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您读完作品,似乎人生观都会有所改变,我们可以撰写出读后感,并将自己的心得感悟分享出去。这个读后感要记录哪些方面呢?我们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1
事实上,你发出的每一条动态都是信息/数据,汇聚组合成为当代特色的意识形态。这个时候,你如果还是热衷于拣选、修饰并展现与自己实际生活不符的精致,就无异于让那残酷而势利的叙事又加重几分,而那种叙事也终将化为附加在你头上的焦虑感。
早在一百多年前,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不喜“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说法,并在《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中表达了不屑,他认为对人应该充满希望,要明确环境影响和个人道德义务之间的界限。并且在更早些,借《地下室手记》(1864)中人物之口说,如果为这幢大厦添砖加瓦的话,那就让自己的双手烂掉。而反观今天的我们,早已把这幢大厦堆砌得高耸入云。
我们是人,不是现代这片海不断拍上岸的沙子。我们生活在当代,但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我们不要惧怕展露不堪、穷困、失落、丑陋和艰辛,在糖水照之外发点真实的东西,好吗?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2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1000字!
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高贵,你看她之前的法庭陈词,口口声声为了米嘉,不惜把自己当年的糗事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也要维护米嘉,可是当法庭控诉达到关键时刻她还是拿出那封信,毁了无辜的米嘉。
格露莘卡卑微,甚至被认为卑鄙,她游走于两父子之间,她是情场老手和玩弄伎俩的专家,跟真正卑鄙的拉基津是表兄妹而且走得很近,可是在所有人选择倾向米嘉是杀父凶手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坚持相信米嘉的无辜,在法庭上,在米嘉被那封要毁掉他的信出现时格露莘卡发出悲惨绝望的一声哀叹,真正情人才能发出的一声哀叹。
人世间的善恶很容易被花俏的外表迷惑眼睛,人世间的真相也很容易用花俏的外表迷惑人们的眼睛。
所有的罪证都指向米嘉,令他不得翻身,他也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回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
伊万在法庭上承认他有罪,哪怕曾经只有犯罪的动机和诱发别人犯罪的无心之举,他依然承认自己的罪行。
斯乜尔加科夫杀了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并畏罪自杀,没人相信他杀了人。
这桩案件在判罪之前就在人们心里被定了罪,卡嘉高贵,人们必然相信她的言行高贵,她的所言所行虽然微有瑕疵但不失为公正公平之举,米嘉癫狂,在事发当夜双手沾满鲜血,他就必然成为杀父凶手,不需要审问,不需要考虑那些可以的细节即可判罪。
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头上挨了重重一杵子并且破了个洞,血从他头上涌出来直流到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手上,身上,衣衫上,手帕上,他试图把手帕扯出来堵住那个洞可惜没能成功,血还是如注般流到手帕上,沾满整张手帕,沾满米嘉的双手。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以为自己的生命就这样结束,这个倔强的老头一生秉持一个信念,就是对他的主人,米嘉的父亲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保持愚忠,这个信念不知从何而来,仿佛天生,也从未消逝,哪怕他知道他的主人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是个毫不值得为之忠诚的人,近乎守财奴,色棍,劫掠者,费尧多尔·巴普洛维奇毫不手软地从亲生儿子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手上以欺诈手段夺走他母亲本该遗传给他的大量财产,然后让儿子跟奴仆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呆到一块,不管不顾直到米嘉长大成人。
即使这样,格里果立·瓦西里耶维奇一生秉持忠诚信念也从未动摇。
心理学家认为,人犯罪很大程度上源于愤怒。作家认为,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那么我们可以斗胆约略认为,人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自己的无能,没有能力让自己过上正常美好的生活。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3
疯狂接连着疯狂,理智掩盖着理智,真是了不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这本书读了很久,因为人名实在太难了,也是因为故事真的太容易引人联想和思考。读到后来有些细节都忘记了,还要再重新翻前文去找,但是一点都不后悔自己阅读的拖沓,在延长的阅读过程当中,阅读时激动兴奋的观感也延长了,以便有更长的时间来好好体会这个长篇。
首先是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在三个兄弟有其各自的特色。
米嘉,正如阿辽沙所说“他也许是狂暴的,克制不住欲望的冲动,但他也是珍惜名誉、有自尊心和慷慨大度的,甚至愿意做出牺牲,如果要求他这样做的话。”他有着“货真价实的高尚”,也有着“货真价实的卑鄙”。
伊万,完全是米嘉的对立面,他不信上帝甚至不信道德,他与阿辽沙的辩白和在开庭前他与魔鬼的斗争真是精彩万分,令人印象深刻。“是一位现代青年,有着十分耀眼的学历和相当出众的智慧,然而已经没有任何信仰,对生活中的很多甚至太多的东西一概排斥,彻底否定,与他的父亲如出一辙”。斯乜尔加科夫曾经这样评论他“要说三个儿子中哪一个性格比较像费奥多尔·巴甫洛维奇,那就得数他——伊万·费奥多罗维奇!”
