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模板9篇

2023-04-21 14:09:51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和自己的心去教育学生。教师在新授课程内容前,一般会准备好教案,写教案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怎么让教案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呢?考虑到你的需要,我们特地编辑了“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模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模板【篇1】

  三年级上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教例:《我看到了什么》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既是第一单元的开始,也是小学生们第一次接触的科学课内容。科学课本选取观察大树作为第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是基于学生对于大自然,对于植物有一些天生的兴趣。但是当我在课堂上用“大家喜欢植物吗?”作为引言时,有个学生说“不喜欢”。但是当我问道:“大家熟悉的植物都有哪些?”时,那说不喜欢植物的学生却又都十分积极地举手并介绍他熟悉的植物。我就问他:“你不是不喜欢植物吗?”原来那学生曾经观察植物时被扎伤过,所以他就觉得他不喜欢植物了。第二,关于教参中要求启发学生将采用多种方法(如远距离还是近距离等)和所用到的感官进行比较。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时,很多同学的回忆只有近距离的视觉体验。

  反思:1、有时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教师应该把握好整体的思路不动摇。但是也不可以完全不顾学生的想法,可以适当地询问一下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

  2、教参和教科书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点不是硬性要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上课的实际表现进行改变。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模板【篇2】

  考虑到让学生准备材料的危险性,在上本节课的前一天我去近郊的河里捞了些水葫芦作为上课用的观察材料。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这些水生植物。在观察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主观察,而且我要求他们在观察的同时作好观察记录(画出观察对象的外形)。

  由于见得少,孩子们非常好奇,观察得也格外认真仔细。他们的观察顺序也不尽相同:有的小组从叶子开始,从上到下观察;有的从根开始从下往上观察。一边观察一边还不断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水葫芦会浮在水面上?水葫芦上鼓起来的地方是什么,有什么用?这时候我就用美工刀帮助学生剖开水葫芦让他们看看里面的.秘密。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这时候孩子们都显得很兴奋,争先恐后地发言,其中有个学生更是形象地说他们观察到的切面像面包的切片,这个回答让我感到很惊喜,孩子的想象力真是让人惊叹,让我这个成年人不得不喟叹自身想象力的贫瘠!看着他们的胃口被吊得差不多了,我就把救生圈浮起的原理告诉学生,学生一对比水葫芦的结构马上就明白了水葫芦浮起的原因。

  我感觉这是一次很好的抛砖引玉加联系实际的教学。在这一次观察活动中学生都很好的通过实物观察获取水生植物的外貌特征然后逐渐深入知道一些植物的生长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模板【篇3】

  在上本节前一天就准备了许多的水葫芦、金鱼藻、浮萍等。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这些水生植物,在观察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我观察,而且在观察的同时写好观察记录。由于见得少,所以学生非常好奇,格外仔细,认真。观察的顺序也不尽相同有的小组从叶子开始,从上到下观察;有的从根开始从下往上观察。

  学生在观察时也非常的认真,一边观察一边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水葫芦会浮在水面上,此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剖开水葫芦看看里面有什么秘密,有个学生说:里面像面包的切面,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很形象的映像,然后教师就把救生圈浮起的原理告诉学生,学生一对比水葫芦的结构马上就明白了水葫芦浮起的原因。这是一次很好的抛砖引玉加联系实际的教学。在这一次观察活动中学生都很好的通过实物观察获取水生植物的外貌特征然后逐渐深入知道一些主物的生长特征。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模板【篇4】

  教学反思

  1、清代学者陈献章曾言:学贵有颖,小颖则小进,大颖则大进。颖者,觉悟之机地,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生活是质颖的源泉,思维碰撞的催化剂。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只需正确的引导,刚开始回顾上节课让浑浊的水变清,能否直接喝引起争论,引导大家回忆家里喝的开水及烧开水的情景。那么水在烧开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呢。此时,这生的探究欲油然而生,为下面的积极探究奠定了基础。

  2、本节课需要的知识辅垫还不少,温度概念的引入,温度计的使用及酒精灯的使用等,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一节课恐怕都不够,这样做反而喧宾夺主,增加学生负担,我采用精讲要领,并演示正确操作,让学生参与一部分(比如读数)的方式让学生先有感生认知,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逐步强化。对于实验操作中的实际困难,比如组装实验装置,我提前装好,课上交待学生认识器材,烧瓶中的水,不易装得过多或过少,过少热膨胀现象不够明显,水装多了,加热时间过长,沸腾剧烈易溅出烫伤学生,另外水温不能过低,否则加热时间了会过长。这些问题要提前考虑到而且自然而然帮助学生做好,保护好学生的独立感性,增强他们的成功感。

  3、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明确,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烧开水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于学生是否能够较难地记录数据并连成曲线图,通过曲线图看出水温上升的趋势及水开后继续烧水温不变的特点。我是在学生实验时,巡回辅导确保每组有会读数的成员,先把点描好,再通过投影仪,大屏幕展示某小组记录数据并当场指导如何连线,而后又多组相互补充,找出规律,无形中同学们已学着利用统计的方法整理信息,并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初步领略了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

