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吧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的孩子马上就要升入小学了,交往范围扩大,会认识许多新朋友,让孩子获得自我介绍的经验十分必要。本活动让学生自我介绍,学习有实际生活的体验,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活动目标
1、了解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愿意向大家大胆介绍自己。
2、增进对自我的认识,体验相互交流的乐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学会介绍自己。
活动准备
1、大图卡一份,小图卡每人一份,小话筒一个
2、会唱歌曲“认识你啊真高兴”
活动过程
一、师生相互介绍姓名
1、教师自我介绍
2、请三四名幼儿介绍自己,并指导幼儿说:”认识你真高兴”
二、了解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
1、老师详细的做自我介绍,让幼儿仔细听(老师介绍:我的名字叫—————我的家住在—————我喜欢—————我的好朋友是—————)
2、提问幼儿老师介绍了哪些内容,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卡。
3、请一两名幼儿模仿老师介绍的介绍自己,让幼儿集体鼓掌。
4、提问;他介绍了自己的哪些方面?对照图卡不完整的地方引导幼儿补充。
三、找个好朋友介绍自己。
1、每个幼儿拿着小卡片,先把自己的介绍记录下来,可以画画或者做记号,然后对照卡片内容和好朋友相互介绍自己。
2、请个别幼儿上台介绍自己,幼儿集体鼓掌。
3、找个客人老师介绍自己。
4、提问:什么时候需要介绍自己呢?还可以介绍哪些方面?
5、小结:介绍自己时从姓名、家庭住址、爱好、朋友、家庭成员等方面来介绍。
四、结束活动;今天通过自我介绍,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我们真高兴,我们一起来跳个舞吧。放音乐“认识你啊真高兴”
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愿意大胆向大家介绍自己。我很欣喜,在教学准备中利用图卡和话筒激发了幼儿参与话题的兴趣。通过老师先介绍,引导幼儿获得了信息,了解了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接着安排幼儿利用小卡片内容和小朋友之间互相介绍,上台介绍,找客人老师介绍,集体为幼儿鼓掌鼓励,增强了幼儿的成功感,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增进了幼儿对自我的认识,体验到了相互交流的乐趣。反思这一节社会课,我觉得有些方面还得改进,
一、导课太突然,应该让幼儿互相交流,如何向不认识的人介绍自己,
二、在第一次老师介绍完姓名后应该让幼儿思考还想知道老师的哪些信息,这样就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学会了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25课。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设计理念
读悟结合,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在学生自主实践、习文怡情中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读题激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相机正音“脊梁姹紫嫣红”等,相机指导书写“脊”“嫣”等。指导读顺难读的句子。
3、整体把握:
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品读“别人眼中花的美”
1、大体感知:
说一说,别人看到的花是怎样的?
2、互文解词,想象美读:
⑴朗读想象:
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⑵适时插入文字材料和图片音乐,丰满形象,朗读品悟。
3、积累背诵。
四、研读“自己看自己家的花──只看脊梁”
过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看到是花的海洋,那自己在自己屋里看到又是什么?
1、花的脊梁是指什么?
2、创设情境:
感悟作者和房东的对话。
读中点拨“莞尔一笑”,读中感悟“正是这样”。
3、默读、批注、交流作者的感慨:
⑴板块1:
“四五十年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惊讶。”
⑵板块2: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
引导从“都”“家家户户”中体会。
⑶板块3:
美丽处(第四小节的有关句子)
引导体会:什么美没有改变?