阿辽沙,“这还是个少年,他虔诚、温顺”,拥有着一切美好的品质,在最后与孩子们分别时的一大段独白,让人感觉这是佐西马长老精神在现世的延伸,用最纯净的爱去感化覆盖一切。
伊万和米嘉像风与火,激烈地缠绕与燃烧,而阿辽沙像雪,无声息压制了所有
荣如德说这三兄弟分别象征人的肉体、理性和精神,但其实在看了译后记,稍微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历程和性格特点之后,个人觉得他是在用三个兄弟写自己,写自己的精力,投射家庭环境对于他的影响,写自己在宗教、理性间的矛盾,在卡拉马佐夫性格中能同时看到“最高处”和“最深处”也体现着他本人内心思想的碰撞。
整个故事引人入胜,这样厚的长篇但没有多余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不断推动情节,将故事推向高潮,将高尚与卑劣、美与丑赤裸裸展现出来。但是也很希望能看到后面的故事,总觉得还没来得及好好结尾就戛然而止,虽然可以当做开放结局,任由自己思考想象但也有点可惜。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4
心浮气躁,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觉得对不起作者,不过一直都觉得俄罗斯大家的作品不好读,第一:名字长,而且各种昵称;第二:作品长;第三:要动脑子
以前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他去西藏的时候看到那里的人们很虔诚心灵很平静很是羡慕,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如果他们的信仰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是从小直接被灌输的你还会很羡慕吗?跟这个信仰是好是坏无关,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去信,那就很像伊万和阿辽沙有一次聊的:一个信仰是告诉你每个人平等,你有自由去安排你的人生,但是每个人资质不一样能力不一样,自然会参差不齐,那为何不让一群精英来掌握世界,让其他人就弱智的享受,不要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世界,这样不是大部分人更幸福吗?后面的这个是不是就是西藏那边形成的那种氛围?老佐西马是不是就是他们的信仰?当老佐西马离开之后,神迹没有出现,那些信仰他的人坍塌,转而怀疑自己。那同意,阿辽沙也是追随的佐西马啊,为什么他能一直下去?
卡拉马佐夫老爷子和三兄弟,老爷子的信仰是自己至上,管他儿子妻子道德,我的享乐第一,你说他不快乐吗?伊万,无信仰的吧,我觉得伊万是我们大家。米嘉,太复杂了,欲望提出,身上揉杂了极好与极坏,冲突感。阿辽沙,是所有美好的化身吧,《太阳照常升起》里,疯妈站在树上喊:阿辽沙,不要怕,火车在上面停下来了,天一亮他就笑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阿辽沙,因为高尔基也有~
里面的女性,到是蠢的蠢,容易歇斯底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是欲望本身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5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2000字!
