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案写作是老师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我们在教学之前需要在纪要案当中明确的制定教学的目的。优秀教案要怎么写呢?经过收集,留学群整理了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欢迎你的品鉴!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名著单元,汤姆索亚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著名的儿童形象,本课选取的是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段,讲述了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是讲述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姨妈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故事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二、说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理解课文。所以我在这课的教学中,主要是导的作用,扶与放相结合。有张有弛,既体现老师的引导作用,也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主要的是由点及面,由节选,再到整本书,再到其他的儿童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前面学习的名著作品,简介马克吐温及《汤姆索亚历险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人。
3.思考本文的场面描写有哪些特点。
(三)学习课文内容
1.默读第1-3自然段,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人们找到孩子们时的激动的?
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声音,镇上传来发疯、人们疯狂地大嚷大叫、洋铁盆子和号角的声音、人们的欢呼等;另一个方面是动作,街上挤满了人、衣服还没穿戴整齐、聚集成一堆、前后左右围着、派头十足涌过来等,都表现出人们迎接孩子非常激动和高兴的心理。
2.想说话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你从中体会到人们怎样的心情?
提示:运用了夸张手法,写人们的眼泪像流水似的涌出,又像下雨一般落了满地,写出了人们喜极而泣、激动得不能自已的心情。
3.概括段意:第1-3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汤姆和贝奇失踪后亲人的悲痛以及他们回来后人们的激动和高兴。
4.读第4-5自然段,从汤姆回来后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什么?
5.从汤姆几次摸索寻找出路的历程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6.概括段意:第4-5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汤姆讲述他和贝奇在山洞中历险获救的经过。
7.默读第6-16自然段,了解汤姆一行人回到村子后发生的故事。
明确:第6-16自然段是第三部分:汤姆探望好朋友哈克和贝奇,得知法官把山洞锁住了,而乔埃还在洞中。
(四)探究课文重难点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汤姆是怎样帮助自己和贝奇离开山洞的?提示:①独自进行三次摸索找到出口;②说服绝望的贝奇去往出口;③钻出小洞,帮助贝奇出去;④遇到划船的人请求帮助;
2.学完本课,你觉得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示:从汤姆独自三次摸索寻找出口可以看出汤姆是一个坚持、不放弃、不畏惧、细心的人,从他说服贝奇去往出口、帮助贝奇钻出小洞说明他是一个机智、负责、讲义气的人,从他遇到划船的人请求帮助说明他是一个勇敢大方的孩子。
(五)课文小结
本课选取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找到汤姆和贝奇这个片段,该部分描写了汤姆和贝奇失踪时人们的悲痛、回来时人们的激动,以及汤姆讲述的脱险经历,展现出汤姆坚强勇敢、毫不放弃的个性特点,赞扬了他的机智、义气和善良。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展开,围绕汤姆的主要行动,提炼故事的情节转折,帮助学生感受作品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形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大体把握词意。
2.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3.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以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在母校学习、生活了六年,对于我们来说,有两个词也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毕业和分别。人生自古伤离别,假如这个日子明天就要到来了,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说些什么呢(生答)
师: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吧!(板书题目)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才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诵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4.作者简介: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代词人。因所赋《清平乐》词而被罢职,遂自号逐客。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自由交流。
2.结合注释,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
方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您回去。假如您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与春光同住。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2)这样美的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山清水秀、千山一碧)作者又是用什么修辞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画的(比喻)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眉眼盈盈处。)
小结: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2)师小结上片:上片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师: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满怀着伤春之愁。)紧接着又送走的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再添了别恨,心情更加惆怅。)
(2)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有)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
(3)师小结下片:下片词人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最后词人发出美好祝愿,希望朋友能够和春天相聚。
4.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为什么要和春住生汇报交流。
(2)师: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这种感情驱散了离别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你们看,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课下注意搜集相关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词。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片:写景依依惜别
下片:抒情祝福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两点还是做得比较好的:第一,朗读到位,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第二,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在初读本词之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讨论学习。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n)数(sh)重(chng)山照我还(hun)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
2.学习后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寂静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作为古代诗人表达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写景
抒情
教学反思
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换字练习。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能够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3.写完之后,能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与小组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真实的情感,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有的直接表达主人公的情感,有的通过细致的叙述表达情感。上节课,我们用几句话表达了不同情境下的情感,今天,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经历,把它写成一篇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
二、回忆经历,拓展思路。
1.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想都有哪些情感体验,用一个词说一说。(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展示表示情感的词语。
畅快感动欣喜若狂归心似箭激动盼望欣慰
惧怕愤怒难过追悔莫及忐忑不安愧疚沮丧
3.给这些词语归类,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表示好与不好)
三、联系生活,思考题材。
1.生活中你有什么令你难忘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2.说说是什么事让你产生了这种情感。
3.你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交流感受,总结写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说一说。
2.各抒己见,细说自己的感受。
(1)同桌互相说一说: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
(2)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3.教师点评总结。
要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也写清楚。
写作方法指导:(1)精描细绘见真情。用心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适当地添加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等,展现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2)万事求实显真情。注重反映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反映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如实记录、叙述这些事情,是写出真情实感的基础。(3)直抒胸臆见真情。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用真挚的情感唤起读者的共鸣,打动读者。(4)巧妙地安排结构。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手法,选取一个典型的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5)第一人称描写叙述。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运用第一人称描写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构思起草,修改完善。