(留足空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根据学情适时随机点拨。)
五、写话感悟,提升情感
1、写话交流。
2、总结存疑。
第二课时
一、巩固听写词语
二、感悟
结合当时背景,结合《留德十年》《再回歌廷根》文章片段重点感悟“我仿佛又回到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三、引导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相机学习第一小节
四、引导发现文章结构特点,总结全文,推荐读物
五、作业本
重点指导最后一题“小练笔”。
现场反思
各位评委专家、老师们:
中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如此专注地听我上课。我想你们刚才一定这独特的异国风情所触动,被今天孩子的出色表现所触动,我想这种触动也是颇耐人寻味的。
首先谈谈我的整体教学设想。刚才课堂上你们都看到了,我主要运用三个板块进行教学,拉大两个情感落差,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对比中去体验。围绕题目“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别人看到的花是怎样的?直奔重点,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感觉别人看到的花是太美了。那自己在自己家看到又是什么?是花的脊梁。这是第一个情感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德国人这样养花是很普通很自然的。德国人眼中不值一提理所当然的景象作者又有怎样的感慨?这是第二个情感对比。三个板块中别人眼中花是突破点,要创设情境美美地读,真正美到了学生自己心里去,那后两个板块就好体会了。自己在自己家看到的是花的脊梁这个板块是桥梁,通过品读“莞尔一笑这是这样”,承接第一板块,引出第三板块,第三板块作者的感慨是本堂课的终极目标,前两个板块都是为这个板块服务的。老师们你们一定发现,板块间不是平面移动,而是立体回旋的。在三个板块两个情感对比中,我们看到学生对德国人如此养花感悟得很深。如品味莞尔一笑时说是很自然地笑,认为他们养花给别人看就是很普通的,家常便饭一样。在交流作者的感慨时,有个孩子说道“增人玫瑰,手留余香。总之,创设了这立体的三个板块两个落差,整堂课显得高效大气。
我认为一节好课,不但要追求整体框架高效大气,而且要讲究细部雕琢。第二我讲讲这节课的几块细部雕琢。如何让自己的每个教学环节的预设都能放射出最大的教学价值,我根据每块文字的不同,有区别采用读、悟、写、说不同教学策略。
比如刚才课上所呈现的教学“花美”,我以读为基本手段。今天孩子在朗读想象时花美的句子时仿佛看见“一团团一簇簇,还描述了五彩缤纷的颜色”此时我顺势巧妙地插入了一段自己撰改的文字,让“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形象鲜活具体起来,今天课堂上,当出示了这段话,学生朗读特别投入,很快就进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世界里,再读时就有个质的提升。老师们也一定记得,后来的两个学生朗读真是好啊,把大家都带入美丽壮观的窗花世界,比第一个读这段话的同学读真的是入情入境的多。后面的音乐、图片也是为学生美读服务的。
又如“莞尔一笑正是这样”的教学。我读悟结合,点拨“莞尔一笑是种怎样的微笑”,用学生的感悟来点评学生的朗读“正是这样”。正是这样,你笑得多自然,正是这样,你笑得多热情,正是这样,你笑得多淡雅。正是这样,正是怎样?“简简单单的一个神态一句言语在课堂上不断回荡,丰满起来,立体起来,德国人养花的无私境界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
再如刚才课上的三次动笔,第一次是写脊梁。第二次是写批注,第三次是提升总结全文的那首诗。动笔时间是很足的,给孩子很大的空间,上出了语文味。看今天学生自己批注后感受多深,感谢这个班的语文老师给学生培养了如此高的语文素养。诗作练笔时,指名三个学生个个写得诗情画意,颇有深度,真是难得。
第三,我讲讲第二节的教学预设。我着重去研究作者最后说的一句很深奥的话:“做了一个梦,花的梦,思乡的梦!”。这句话要联系当时的留德背景去理解。同时要引导学生欣赏本文语言特色,揣摩文章表达特点,教学第一小节,推荐读物等。
各位专家,“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课堂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多多指导。在反反复复做课磨课中,我也和季老一样有颇耐人寻味的感悟那就是:“语文优质课──痛并快乐着!语文优质课──磨你千遍也不厌!”谢谢!
