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主题阅读推荐:“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简短(篇1)
1、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经过了一定的思索:主教材是 50米跑的加速跑,学习跑的技术动作,发展的是学生下肢肌肉力量与协调性的练习,为了提高学生快速跑的能力。副教材采用的是游戏长江黄河,为了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两个教材内容的选择,做到了相互联系。
2、50米跑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一节课上重复练习学生会觉得比较累,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习掌握加速跑的动作要领,所以如果跑的距离过长,学生会容易感到疲倦、乏味,会失去练习兴趣。以前我也上过加速跑,那时我往往采用让学生单一的跑10米~20米,跑了几次后,发现学生很快就累了,动作也开始慢慢变形,达不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所以,反思了以前的教学,吸取教训,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时做了一定的改变,通过摆放5米、7米、9米距离的标志桶,让学生进行练习,跑的距离虽然缩短了,但是练习密度却增加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以前的课中我往往采用的信号法只是单一听哨音,学生听到哨音后跑出,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听到哨音或者看到别人跑出去了,就跟着跑出去。因为目的地相同,所以就有的学生看到别人跑就跟着跑。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听数字和看手势数字等教学方法,这样就保证了每一个参加练习的学生都能集中精神,按信号跑到相应的锥形桶。这种方法就需要学生集中精神,如果你的精神不集中就不知道应该跑到哪儿,所以在这节课中学生基本都能做到认真听讲。
3、练习强度与密度的安排。在练习强度的安排上,以中等强度的负荷为主,对于学生来说负荷过大学生很累,容易失去练习的兴趣。负荷过小,学生太容易达成目标,也容易失去练习的兴趣,从而导致不屑去练习。密度安排上,以中、高密度练习为主,使学生的呼吸系统和意志品质得到了良好的锻炼。
4、学生在练习时基本都很认真,能够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加速跑动作要领。但是摆臂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在今后的课中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春》教学反思简短(篇2)
金圣叹评《水浒》——林冲的性格只有两个字:忍和狠。幼时读《水浒》,并不太喜欢林冲,总觉得他太窝囊,不如武松、鲁智深那样快意恩仇。长大再读,当然另有一番感受,我通读《水浒》中的林冲故事,有了重要发现:把林冲的性格放在他一生的大背景下看,他遇事总是先忍,后狠。高衙内调戏妻子,忍;高太尉设计陷害,忍;野猪林遇险,忍;只有在仇人火烧草料场,欲置他于死地时,才忍无可忍,果断出手,手刃仇敌。上梁山,王伦一再刁难,他总一个字——忍,一忍再忍,最后才火并王伦。而文中与洪教头交手的经历,也可看作他一生性格的缩影——先一忍再忍,再果断出手。有了这以上的理解,我觉得对林冲的人物性格把握还是到位的。可是有一次公开教学,竟在对洪教头的理解上出了岔子。
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美美地读了课文之后,我又祭起了自己惯用的法宝――对话,让学生直面书中的人和事,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林冲,对洪教头,对书中的人和事,你有什么要说的?”我似乎成竹在胸。
对林冲的看法,学生主要就他的“忍”来发表见解,争执点在“遇事该不该忍?”“这样忍到底好不好?”这一切在我意料之中。我引导他们认识林冲的处境,从林冲的角度去看问题。他们终于弄明白:林冲的忍不是一味退让,而是不愿因一言动怒,因为他有涵养有武德;不愿在柴进庄上与洪教头动手,是顾全朋友面子,说明他知分寸;带罪之身,不愿与人动手,说明他有头脑。这样,就加深了对林冲这个人物性格的理解。
我看看差不多了,及时调整方向:“谁来谈谈洪教头呢?”
“我觉得洪教头很浮躁,他明明武艺不如林冲,却一逼再逼,最后自讨苦头。”
“我认为洪教头很骄傲,没有真才实学,还故意逞能。”
这些回答都在我设计的圈内。课堂似乎可以平稳地推进了。
突然,学生中冒出一句:“我倒认为洪教头没什么不对!”是一位胖胖的男同学。
我先是一愣,继而一喜:有不同见解了!且看我施展手段。
“谈谈你的高见。”我很真诚。
“我认为洪教头向高手挑战,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这样武艺才能有进步嘛!”他说得振振有词。
“嗯……似乎有些道理。不过……”我故意拉长了腔调,不置可否,转向大家,“你们有什么看法?”
这下,球又踢给了同学,他们可有话说喽!
“不对,教头哪里是切磋,他分明是要办林冲难堪,居心不良!”
“切磋武艺哪能这样狂妄,他简直目中无人!”
“他不知天高地厚!”
……
乱棒之下,这位胖男生愣在那里,无从招架了。
我呢?当然――“见死不救”。
过了一会儿,觉得差不多了,我才来帮他收拾残局:“好,停下来,停下来!你们先说――如果洪教头真的是向林冲讨教,要切磋武艺,这对不对?”
“对!”同学们回答。
“但他错在哪儿?”我岂能一股脑把我的高见抛出,还是先看他们雄辩一番。
这下,学生讨论有了方向,总结出洪教头几条错处:1.用心不好,非善良之辈;2.狂妄自大,无自知之明;3.对人无礼,不讲武德。
看来学生的理解有了一定深入,我顺势又往下引:“拿洪教头和柴进比,你们有什么看法?”
学生一时嘎然,没弄明白什么意思。
“林冲以前是什么人?”我作进一步引导。
“八十万禁军教头。”
“现在呢?”
“犯人。”
“但他在柴进眼里一直是什么?”
“英雄。”
“对,柴进敬重他什么?”
“武艺。”
“人品。”
“那么洪教头呢?他把林冲看作什么?”话锋一转。
“犯人。”
“骗子。”
“他看重林冲的什么?”
“身份。”
“地位。”
我突发灵感,一枪中的:“今天,如果不是作为囚犯的林冲来到柴进庄上,而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他,你猜猜洪教头会何作姿态?”
“巴结还来不及呢!”
“肯定会阿谀奉承!”
……
至此,洪教头的小人面目昭然若揭。
反思:
这个案例中,教师首先抛出一块砖——“谁来谈谈洪教头呢?”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自由度大,应该允许学生知无不言。课前预设学生建立在对文中人物的认识上,应该基本上会把洪教头定为“反面典型”的。
哪知道,变起仓促,引出一块玉来:“我以为洪教头,挑战没什么不对!”因此引发了学生之间的激烈讨论。剑拔弩张,不可开交之际,教师又抛出第二块砖——“拿洪教头和柴进比,你们以为如何?”
《春》教学反思简短(篇3)
上《分桃子》这一课时我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抓住儿童心理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话故事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一开课就能牢牢抓住整个课堂上的学生。随后我又创设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吗?让孩子感觉融入到童话故事中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孩子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教学中我自己认为做得不好的有该放手时不够放手。
我知道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不要怕学生出错,教学本身就是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但在上课时却还是不敢太放手。另外教师引导还不够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这一点也是我今后最需要提高的。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