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名传播知识的教师,教学时需要撰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确定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可以更好的传授给学生们相应的知识。优秀的教学设计要怎样写才能写出来呢?为此,我们特意呈上“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2、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分数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4、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听故事,引出平均分。

  2、提出问题: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并说出每份的个数,能在我们学过的数中找谁来表示?

  3、师:我们无法从以前学过的数中找出一个来表示,因此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数的表达方式分数。

  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新知探索

  1、(课件出示)出示问题:将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怎么表示?

  (将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1/2,读作二分之一)生齐读。

  2、(课件出示)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其中1份涂色,有颜色的部分用分数怎么表示?怎么读?未涂色的又怎么表示?

  (1/6,六分之一;5/6,六分之五,5个1/6)

  3、生自主学习课本95页内容。

  4、(课件出示)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5、(课件出示)看图,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并说一说组成。

  6、概念及各部分名称。

  (1)像1/2、2/3、3/4、3/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1分子分数线2分母;

  (3)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读法:先读分母,加上分之两个字,再读分子。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看图写数,读一读,并说说各个分数的组成。

  2、根据分数折纸,并说说含义。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分数的含义、读法及写法。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经历探究、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按顺序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情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为纪念国际奥林匹克日,青岛举行了全民健行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从图画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练习,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学习。

  1、出示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下面的问题

  (1)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2)小强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3)现在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4)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能走完10000米?

  2、解决问题。

  (1)教师:上面哪个问题可以一步算出来?哪个问题不能一步解决?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

  板书算式

  5247=2444(米)

  5047=2350(米)

  设计意图:一步计算的问题是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进一步感知有关路程的数量关系,又为下面解决复合型题目做好准备,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

  (2)现在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尝试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5247-5047(52-50)47

  根据题目,看算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观察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理解:混合式题中有减有乘,要先算乘再算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像上面的算式:5247-5047减号两边的乘法可以同时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由一步计算问题到复合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关系,在具体问题中明确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3)解决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能走完10000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尝试解决,出示不同的算式

  7030=2100(米)

  10000-7030-6030

  6030=1800(米)

  =10000-2100-1800

  10000-2100-1800=6100(米)

  =7900-1800

  =6100(米)

  10000-(7030+6030)

  10000-(70+60)30

  =10000-(2100+1800)

  =10000-13030

  =10000-3900=10000-3900

  =6100(米)=6100(米)

  观察上面的算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同桌间相互说一说。小结运算顺序,明确:在括号中如果有加有乘,也要先算乘再算加,括号里的运算计算完之后再把括号去掉。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理解,这里借助具体问题,让情境中理解多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特别是括号中有两三步运算的该怎么计算,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分组完成:学生分为两组,先说说运算顺序,然后独立进行计算,指名板书订正。

  2、自主练习第2题。

  比赛练习,订正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3、自主练习第3题。

  独立思考解题,订正交流时说说每步计算的含义,然后说说还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自主练习较好的检测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计算能力,同时,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互相说一说。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公式求梯形的面积。

  2、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学具准备:

  剪刀、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1、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2、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3、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一是合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二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互相学习和启发;三是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倾听其它同学的方法。

  5、出示课件,三峡水电站全景图及第89页例3并读题。同时出示水电站的横截面的简图(梯形)。提问,实际求什么?

  6、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识的迁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起桥梁,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通过联想猜测,探求方案。

  1、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2、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谁看出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

  请同学们先看看实践提纲吧。(出示实践提纲)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梯形把它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②想一想,拼成怎样的图形,利用怎样的方法拼成的?

  ③它们的高与梯形的高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联系?

  ④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现在开始小组合作探究。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转化前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准。

  3、(出示课件)现在画面展示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叠在一起,哪个小组能说一说刚才你们将其拼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

  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教师逐一配以课件演示。)

  (1)、方案⑴:自己在方格纸上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把数据填入书上表中,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追问:⑴(上底+下底)表示什么意思?⑵为什么要除以2?大家是这样拼的吗?下面谁来完成一下我们的实践提纲。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_______,高等于______。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

  梯形的面积=__________。

  结论:所以,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写成(板书:梯形的面积=)谁到前面来将公式补充完整?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公式

  (2)、方案⑵:连接对角线,把一个梯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解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下底,高也是梯形的高。