专家声音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我送一句话,我觉得这位老师是大气洒脱的整体设计,从整体设计上来看,这位老师的设计比较大气,大概反映在这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这位老师在设计时,始终围绕扎实的基本训练。现在“双基”不提了,就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提了,但是训练还是要强调,不要回避训练,你不训练,基本知识怎么获取啊?比如说,“脊梁”这个词,我今天才知道,这是个非常难读的词语,我都不敢读了,“脊梁”,应该读轻声,倒不是轻声地问题,而是把“脊”字改成第二声,“脊梁、脊梁”,啊,还是第三声啊?!所以不好读。学生难怪读不好。我的感觉是越关注越读不好,就像有的老师写字,有时越看越不像字。那这里老师不厌其烦,不但让你读了,还把这“脊”字记住。再比如说,把难句找出来读,他为什么找这个句子,我开始在想,为什么呢?两个声母都是r,“如入山阴道”,难啊!声母、韵母都是ru,一个是平声,一个是去声,难读啊!如果这里老师不精心钻研文本的话,他是找不出这样的语句的。再比如说,在朗读中也非常扎实,他提供的方法是看画面,先是脑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再拿课件来验证一下,是不是看到这样的画面,或者用文字的形象描写来使“花团锦簇”,还有“姹紫嫣红”形象具体化。所以朗读指导在他这堂课上是体现得很好的。
第二点,他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学生自由地展现他的思维、想象。反映在哪里呢?一个,“莞尔一笑”,你说怎么笑,他没有用词典上的解释,你说自然就自然,你说热情就热情,好的,你笑给我看,你读给我听。啪,一排读过去,好了,学生自然就知道了,最后一位学生,他果然一点不紧张,他读起来,果然是莞尔一笑,我的理解是微微一笑,不是放声大笑,对不对?老师没有拿具体词语来框词语。“正是这样”,怎样呢?学生说了,加上文章的题目,这样去找,还要写,难度很大的。后来,曹鸿飞老师对我说,我们高年级非常提倡这种学习方法。这是我们省编教材高年级一个阅读训练项目。效果很好的,学生不但能找到文章中最经典的话──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耐人寻味啊。而且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点评。我是记了很多,什么花美,心更美啊,什么一份快乐给两个人分享,变成两份快乐啊,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空间大。
第三点,精心的作业设计,这个作业设计是我两天来看到的比较出类拔萃的。量很大,难度不大,学生写得很快,但是他们所用的语言材料都是哪里来的?都是文本当中来的,写出了很美妙的诗歌,它的效果是很不错的。既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又是语言的积累运用。所以,我说今天这节课,相当大气。
给张老师提一个建议,今天两个写连在一起,动静上的安排也有一点可以再斟酌的地方。前面刚好比较长的时间,我估计大概有四、五分钟的时间,又要读,又要写批注,刚刚在这比较长的时间之后,你马上就填写。尽管这填写的时间并不长,但都是写,是不是可以想想怎么调剂一下。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对德国知道多少呢?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德国的风光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德国风光片,看完之后想说什么吗?
3、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德国留学生活了十年,并且四五十年后再次去了德国。他把他的见闻和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5课。
4、指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谁能带大家读一读生字?指名读生字词。
3、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对他生活过的德国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
板书:
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三、探究研读
1、默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用笔划出来。
2、第三自然段:
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⑴自由读:
划出特别吸引你的词。
⑵指名说:
这些词让你感受到什么?再读一读,读出美来。
⑶是呀,同学们从这些词句中感受到了之中奇丽的景色,看,(出示风光2),这就是德国的街头。
⑷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大家一定想美美的读一读吧,再读。
3、第二自然段:
⑴这样的美景让我们赞叹不已,为什么“走过任何一条街”都会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呢?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说明原因的句子。
⑵指名答,出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⑶德国人爱花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爱花到什么程度呢?
指名读,强调“都”,为什么这样读?
⑷为了正式自己的想法,作者曾经问过女房东──(师读)她──(指名读)她说“正是这样”时会怎么想呢?
