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1500字精选

2023-05-02 09:41:46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篇1)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应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x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

  另外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的解法,在练习时,如:练一练第1小题,学生中很多人列出了这样的方程:36-x=2.5,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那不就和现在冲突了吗?希望有人能解释!如果需要向学生讲解,那该怎么讲解?讲解到什么程度?而且类似的问题在其后的练习中不断的出现,困惑中!!!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篇2)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材选择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丢弃废纸的现象,设计了“调查全班同学每天扔废纸的情况”这一实际调查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的同学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报出自己每天扔废纸的张数,有个别同学有报数时出现报不出或是随便报的现象。围绕这一个调查活动,教材设计了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1、记录自己每天扔废纸的情况;

  2、将全班同学一天扔废纸的张数进行统计;

  3、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描述这组数据的特征;

  4、将调查情况进行分段整理;

  5、利用调查的结果计算“全校同学一年要扔多少张纸”、“全校同学一年扔掉的纸相当于多少棵树木”等问题。另外,在“议一议”中,给出了两组统计数据,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式,明确数据统计的方法和特征。

  在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无误地进行整理和计算,但也有个别同学不能对自己统计的数据进行较快检查。比如:在计算中位数时,因为数据较多,有同学找不到简单易行的方法;在进行分段整理时,个别学生不能把各部分的人数进行相加利用总人数来判断一下是不是全部统计了;在谈对扔废纸情况调查的感受时,学生并没有什么特别深的感受或想法;在谈到数据的收集方式时,学生不能说出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实验结果等方式。无奈之下,老师只有参与其中,亲口说出,虽然得到了结论,心里却总也欣慰不起来。今后的教学工作,还需要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能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更科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篇3)

  教学片断:

  师:哪些同学知道3/103的计算结果?

  (绝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部分同学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9/10。)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从书上看到,分数与整数相乘时,只要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就可以了,分母不变。所以,33=9,分子是9,分母仍然是10,结果就是9/10。

  (举手的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生1的发言,有个别学生表示是从课外数学班的学习中了解到的。)

  师:老师也同意用这个方法进行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对于这个内容,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生2: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

  师:多好的问题!(这个问题正是理解算理的关键。)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几分钟以后,许多同学举起了手。)

  生3:我是这么想的:3/10表示3个1/10相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所以分母不变,只计算分子3+3+3,也就是33就可以了。

  师:你能抓住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从而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真好!

  生4:3/10里面有3个1/10,3/10的3倍就是有9个1/10,也就是9/10。

  师:你对分数的计算单位以及分数单位的个数理解得很透彻!

  生5:如果将3/10的分子和分母都乘3,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结果还是3/10,而不是3个3/10。

  师:生5从反面给我们讲明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谢谢你。

  生6:我认为3/10等于0.3,0.33等于0.9,也就是9/10。所以,3/103等于9/10。

  生7:我想给大家举个例子说明3/103等于9。老师拿来10支粉笔,每天用去3/10,也就是3支,三天用去9支,也就是用去这些粉笔的9/10。

  师: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数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反思]

  在这一片断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研讨和解决之中,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反思这一教学过程的成功,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

  在第一次教学《分数乘整数》之后,其实班里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呈现问题探讨研究得出结论)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恰当的教学形式,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时,我故意将分数乘整数的结论灌输给学生,省去了获取结论的研究过程,意在让学生问为什么。这时学生抓住这一质疑点,提出: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探索。由质疑开始的探索是学生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探索,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疑问。

  二、实现教学学习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在本节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有的学生通过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有的学生通过计算分数单位的个数来理解;有的学生讲清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只能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还有的学生将分数转换为小数,同样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也有的学生通过生动的数学实例进行了分析。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包或教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成人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篇4)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讲解完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后,想到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是否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呈现了这样两种情况:

  1、底×高÷2=面积(一定)

  2、底×高=面积×2(一定)

  课堂课堂上出现的这样两种书写方法,到底哪种正确,同学比较明显就指出赞同第二种,但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看来,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只有书写成x×y=k(一定)形式的数量关系的两种量才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显得更明确。所以课后在做习题“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的时候,就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数量关系:长﹢宽=周长÷2(一定),因为是长加宽的和一定,而不是积一定,所以不成反比例,比原先在理解上有了提高。紧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圆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直径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只有两个变量才会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知道深入分析教材,弄懂教材对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如果老师能够很好的驾驭教材,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篇5)

