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严,师之勤。幸得良师,亦是益友。教案教学的难度是相对的,是指学生经常误解,不容易理解的部分。教案更有利于将来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你对教案写作有什么心得?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初中音乐教案”,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初中音乐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首先,我简单说一说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江河水》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节欣赏课,是一首双管独奏曲,它从另一个侧面演绎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江河水》五十年代初经加工整理成为一首双管独奏曲,六十年代初由黄海怀移植为二胡独奏曲后流传更为广泛。无论作为双管独奏曲,还是作为二胡独奏曲,《江河水》都能展示其惊天地泣鬼神的独特魅力,乐曲开始,双管从最低音区起奏,旋律连续四次四度上扬,悲愤之情迸发,随后旋律即层层下落引出主题。乐曲第二部分音调平稳,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同音转调方法,由第一部分的激越的A羽转入暗淡的A徽同主音调使他和第一部分形成调性色彩的对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展现出激动、愤怒之情,音乐由哭诉、沉稳变成愤怒的声讨和激昂的反抗,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音阶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够自己独立演唱简单的音乐;这一阶段学生学习自制力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多引导多关注;初中阶段处于变声期阶段,在进行演唱之前一定要提示学生保护嗓音,并注意健康、卫生用嗓。在这一阶段学生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可以适度的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流行音乐进行组织授课,让学生能够乐于学习并忠于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乐曲《江河水》,感受歌曲中表达的悲愤情感。
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比较、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知道哭腔音乐和乐曲《江河水》的音乐特点。
知识与技能:能够了解双管;能够用语言表达出对音乐的感受。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分析各段落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感受,并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难点是试着学唱主题部分的旋律,根据音乐要素进行分段分析。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聆听法、对比法、分析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感受体验、分段聆听、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视频导入法,播放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乐曲,包括巴乌、钢琴、葫芦丝、双管,学生说一说能听出哪些乐器的声音并说出乐器得名称,之后向学生们展现双管,观察双管的外形特点。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出不同的乐器能够吹出不同的音色,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首用双管演奏的乐曲《江河水》。在学生的回答中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感受体验环节
感受体验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歌曲《江河水》,并提问同学们歌曲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通过初听,学生能够说出歌曲从低音区起奏,整首乐曲让人感受悲伤、凄凉、低沉。随后复听歌曲并继续提出问题:歌曲的曲式结构是怎样的?可以拿出之前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学生谈论分析后可以回答出,乐曲为三部曲式,包括引子、第一段、第二段、第二段。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音乐特点以及乐曲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分段聆听环节
分段聆听乐曲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对比聆听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学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聆听引子部分,学生聆听后分享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通过聆听学生可以发现节奏自由、情绪是凄凉地。紧接着聆听第一段并进行分析,第一段的速度是慢速、悲痛、倾诉的,感受乐曲所表达出主人公的茫然无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的乐谱旋律,并跟琴弹唱,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乐曲。教师引导学生聆听第二段,并让学生说出第二段跟第一段对比有什么样的不同,学生可以发现速度变换了,第二段为原速,情绪为若有所思地。
其次,学生对比聆听第三段与第一段,学生可以发现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速度与力度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乐曲展现出激动、愤怒之情,音乐有哭诉、沉思变成愤怒的声讨和激昂的反抗,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最后学生带着情绪完整的聆听歌曲。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并让音乐变得生动有趣。教师播放二胡版的《江河水》,学生对比欣赏,开拓视野,更深一步的感受《江河水》的音乐情绪,以及不同音色的乐曲特色。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搜集收集《江河水》有关的其他知识,下节课共同分享。
这样既可以重新为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