  推导:两个三角形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及下底高2;而三角形面积和=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结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3)、方案⑶:用割补法,把一个梯形割补成一个角三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底加上下底的和,三角形高相当于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相当于梯形的面积。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⒊师生小结: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把手中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根据梯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都推导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即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三、实验验证,确定结论。

  1、出示方格土,一个梯形(,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它的:上底6厘米,下底10厘米,高5厘米。

  2、利用公式计算面积:(6+10)52=1652=40(平方厘米)。

  3、验证公式:数一数梯形面积占了多少个方格(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

  4、验证结果:梯形的面积用(上底+下底)高2计算梯形面积是正确的。

  5、用字母表示公式:用字母a表示上底,字母b表示下底,字母h表示高,则S=(a+b)h2.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字母公式。

  四、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书第89页例3(略)要求独立完成。(请同学板书)

  2、判断:(发现错误请说出错误原因,并改正过来)。

  (1)、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2)、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S=(a+b)h。

  (3)、两个梯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4)、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

  (1)单位(米)。

  50米30米40米

  (2)单位(厘米)。

  865

  3、动脑筋算一算:(课件)

  我们到环渤海建材市场去参观,进去发现有一处堆放着许多钢管,堆成梯形的形状(顶层2根,底层8根,逐层递增1根)。谁能很快知道钢管根数?你是怎样算的?

  五、归纳总结。

  1、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组的推导方法最具新颖性?

  2、假如再遇到一个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会口算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2、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些数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熟练地把一些数同一个数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价值5分钱的扣子一枚。

  教学方案: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学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材料来说,比如:金属纽扣、塑料纽扣等等;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外形来说,如:两眼的纽扣、四眼的纽扣等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枚纽扣,(出示课前准备的纽扣)猜一猜这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呢?

  生猜测纽扣的价钱。

  如果学生猜到了纽扣的价钱,就直接提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老师就告诉学生这枚纽扣的价钱是5分一枚。

  二、解决问题

  1、解决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1)提出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2)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作必要的提问。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

  50分=5角=0.5元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3)提出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写出乘法算式的要求。学生写完后,汇报,教师板书出来。

  师:一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们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写出的算式是什么?

  (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0.05元,求10枚纽扣多少钱,列式是0.0510,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列出算式是0.0510=0.5(元))

  教师板书

  0.0510=0.5(元)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师小结: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0.05100=5(元)

  2、解决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提出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算式是:0.051000=50(元)

  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列式是:0.051000=50(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三、总结规律

  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性对话。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第一个算式,0.05扩大10倍,所得的积有什么特点?

  (数字5不变,只是小数位数变了,原来是两位小数,现在变成了一位。)

  师:0.05由两位小数变成一位小数,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0.0510=0.5这个算式的特点?

  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大家再观察0.05扩大100倍、1000倍的积5和50,小数点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再交流。

  师: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叫做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板书:小数点位置变化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2页,自己读一读大头蛙说的一段话。

  学生读书。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指名一、二人回答。

  四、运用规律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应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个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计算非常简便,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特别关注扩大1000倍计算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交流时,可重点进行全班指导。

  师:谁来说说3.87扩大10倍、100倍,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用计算器检验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只要意思对,计算正确即可。师:3.87扩大1000倍,怎样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

  3.871000=

  师:3.871000,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出现了什么问题?

  师:把一个小数扩大整十、整百、整千倍时,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可以在后面补0。

  五、简单应用

  师:打开书第13页,我们一起来看书上的试一试。这几个填空题都是把较大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个学生的想法如果出不来,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其它想法,然后进行引导或作为参与者交流。

  六、课堂练习

  师:利用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可以是许多数学问题变的很简单。下面,请看练一练的第1题,谁能说一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练一练第2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练一练第3题。将结果填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涂一涂、圈一圈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给出一个分数让学生用涂色或圈的方法表示。

  教育训练点:

  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生日歌)

  谁来说说小莉是怎样分的?

  你知道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吗?为什么是这个蛋糕的8分之1?小寿星吃了2块,她又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你怎么知道的?剩下的蛋糕爸爸一个人全吃了,那他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请看,这里有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现在我们把它们涂上颜色,谁能说说红色正方形占所有正方形的几分之几?为什么是所有正方形的9分之1?

  完整地说说那蓝色部分呢?为什么?

  2.下面我们换一种涂法,请仔细观察,你能说出这时红色正方形占所有正方形的几分之几?(点击)你是怎么想的?(点击)

  3.如果我要使得涂蓝色的正方形个数占所有正方形的2/3,应该涂几个蓝色的呢?为什么?

