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1000字(集锦10篇)

2023-01-13 14:11:48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篇1】

  1、确实复习课是很难上的一种课型,很容易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学生厌烦,老师没劲。这次的数学课是一节运算律的复习课。班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运算律的运用。提问时,学生很快回答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字母公式。在学生练习中也证明了学生对基本运算律的运用掌握的不错,只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掌握的不太好,因此我在复习中增加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帮助学生记忆,事后证明学生掌握的不错。

  2、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回忆规律、公式,并且对学生自己做得题目也让他们自己分析、讲解、评价。学生参与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学生说的多了,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节课只是把书上的练习刚好做完,没有时间补充新的题目。今后要想办法尽量弥补这个不足,充分利用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机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篇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让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在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做一些尝试,摘录了其中一些教学片断实录并将引发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断(一):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改变课首导入情境的创设

  师:我们班的48位男同学是建设班级的生力军。今天我们就从他们身上找找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六年七班男同学人数的1/4是多少?

  生齐:12人。

  师:你们是怎么算的?根据什么?

  生①:把男同学人数48人乘以它的1/4就得12人。

  生②: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所以用乘法计算。

  生③:12人就是相当于我们一个组的人数!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那这个组人数的1/4又是多少呢?

  生齐:3人。把121/4=3(人)。

  师:这里出现了两次的1/4,它们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你能找出它们不同的地方吗?

  生齐:不同,因为(大家说成一片)

  生④:它们的意义不同。因为他们的单位1不同,所表示的1/4的大小就不同。

  生⑤:第一个是男同学人数的1/4,第二个是这组人数的1/4。

  生⑥:第一个单位1的量是男同学48人,而第二个是每一组12人。

  生④思考片刻:我知道了,单位1越大的,它表示的1/4就越大,单位1越小的,它表示的1/4就越小。

  (教师板书出学生两个算式,标出单位1的量后,指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进一步理解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独立分析例2的数量关系,并列式。)

  反思:情境,尤其是承载着再现学生相关生活经验的现实问题情境,实质上反映了老师教学的起点,这个起点只有同学生发展的实际起点一致时,只有是学生相当熟悉的生活实际时,情境才对学生新知的内化有所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再现学生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的现实问题情境时,首先要真正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要对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材料进行比较研究,把握两者之间的关联,找准情境创设的切入口。

  教材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5/6,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2/3,小新储蓄了多少元?应该说,这一情境的创设基本联系了学生(可能更贴近城市学生)的生活。可是,生活在城镇和农村的大多数学生是不太有很多的零用钱供他们储蓄,而且所谓的小亮、小华和小新等人物也不是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人物。这就无法提供给学生一个让他们非常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也就不能给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认知情感形成强烈的冲击。

  因此在我们创设的以表示本班男同学人数为背景的情境中,学生从他们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深刻感受到单位1量不同它表示的对应分率的大小也不同,准确地找出单位1,清晰地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样就找准了学习材料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很大程度上为学生调动已有生活经验当前问题,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倾向。自然而然地,学生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例2的自学。

  教学片断(二):扩展练习、课后延伸,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师:下面同学们以分小组合作的形式,找一找在在你们身上或身边可以查得到的数据,并说出他们之间的分数关式计算。比如:这一组4个人笔的支数,然后找出文婷笔的支数是守真的几分之几?守真笔的支数是杨小小的几分之几?杨小小笔的支数又是喻周瑜的几分之几?或者只知道其中一个同学的笔的支数,其余同学根据自己支数与他的分数关系,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猜猜。你们可以充分挖掘你们身上或身边可以查得到的数据。然后请各个小组记下你们觉得最成功或最有意思的一组关系向全班同学展示,让我们评出最有价值的创意好吗?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采集在自己身边的数据。教师不断穿插其中,参与组织、指导讨论。约6分钟后,各小组跃跃欲试,准备汇报)