初中音乐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上册的课程内容,内容以建筑为教学题材,通过欣赏、制作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以及基本的美术素养。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依据新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A、知识目标:欣赏一些经典建筑的形式美;了解纸质手工制作的一些基本方法;了解美术中常用的一些艺术语言等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一定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评述能力,并通过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来进行学习与交流,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意识、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化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自信心,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团结协作。
D、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一定的爱国主义情操,懂得尊重先民的艺术成果与劳动成果,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逐步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依据新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A、教学重点:建筑艺术形式美。
B、教学难点:建筑与音乐的关系。
二、说学法:
我校是一个农村完中学校,学生一般的时间都会花在他所谓的主科身上,但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所以本节“造型·表现”课主要采用感受美——了解制作方法——实践制作——分享成功喜悦等环节,发展学生的评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让学生在玩中学。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情景下学习,自发地产生探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探究学习、启发式与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为有效地实现教学方法,我主要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之所以采用这几种教学方法的原因,是因为我想通过这几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学会参与学习的能力,实现“先学后教”的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经典建筑图片,配合适当的音乐,营造课堂气氛。
第(一)个环节——欣赏与评述:
请同学简单评述所收集到的建筑图片,主要是让学生在没有上课之前先去了解一些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有时一些知识不一定要全部集中在课堂上讲,而且我们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也不一定讲得很全面,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知识很有必要,此中可以培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提高。
通过老师的开门见山(歌德——凝固的音乐)可以揭开课题神秘的面纱,让学生了解本课学习的主要方向。
通过两个提问,“你们在建筑上看到了哪些节奏?”、“你们是如何欣赏建筑艺术的?”,层层引导进入课题的重难点,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形成一定的师生互动,以期提高课堂的气氛。
第(二)个环节——制作方法:
让学生了解利用纸质盒子或饮料罐通过重新设计制作出建筑物的方法。对这个环节的处理上,主要通过提问与讨论绵形式出现,不直接给出答案,因为这样的纸质手工制作,学生已有一些原有知识,现在提问只不过是让学生回忆或再现其制作的方法而已。
第(三、四)个环节——艺术语言、教师示范: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或通过小组讨论后解答问题,从中老师进行提示与总结。
·为了体现作品的艺术性,我们在制作地时候应考虑哪些艺术语言?可以举例说明吗?
·谁能从老师制作的这座房子,谈谈它采用了哪些艺术语言?
·有谁听到了音乐?
·有谁看出我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一系列问题的提出都是在引导学生将前面的知识得以回顾。通过一定的示范,可以使老师所要传达的信息表达得理明了一些。
第(五)个环节——学生尝试:
请同学将收集到的盒子,罐子进行一定的制作,让它变成一座建筑物。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得以消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第(六)个环节——作品评价:
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谈谈创作理念、成功之处或不足。
第(七)个环节——课堂延伸:
教师将作业粘贴在板上,加上树、花、草……,让它变成一个小区或学校。
同学们回家也可以把本组的作业进行一定规划、制作出一个小区或一个学校的效果作品。
第(八)个环节——课外延伸:
将各组的作品进行一次评比,并进行展览。
初中音乐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一只鸟仔》是湘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零点乐队》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器乐演奏课。《零点乐队》原意为“从零起点的乐队”,本课设计的主要意图在于挖掘已有的丰富的学生资源(用学生已会的乐器,如:古筝、竖笛、二胡、笛子等)进行简单的合奏,教材力图通过“试奏体验”、 “加花添彩”、“登场演练”等三环节,让学生了解器乐演奏的全过程,感受器乐演奏的快乐。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只具备竖笛演奏的最初基础,若让他们一节课掌握这首曲子,无疑是一种为难,所以教学的重点放在用手中已有任何乐器(包含自制打击乐)试奏体验。经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对打击乐没有接触,更不用说演奏、合奏,所以加打击乐伴奏(设计简单节奏型)、加花添彩是一大难点,组织的不好就容易乱套!经考虑最终目标的定位为
2、教学目标:
1、能够体验学习器乐及合奏的快乐。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能够学会演奏一种简单的乐器,并能参加器乐合奏,了解器乐演奏中“加花”的含义,设计简单固定的节奏型参与伴奏。
3、能在体验、模仿中学习,在演奏中探究、创编。
3、教学重难点:
用手中已有乐器试奏体验,加花添彩、设计简单固定节奏型参与伴奏。
二、说学情:
这节课是本人于开学初就对七年级学生学情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调查,有一部分学生在以往有过学习乐器的基础,如有的已学过古筝、竖笛、二胡、笛子等乐器。且有极少数学生在小学时就开始学习竖笛演奏,极个别学生是校竖笛乐团成员,有的学生除了会演奏竖笛以外还会其他乐器的演奏。应该说,无论是乐理知识还是器乐演奏的功底都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器乐合奏是“从零开始的乐队”,如果只是单纯的乐曲演奏与合奏,学生会感觉“没有技术含量”,也觉得“吃不饱”,所以我在本节课中设计“加花添彩”、“打击乐伴奏” “即兴伴奏音型创作”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用器乐合奏的方式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内涵。