  小结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一)试一试

  (出示图),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几只蝴蝶?

  1.白蝴蝶占所有蝴蝶几分之几(3/7)?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几分之几?(4/7)

  2.图中还有什么可用分数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3.汇报。

  (二)练一练:第57页第一题

  请大家翻书57页,生做后订正: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三)教室里的分数

  1.请第四组的xx站起来,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xx占整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2.请xx的同桌也站一站,同学们,现在他们两个站整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十分之二)不错,谁还想出第二种答案?

  3.同学们,要请这组人数的4分之一站起来,应该起来几人?

  (四)涂一涂,圈一圈

  1.(1)出示图。

  (2)六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生说后,师边问边课件显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几份?涂几个?大家会涂了吗?那2分之一就是要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呢?请拿出你的题单先分一分,再涂一涂。

  订正,重点问有几个?

  2.同学们真会动脑筋!那这道题呢?(点击)读题,你会分一分,圈一圈吗?看看哪个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好。

  谁来说说第一个你圈了几个?为什么?(因为4分之一表示把8个足球平均分成了4分,1份就是2个)是这样吗?下一个呢?最后一个为什么都圈了?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1.游戏。

  摘红花的游戏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广告,从广告画面中,你分别想到了几分之几?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理解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学会同分母分数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经历猜测验证总结应用的数学学习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探索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体验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收获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沟通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联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既是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窄长方形纸片。

  媒体准备:

  动态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快看大屏幕!呦,多香的一张披萨饼呀!他俩正准备吃呢!沸羊羊说:两个人,每人吃吧!懒洋洋着急地说:不够不够,我要吃!

  二、探究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方法

  1、初步比较,探学生认知。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是大还是更大呢?指名答。

  预设1:有人说大,也有人说大,各自说明理由。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到底是大还是大,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来验证。

  预设2:叫起俩人都说大,师问大家:你们有不同想法吗?那你们都认为比大?谁能说说理由?师:除了借助实物比较出了和的大小,我们还能用在怎样的方法比较出和和的大小呢?

  教学意图:通过学前调研得知,分子是1的分数的比较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将书中由分西瓜的情境引出的比较和的大小改换为了由分披萨饼的情境的引出的比较和的大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降低了认知难度。

  2、动手操作,验证和的大小。

  (1)动手验证:师:请任选手中的学具,开始验证吧。(第一大组,圆和长方形;第二大组,圆和窄长方形)师巡视:发现不用同一单位1的及时纠正;收集不同的材料。

  (2)汇报交流:(每组学生上来汇报完,教师屏幕出示直观比较图)

  第一组:用圆来验证的,订正时注意通过动作演示体会同圆;要说清表示和的过程:用圆片代替披萨饼,把圆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把圆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第二组:用长方形来验证的,生说完,是强调:也是先平均分表示数,然后比较的。

  第三组:用窄长方形来验证的,你也是平均分的吗?

  (3)统一比较的结果:同学们的比较结果都一样吗?板书>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经历选择材料的过程中体会这两个分数比较的前提;在经历平均分,得到和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受、理解和的分数意义;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表象支撑、直观比较。

  3、涂一涂、比一比,继续验证和,和的大小。

  师:刚才通过动手折,我们比较出了和的大小,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两组分数的大小,请拿出1号纸,看清题目,开始!

  实投学生作业汇报:我们来看这份作业,分别用阴影表示了这个圆的和,然后进行里比较,和你们比较的结果一样吗?板书>。再看和的比较结果,大家都一样吗?板书>。

  教学意图:在比较了和的大小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涂一涂、比一比的方法来比较和、和的大小,还是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表象支持。

  4、观察三组分数的比较,归纳得出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师:观察这三组分数的比较,你从中发现什么?板贴:分子是1,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解释这一规律,从而深入理解比较方法。

  小声读一读,再想一想,分子是1的分数,为什么会是这样比较的呢?你能再说说吗?也可以利用学具来帮忙!

  当学生用学具时,老师也拿出教具,引导全班同学一同折纸,并配合课件演示,折

  问:在折的过程中,你看到什么?体会什么?如果这张纸无限薄,还能不能出现更小的几份之一?(使学生在操作中、在课件的直观变化中深刻体会到:越折份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教学意图:学习知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发现规律并不难,重要的是要在发现规律之后理解、体会、解释规律。所以这一教学环节非常重要。

  6、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方法。

  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我们先是通过猜想、接着又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还解释了结论。板书猜想、验证、结论、解释,这是一种非常严谨的数学学习的方法!