1.激发构思起草的兴趣,展开竞赛,看谁写得既快又好。
2.学生独立构思、书写,教师巡视。
3.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六、互读评议。
1.学生自由朗读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给小组同学听,再说说觉得写得好的原因。
2.学生评议、交流。
3.小组内推荐写得好的习作供全班欣赏。
七、欣赏佳作,点石成金。
1.欣赏优秀习作,全班交流。
2.同学们交流:习作的优点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一改
3.学生拿出练习纸修改。
4.指名评改。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分享心得。
板书设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事情的经过(情感的变化)
印象深刻的内容(具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讲评课,注意把习作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习得方法并迁移运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交流、互帮互助,培养了习作表达能力,学会了表达情感的方法。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长征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长征题材的课文《金色的鱼钩》。(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和(hu)着抽噎(yē)
3.指导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着重分析指导:两鬓斑白(读音:liǎngbnbānbi。释义:意为两边鬓角头发花白,借以形容年老或操劳过度);奄奄一息(读音:yǎnyǎnyxī。释义:形容临近死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一口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感受自己的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四、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一)抓住老班长的外貌、神态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
1.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和神态变化的语句,在文中做标记。
2.第一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3.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4.第三处: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5.第四处: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6.结合板书小结:从老班长的外貌和神态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
(二)感受其他描写,加深体会。
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地方,把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和同桌相互读一读,进一步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
预设以下几个方面:
1.老班长吃鱼骨头的画面。(第7、8自然段)
为什么让你感动是啊,我们和你一样体会到了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让我们通过朗读,一起读出这份感动。
2.老班长严厉劝我喝鱼汤。(第21、22自然段)
(1)当时已经发现了秘密的我,能喝下这碗鱼汤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老班长又是怎么劝我的
(3)我明白老班长的苦心,喝下了鱼汤,我的心情沉重极了。你能把这种沉重的心情读出来吗
3.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又怎么熬得住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第28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是啊,当生命垂危的时候,老班长竟然想到的还是三个小战士。他是多么崇高和伟大啊!这真是一个好战士啊!
五、品味文章,深化情感。
1.读最后一段: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2.回味质疑: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了吗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凝结着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见证着老班长对革命的无限忠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六、总结全文,课堂小结。
在长征途中还有许多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美好的今天,让我们用一首我们学过的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来缅怀他们吧!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教学反思
本课由于篇幅比较长,为了节约时间,所以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读的形式不多,讲解还不够深入。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不深刻,读得欠缺感情,以后还要加强朗读训练。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初步诗歌,感知诗题。
1.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学生交流)
(教师简要介绍王维)
2.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说说: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怎样理解使(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出使的意思。)
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安西,特地从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3.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同时注意诗句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送别地点:渭城;时间:早上。)
2.能把时间和地点说得更具体一些吗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得知是清晨在旅店送别。)
3.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柳树被雨水洗得翠绿欲滴。)
4.多么美的渭城啊!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从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可知是为友人设宴送别。)
5.读了后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王维会说些什么(离别在即,千言万语都浓缩于酒中,把别愁、祝福融为一杯杯美酒,明为劝酒,实为诉离愁。)
(1)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能看出来为什么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从劝君更尽一杯酒得知不止喝了一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是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①指导读(引读)、再指名读。
②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③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①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能不伤别离!(师引读后两句)
③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这分明就是情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课堂小结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被这份真挚的友情打动呢背诵这首诗并细细体会。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义重
本次课程中,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将去往安西的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想象他们二人分别时说的话,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真挚友情的向往。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中好的开头和好的结尾,并在习作中能加以运用,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精彩。
2.了解古诗词中借他物来表达志向、情感的写法托物言志,并加以运用。
3.学习课文中主人公外貌描写跟文章主题的紧密关系,以及在整个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三首古诗和三篇现代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三篇古诗和三篇现代文,想一想:每篇课文的最后都有什么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查看课后练习,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流畅地回答课后习题。)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第四单元的课文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由交流,并推选出迅速举手要回答问题的学生。)
(1)《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是直接点题(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结尾呼应开头(妈,昨天是4月28日)。
(2)《为人民服务》的开头是直接点题(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结尾升华主题(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金色的鱼钩》开头是交代事情的起因(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结尾起到了呼应和升华标题的作用(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2.表扬回答正确的同学,让学生交流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
3.如何写好文章中的开头和结尾,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在这方面非常值得大家学习,请女生、男生分别读出开头和结尾。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细细品味诗句,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的诗句。
课件展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齐读后思考:诗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诗人托竹言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和品质。)
2.品味课本词句段运用中的其他诗句,先读一读,再和同桌一起交流诗句的主要意思。
3.检查反馈,全班交流。
(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花枝还傲霜斗寒。诗人苏轼借用傲霜枝来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4.在本单元的课文中,还有不少值得细品的语句,找出来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品味,说说这些语句的主要意思。
5.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二)第二题。