三、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参与放在首位,让学生多听、多唱、多想、多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参与学习,采用的教法是对比听赏法(从单旋律——有乐器伴奏、加花添彩的对比)、启发谈话和引导发现、感受体验法、合作交流法等,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学习,在模仿中体验探究,在演奏中进行探究、创编。灵活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不仅优化课堂教学,也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由激趣导入——感受体验——实践表现——拓展延伸(小结)四个大的环节构成。
首先通过欣赏试听优质的视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入手,认识民族乐器——乐团——组建零点乐队,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自然过渡到感受体验曲目台湾民歌《一只鸟仔》,在这一环节,我突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意识,让学生选择自己能胜任的方式学习主旋律,没有花过多的时间来学习主旋律,我主要想把重点放在合奏上,实践表现时,先对比听赏《一只鸟仔》,听辨跟我们演奏的有什么不同?教师启发引导生交流“加花添彩”、“打击乐伴奏”、“分角色演奏”,再自然过渡到用打击乐进行伴奏这一环节,采用的是学生先自主探究的学习打击乐并发现问题,再逐步循循善诱的解决问题,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课堂,体验学习器乐及合奏的快乐。对合奏作品的学习采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要说在一节课学会演奏整首曲子并学会合奏是很难的,在这里我兼顾了学生个体差异,因为毕竟有一部分学生竖笛吹奏的基础薄弱,因此,并不要求所有学生一定要学会整条旋律,采用的是分组分角色演奏(降低难度)或者选择打击乐伴奏或自制声势伴奏或自己设计节奏型参与伴奏(要有创新意识)的方式参与,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样既可以做到既全体参与,又发展学生个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体验学习器乐及合奏的快乐。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奏后的登场演练是发展学生个性,给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演练中引导学生评价,让学生学会主动倾听、发现、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再到小结这节课的收获,自然结束本课教学。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力求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发展个性”,始终把学生摆在首要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与探究,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还存在很多的缺憾,目前我们学校的状况是这样的,音乐课已停了一个多月,在准备艺术节的节目,学生在以往只有竖笛的基础入门,有的甚至连门都没进,而我是第一节课,在抽签后刚进到教室,学生就得去吃早餐,我根本不来不及了解学生的一些具体情况,再加上后来又是分组,又是安排座位,本人的教学机智也不够,没利用好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去熟悉旋律,这就直接导致后来课堂上旋律声部明显薄弱,不够突出,另外,古筝的音有点偏低,古筝一般演奏D、G调作品,用来演奏C调,因略偏低,其实昨天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功夫调弦,甚至把弦都调断了,一个个音都拿校音器校了,和校音器是准的,但就是和钢琴差那么一点,没办法,这只说明我还得加强学习,在这方面研究少了。
初中音乐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喜欢我国彝族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彝族的音乐传统,培养学生热爱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2、通过学习彝族民歌《阿西里西》,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
3、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彝族山寨,在欢快、热情的彝族歌曲声中,充分展开想象,了解彝族风俗人情,初探彝族民歌的音乐元素。
2、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有兴趣地学唱歌曲,能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阿西里西》,并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设计表现形式。
2、在歌唱中注意音乐基本表现要素的作用,如力度、速度、音色等对歌曲表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通过各种手段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把《阿西里西》的风格特点恰当自然的表现出来。
二、难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掀起各环节的小高潮,以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红绸、彝族民族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课前播放《阿细跳月》的MTV,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走进音乐教室时就走进了彝族山寨。
1、组织学生进行肢体活动节奏型是即兴的,动作采用彝族舞蹈的素材三步一跺、三步一跳、吸跳、击掌等。
2、教师演唱一首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问题:你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联想?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了这种联想?
3、根据学生的回答作恰当的总结和评价。
4、对于“彝族”同学们了解多少?
5、教师利用课件梳理有关内容。
有秩序的进入教室并分组坐好准备上课。
课前几分钟的肢体活动即可以放松师生情绪,拉近师生关系,又可以为下一步的彝族舞蹈创编提供了素材,作好了铺垫。在这一环节中还注意渗透了同学间的合作关系。
教师的真情演唱引出彝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使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分析感受,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内容,为教学创设了意境,学生视听结合走进彝族山寨了解民俗风情。课件的背景音乐是童声合唱《阿西里西》,已经在不自觉中进入到新课教学中。
二、学唱歌曲
1、导语:今天我们就到彝族山寨和那里的同龄人交个朋友。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性格。
2、播放课件《阿西里西》。
3、从歌曲中你了解了彝族少年的性格怎样?阐明理由(着眼于速度、力度、情绪、音色等音乐要素去分析。)哪句旋律最具彝族民族特色?
