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是2023年了,新的一年是有着无限期待,相信很多学生都计划去哈佛商学院留学,对于哈佛商学院邀请了克里斯坦森分享管理学理论经验,相信很多学生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出国留学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克里斯坦森经验分享,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欢迎点击留学群。
哈佛商学院:克里斯坦森分享管理学理论经验!人生也是一门管理学!
哈佛大学邀请克里斯坦森向全体学生阐述如何把他的管理学理论运用于每个人的具体生活中,当受邀参与演讲时,克里斯坦森已经被诊断出患了癌症。
经历过人生的至暗时刻,他将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以及取得幸福快乐人生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倾囊相授。也正因为用心至极,这场演讲取得了极大成功,不仅深深感动了现场的学生,也在全社会引起广泛讨论。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1952年4月6日出生于美国盐湖城,1975年在杨百翰大学以优异表现获得经济学荣誉学士,1979年在哈佛商学院以优异成绩获得MBA学位,1992年重返哈佛商学院获得DBA学位之后并任哈佛商学院教授,任职于哈佛商学院总经理及技术与运营管理部。1995年度麦肯锡奖得主。
克里斯坦森是"颠覆性技术"这一理念的首创者。他的研究和教学领域集中在新产品和技术开发管理以及如何为新技术开拓 市场等方面。代表作为《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解答》。
制定人生战略
这些年以来,我一直在观察我们哈佛商学院同学的命运变迁。在同学聚会上,我见到越来越多的人不开心、离婚,以及与子女疏远。原因何在?因为他们在决定如何分配时间、才华以及精力时,并没有坚定地将人生的目标放在首要和中心位置。
哈佛商学院每年从全球精英中招收900位新生,令人颇感震惊的是,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从未思考过他们的人生目标。我对这些学生说,哈佛商学院可能是他们深度思考这一问题的最后机会所在。
如果他们认为以后还会有时间和精力反思,那肯定是脑子坏了,因为人生的重担只会越来越沉重:你要还住房贷款,每周要工作70个小时,还得结婚生子。
对我而言,有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至关重要。在成为罗德学者之后,我的课业压力变得十分沉重,相当于在牛津的正常学习时间之外又加上了一年的学习量。我当时决定,每天晚上要花一个小时阅读、思考,探究上帝为何要我降生在这个世上。
但想要坚持这个目标也颇具挑战,因为我在这上面多花一个小时,就意味着研究计量经济学的时间又少了一个小时。从繁忙学业中抽出一个小时来干这个是否值得?实际上,当时我也非常矛盾,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最终找到了我人生的目标。
如果我没有这么做,而是将那一个小时用在学习最新的技能上,去研究回归分析的自相关性这类问题,那我肯定是浪费了我的人生。计量经济学工具我一年也就用几次,但人生的目标却需要我每天去实践。
这是我学过的最有用的东西。搞清楚人生的目标,远比学习什么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核心竞争力、颠覆性创新、4P营销理论以及波特五力模型等更为重要。
选择一份职业并获得成功,不过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种工具。但如果没有目标,人生势必空洞无趣。
做好资源配置
你如何配置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及才华等资源,决定了你会有何种人生战略。我有一大堆的“事业”在抢占这些资源:我要尽心尽力维持夫妻关系和睦,要培养优秀的子女,同时还要奉献社区,争取事业有成,做好教会服务。
既然我的时间、精力以及才华都非常有限,那么我应该如何在追求的各项事业之间配置资源?