  4、作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实验验证已定的探究问题,还要善于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现象,常常反思,反思问题的成因与解决等。这节课我发现学生除了能找到水温的变化规律都还能从中发现多个实验现象,比如壶底气泡的产生,气泡大小不一,水发出响声,冒白气,水面的上升或下降等,并思考现象的产生的原因。课堂上,学生积极的反思,精妙的分析,深化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模板【篇5】

  《风》教学反思

  吕雁湘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节课是按照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这一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概念。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研究“烟带来的消息”时,充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给学生们适当的引导。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功。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我把有结构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尽可能地发现各种现象和规律,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的探索过程。比如在探究出流动的空气就是风后,我就把准备好的气球、扇子、电吹风等发给学生,让他们动手制作风,感受风。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风有大小、冷热等现象,从而引发新的问题风有什么好坏处呢?使他们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激起了探究的欲望。接着课件里出现风力发电、春景图及暴风后的情景,从而使研究引向更深一层。

  三、相互合作,实现脑力资源共享。

  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本节的难点。比如在设计“烟带来的消息”实验时,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智力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把所有的不可变因素准确的讲述出来是比较困难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班级内组与组之间的相互补充,竟然完整的探究出来,这不仅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做的机会,给了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究。整堂课探究氛围浓郁,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土壤的保护》教学反思

  吕雁湘

  以学生所熟悉的、随处可见的土壤为话题,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土壤是亿万个生命的母亲,从而引出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重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1)发现学习:

  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猜测:黄河水为什么这么黄?①可能是因为没有树。②可能是因为许多树都被砍了。③可能是没有种草。④可能是没有花草树木的保护。┄┄学生联想已有经验分析问题与现象之间的关系。由于大量乱砍滥伐,人们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生产建设活动,在荒山荒坡大量放牧等活动,从而造成水土流失。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告诉我们:“儿童通过与环境的自发的相互作用来发现自我。”本课首先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黄河录像。激活学生的思维,捕足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自由选择,促进发现和探索的能力。

  (2)重视儿童的学习意愿

  皮亚杰认为:“学习经验是建立在儿童现有的思维水平之上的。”本课通过小组活动,探究黄河水变黄的原因,我有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究,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找出各小组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出在哪里?接着学生介绍他们实践新计划的经历,新技能的学习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由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决定的。

  (3)承认个别差异

  皮亚杰理论认为:“所有儿童都要经过相同的发展阶段,只是存在速度上的差异,所以老师必须因材施教,一视同仁。”在进行实验时,让学生以小组自主设计实验方法,通过相互之间的平等交流,使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逐步成熟起来,不完善的想法逐步完善起来。从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每位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通过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保护土壤的建议:植树种草,保护资源;退耕还林,保护植被;绿化荒山,维护生态平衡。

  《浮与沉》教学反思

  吕雁湘

  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现象。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但是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浮与沉”现象也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解释,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猜测事实对比,到判断物体在水中浮沉与自身大小的关系。学生经历一个猜测及验证,矛盾与思考、疑问到探究、意识到概念的不断更新和提升的过程。

  本课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实验比较简单,但学生对“体积”概念不清,从学生思维情况来看,学生建构科学概念较困难。于是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各种生活经验。他们试图让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下去,沉在水底的浮上来。然后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

  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模板【篇6】

  这节课的目标让学生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首先我创设情境,以一杯不知名水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是一杯什么水,我们怎样知道它是一杯什么水呢?通过运用一些感观,在尝的基础上知道了它是一杯糖水。再我揭示课题,学生都知道糖是透明的颗粒状的固体,而杯里并看不到糖,这时已经引起了它们的思考和猜测糖到哪里去了学生猜测。让学生验证猜测,小组合作完成以黄砂糖代替白砂糖完成这个实验,看糖到底到哪里去了。实验证明糖颗粒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的分散在水中。提出溶解的现象这一概念。然后深入探究,知道了糖能在水中溶解以外,还有哪些能溶解呢?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在水中溶解呢?以问题引入,加深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小组合作实验,培训每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证实实验结果是否和自己的猜测想符合。实验证明,食盐、味精能溶解,粉笔、砂不能溶解。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扩展视野。水能溶解的物体很多,这是水的一个重要作用,人们利用这个作用在生产、生活中做了很多事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水的溶解,认识到水对人们的重要性和科学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后,让学生讨论怎样可以加快溶解,课后延伸。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模板【篇7】

  教学反思

  在这次以校园的树木为主题科学观察中,我采用了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科学课,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学习兴趣整体很高,学习很认真,但他们已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的学习方式,因而缺乏灵活性,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差.再者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学生所知的科学常识较少,科学探究能力较弱,对科学课的基本技能以及记录与汇报也并不熟悉.这时,对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尤为重要,我非常重视.因此,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比学习课本上的记录范例并在本节课中安排了时间与环节教学让学生整理自己记录的资料,学生有正确的范例进行参考效果很理想。同时,还引导学生注重汇报、交流的总结,完善自己的记录.更惊喜的是,有些孩子不仅在记录中学习画简图,还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记录中附上了合适的实物标本,他们的记录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但在本课教学中,学生探究的效果并不明显,探究是学习科学课的主要方式,在下一个观察草的活动中我将采用个人观察的形式,逐渐培养每位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模板【篇8】