4、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设置悬念,只是组织学生讨论、猜想,并不告诉他们答案,待到唱会歌曲后从中体会出来。学生提出歌曲中的疑问时,教师要范唱该乐句,加深学生对旋律的认识。)
5、教师范唱歌曲,帮助学生自学。
6、有困难吗?师生帮助解决。(教师在此处是一个服务者,必要时可以弹琴、播放录音等。)
7、通过演唱体会“阿西里西”、“丘都拉迪嗡啊”是什么意思了吗?
“阿西里西”是我们的好朋友。“丘都拉迪嗡啊”是表示欢乐情绪的衬词,无实意。
8、指导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演唱歌曲,说说带来的不同感受。
9、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来源与生活、经过一代一代口头传唱、加工改编才流传下来,我们同学们也肩负着着一重担,现在我们就来小试身手吧。
10、小结本环节。
1、认真聆听歌曲《阿西里西》。
2、讨论交流老师的提问。(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等。速度稍快、力度变化丰富、情绪热烈欢快、音色清脆明亮等。)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如:“阿西里西”、“丘都拉迪嗡啊”……)
4、听范唱找出歌曲中哪句旋律印象最深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哼唱出来。
5、提出不会唱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
6、组织学生展示学唱成果。
7、在练习的过程中尝试力度、速度、音色的变化给歌曲表现带来的不同效果,寻找小组喜欢的方式演唱歌曲并展示。
8、小组讨论:联系生活创编情绪适合的歌词并展示。
9、小组互评。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音乐的角度去分析歌曲为唱好歌曲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环节采用自主学唱歌曲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学习新策略。学生可以确定目的、选择活动的方法、自我管理调控。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分析,关注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作品起到的重要作用。
创编歌词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体现,引导他们善于观察、热爱生活,使一些优美的旋律赋予新生命。
三、火把节的盛况
1、导语: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就是火把节,在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点上火把,穿上节日的盛装,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白天,男子们参加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爬杆等活动;女子们主要是唱歌、跳舞、有的向比赛的优胜者敬酒。同学们,我们就去参加一次火把节吧!
2、巡回指导学生。
3、彝族舞蹈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许多人一起表演。让我们随着欢快、热烈的音乐,一起跳起来。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4、小结本环节。
拓宽视野,感受舞蹈与音乐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合作意识。
师生共同舞蹈构成一幅热情奔放的画面,体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结束语:
音乐是人们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祖国的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彝族外还有苗族、侗族、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接触过他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如: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傣族孔雀舞、壮族的《刘三姐》等都是经典之作。下节课老师会陪同学们一起走进祖国的西南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让我们下次再见!谢谢大家!
初中音乐教案 篇5
一、初识名人
课前大家广泛搜集了贝多芬的资料,请展示一下好吗?
我给大家准备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完后,告诉我你的感受,《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8。
二、听《命运交响曲》片段,交流感受。
生1:感觉很震撼,很有气势,仿佛是激烈的敲门声。
生2:。
这部宏伟的充满哲理和英雄史诗般的巨作,贝多芬创作了6年时间。此时的他已在无声的世界里孤独地挣扎了二十余年。是什么力量使他超越了自身的痛苦,成为伟大的音乐巨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名人。
三、走近名人
1、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谁先来读一下生字?齐读。
2、课文从客人来访谈起,请你概括其中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与贝多芬会面——贝多芬回忆最后一次指挥的情形)
四、解读名人
1、作家何为写人物传记非常善于塑造生动的人物,你觉得文章写的最精彩地方在哪里?(肖像、语言)
我们先来剖析肖像描写部分,谁来读?