  组①:今天项宏带了5元零用钱,凌阳带的钱数正好是项宏的2/5,张潇的钱数是凌阳的1/2,张潇今天带了多少元?[数量关系式是:项宏的钱数的2/5=凌阳的钱数,凌阳的钱数的1/2=张潇的钱数,列式为52/51/2=1(元)]

  组②:守国家有8口人,德隆家的人数是守国家的5/8,马卉卉家的人数是德隆家的7/5,周雯家的人数是马卉卉家的4/7,求周雯家有多少人?[列式85/87/54/7=4(人)]

  组③:觉明的故事书有80页,周鑫画册的页数只有觉明故事书页数的1/4,而春榆一本小说的页数是觉明故事书页数的6/5,丁烨的一本革命故事书的页数是春榆小说页数的5/8。分别求出周鑫、春榆和丁烨各自书本的页数。[周鑫:801/4=20(页);春榆:806/5=96(页);丁烨:965/8=60(页)]

  组④:庆涵有12支自动笔芯,兴凯的笔芯数数是庆涵的1/2,林亮亮的笔芯数是庆涵的1/3,高韵又是庆涵的3/2,猜猜兴凯、林亮亮和高韵的自动笔芯各有多少支?[兴凯:121/2=6(支);林亮亮:121/3=4(支);高韵:123/2=18(支)]

  师: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就在你们身边找出这么多的分数关系,实在不简单!课后,你们任意组合几个人,找找在你们的家里、社区中还有很多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你们会惊奇地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反思:这一教学片断是对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巩固、深化与拓展。在设计此项练习时,我彻底摒弃了传统教学反复机械的训练方法,取而代之是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应用性开放练习,让学生们去寻找身边各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分数关系,创设出一个个问题情境,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尤其是组②、③、④的学生能突破例题中固有的分数连乘的框架,清晰辨认中各个分率的单位1,并正确解答。他们已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生活实践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节课,从课首的创设情境、师生交流到课末的小组合作学习及课后延伸均努力以学生身边的生活实景出发,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人人都会学数学的乐趣,并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篇3】

  [教学片断]

  师:你们知道3的计算结果吗?

  (绝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部分同学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从书上看到,分数与整数相乘时,只要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就可以了,分母不变。所以33=9,分子是9,分母仍然是10,结果就是。

  (举手的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生1的发言,还有个别学生表示是数奥班的学习中了解到的。)

  师:老师也同意用这个方法进行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对于这种计算方法,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生2: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

  师:问得多好啊!看来你是经过积极思考的。(这个问题正是理解算理的关键)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几分钟以后,许多同学举起了手。)

  生3:我是这么想的:3表示3个相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所以只计算分子3+3+3,也就是33=9就可以了,分母仍然是10。

  师:你能抓住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从而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真好!表扬!

  生4:里面有3个,3个的3倍就是有9个,也就是。

  师:你对分数的计算单位以及分数单位的个数理解得很透彻!

  生5:如果将的分子和分母都乘3,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结果还是,而不是3个。

  师:你从反面给我们讲明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谢谢你。

  生6:我认为等于0.3,0.33等于0.9,也就是。所以,3等于。

  生7:我想给大家举个例子说明3等于9。老师拿来10支粉笔,每天用去,也就是3支,三天用去9支,也就是用去这些粉笔的。

  师: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数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生8:我是通过画图得到的结果。先画一个长方形,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表示,我涂了3个,得到。

  师:用画图法分析题意,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你很会动脑!