书是看完了,是我读过的陀的书里面最厚的一本书。但是我不知道说什么。如鲠在喉,词穷,信息量过大导致无法吸收。这本书不仅仅是小说,除了陀书中代表性的人性的挣扎,它还充满着话剧的张力与紧凑感,哲学书的思辨。
这本书对话似乎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撑起了整本书的框架。我看的版本,扉页清清楚楚地把故事梗概剧透了我一脸,让我一开始就锁定了凶手。本以为这会影响我阅读的乐趣,但是后面我才发现,知道那点情节根本算不上影响。这本书阅读的乐趣与谜题不是凶手是谁,不是和读者玩猜杀人者是谁的游戏,而是直接把最震撼的心理冲突、最无助的人性挣扎倾洪而下,震撼给你看,错综复杂给你看。
上卷读罢,居然命案还是没有发生。一时之间我也不知道自己看了个啥,但是头很疼,下卷看完更懵了,细节与震撼点太多反而导致词穷。
先从三兄弟讲起吧;
德米特里,本性善良但容易冲动,诚实又充满情欲,越到后面,德米特里越让我感受到他性格中高贵的一面;他虽然外表粗犷,但也有自己的人格信念;他不齿于做那些下流卑鄙事情,在抓捕时也因为自己的人格受辱大发雷霆。
伊万,理性的代表,大家很怕他,他的心中有自己的疑惑,我甚至觉得他回来就是为了观察卡拉马佐夫式的生命能否给予自己问题的答案。佐西马长老曾对他说,他在骗自己,他不相信自己写的理论。他悲哀于自己的理论,但又不知如何证否,这种矛盾和冲突贯穿整本书;理性与宗教的冲突,人能否从自己的身上找到存在的价值。阿辽沙说过,伊万追求的不是钱财、不是安逸、他追求的可能是苦难。他的理论让罪恶有机可乘,他清楚明白地看到了这一点,他站在法庭拿出三千卢布时,是伊万的高光时刻,因为他选择与自己的理论相违背,选择不去继续欺骗自己。这次的经历虽然没有改变德米特里入狱的结局,但对伊万来讲是必要的,是他揉破自尊与自己讲和的第一步,希望这是他人生的分水岭。
阿辽沙,神性的代表,他的性格中坦荡与待人平等这一点让人人都喜欢他,他向往光明,可是他的内心是否坚定需要打个问号。他惹人喜爱这个特性让他难以亲自看到伊万、斯乜尔加科夫那些阴冷的性格所承受的冷漠与痛苦。在我看来,他有得天独厚的看到这个世界的美丽的一面,但另外一条路必须要体验,才能真正地爱这个世界,他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斯乜尔加科夫,令我费解的角色。书中的着墨不多,但是像是一个利用伊万,但二者的差距会让人认为是他反被利用的角色。斯乜尔加科夫做了伊万恶的一面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的确是合谋,但是斯乜尔加科夫本人认为是伊万指示,他不过是“跑腿的”。在我看来,二者最后一次见面时,他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并且自己和伊万都不是那么相信“没有永恒的上帝,也没有道德”。斯乜尔加科夫为什么自杀?我的理解是,他本身认为自己不过是执行者,所以不管有没有“主”,他都不会害怕。但如果刚才的理论不成立,没有“无所不可”,那他不是“跑腿的”,他就是真凶,终身难逃凶手的罪名与“明察秋毫的主”的审判。明天如果自己被怀疑,哪怕是怀疑,后面的一切也不再那么顺利。如果自杀,明天法庭上伊万没有证人,也就无话可说,自己死掉的价值远远大于继续活下去的价值。斯乜尔加科夫的自杀让伊万后续法庭上的坦白更显困难,斯乜尔加科夫是否乐于见此?在伊万眼中一辈子都是苍蝇的他,终于让伊万跌了一个大跟头。在一个尊敬和在乎的人的心中,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书中还有很多思辨的成分在里面,举例来看。
佐西马长老提到的,不要欺骗你自己,这一点好难。人先要清楚地认识自己,才会察觉自己是否是在欺骗自己。欺骗自己但又无力改变是否会比未察觉到自己在欺骗自己更痛苦?对于怀疑的观点证否的代价是否又是我们可以承担的?聪明如伊万也会因此疯癫,不加思索地深爱并相信着是否就是最好的选择?伊万最后是否被拯救,希望他的经历可以给出陀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书中借霍赫拉科娃夫人提到的爱的热忱的原因是渴望赞许和以爱还爱,这一点也令人深思。我们的善良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在行善的时候是否在渴望什么?当这种善良不被人理解,我们是否还可以继续爱着世人。如果可以,这份爱的源头是什么?佐西马长老说到的,越是对具体的人憎恶,越是对全人类爱得炽热。那份炽热的来源是否是同情?越是憎恶这个世界,越是对人类充满同情。可是这份感情的源头是对这个世界的憎恶。所以人性要足够强大,足以看到这个世界破落不堪的一面但仍心生光明。要与世界和解,才能坦荡地爱一切。人性强大的一种可能是经历苦难,所以才会有苦难救赎的主题吧。
非常精彩的书,细节值得推敲,情节巧妙精细,人物刻画栩栩如生。陀后期作品愈发对人物刻画信手拈来,人物真正的想法没有埋在文字里,而是进一步埋在了行为里面,可能会与文字内容相反。并且一段对话中复杂人物会有多重行为表现,这一切都给人一种真实感与冲击感。《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在这一点伤体现得尤为明显,人性中行为与性格的有趣之处这一点就值得再刷一遍。此书成功替换《白痴》,成为我心中目前看过的陀书中的最高位。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6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读起来并不轻松的书,一是人物关系复杂;二是它属于翻译来的文学作品;还有是体量较大,分为上下部两册,其实只是作者为卡拉马佐夫立传小说第一部,第二部未能完成。
鲁迅先生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