  一.教学设想

  分数除以整数是分数除法教学的起始课。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年龄特点,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⒈在注重算理和算法教学的同时,体现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淡化笔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现行教材中对估算意识的培养还未凸显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力求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融入教学,在课堂上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加以体现。

  ⒉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⒊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学生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就会随时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反思每一种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二.课堂实录。

  ⒈直接揭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能写出除法算式的商。如,那么有4=,到底怎样计算4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除以整数。板书:分数除以整数

  ⒉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红毛线。

  师:对(同时把这根红毛线贴在黑板上)凭借你的眼力,说说这根红毛线大约有多长?

  生:(进行估计并说出数据)60厘米、75厘米、83厘米

  师:你们的眼力真棒!离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就差一点,想知道它有多长吗?

  生:(大声地说)想。

  师:我用分数表示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米。小数表示是几米?板书:米

  师:如果把这根长米的红毛线平均剪成两段(教师用粉笔画一道),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每段长几米?(板书:每段长几米?)

  师:怎样列式?

  生:2

  师:教师板书:2问:你估计一下,2的结果是多少?

  (教师找学生说)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来研究2怎样计算,并检验估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⒊探究与交流。

  ⑴学生独立研究或小组合作研究。

  ⑵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到前面把你或你们研究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生1:我是先把算式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后再计算的,算式是:2=0.82=0.4(米)。

  生2:我是通过画图的方法,知道每段长米。(图略)

  生3:我的算式是2==(米)。我是这样想的:米是4个米,把4个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米,也就是米。经过验证2=,是对的。

  生4:我是先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将算式转变成整数除法后再进行计算的,算式是:2=410=(米)

  生5:我是这样想的,把米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米,也就是求米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米)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2=呢?

  (学生小声讨论,后有个别生举手)

  生:我能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变成1就可以了。

  师:你能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给大家看吗?

  生:我是这样想的2=()(2)=()1=

  (教师组织学生感悟,确实学生明白了)

  ⒋分析与概括。

  师:大家在计算2时,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对于这些方法能否计算分数除以整数这类题呢?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1:我觉得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比较简单。

  生2:我认为分数化小数的方法也挺简单的,但有时候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如2。另外对于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也这样的。

  生3:我同意他的说法,补充一点是用商不变的性质做题也不简便,所以这些方法都能解决问题,但很麻烦。

  师:我同意大家的看法,其实画图也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有时候用画图的方法也是麻烦的。那么,在这些算法中你将选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呢?

  生:(齐答)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做。

  师:谁总结一下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生: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生:我补充一点,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师:这是一种较为简便、应用广泛的方法,但有时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题时要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⒌质疑与反思。

  师:对于这些方法,尽管大家的思维角度不尽相同,但是基本的想法是相同的,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生:用学过的倒数、商不变的性质解决的。

  师: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新问题。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⒍实践体验(略)

  三.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主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对2的算法有了具体的认识,且分析思考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性计算法则。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具体分析如下:

  ⒈研究学生如何学比研究教师如何教更重要。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作为基础,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就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基础在于以下几点:分数与小数的转化;分数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倒数的知识;商不变的性质等。这些知识在以前的学习中,学都有了足够的掌握。有了上面的分析基础,我觉得把研究新知识的权力教给学生,是完全可以的。

  ⒉对整个教学设计有了创新之举。

  (1)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中,选择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红毛线,用它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看的出来,学生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大胆地进行估测的过程,是极感兴趣的,参与的热情破高;教师借此,用分数表示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并动手操作把它截成相等的两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同时再一次让学生估计2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2的研究确实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唯一。从研究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是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3)评价与反思的过程,让学生有所悟。

  学生从各自的数学实际出发,用不同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对2的探讨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有的学生将题目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后再相除;有的学生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题目转化成整数除以整数后再计算;有的学生想到把分水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等等。当学生出现这些方法,教师要求学生把这些方法放在分数除以整数的背景下分析,课堂上学生确实具备了这样的本领,能够对每一种方法进行评析。在学生们的互相评价中,引发了对所学知识的更深思考,同时学生反思出这些方法都是运用旧知识解决的,教师并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和感悟到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⒊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获取新知识、学会学习是教师们共同认可的。但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如何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研究、讨论和交流,从而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同时使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仍然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篇6)