  [反思]

  在这一片断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研讨和解决之中,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反思这一教学过程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及时调整策略,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设计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遵循3备原则,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在教学《分数乘整数》之前,其实班里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呈现问题探讨研究得出结论)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合理的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方法、形式,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教学时,我故意将分数乘整数的结论灌输给学生,省去了获取结论的研究过程,意在让学生问为什么?。这时学生抓住这一质疑点,提出: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探索。由质疑开始的探索是学生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探索,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疑问。极大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在学生激情发言中迸发。

  案例背景说明:本人执教的六年级2个班,其中六(4)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课外知识丰富,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气氛活跃,发言积极,常常有一鸣惊人的表现。故在教学中,我及时调整了策略,对2个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形式。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意义,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通过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可以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氛沉闷,课下问原因,学生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个案例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篇4】

  周一上了《反比例的量》,周末已经布置学生回去预习,所以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预习情况,提出了三个问题: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重要条件)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个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吗?不出我的预料,学生很多卡在了第三个问题。学生周末有的会放松自己,有大半不过关,当然这里包括了已经预习的,但是已经忘记了的。少不了他们要写反思,从他们的反思看,有很多是因为回答不出我提出的某个问题而不过关的,有的是周六预习而周一忘记了的,有的只是马虎看了一下课本??

  虽然预习情况不如人意,但是上课的效果还是比较好,同学们听得很认真。通过检查,由于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弱点了,所以当提出三个问题后也就相当于指出了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提出了学习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带着目标、问题学习效果来得更明显。我先让他们再次认真阅读课本,接着课件演示例3的试验: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反之,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接着就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及其关系式、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例子,这次他们就熟练多了,举出了很多,我一一板书在黑板上,让他们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次,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接下来把正比例和反比例进行对比小结,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就更深刻了。看看时间,用了30分钟,这与“20分钟的新课”有冲突,但是学生能对一个概念理解更透彻一些,我觉得花多点时间还是有必要的。最后做了3道练习题。总体上看还不错。

  希望在以后的综合练习里能分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熟练应用!期待着!

  观察与探究教学反思

  课始首先让学生回忆正、反比例的意义及正比例的图像,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下铺垫。接着,我在小黑板上出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2、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学生默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自己的任务。接着,学生阅读课本27页,独立完成表格,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8个长方形。并思考问题: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有什么关系?图中的点A、B、C、D等点在一条直线上吗?试着将各点连成一条线。学生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让学生动手尝试,动笔表达。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按行巡视,发现同学们都融入到了小组合作中,发言的积极发言,不发言的认真的听。组内几乎都得出了结论:当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时,所描的点在一条曲线上。组内交流的时候,即使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伙伴面前也会无拘无束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汇报的时候,主要是先由每组的学困生汇报,学困生汇报不全面,或不正确,再由其他学生补充。接着,反馈练习,将26页的第一题画图,并描点,连线。

  本节课的内容不多,全由学生自学,而我只是适时的引导。人人都有表现自我的要求,而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好胜心强,更有自我表现的愿望,尤其是当这种表现成功而受到老师的夸奖时,学生更喜在心头,更加乐学。“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图形的放缩教学反思

  图形的缩放是学习比例尺的前奏,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和缩小的实际意义;通过图形的缩放,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创设了一个人人皆知的问题情境----相片,相片上的人或物都比实际照的这个面要小许多,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学习内容,一节很有趣的数学课——图形的缩放。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后,再组织他们研究讨论,他们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然后就自然过渡到图形缩放的方法研究上。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分析、比较教材上安排的两幅主题图,第一幅是一张贺卡,长6厘米,宽4厘米。第二幅图是三个小朋友笑笑、淘气和小斌在方格纸上画的这张贺卡的示意图。围绕这三个小朋友谁画得像,展开讨论,究竟谁画得最像呢?为什么?谁画得不像,理由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很浓,四人小组合作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淘气和笑笑画得像,小斌画得不像,并将理由一一阐述,非常清楚。在集体交流中,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图形缩放的意义,使他们渐渐明白了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这样与现实相结合,不仅生动具体的再现了图形的缩放,而且使学生了解到学习本节课的实际意义及学习本知识点的应用背景。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篇5】