3、请你按照“从中,我读出了一个的贝多芬,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8》。”这一句式,说说你的理解。师举例。
学生读外貌描写部分,交流。
①外貌:(双肩、眼睛、嘴)—坚忍无比
②比较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片断,比较写法的异同。
(相同:观察角度相同,着眼点相同
不同:课文抓住典型特征,语言简练,着力表现贝多芬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选文描写全面细致,突出了贝多芬相貌平庸甚至丑陋,与下文写贝多芬不朽的贡献、伟大的人格相对比。)两段描写各有千秋,都服务于作者的写作目的,都能以形传神,课文尤其如此。
③写法:以形传神
仿写练习:抓住某位同学的一个面部特点写一、二句话、交流。
4、内心(语言)
古语说:言为心声,透过贝多芬的语言,我们走进他的心灵。揣摩贝多芬的语言,说说你的理解。
a一株树:苦闷、绝望热爱自然
b火山:坚强与厄运抗争、献身音乐
c心里的音乐:用生命创作
d“永恒”:超越自我音乐相伴(用苦痛换来欢乐)
5、概括贝多芬给你的总体印象:独立坚强,严肃善良、热爱自然、酷爱音乐、不屈服于厄运。
1、作者为什么称贝多芬为“音乐巨人”?信念、巨人、贝多芬
初中音乐教案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走进京剧大世界》。它是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第十五册的内容,适用于八年级的学生。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谈谈这堂课中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意图。
一:说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唱(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仅靠老师的语言介绍,或听唱段欣赏,对学生认识其综合性表演艺术特征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采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能拓展学生的认识视野。
2、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京剧了解不多,他们对拖着长腔的京剧不是很喜欢,但他们具有求知欲望强、表现欲望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的特点。能熟练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且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学环境分析: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便于使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这是满足学生情感与认知需求的最有效、最实用的途径。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以典型范例欣赏激发学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
2、认知目标: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了解京剧的行当、脸谱、表演特点及京剧的伴奏乐器。
3、能力目标:
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京剧音乐,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京剧艺术的四大行当、四大功夫等相关知识,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难点: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积极参与欣赏、模仿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四、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课的重点、难点,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景教学法、谈话法、体验教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营造浓郁的京剧气氛
为了营造浓郁的京剧气氛,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课前,多媒体播放京剧《苏三起解》视频片断,学生随京剧音乐进教室,营造课堂浓郁的京剧氛围。
(二)、课中——创设情景,加深感受。
第一环、谈话法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课开始,我问学生“你知道刚才播放的是我国戏曲中的哪个剧种吗?”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课题“走进京剧大世界”。
第二环、自主合作,了解京剧常识。
课前我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给他们提供了三个主题学习网站:“中国脸谱网”、“走进京剧”网 、“时代国粹”网,让学生课外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京剧常识,然后整理所查到的资料,分别做成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发到我的邮箱,我挑选其中几个较好的,由学生在课上给大家展示、分享,这时的学生俨然成了老师,教与学角色的变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热烈、高涨的课堂气氛中,通过自主合作,大家了解了京剧的四大行当,四大功夫,脸谱特点,伴奏乐器等京剧基本常识。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之情也由然而生,初步达成了课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信息技术网络象本大百科全书,大大拓展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演示文稿展示方便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第三环、创设情景,加深感性体验。
老师使用多媒体出示唱、念、做、打四大功夫的视频片断,为学生创设看得见、摸得着,京剧就在自己身边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跟着媒体示范念一念有音调的京剧韵白、看一看精彩的武打动作、做一做京剧的表演程式,这是学生感受和体验京剧的良好途径与方法,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多媒体视频的演示解决了一般音乐老师无法达到的京剧表演专业水准的难点,体验教学法能便于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积极参与模仿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更好地感受体验京剧的表演特点。
第四环、综合欣赏,提升能力