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1.教师展示: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作用:通过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父亲虽受尽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如果删去,则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品质,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2.教师展示: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个耳朵,向两边拉。
(作用:通过外貌描写,扁鼻子军官凶神龌龊的丑陋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让读者由衷开始担心雨来的命运。删去,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3.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这段话是对祥子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的健硕和无限的活力。外貌描写能够很好地表明人物的特点。如果删去,就没这种表达效果了。)
4.学生齐读这三段话,体会人物的外貌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全班交流。
5.拓展练习。
(1)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成功的外貌描写的段落。
(2)一位学生描述另一个同学的外貌,其他同学猜一猜他说的是谁。互相交流,教师点拨。
四、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注意读准栽柳逆等的读音。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名言警句。
第一个句子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人们刻意用心去栽培花朵不一定成活,而无意间插在土里的柳树苗却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一片绿荫。告诉我们有时刻意为之不能称心如意,顺其自然反而比较容易成功。
第二个句子出自《孔子家语》。这句话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第三个句子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以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说明事与愿违,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已亡故。
第四个句子出自《名贤集》。意思是在过富有的生活时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缺乏时的日子,不要到了缺乏时才后悔。意为应注意节约,不要浪费。
第五个句子出自《警世贤文》。意思是,所学知识只有到用的时候才后悔自己懂得太少了,事情如果不亲身去经历就不知道有多难。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只要大致说对就好。)
3.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全班交流。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对一些名言警句的理解。
教学反思
1.词句段运用中,学生关于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体会不够深刻,应多举事例,让学生加以体会。
2.学生对日积月累中的名句体会较深刻,能快速组织背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2个字,会写埋头、整理等3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抓住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体会人物的品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4.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著名诗人臧克家有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先辈。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播放李大钊简介)
2.板书课题,请同学谈谈对李大钊的印象。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翻开课文第58页,跟随李大钊的女儿的回忆,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情形,体会李大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瞅(chǒu)瞅暂(zn)时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情形的回忆,展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他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深的怀念之情。)
2.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哪几个时期的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时间顺序;主要讲了四个时期的事: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在法庭上,李大钊表情依旧安定、沉着,并极力为家人开脱,保护家人。)
四、交流探讨,学习语言、神态和对比描写的手法。
1.品析人物语言。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一句话: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2.体味人物神态。从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3.感知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时对我提出的问题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和事态的紧急。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睛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态度。
4.全班交流。(重点关注被捕前被捕时的态度对比。)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李大钊女儿在李大钊英勇就义十六年后写的回忆录,也是一篇倒叙文。作者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文章的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通过回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入了解,细致体会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学习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二、体会重点句子,学习人物品质。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尽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李大钊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仍能够坦然自若,说明他有着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三、交流探讨,学习前后照应。
1.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五部分(第31~33自然段),并思考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李大钊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
2.小组交流,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呼应)
3.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还有很多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大家用波浪线画出和下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首尾呼应:①首: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②尾: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文中照应:①前文: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②后文: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文中照应:①前文: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②后文: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这些句子相互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除了李大钊,你还了解哪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呢
(叶挺、董存瑞、刘胡兰、赵一曼)
2.教师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李大钊。让我们继往开来,牢记革命先烈的遗志,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并和同学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并交流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同时结合实际,激发学生树立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理想。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并默写本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
3.结合相关诗句,体会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于是李白这样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东坡说是鸭子,他则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说是飞雪,他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春天的特点的。(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的诗奇崛雄伟,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风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呈(chnɡ)和酥(sū)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绝胜:远远胜过。
烟柳:形容绿柳成荫,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
皇都:指京城长安。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学生借助预习,理解天街润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3)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走近却看不出草的颜色了。)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2.理解本诗的三、四句。
(1)理解绝胜的意思。(绝胜:远远胜过。)
(2)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3)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3.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1)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3)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相应作指导。
(4)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写景的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如酥
草色遥看无
最是春好处
绝胜皇都
教学反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诗的前两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现的,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写景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