  教学了《纳税》这一内容,课后回想起来,这节课有好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开始我在黑板上用红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税”字,问同学们:看见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开商店要交税、开饭店要交税,工商人员要收税。我又问国家收税有什么意义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收税的钱可以办学校、可以修路、可以修洛浦公园、可以给大家安装健身器材,一句话可以建设我们的国家。纳税的导入以及税收的意义这个环节我觉得进行的比较满意。

  有一个环节课后想来需要改进。有关计算技巧。

  在练习环节,学生计算书上练习三十二第三题时列算式:250000×5%×12,在指导学生进行有关百分数计算时,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即:方法一)。此种算法,学生在把百分数化小数,特别是百分数的分子小于10时化小数,非常容易出错。如果改成方法二,计算时把250000缩小100倍,把5%去掉%扩大100倍,结果不变,计算起来也简便多了。

  方法一:250000×5%×12

  方法二:250000×5%×12

  =250000×0.05×12

  =2500×5×12

  =150000(元)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篇6】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应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x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

  另外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的解法,在练习时,如:练一练第1小题,学生中很多人列出了这样的方程:36-x=2.5,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那不就和现在冲突了吗?希望有人能解释!如果需要向学生讲解,那该怎么讲解?讲解到什么程度?而且类似的问题在其后的练习中不断的出现,困惑中!!!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篇7】

  新课标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创设平台,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书本的例题是列式计算14/153/10接着又问:会计算吗?学生们又说:会。接下来先请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再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汇报结果时,有的小组说因为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都是等于乘以这个数倒数。我们认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也等于乘以这个数倒数。所以14/153/10=14/1510/3=28/9(平方米)有的小组说我们把除数是分数的转化成整数,然后再进行计算,14/153/10=(14/1510/3)(3/103/10)=28/91=28/9(平方米)

  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除以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然后,再和前面学的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联系起来,得出统一适用的分数除法的法则是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乘以乙数的倒数。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他们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新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享有发言权,可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同学们,同时也可以倾听其他同学们的意见。通过两次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的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篇8】

  上课前,马晓云老师已经示范了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知识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课件可做得更直观些,易于学生观察。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10个学生,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五、动手操作,注重比较。

  例如,区别1cm、1cm2、1cm3时,除了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外,更是让学生动手比画一下三者的区别。

  六、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

  练习做一做第2题,说一说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我原认为这个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的,但发现第一个长方体竟有个学生以为边长是3厘米,它的体积就是3立方厘米,受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的概念影响。所以我在课堂中强调让学生自己说出因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所以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这里有9个,整个大长方体的体积就是9立方厘米。最后总结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让学生用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自主摆成不同的形状,想想体积分别是多少?学生确实摆出了很多种形状,但在实物投影中展示得不够清楚,课前考虚不够周到。

  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猜一猜一些学生常见的物体的体积。有两个教学目的。第一,联系生活实际,考考学生对三个体积单位的理解。第二、我知道让学生完全猜出来是难度好大的,所以我也无设想学生能完全猜得准确,在学生猜的过程中,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对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形成一种表象,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同时学生猜得不够准确,也让我意识到,在前面的教学中我只强调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没有让学生很好建立2个、3个或10个体积单位大小的空间观念,导致学生猜不准,也是个重要因素。

  七、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篇9】

  一、教学内容:九义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107和108页例1和例2。

  二、设计意图:

  1: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可以互相转化,本教案的设计也正是围绕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教学的。

  2:通过复习准备,学生先明确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以及分母是100的分数如何改写成百分数,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

  3: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引导。让学生利用自己知识思考怎样互化,再归纳出互化的方法,对于比较难掌握的分数化百分数时除不尽的情况,采用了逐步提问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在练习的设计中,练习可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为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全班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尽力完成,针对学生易错的几种情况设计选择题在选择的过程中纠正,以避免学生在互化过程中出现错误。

  5: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体验。

  4、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

  5、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

  (二)教具准备:自制相关课件。

  (三)教材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的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分数、小数来进行,而求百分率,又要把计算的结果化成百分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通过玩游戏吸引学生注意、融洽师生关系。