在前面各环节的基础上通过视频欣赏京剧《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试图利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在直观性、趣味性、富有感染力的情景下,通过观其形,辩其色、听其声、会其意来学习欣赏。信息技术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展现了京剧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戏台的味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视听结合,声像一体,提供的外部刺激多样化,能使学生获取更为清晰的音乐形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课后延伸
为了拓展京剧文化视野,提议学生在班里办个京剧艺术墙报。可提示学生在网络上搜寻有关京剧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京剧故事,艺术家的轶闻,可用文字、图片、唱谱等各种形式。
六、说教学反馈
1、教学氛围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上有师生热烈的讨论声,也有学生激情昂扬的发言声和学生发自内心的由衷感叹“京剧,你真ok!”。这一切说明,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在这节课上起了桥梁的作用。
2、活动形式丰富,学生实践成效显著。听一听、念一念、看一看、做一做,学生的实践活动串连了本堂课。
3、交流方式多样化,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机交流,生机交流,使课堂生机勃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必将带领学生成为网络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中,信息技术运用的创新点是:凭借信息技术手段,营造京剧气氛,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您的指导。
初中音乐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1、 内容分析:交响诗《嘎达梅林》时人音版第15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的内容,他描写并歌颂了蒙古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率领牧民起义,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奋战的悲壮事迹。音乐素材来自同名民歌,作品曲式为奏鸣曲式,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作品体材为交响诗,开始一首叙事性及戏剧性的大型单乐章管弦乐曲,使用了交响形式的手法,以著名的蒙古民族历史故事为题材,故事情节形象的呈现于乐曲中,全曲用时约17分钟。
2、 教材中的的地位:在本单元中,安排的三首都是标题音乐的作品,前两首都是交响音画,比较平面、简单,而《嘎达梅林》是唯一的一首交响诗,而且从作品的深度来说更加深刻,容量也更大。鉴于此,应该吧这一内容安排为欣赏课的第二课时。从各民族音乐体系来说,教材13册的二单元安排了新疆的民族音乐,15册二单元安排了藏族民间民族音乐,而蒙古族音乐在初中教材中出现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作为一首以蒙古民歌为素材的音乐作品,它也应当承担起帮学生了解蒙古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延长民歌和欣赏民歌,让学生从“情”的角度,了解和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热爱民族英雄、热爱民族音乐。
2、认知目标:通过对《嘎达梅林》主题的学习和演唱,让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够掌握简谱。
3、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四分附点音和二分切分音。
三、分析学情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对音乐的了解和感知能力比较弱,所以以想象的方法通过老师描述来提高学生对音乐情绪的理解能力。因学生中大多数对简谱的认识能力不够,所以教师加大力度在简谱学唱上,并不断的鼓励和表扬学生。
四、说教法
1、赏析法:通过主题演奏,让学生辨别音乐中速度对音乐情绪的影响,能够让学生通过听,更加完整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涵。
2、视唱法:通过看谱演唱,提高对学生对简谱的认识,能够轻易的分辨不同的节奏型。
五、分析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清点人数,复习旧课《我的祖家时歌乡》;分男、女生组分别演唱。
2、准备部分:讲析《嘎达梅林》的曲作者以及嘎达梅林与封建王爷、军阀做斗争的英雄故事,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乐曲情绪。
3,新授内容:通过钢琴来演奏整首交响诗各个乐部主题,让学生通过主题旋律结合故事内容展开想象。其次对《嘎达梅林》的主题进行学唱。
4、结束部分: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个人才艺展示,总结整节课的重点。宣布下课。
初中音乐教案 篇8
一、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非洲的灵感》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四册第二单元内容,本单元是整个学期教学内容的难点部分,它对于学生理解多元音乐文化、拓宽音乐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非洲民歌《咿育勒啦》体现了黑人歌唱的特点,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的呼应歌形式。其旋律比较简单,多重复,节奏极具特色并富于变化,它对学生感受体验非洲音乐特点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及个性发展,强调课程目标由原来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方法、知识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本课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学目标按三个维度设计为:
1.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2.聆听非洲鼓乐、模仿非洲音乐节奏、学唱非洲民歌、为歌曲创编伴奏伴舞,感受体验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3.能够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民间音乐中辨别其中有非洲风格特点的音乐(知识技能目标)。