我在译后记中看到了译者根据史料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的描述,也在老卡拉马佐夫身上看到了他父亲的影子;在卡拉马佐夫家长子米嘉的身上也看到了作者的些许痕迹,真实生活中永远藏着更多精彩的细节。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来源于真实生活,也从艺术的角度把真实剖开来给我们看:比如人物内心,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是魔鬼与上帝斗争的战场:真正的洁白之下藏着罪恶;而罪恶深处又裹挟着真正洁白。
书中卓越的心理描写使人性最隐秘的一面跃然纸上,尤其是对分裂人格心理细节的记录;米嘉、卡捷琳娜和格露莘卡;还有在一个身体里与魔鬼对话的伊万,作者笔下的两个自我之间从言语到情绪,再到信仰的猛烈碰撞,将人物的病态推向了高潮。
宗教和革命的种子扎根在当时的俄罗斯土地上。修道院文化让我们得以窥探当时的宗教文化;虔诚的信徒中间也有像伊万这样的无神论者。作者通过卡拉马佐夫家族这张网络将触角伸到了俄国社会各个角落;不言体制与阶级,却也让读者看到了俄国受苦人的眼泪;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7
陀思妥耶夫斯基实在是个鬼才,一部书上下两部一千六百余页,俄罗斯的精神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一个案子中飘荡,他飘着,我抓不住。
米佳和阿廖沙是传统俄罗斯人,几乎是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的显象了,上帝是什么呢?是良心。但是,如果承认上帝不存在,如果承认现代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已经给予了人类不受惩罚的全部自由,如果认为专制,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宗教大法官,传话筒代替了发声器官,人就自由了吗?写出《宗教大法官》的伊凡,处在传统与现实,或是说,理论与幽微脆弱又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的心灵之间的夹缝中的,骄傲的伊凡,真的自由了吗?
伊凡是社会转型期的俄罗斯青年,良知和智慧在他脑中碰撞却使他痛苦,当人类生活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获得人世间的幸福和快乐,当人凭着自己的意志和科学成为泰坦,成为人神,当旧有的道德秩序崩塌,会有新的秩序立即建立起来吗?人会骄傲而安详的迎接死神吗?会将爱定义为满足生命的瞬间而不求回报的爱他的同类吗?
不知道,不知道,人不是泰坦,即使上青天揽日月,即使下九洋捉鱼鳖,人的工具如何变,灵魂的拷问没有变,痛苦或安详的来源没有变,心还是那颗心呀,卑如蚁而美如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无限的爱心刻画出被上帝抛弃的人,在上帝创造的人被上帝抛弃这种绝对凄惨的自相矛盾中,他发现了人本身的尊贵。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村上春树说的,我不知道他指的尊贵是什么?我读到的是无处不在,不可被抛弃也不会行使抛弃之名实的良心。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8
许子东谈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分:
最简单了,你看里面有没有所谓的坏人。好的文学作品,你找不到哪一个是绝对的坏人。简单说销量最高的两本中文书,《红楼梦》和《家》。仔细一看区别就在于《家》里边是,一半好人一半坏人。《红楼梦》里每个人都是一半好一半坏,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所以这个是一个最简单的一个公式。
高明的作家知道人性的复杂,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大多不会是绝对的好或坏,而是好坏几几分成,这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这样你会觉得真实,不是假大空的真善美,而是有血有肉、没有疏离感的你我他。吸引着你站在小说人物的立场,体验他的内心纠缠与挣扎。
高明的作家总有自己的野心,想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透过笔下的人物进行诠释,而他的作品也像一面镜子,照见读者内心的明亮或阴暗。反正增进了我对自己的认知。(阅读至此尤爱正与反、伊万,期待最后两章带来的体验)
陀氏对于人性的剖析确实深刻,内心戏的部分尤为出彩,一个个人物在他的笔下天人交战,发人深思。(作家有种控制权,对笔下的人物生杀予夺,演绎悲欢离合。但是这种精分活动也反映了作者性格的敏感,或者经历的多舛)
本书的阅读到后段愈加精彩纷呈,前面有碍我观感的在于俄国人物名称的多样(尽管本书开头有人物关系表,还是晕人),以及不习惯陀氏的行文风格(主线之外对其他人物的刻画,感觉与情节无关,但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有关),又及整篇小说浓郁的宗教风(与作者的信仰有关,序言有介绍作者背景,但是它剧透了!剧透了!剧透了!啊!丧失了一丝推理的乐趣)
我们首先将是善良的,这一点最要紧,然后我们是正直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9
终于读完了,今天读了四百多页。
读陀氏的作品,最痛苦的是对他的人物激情疯癫的理解,实在狂乱。上半本昏昏欲睡,下半本到米卡的部分渐入佳境,非常好看。竟然哭泣了。这本书适合有阅历的人读,年轻没有沉重失败过的心灵太鄙浅,不足以读懂这样沉重悲悯的作品。当人们失去一切信仰信念,只靠摇摇欲坠的道德本性来节制人性的恶,人性就变得复杂可怕了,在当代,更是这种情况!这种深刻的探求人性的力度,在我看的作品里没有一本超过卡拉马佐夫兄弟。唉,人,世界,竟然无言了!