  教学意图:数学课上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所以这里要及时帮助学生回顾、整理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刚经历完学习过程之后,归纳梳理出学习的方法显得水到渠成。

  7、小练习,巩固所学,同时引出分母相同的分数的比较。

  下面我们通过几组题来检验一下刚才的学习结果。出示

  第一组:给几秒钟时间,指名,问:你是怎么比较的?(可能会直接叙述规律,也可能会从意义上来说)我们拿起一个学具(纸)想一想它的有多大?有多大?

  第二组:直接说出比较结果。

  第三组:指名说比较结果。问:你是怎么比较的?学生会从分数的意义上来说。

  教学意图:这个小练习的安排,意在及时复习所学,同时又引出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在比较第一组时,引导学生想想图形,利用表象;再比较第二组时让学生直接说出比较的结果,这样的教学层次使练习效果更好。

  三、探究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方法

  1、比较和的大小,初步猜测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

  师:你能用学具来说明和的大小吗?板书:<,在比较和的大小时,比较的方法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那分母相同的分数真的都是这样比较吗?我们怎样才能证明这个结论?(生:还得通过几组这样的分数比较的结果来证明)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继续进行探究学习。

  2、涂一涂,比一比和,和的大小。

  学生自己做,师巡视。

  实投汇报

  第一组:说说你是怎么通过涂一涂来比较的?追问:一份是多少?涂了几份?而呢?板书<

  第二组:学生会按照上面的方法说清。追问:是在的基础上有涂了几份?板书<

  教学意图:通过涂、比、追问,使学生加深理解几分之几是分数单位累加的过程。设计这个分数为一会的研究做铺垫。

  3、归纳方法。

  观察这几组分数的比较,看看我们最初的猜想对不对?板贴:分母相同,分子大,分数就大。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4、深入理解、解释这个结论。

  读一读,再来说说你的理解,也是可以借助学具,随着学生的发言,师在实投上涂、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学具涂,,体会分数单位累加的过程。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验证规律。

  5、回顾学习方法。

  师:我们是怎样又得到了比较同分母分数的方法?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方法,即猜想验证结论解释。

  6、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

  出示:和比较的直观图,师:刚才在比较这组分数时,你发现了哪个分数比较特殊吗?你怎样理解这个分数的含义?那还有哪些分数也等于1?等于1的分数有什么特点?

  教学意图:借助直观图,再结合刚才分的过程、取的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分数的含义,进而理解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四、及时回顾,对比梳理

  师:分子是1的分数我们会比了,分母相同的分数我们也会比较了,请你回忆一下,越分越多,一份就越小,是在比较?越涂越多,分数不断增加,是在比较?请和你的同桌说说这两种比较方法。

  教学意图:在对比中学习、在对比中区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自我挑战

  举手游戏

  两种比较方法都掌握了吗?那我们自我挑战一下!拿出练习纸

  第一组:借助图形来比较:先出示空白图和了两个分数学生涂色比较屏幕显示涂色那边的分数大就举那边的手。

  第二组:直接比较。

  教学意图:在前面借助直观图比较的基础上直接比较,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直接利用规律进行比较的空间,同时通过举手反馈,及时使学困生得到帮助。

  六、畅谈收获,激发后续学习

  出示分数墙

  在分数墙里找找今天的收获:在音乐声中欣赏分数墙的形成过程谈收获激发再继续的兴趣。

  教学意图:使学生亲眼看到分数墙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体会同一物体,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少的道理和几分之几就是几分之一的累加。学生在找收获时,除了找到今天学习的知识,可能还会看到==,++等等,就此教师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将学习延伸到课后。

  板书设计:

  分数大小的比较

  ﹥﹥﹥猜想

  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验证

  <<<

  <1结论

  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解释

  应用

分享

热门关注

腊八节经典祝福图片文案汇总72条

腊八节祝福文案

[荐]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报告范文3000字精选

大学生调查报告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合集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关于失恋的句子伤感精选

失恋伤感句子

公司年会致辞1000字(精选7篇)

公司年会致辞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汇总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2021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00字7篇

人教版教学设计

最新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模板4篇)

一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六年级上册数学和倍问题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问题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