故事书共12000本,其中科技书占

  ,科技书与故事书的比是2:3,故事书有多少本?

  5.小明读一本书,已经读了全书的1/4,如果再读15页,则读过的页数与未读的页数的比是2:3,这本书有多少页?

  6.每条男领带20元,每支女胸花10元,某个体商店进领带与胸花件数的比是3∶2,共值4000元。领带与胸花各多少?

  前思考:

  从沈老师精心设计的复习课教案中,我又得到很多启发,虽然教材上相关的练习很少,但沈老师及时补充了相关的练习。如果组织学生好好练习的话一定能更好地掌握本课时的内容。

  我再补充这样几题:

  1.10/3=()()=():12=20:()

  2.师傅5小时做60个零件,徒弟4小时做40个零件,师傅和徒弟工作时间的比是(),工作效率的比是()。

  3.如果7A=8B,那么A:B=():(),B:7=():().

  4.甲、乙两地相距510千米,一列货车和一辆客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货车和客车的速度比是8:9,货车和客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5.在比例尺为1:4000的地图上,量得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2.5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实际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课前思考: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重点是它们的意义。先让学生回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重温正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商保持一定,反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积保持一定。再通过第7、8题的判断,进一步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第9题复习正比例的图像,其中汽车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要利用图像找出几组相对应的数,组成比并求出比值,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

  复习比例尺的知识仅编排一道题,利用平面图的比例尺和量出的图上距离,计算相应的实际距离。教学第10题要说说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和具体含义,从线段比例尺得出数值比例尺,回忆比例尺的意义和算法。要通过解题归纳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及注意点,还要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

  课前思考:

  这节课设计的思路很清晰,且孙老师也补充了不少学生易错的内容。但正方比例实际问题在教材上没有,在今天的复习课上也没有。是否在复习时要复习用正反比例解决的实际问题,以防以后出现,如果复习时不点到,学生的错误率会很高。

  补充:(1)一条公路全长600米,前3天已经修了120千米,如果按照这样的进程,还需要几天修完?(要求学生再用比例解试一试)

  (2)工厂里要加工一批服装,原来每天加工250套,需要40天完工。现在每天多加工50套,现在几天可以完工?

  课后反思:

  从课堂上的练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填写表格,通过填写表格,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7题通过具体问题进一步巩固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先让学生观察数据,具体描述每组数据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表达自己的判断理由。第8题学生根据每个具体的问题写出相关的数量关系式,再联系题意分析相关的乘积或比值,作出判断,学生对7、8两题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第9题,画图表示汽车在市区行驶的千米数与耗油量时,个别学生描点还是有困难,所以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了个别辅导。补充题没能全部完成。

  课后反思: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重点是它们的意义。我先让学生回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要按照定义来判断,比值一定成正比例,乘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具体的题目要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补充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利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很多学生都完成的不是很好,首先要根据题意让学生判断是成比例还是反比例,然后列出相应的比例式解答。有一部学习困难生不会思考,不管三七二十一,都是列正比例式,很是郁闷。还是要多做一些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这方面的知识。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六年级 篇7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

  2、举例说明。

  3、讨论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二、练习

  完成练习十三9~13题

  1、第9题。

  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表下的问题。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三、小结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六年级 篇8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课时安排: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六年级 篇9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体积/㎝35010015020xx50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2、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3)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1)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板书: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NextPage]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高度/㎝3020xx105

  底面积/㎝21015203060

  体积/㎝3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xx=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3.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2)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3)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6~11题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六年级 篇10

  5.单元练习

  一、填空题

  1、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2.8,甲、乙两数的最简比是()。

  2、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

  3、在24的约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4、如果苹果重量的1/6与橘子重量的20%相等,那么苹果重量与橘子重量的比是()。