  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第一部分,观察烧水时,水位升高的现象,此部分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第二部分,研究水位升高的原因,此部分的作用为引发猜想,提出如何来验证猜想的办法。第三部分,研究其他物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特点,此部分在教学中起的作用是列举更多的实例验证,为形成结论提供事实证据。第四部分,整理实验事实,利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物体一般是有热胀冷缩特点。第五部分,说说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此部分所起的作用是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按照此思路去进行教学,每一步思路都是十分明确的,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是包含在其中。如教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时,用红色的液体装在小瓶里观察红色的水位升高、下降的现象,实际上是对第一部分观察到烧开水水位上升的初步验证,包含了对实验材料的选用,实验方法的设计等思维能力的训练,整个教学过程需安排得有条不紊。由此部分再过渡到第三部分研究其他物体也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就是水到渠成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紧,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科学前概念的认识把握不充分。上课时,我把第二部分的教学内容一并融入到第三部分了,因此第三部分我虽按照液体、固体、气体不同物质种类来分,部分学生对体现温度如何变化、体积的变化如何观察的实验设计方法显得有些茫然。如果按原思路五个教学部分去实施,相信各个小组对如何选用实验材料、如何设计实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第二部分中用红色墨水装入小瓶中插上管子,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知道红墨水体积变大就是管子中的水在上升,此时是放在热水中(温度升高);红墨水体积变小就是管子中的水在下降,此时就是放在冷水中(温度下降),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去理解温度如何变化,体积如何变化了,具有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在最后环节,认识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时,学生不能举出热胀冷缩的实例,也反映了一种在现在科学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利一面:学生不善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出科学问题,学生也没有对上课内容进行预习。作为老师,觉得十分惭愧。因为所带班级多,对学生提出问题、课前预习缺乏有效的指导监督检查,很多时候流于形式。

  最后,还想到了教学中一点细节:领取实验材料时,领到的小组挺高兴,没领到材料的几个组在玩耍,等所有组的材料都领到才等老师一声令下。面对如此之多的实验材料,培养学生按需索取材料、及时整理归还材料的良好习惯,以及培养小组间分工合作的能力,用多种鼓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等课堂常规方面,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今后还要在这些方面努力提高。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模板【篇9】

  寻找共同特征是科学课主要的课型之一,关于这类课型怎么教,一直是广大科学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之一。这类课型究竟怎么教?也一直困扰着我,最近听了汪老师执教的《兔与猫》一课,感受颇深,从而也引发了我对教学寻找共同特征这类课型的反思。

  《兔与猫》一课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特点、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观察,认识兔和猫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再通过比较、归纳,寻找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认识哺育动物。《兔与猫》一课属于典型的寻找共同特征课型,汪老师在教学《兔与猫》时,先后进行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第一种模式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一些图片,先引导学生逐步观察兔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身体表面有什么?小动物是哪里来的?小动物吃什么长大的?兔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运动等等。再引导学生逐步观察猫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身体表面有什么?小动物是哪里来的?小动物吃什么长大的?猫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运动等等。然后让学生比较兔和猫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寻找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哺育动物的概念,最后应用哺育动物的概念,认识、判断各种动物,哪些动物是哺育动物。第二种模式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一些图片,让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分组观察兔和猫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并填写观察记录表,再以组交流观察结果,形成共识。然后让学生比较兔和猫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和不同特点,归纳兔和猫的共同特征,揭示哺育动物概念,最后应用哺育动物的概念,认识、判断各种动物,哪些动物是哺育动物。第一种模式整过过程十分完整,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学生也顺利的找到了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看起来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第二种模式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甚至有点乱,学生在寻找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也没有第一种模式那么顺利,看起来也没有第一堂课那么成功。

  教学寻找共同特征这类课型时,应该怎么教?《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科学课程标准》还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按照《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汪老师执教的《兔和猫》两种模式里,哪种模式的教学过程更能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哪种模式的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毫无疑问是第二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教学模式,过程虽然完整,学生也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整过过程中,学生完全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手脚被老师羁绊起来了,学生只有顺着老师设计的问题和步骤走,这样教学,看起来无可挑剔,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也不能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理念。而第二种教学模式,学生都在自主探究兔和猫的身体外形、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看起来好像有点乱,也没有像第一种教学模式那样十分顺利的寻找到哺育动物的共同特征,但这一切都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完成的,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也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引领者。从《兔和猫》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看出寻找共同特征这类课型的教学设计要以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放在首位,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教学反思 | 期中教学检查总结 | 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分享

热门关注

描述江南的句子111句

30生活感悟句子必备

30生活感悟句子

最新阅览心得4篇

阅览心得

洪灾的应急预案11篇

洪灾应急预案

旅游工作上半年情况总结精选

旅游工作上半年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模板1000字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认识分米教学反思模板

三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模板集锦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精选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模板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