在此设计中,三个纬度目标并非完全孤立,而是融合在一起的,尤其是知识技能呈一条暗线分布,强调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因素,以培养学生对陌生音乐文化宽容的态度,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通过表演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将学习过程变为融合学生个人感受、见解、体验,自我操作的过程。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放在丰富生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等因素紧密结合,通过体验探究合作、综合等方式和过程来完成。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非洲音乐特点正确演唱非洲歌曲《咿育勒啦》
四、活动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了“听一听”、“敲一敲”、“唱一唱”等活动形式。
五、教具学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备用,自制鼓及其他打击乐器、非洲人面具、旧报纸等。
说学生:
初二学生处在发展音乐技巧、掌握音乐知识和树立音乐态度的关键时期,他们拥有从事唱歌和表演所需要的协调性和力量。并对非洲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某些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非洲是当今世界上最少被人了解、遭人误解最深的地区,导致学生对非洲音乐文化接触较少,与学生热衷的流行音乐相比不容易接受,因此课前我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对非洲地理文化,传统习俗、乐器等相关知识有了粗略的了解,这有助于学生去理解非洲人表演时所表达出的强劲刚健、充满活力、生命的力量、坚强等。这些都是非洲人生活观的核心价值。然后本课就从聆听非洲音乐、探索非洲音乐文化背景的角度入手,通过学生交流与探讨,了解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非洲黑人独特的生活习性和劳动方式,感受非洲大陆所拥有独特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非洲音乐。
学法:
用心聆听在感受、模仿、对比、探索中学习音乐。在演奏演唱合作创编等实践活动中表现音乐。
教法: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各种要素,对各种表现手段做出整体性反映,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模仿、交流合作表演等方式,充分感受体验非洲音乐特点及情感内涵,审美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
教学过程:本课教学以“感受非洲音乐特点”为重点,遵循听觉艺术感知规律,根据音乐的实践性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由“听一听”“敲一敲”“唱一唱”“合作创编“再现新知”五个主要环节组成。
首先,课前我用课件展示一组反映非洲自然风景,人文艺术内容的Flash画面,伴随非洲音乐,为营造非洲文化氛围,我选用代表非洲的黑色作为课件的底色,非洲是抽象艺术的发源地,我选用抽象的非洲地图,作为课件的背景,这样从视觉、听觉等多方位唤醒学生的兴趣,新鲜感和探索欲望为整堂课的教学起一个情感的铺垫作用。
一、听一听:
上课铃响,老师通过激情问候,亲切导入,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在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聆听一段非洲民间音乐片段,老师提示学生“听一听音乐中都有哪些声音?
这些声音让我们想象到怎样的情景?”这一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美。
知识探索:认真的观察第二单元所有插图中反映的内容,并体会你所搜集的资料,从自然环境文化生活、社会风俗等方面交流一下你对非洲的了解。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分析能力。并通过交流共享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体验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非洲文化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非洲音乐。
二、敲一敲:
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出鼓在非洲人民生活的重要地位,并观赏精美绝伦的非洲鼓,聆听加纳鼓乐,感受非洲鼓复杂多变多声部的节奏特点,然后分组合作进行多声部节奏模仿练习。我采用先分组练习,然后各组按老师的指挥逐步加入的方式达到多声部的音响效果。
这一活动设计体现了音乐的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演奏活动中体验非洲音乐的多声部特点及丰富多变的节奏。
三、唱一唱
1、老师演奏一段歌曲《咿育嘞啦》的主要节奏,让同学所感受并分析其变化特点,然后导入歌曲学唱,使学生对歌曲的节奏产生深刻印象。
2、通过聆听老师的范唱,作品介绍,感知歌曲的思想内涵,音乐特点,产生强烈的学唱愿望。
3、学唱歌曲: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难点部分
a、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通过有表情朗读歌词引导学生区别歌唱与说话时的声音不同,轻松找到歌唱时的声音位置,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歌唱。这一环节改变了传统的专业性的发声练习,把纯技能性的训练变为审美活动的过程。
b、教唱齐唱部分:齐唱部分是整个歌曲的难点,我采用聆听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找出它们旋律的不同之处。再通过唱谱加深印象,然后填词。
c、完整演唱:在学生熟练掌握齐唱部分后,可通过老师领唱学生齐唱,再学生领唱老师齐唱的方法,完整演唱歌曲。
d、从歌曲的感情需要引导学生演唱时体现力度的变化层次。整个歌曲的学唱过程以学生的听觉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把识唱歌谱作为学常歌曲的手段,强调歌曲的情感内涵。
四、合作创编
1、从表现歌曲的情感出发,引导学生模仿非洲人边歌边舞边敲鼓的形式,用欢快的伴奏奔放的舞蹈动作热情的歌声分组合作设计表演,时间为3-5分钟。
2、才艺展示:在音乐伴奏下鼓乐队歌舞队按自己的设计形式合作表演,展示自己对非洲音乐的理解和体验。这一活动设计体现了探究合作综合的方式与过程,及新课程创造性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作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五、再现新知:
1、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欣赏和演唱活动对非洲音乐特点有哪些认识?
2、聆听两首音乐,听辨哪一首是非洲音乐。
这一环节设计是通过语言表述、对比辨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非洲音乐的了解,使学生体验本课学习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