  1、注重数学术语表述的明确性

  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理解“变大”与“放大”含义的上不同时,教师把图片先进行“变大”后再“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直观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这里就需要教师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状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改变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2、注重教学磨到细微变化处

  在练习“试一试”教学中,学生在练习把三角形按2:1放大后,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所画情况,虽然有部分学生在画前有了教师对三角形特征地提示后知道三角形按2:1放大的后,不仅底和高会按2:1放大,第三条斜边也会按2:1放大,但大部分学生没有直观的进行验证,只有空谈的概念是没有办法在头脑中形成强烈的直观意识的,所以对与放大和缩小是把条边的放大和缩小体验不深刻,不利于对放大和缩小含义的理解,不利于对比例含义建立。

  教学时,图片原来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2倍后的图片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但实际上格子比较大,图片的边又在格子上,使得学生要得到放大后图片的长和宽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我细细研究一下,把数据相应调小,也就不会出现得到数据比较难,不利于学生观察的状况了,也节约的时间,让课堂的学习效率更为有效了。

  3、注重教学随机变化

  在教学新授中当图片原来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2倍后的图片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当时我第一次把图片的长放和宽放大相应的倍数时,没有放大到2倍,当时可以作为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师提到那如果在进行放大呢?放大到2倍时,观察一下现在的长、宽与原来长、宽的变化,适当的调整教案灵活的处理,第一次让学生初步体验,第二次放大学生有了第一次的体验,第二次就更易感知了,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篇7)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单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课时选取的素材是类似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都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下面以一个教学片段的实录来阐述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思考.

  实录:

  1,出示例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人

  (1)自己把题目读一读,你能找到那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先自己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并动笔试一试你的策略是否有效.

  2,组织交流.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1)生:我打算先凑一凑.算一算如果大船有1只,小船有9只,一共能坐多少人,再和42人比较一下相差多少人.

  师:好,我们把你的意思用表格列出来.

  大船只数

  小船只数

  总人数

  和42人比较

  1

  9

  15+39=32

  少了10人

  师:请大家想一想,这里的少了10人是什么意思

  生1:在这10只船中,能坐船的人数比实际坐船的人数少了10人,

  生2:也就是如果大船是1只,小船是9只时,就会有10人没有坐到船.

  师:是啊,还有10人没有坐到船,说明我们凑的1只大船,9只小船不合理,哪种船太少了呢,可以怎样调整呢

  生:大船太少了,我想把大船改为3只.

  师:如果大船改为3只,那么这时小船就是租了几只,为什么

  生:小船7只,因为题目中说大船,小船一共是10只,船的总只数是不变的.

  师:好,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这时的总人数情况.

  大船只数

  小船只数

  总人数

  和42人比较

  1

  9

  15+93=32

  少了10人

  3

  7

  35+37=36

  少了6人

  师:能分析一下,少了6人,说明什么吗,可以怎样调整

  生:少了6人说明还有6人没有坐到船,大船还是太少.

  师:你想怎样调整呢

  生:可以把大船改为5只,小船也改为5只.

  师:好,我们继续来算一算.

  大船只数

  小船只数

  总人数

  和42人比较

  1

  9

  15+93=32

  少了10人

  3

  7

  35+37=36

  少了6人

  5

  5

  55+35=40

  少了2人

  师:看到少了2人你又想到什么呢

  生1:大船还是太少,再调整为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

  圣2:大船肯定是6只.

  师: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生2:一只大船比一只小船多坐2人,现在还有2人没有坐到船,那么,把一只小船替换成一只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所以,大船再多一只就够了,所以大船肯定是6只,小船就是4只.

  师: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我们可以计算验证一下.

  大船只数

  小船只数

  总人数

  和42人比较

  1

  9

  15+93=32

  少了10人

  3

  7

  35+37=36

  少了6人

  5

  5

  55+35=40

  少了2人

  6

  4

  56+34=42

  正好

  生3:我觉得不用这么凑,从第一次凑了1只大船,9只小船少了10人可以看出还有10人没有坐到船,那么把一只小船替换成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102=5只,说明要把5只小船替换成大船,所以大船就是6只.