(每一家都是这样做的。)
4、第三自然段:
⑴出示句子: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齐读。
⑵这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出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齐读。
⑶读到这儿,你想说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5、第四自然段:
⑴所以四五十年后,季羡林爷爷又去了那儿,当迎接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学生读)(出示)
⑵作者为什么说“美丽没有改变”?(美好的风俗习惯)
⑶这样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多么──多么──”
(学生读。)
(出示。)
⑷板书:
奇特的民族指板书讲解。
6、也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说:“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
(生接读。)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欣赏了德国气力的景色,感受了这个民族奇特的风俗习惯。课后,请同学们查找相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德国的风光和文化,我们再一起交流。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听同学们谈及自己家中养了很多鲜花,老师真想一一参观,但这是不可能的,别人家里的花我们怎么能随便看到呢?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德国,只需漫步于街头,你就可以随意欣赏到家家户户种植的鲜花,因为在那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先生一起去走进德国,感受那里与众不同的异国风情。好,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过渡:课文预习过了吧,下面咱们就来检查一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1、检查读词:
⑴出示第一组:
宇宙天性真切奇丽奇特脊梁①指生读,纠正“脊梁”的读音及写法。“脊”的上半部分是先两边后中间。
②齐读。
过渡:看来这组词语比较简单,没有问题,那咱们就增加点难度,来看第二组,自己先练习一下。
⑵出示第二组:
莞尔一笑应接不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①指生读。
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最有韵味的的语言,它集音形义一体。我们在读词的时候如果能够加上自己的理解,就一定会把词语读得有滋有味,听老师来读这两个词。谁再来读。齐读。
2、质疑导读:
看来词语大家已经掌握得很熟练了,不知大家对课文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老师想出几个小小的问题来考考大家: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个国家?那里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们本文的作者季老先生曾在德国留学十年,那么德国给他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示:
可以到文中的最后一自然段中寻找。
归纳: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并板书: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三、品读学文
1、朗读思考,体悟风情:
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那里景色的奇丽或是那个民族的奇特的?就请把这些句子画下来。然后把画出来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2、感受“景美”:
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说,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⑴词语联想,初识美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画面,而“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又是怎样的情景。
②指导朗读:
师:整条街的花就像海洋一样,无边无际,多美的景色啊!谁来读读?指生读。
⑵情境创设,奇丽再现:
导语: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在那个德国小镇的街头,去感受那里美丽的风光吧。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①师配乐朗读,生闭眼聆听。
②交流想象。
③出示课件,小结:
瞧,正如大家所描述的一样,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人们每天徜徉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该是多么惬意、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呀!来,就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吧。你来试试。
师随时纠正不到位之处。
齐读!
⑶诵读美景,佳句积累:
这么美的景色,你想不想把它永远地珍藏在记忆中呢?那有什么好办法呢?赶快背背吧。你来试试。一起来,好吗?
3、领悟“人美”:
过渡:刚刚我们一起去走进了德国的街头,领略了那里奇丽的风光,花海畅游,花香阵阵,怪不得季老先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生齐)多么奇丽的景色!那么,你又是从哪里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的?
⑴“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①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理解德国民族养花的奇特。
②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
师:如果你跟作者一样,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请读出这种吃惊、不理解。
全班自由朗读。
(读出吃惊、不理解。)
4、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⑴过渡:
师:的确,在德国,“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精辟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话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课件文字并板书: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⑵结合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①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回归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我为人人”,哪些地方表现的又是“人人为我”?课件相机出示答案。
③季老先生看到德国人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做法,会想些什么?你又想些什么?(指3~5生谈)这一句话让我们想了这么多,这种境界真是颇耐人寻味呀!
④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找生谈。
(提示:班级图书角、值日生清扫卫生。)
5、回归文本:
⑴正是因为德国民众具有这种“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所以他们才能做到(课件出示并齐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于是就有了这令人感动的“人人为我”的和谐景象(出示并齐读):人们“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小结:此情此景,都深深地打动了季老先生,难怪他会由衷地赞叹道──“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6、寻梦之旅:
过渡:
转眼间四十五年过去了,斗转星移,时事变迁,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他阔别已久的土地的时候,展现在他面前的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现在各位是季先生,我是一位记者,我想现场采访一下。
⑴“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探讨:
四五十年间可能发生了哪些变化,唯有“美丽”没有改变,那“美丽”究竟指什么?生谈。
(预设:花美,环境美,心灵美。)
原来,在美丽的花儿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您会说──(生接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⑵理解: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您还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
找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老师也有自己的见解。老师在课前曾读过季羡林的《再返哥根廷》一文,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德十年,那座异域小城,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而且,他还把自己离开德国时的心情也成了一首诗。(出示)由于当时社会形势很复杂,所以季先生在回国时不能从德国直接回国,而是途经瑞士,几经辗转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里的“旧邦”指的是哪里?(祖国)“客树回望”又是回望的哪里呢?(德国)是呀,这里既有对祖国的思念,又有对德国的依恋。
四、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紧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习惯,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习惯,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养过花吗,看来你们都是热爱生活,爱美之人。能不能说说你们养花的目的是什么?好,这节课让我们去感受另一种养花之道。
2、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齐读。
3、简介:
季羡林,语言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我们曾经学国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1、标段序,画出生字新词读准确。
2、想想可以分成几个自然段,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回忆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反馈交流
1、指名回答,总结:
课文共四个小节,分为三段:
第一段:(1)先写德国是个爱花的国度。
第二段:(2~3)接着回忆了我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的真切以及德国街头花团紧簇的情景。
第三段:(4)最后写故地重游的感受。
2、学习生字:
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紧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⑴指名找到相应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⑵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紧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应接不暇:暇,空闲。形容人或事太多,应付不过来。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琢磨。
⑶指名读词语。
四、再读课文
1、分组朗读课文,正音。
2、组与组之间循环评价。
3、师总评,奖励。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第一段:
⑴作者由美想到了?花,由花想到了?爱花的民族──德国。
⑵实际上这段想告诉我们:
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
⑶为什么不直接说,要这样绕来绕去呢?引人入胜,强调突出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
⑷用读表达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
2、第二段:
⑴德国人爱花的真切体现在哪里?