极度渴望成就的人一旦有了更充裕的时间或者多余的精力,他们便会下意识地将其投入到追求短期利益的活动之中。而我们的职业确实能够为我们的进步提供最为具体的证明。
比如你推出了一款产品,完成了一项设计,结束了一次讲演,做成了一笔交易,讲了一堂课,发表了一篇论文,得到了报酬,获得了升迁,这样的进展往往清晰可见。
然而,你在配偶及子女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通常很难立竿见影。孩子们每天都有犯错的时候。可能直到他们 20 岁时,你才敢自豪地说“我养了个优秀的孩子”。
你也可以无须重视与另一半的关系,毕竟在平常的日子里,夫妻关系好像也没显示出恶化的迹象。即便与家人的亲密友爱关系才是幸福最强大、最持久的源泉,那些追求卓越的人还是会下意识地偏重于事业,而忽略了对家庭的投入。
如果你研究过商业灾难的根源,便会经常发现,这类失败的企业存在一种对即刻满足的刻意追逐。
如果用同样的角度来审视个人生活,你也会发现一种同样令人震惊且发人深省的路径偏好:那些先前最被珍视的初心,后来却越来越难以获得资源上的投入。
避开“边际成本“错误
金融学和经济学告诉我们,在评估另类投资时,我们应当忽略沉没成本和固定成本,转而把每项投资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作为决策依据。
我们从课程中得知,这一理念使得公司更偏向于押宝其过去取得成功的经验举措,而忽视了对未来所需能力的打造。
如果未来真的只是复刻过往,那么这种方法倒说得过去。但如果未来不同于历史,这种做法就是错误的。实际上,未来几乎总是在变化。这个理论解释了我和学生们讨论的第三个问题: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并避免牢狱之灾。
我们在面对人生中的善恶抉择时,经常会不经意地套用边际成本学说。有个声音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回荡:“我知道按道理我们不应该这么做,但是现在情况特殊,破个例也无妨。就这一次,不会有事的。”
怀着“就这一次”的侥幸心理做“错事”,看起来边际成本极低,因此有着难以抵抗的诱惑力。但它最终吞噬了你,让你忘记这条路最终通向何处,也忘记计算这项选择的全部成本有多高。
我告诉你们我是如何认清“就这一次”的潜在破坏性的。我当年是牛津大学校篮球队的一员。有一年,我们拼尽了全力,最终以不败战绩打完了整个赛季。球队里的队友都成了我这一辈子最好的朋友。后来我们参加了类似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锦标赛的英国篮球比赛,并最终杀入决赛。
不巧的是,争夺冠军的比赛预定在周日举行,而我在16岁时已经向上帝承诺,绝不在周日打球。我找到教练,向他解释这件事,但是他对此将信将疑。我的队友们也难以置信,毕竟我是球队的首发中锋。
每个队友都跑过来跟我说:“你得上场啊。你就不能破个例吗,就这一次?”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我跑到一边祷告,希望上帝能够告诉我怎么办。我得到的启示非常明确,那就是我不能不信守承诺。最终我没有打这场决赛。
从很多角度看,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决定,毕竟我的一生之中有几千个这样的周日。从理论上讲,我也可以跨越一次红线,下不为例。
但回头看来,抵挡住“情况特殊,破一次例也无妨”逻辑的诱惑,实在是我人生之中最为重要的决定之一。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人生中出现“特殊情况”的时候没完没了啊。如果我那一次破了例,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就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地无法坚守自我。
我从中得到的启示是,100%地信守承诺远比98%地信守承诺容易得多。如果你基于边际成本分析,总是屈服于“就这一次”,那你就会和我那些坐牢的同学一样,对最终的归宿悔恨不已。你必须有自己的坚持,并且为其画出安全底线。
选择恰当的衡量尺度
2009年医生发现我得了癌症,而我也以为自己时日无多。幸运的是,现在看起来我似乎逃过了这一劫。但这段经历却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深刻认识。
不少公司通过我的研究获得了巨额收益,对此我心知肚明。我知道自己的确有过重要的影响。但这场疾病让我发现,于我自己而言,那些所谓的重要影响恰恰微不足道。这的确十分有趣。
这让我得出一个结论:上帝评价我的尺度并不是金钱,而是我曾经接触过的一个个具体的人。我想我的这个人生衡量尺度同样也适用于每一个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