  师:说得多好呀,同学们能想明白吗刚才我们用先假设大船有1只,小船有9只,再用列表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在调整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进行了合理的替换,有的同学还能通过大小船之间的关系,很快替换到最后的结果,非常了不起.回顾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你是怎样来思考的,运用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

  生:我们运用了列表的策略,替换的策略.

  师:是的,其实大家还用到一个重要的策略:假设的策略,在替换之前,大家先假设大船是1只,小船是9只,这就是假设.

  生1:老师,我想直接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可以吗

  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地):当然可以.

  生2:老师,我直接假设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可以吗

  (全班大笑)

  师(笑):当然也可以,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

  (2)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围绕周**的想法展开了交流,通过列表,替换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是画图来想的.先假设这10只都是小船的.我想,假设这10只都是小船,那么一共可以坐30人,差12人没有坐到船.

  师:好,我们用图画把他的意思表示出来.假设10只都是小船,那么可以坐310=30(人),还差42-30=12(人)没有坐到船.

  师:那么应该有几只大船呢为什么

  生:应该有6只大船,因为把一只小船换成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122=6只,所以大船就是6只.

  师(边画图边引导思考):大家明白吗,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还差42-30=12人没有坐到船,那么我们必须要把一些小船换成大船,一只小船换成大船可以多坐2人,两只小船换成大船可以多坐4人,要几只小船换成大船就可以让这12人都坐到船呀

  生:6只.

  师:对,要12(5-3)=6只大船.

  师:那么小船要几只呢.

  生:10-6=4只.

  师:根据算出的答案算一算,是不是正好能坐42人,你会检验吗

  生:

  3,引导回顾解题过程,感受替换的策略.

  师: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1:这两种方法都是先假设的,第一种方法先假设有9只小船1只大船,第二种方法先假设10只都是小船.

  生2:这两种方法都要把小船替换成大船.

  生3:这两种方法都要算比42人少了几人.

  师:是啊,大家观察比较得很到位.这两种方法实质上都运用了假设,替换的策略.列表中,有的同学是逐步调整替换的;先假设10只都是小船再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大家是找到大小船之间的关系直接替换到位的.

  师:除了可以假设10只都是小船,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出答案呢

  生:假设10只都是大船.

  师:好,可以结合画图的方法在自备本上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再次组织交流)

  4,组织对比,发现规律.

  师:刚才,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是从1只大船,9只小船开始假设再调整替换的,有的同学是从全是大船开始假设的,也有从全是小船开始假设的.你觉得假设后怎样替换能比较快的找出答案呢

  5,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古人我们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过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

  反思之一:

  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经历一个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的体会假设,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极其价值.

  反思之二:

  数学问题的研究方式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起来,思维才能活起来.

  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其展示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和他的讨论之中,并且尊重该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与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于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

  反思之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有的人认为,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感受策略,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不其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何谈对策略的感受和领悟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替换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

  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之四:

  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光我们教材从四年级开始编排进去的,学生耳熟能详的,就有列表,画图的策略,倒推,替换的策略等等,再加上学生在平时数学学习中提炼的举例的策略,假设验证的策略等等.这些策略,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而且,不同的策略,有其适合使用的不同问题.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帮助学生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也是有必要的.同时,要沟通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是贴标签,套公式的,解决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教学中,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

  总之,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篇8)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互相交流的机会,重要的是要使合作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课前我布置了任务,进行了调查统计,真正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做好了准备。课上我让学生将小组里统计的结果汇总,这样就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需要,也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了统计的必要性。整节课我都为学生创设了合作型的教学情景,在对统计结果分析时,先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在将统计结果和其他人的进行比较,只有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最有价值的。

  学生在汇报自己的统计结果时,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教师能及时让学生对所提问题或建议做出决策,需要教师善于把握教育时机,以便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做进一步思考,教学中我没有一味的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变化,关注学生对待事物的看法,整个教学过程我能注重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如:注意听取,注意比较和反思,注意独立思考。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教学反思 | 期中教学检查总结 | 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分享

热门关注

无厘头幽默搞笑说说24句

无厘头幽默搞笑说说

正能量句子晚安语录集合

正能量晚安句子

自我陈述的报告精选6篇

自我陈述报告

五一堵车的朋友圈文案(精选100句)

堵车的朋友圈文案

食品生产许可申请书怎么写精选

食品生产许可申请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版精选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精选5篇)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