  1、复习引入

  (1)小数化分数,再说一说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0.21.50.3751.25

  问:要把小数扩大100倍(缩小1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指名说(目的:为后面的移动小数点作准备)

  (2)分数化小数,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题(指名化)(强调: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3)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课件出示课题(指名改写)

  启发思考观察:百分数有什么特点(分母都是100的分数可以直接转化成百分数)

  (4)观察课件出示的图,填空。

  指名说0.25=25/100=25%说明了什么?(说明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可以互化)

  2、教学新课

  (1)学习例1。

  a、出示例1,说说这几个小数的意义,再尝试化成百分数。

  b、合作学习讨论:怎样把这些小数转化成百分数?

  c、反馈讨论情况。

  d、提问:是怎样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观察与比较:0.2525%1.4140%0.12312.3%

  提问:从左往右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请你与同桌说一说?

  根据回答板书:小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百分号百分数

  注意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强调: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怎办?(同桌说,再反馈)

  e、做一做:教材107页。

  (6)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辅导学困生。讲评时学生要说出化法

  (2)学习例2。

  a、合作学习:教材108页例2。(优生帮助差生)

  b、学习反馈。

  提问:例2是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观察与讨论:27%0.27124%1.240.4%0.004

  你还能发现其它的化法吗?请你与同学说一说(合作学习)。

  指名补充板书:小数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百分数

  注意让学生理解:去掉百分号时,原数就扩大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c、做一做:教材108页。

  d、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辅导学困生。讲评时学生要说出化法。

  (3)归纳法则

  a、请你用自己的话或结合板书说一说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b、结合教材理解,读一读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3、巩固练习

  (1)教材110页第1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

  集体订正。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困生。

  (2)教材110页第2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

  集体订正。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困生。

  (3)判断正误,并把错题改正过来。

  4=400%()0.5%=0.05()3%=0.3()1=100%()

  (4)课件出示抢答题。(小组为单位;培养他们的团结精神和默契)

  课件出示开放题(小组合作完成)

  4、师生小结

  小组总结有何收获?分工说化法?再质疑?最后全班共同完成总结。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由旧知引入知,让学生通过复习从而很自然过渡到新知,自己探究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但在复习的创设过程中时间稍长,如果能再压缩一点效果会更好!在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中教师加以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效果好。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巩固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同时又遵循了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的原则。在选择练习中潜意识渗透了百分数、小数、分数比大小,通过比较,学生能加深它们之间的互化。在最后开放题的练习中,让学生切身体会百分数和小数互化在数学中的应用,同时又进一步了巩固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使学生的新知重新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2、本节课采用了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里做到了互动学习、互动思考、互动操作、互动总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在小组里大胆地开放了自己的思维,互相取长补短,拓宽了思路,学得扎实灵活,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篇10】

  优点:

  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公式导出后,如何进行计算应用。我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适当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1/3Sh,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不足:

  1、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理解有困难,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中“1/3”的理解不深入,虽然学生的学习用具是固定的,但是他们所采用的方式却是不一样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

  2、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公式计算时往往丢失“1/3”,单位名称用错,体积单位用面积单位。

  再教设想:

  1.为了避免单位名称的错误,可在课前复习中设计单位换算的填空题,辨析题等。例如:1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100平方厘米=1立方分米。

  2.在学生利用学具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应放手让学动手动脑自己解决,但动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务布置清楚,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圆锥与圆柱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教学反思 | 期中教学检查总结 | 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分享

热门关注

春节放假通知文案简短范文(汇总7篇)

春节放假通知文案

2023最火朋友圈祝福语(汇集20条)

祝福语

发朋友圈励志句子说说31条

励志句子

高情商发圈被秒赞的句子正能量通用40句

发圈正能量句子

迎新晚会总结模板

迎新晚会总结

[参考]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1000字(模板6篇)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精选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荐]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版汇总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推荐]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简短1000字通用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