  5、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最小的合数,另一个外项是()。

  6、用一张长和宽之比为2:1的纸剪两个最大的圆,这张纸的利用率是()。

  7、一根钢管长3米,截去1/3后又截去1/3米,比原来短了()米。

  8、圆柱体的侧面积一定,()和高成反比例。

  9、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比是8:7,长的比是4:5,宽的比是()。

  10、请写出两个内项相等,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4的一个比例。

  二、判断题

  1、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不成比例。

  2、等第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之比为2:1。

  3、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反比例。

  4、甲、乙两个足球队的比赛结果是3:0,这个比的前项是3,后项是0。

  5、两个正方体的棱长之比为2:3,则他们的体积之比为4:9。

  三、选择题

  1、一种长5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这副图的比例尺是()

  A、1/2B、2/1C、1/20D、20/1

  2、圆的面积和()成正比例。

  A、半径B、直径C、半径的平方D、

  3、一项工程,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6天完成,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的比是()

  A、5:6B、6:5C、1/6:1/5D、5/11:6/11

  4、路程一定,所走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5、XY+2=K(一定),X和Y()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6、下列选项中,()成正比例,()成反比例,()不成比例。

  A、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

  B、比例尺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C、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四、计算题(解比例略)

  五、解决问题

  1、一艘汽船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甲港开往乙港,需要用6小时。返回时,速度每小时提高了10千米,从乙港返回甲港需要用几小时?

  2、在一副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地长8厘米。如果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3、城建工人修建一条自来水管道,用8米长的新管换原来5米长的旧管。现在用新管200根,可以换旧管多少根?

  4、一个筑路队修筑一条公路,3天修了75米,照这样,再修15天就可以完成任务。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5、有一杯水,盐和水的比是1:10,再放入2克盐。新盐水重35克,求原来盐水中盐和水各多少克?

  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00米,宽5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请画出这个长方形。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六年级 篇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页和第103页下面的做做的题目,练习二十二的第10、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教学过程: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谁能讲一讲正、反比例的意义(学生回答。)

  教师: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量.这两种量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k(一定)或xy=k(一定)

  教师出示下列题目让学生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天看书页数一定,天数和看书的总页数。

  (因为=每天看书页数(一定),所以天数与看书的总页数成正比例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因为底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定),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成反比例关系。)

  (3)分数的值大小一定,这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因为

  =分数值(一定)。所以分子与分母成正比例关系。)

  (4)差一定,被减数与减数。(因为被减数一减数=差(一定),所以被减数与减数不成比例。)

  (5)一批煤,如果每天烧5吨,可烧36天;如果每天烧1吨,可烧45天。天数和每天烧煤的吨数。(因为题目中没有明确说出哪个量是一定的。而536=l80(吨),445=180(吨),可见煤的总量是一定的。因此,有每天烧煤的吨数天数=煤的总吨数。所以天数和每天烧煤的吨数成反比例关系。)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师: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个量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1)当单价一定时,数量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2)当数量一定时,单价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3)当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学生回答后,接着就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教师让学生回答,再归纳并板书:

  三、做教科书第103页做一做的题目。

  第1题,教师指名回答,要说明成什么比例的理由。

  第2题,教帅先让学生填空,再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第3题,让学生思考和填空、教师巡视。注意解答时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订正时,让有不问想法的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第4题,学生做题有困难时.教师提示:可以举一个实例先验证,再确定是不是成比例,成为什么比例。订正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四、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l0、11题。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六年级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9~41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

  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

  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在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 1 2 3 4 5 6 7 ……

  总价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看书P39,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四、课堂练习:

  1、P41做一做

  2、P43~44练习七第1~5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42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

  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1、出示课题:

  2、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2 5 10 20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被除数—定, 和 成 比例。

  (2)前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3)后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频道小编推荐: |

分享

热门关注

职工检讨书(分享11篇)

职工检讨书

上哨抽烟检讨书

抽烟检讨书

寝室换寝申请书

寝室换寝申请书

家长群感恩节祝福语简短集合(28句)

家长感恩节祝福

家长群感恩节祝福语简短23条

家长感恩节祝福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精选

正比例反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点是什么

正比例和反比例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是什么

正比例和反比例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有什么

正比例和反比例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详解 分享数学知识点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