⑵花的脊背是指花的哪里?
⑶家家户户说明了什么?这已经成了当地的一种风俗。
⑷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对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风俗的赞美之情。
⑸读出这种感情。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了解了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风俗: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那么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会让人看到怎样的景象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词语复习: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紧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应接不暇:暇,空闲。形容人或事太多,应付不过来。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琢磨。
2、内容回顾:
德国人有怎样的养花习俗?
二、学习第三、四段
1、第三段:
⑴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你看到了什么?
⑵学生读相关的句子。
⑶这让你感受到了?
⑷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
⑸“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体现在哪里?
⑹齐读该段。
⑺试着背诵。
2、第四段:
⑴美丽没有改变,美丽是指什么?
⑵多么奇丽的景色是怎样的景色?这个民族奇特在哪里?
⑶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养花习俗的赞美之情。
⑷为什么这时作者会“思乡”,他会“思”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中包含着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2、这也是课题的由来。
3、你能举出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来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充满异域风情的文章,教学时首先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其学习的兴趣,然后在充分的朗读前提下让学生输理文章的脉络,谈自己读文后的体会,异域的风情与现实产生了碰撞,学生带着新奇兴致勃勃地朗读品位优美的语言,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不但学得有兴趣,而且很扎实。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问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自己心中最美的东西吧!
(指名自由交流。)
2、是呀,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有一位季羡林老爷爷他也深有同感,让我们一起随着他认识一个爱花的民族吧!
板书:
25花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字音读准,生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词:
读并释义。
结合图片,接力读课文。
3、这个民族指谁?你从哪里知道的?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自读自悟,升华情感
1、就让我们和季爷爷一起去感受一下德国对花的独特的爱!浏览课文,季爷爷一共几次去德国?
2、四五十年前,季爷爷第一次到德国就对德国人的爱花之情有了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读出来。
3、德国人是如何爱花真切的呢?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德国人爱花之情用你的语言记录下来,并画出相关的语句。
大家知道“脊梁”是什么吗?“花的脊梁”是什么?德国人种花自己只看花的脊梁,最美的朝向别人,你的体会是?指导感情朗读。
5、正是这样,德国人种花都是种给?
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题。
6、也确实不错,就让我们一起走上德国的大街,去欣赏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看课件)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看到以及看图的感受。
7、我们的课文是怎样描写这样独特的风景的?你从第三段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同桌齐读第三自然段,讨论。练习朗读。
“花团锦簇”是什么样?老师也了解到“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含义。
8、“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在这里指的是什么精神呢?
9、如果让大家用“因为……所以……”来说这句话应该怎么说?正是这样!正因为你的付出,我为人人,所以才会有人人为我的境界!
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能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的事例呢?
10、让我们再次体味德国人的爱花的特殊情怀,引读第三自然段,指导背诵。
四、研习写法,总结收获
1、再让大家回答一次:
你现在是如何理解德国人爱花的真切之情的?
用上“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来说一说。
2、是呀,第二自然段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引着大家去自己体会文章的情感,其实,这篇课文在表现迷人景色展现德国民族精神的方面用了许多好的写作手法,你发现了吗?浏览课文。
⑴好词,好句用得多。
(如“姹紫嫣红”、“耐人寻味”、排比句等,学生积累。)
⑵过渡句。
(“爱花的民族也很多,……”、“正是这样,也……”)
说说作用。
3、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方法。
4、是呀,这堂课我们收获良多,下节课就让我们随着季爷爷再次来到德国,一同去生成我们新的感受、获得新的收获好吗?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