艺术手法方面更像刑侦影视剧,逻辑清楚,细密,纳博科夫说的已经很好:陀氏是优秀的戏剧家!当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程度远远超过纳博科夫的论断,纳博科夫当然判断失误了!
巴尔扎克作品的精致利己主义,当然还有一点良心,但未免有时被人性的恶的不可拯救而迷失,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看到了人性的圣洁和邪恶的'二重奏,并且圣洁盖过了绝望。无疑,这样的超越是沾满眼泪和血迹的。人,充满了毁灭的欲望!
“你是说惋惜上帝么?化学,弟弟,化学!那是没有办法的,教士大人,请你稍为靠边挪一挪,化学来了!拉基金不爱上帝,完全不爱!这是他们大家最要害的心病!但是他们隐瞒着不说,他们撒谎,他们装假。我问:‘怎么样,你会把这种想法带进评论界去么?’他说,‘自然不会让我这么公开说的。’说着笑了。我问他:‘不过这样一来,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来生,人将会变成什么样呢?那么说,现在不是什么都可以容许,什么都可以做了么?’他说:‘你还不知道么?’他又笑。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范文 篇10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由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入手探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出路的杰作。作者自称,这部作品在头脑中孕育达30年之久,其中伊凡的自白“宗教大法官”一章,甚至“在自己的心里几乎酝酿了一生”,可见作者用心之苦,写作态度之谨严。的确,这部作品的分量是沉重的,就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论,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哪一部外国文学名著如此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思想型的作家,他要探讨的是俄罗斯的文化重建以及人类和谐的生活秩序的建立问题。他所看重的宗教性质的“我在故我爱”,也许不无虚幻性与抽象性,所流露的对暴力革命的否定态度亦不无偏颇,但若像许多学者因此而断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敌视俄国革命,甚至将其斥之为“反动”,怕也失之简单粗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暴力革命也许是必要的,但却不见得是人类社会变革惟一可取的方式,革命的目的更不是为了加剧人间的仇恨。事实上,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而言,对爱的呼唤,对他人与社会承担责任的呼唤,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正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展示的,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可怕。令人不安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多世纪之前冥思苦索的问题,仍在困惑着当今的人类。以我国目前的现实来看,经济发展与法律建设固然是重要的,但正如佐西马长老当年所意识到的,仅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全部问题的,我们同时还要重视的正是“我在故我爱”这样一种人生哲学的建立。
与那些重在叙事的传统作品相比,《卡拉马佐夫兄弟》不是一部轻松易读的小说,需要沉下心来,通过那些意蕴丰富的文字,体悟人性的奥妙,与人物、与作家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作品中,虽然因其凶杀的悬念与破案的曲折,不乏引人人胜的故事结构,但作家显然不是重在传统式的讲述故事,而是从拯救人性的伟大使命出发,重在以精微犀利的笔触,通过人物灵魂的拷问,破译人性的密码,呼唤人间之爱,探索人生的出路。读着这样一部作品,会令人愈加感到我们的当代文学中精神内涵的贫乏与苍白,而这也许正是我们缺乏真正惊心动魄的优秀之作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与陀氏生活的时代相比,面对物欲纷繁的现实,我们是多么地更加需要这样一种精神的沉思与探索。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