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文言虚词精讲 2

2012-05-04 09:25:27 2012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三)助词

  1、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译:违背我的心意让我心中煎熬。

  2、跟“上、下、东、西、外”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或范围上的限制。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译:临危授命以来,我白天黑夜的忧愁哀叹。

  3.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译文: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译文: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

  (四)动词以为认为作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译文: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译文: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啊。

  (六)通假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

  译文:(有士兵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有绢信)本来就觉得这件事够怪的了。

  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

  译文:(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七)复音词

  1.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文:老虎看到它是一个庞然大物,认为是神灵。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文:医生爱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的“病”做为自己的功劳!

  2、把……作为或制成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译:在南面攻取了百越的地面,把那里设置为桂林郡和象郡。②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译文: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

  3、"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译: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并且嘲笑李勃的鄙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公子去了,我却不给您临别赠言,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定会回来的。”...

  4、有以、无以:“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

  译:项王没有话来回答,便说:坐。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译: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没有什么办法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④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译文:(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12、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

  2.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段太尉逸事状》)

  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

  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译文: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三)动词

  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译文:继承祖上的事业,沿袭既定的政策。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

  13【于】

  介词

  1、介词,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译文: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⑤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

  ⑥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旁宫赋》

  译文: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2、介词,“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译文: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文: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3、介词,由于,在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译文: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贪玩。

  4、介词,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译文: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译文: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耻于向老师学习。

  ④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译文:这是我向陛下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很短啊。

  5、介词,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您又受赵王宠幸。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译文:所以在内被郑袖蛊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③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译文: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

  6、介词,与,跟,同,或者不译。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译文: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燕王想跟您结交。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译文:现在为您筹划,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

  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冉有、季路参见孔子说。

  7、介词,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译文:孔子说:“残酷的政令比猛虎还凶暴。”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旁宫赋》

  译文:让那宫中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译文:在这是,宾客没有一个不变脸色离开座位。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译文:我爷爷死在捕蛇抵赋这差事上,我父亲死在这差事上。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于是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瓦缶。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译文: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译文:苏州的老百姓正对他痛恨到极点,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击他。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译文:我常常被一些博学多才的行家所嘲笑。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译文:可是现在这条溪地被愚者屈辱了。什么原因呢【14.与】yǔ、yù、yú

  介词

  1、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译文: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译文: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译文: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译文: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3、比,和······比较。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译文:邹忌很不自信,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译文: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③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译文:(项伯)与你相比,谁的年龄大?

  (二)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译文: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译文:勾践还亲自用船装满了粮食肉类到各地巡视。③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鸿门宴》

  译文:我和将军合力一起攻打秦国。

  ④客亦知水与月乎。《赤壁赋》

  译文:你也知道水和月的道理吗?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译文:一胎生了三个孩子,由官家派给乳母,一胎生了两个孩子,由官家供给口粮。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译文:(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译文: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译文: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相互结交,成为一体。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译文:(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3、参与,参加,yù。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译文:骞叔的儿子参加了军队。参加,参与。

  ②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晏子治东阿》

  译文: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四)通假。通“欤”,yú,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恐怕该要责备你吧!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

  ④其可怪也与?《是说》

  译文:这也真是奇怪啊!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徐公)早上穿好衣服、帽子,看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译文:刘邦说:“他和你的年龄,谁大谁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跟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不如……”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译文: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15、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译文: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译文: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语气。

  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译文: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译文: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扔在地上,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文: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4、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译文: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回去吧。②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译文: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呢?

  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侯生说)“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呢?”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译文: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译文:假如秦王也能爱护六国的人民,就可以将皇位传递到三世以至万世而做国君,谁又能灭亡它呢?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译文:(如果)去攻打它不能取胜,(如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译文: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译文:(比我出生迟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

  (三)固定结构【……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固定结构【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译文: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译文: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呢!

  ③岂独怜人也哉!

  译文:难道只是伶人吗【16、则】

  (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译文: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译文: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译文: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译文: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

  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文: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护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辅助者呢?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译文: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译文: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译文: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译文:不是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就决不吃。

  (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公使阳处夫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译文: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经在船上了。

  17者

  (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文: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②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向他的脸上吐唾沫!

  ③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译文: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译文:我曾经探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译文:他说这些话时,神情很悲伤。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译文:然而来来往往地观察驴,觉得驴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译文:霎时间,烟火满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

  ③客有吹洞箫者。

  译文:同伴吹起洞箫。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译文: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

  ②今者有小人之言。(《鸿门宴》)

  译文:现在有小人的流言。

  ③曩者辱赐书。(《报任安书》)

  译文:以前,承蒙您给我写信。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

  ④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译文: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

  18.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申之以孝悌(tì)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

  ②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译文: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朱亥笑着说:“我本是街市中一个拿刀的屠夫,而公子多次亲自慰问我。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况且,公子即使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归服秦国,难道不怜惜你的姐姐吗?

  ⑤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⑥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2、指示代词,这,此。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出自己愿意而给它编造托辞的态度。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

  译文: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这是谁的过错呢?”

  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译文:一个人的心,也就是千万个人的心。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④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译文:儿子想为父母报仇,大臣想为君王报仇,哪有敢不竭尽全力的呢?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

  译文: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译文: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③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译文: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

  ⑤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译文: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译文: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译文:人谁又能够用清洁(高洁)的身体(自己),去接受脏污的(衣)物啊!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译文:我关上窗子住在这里,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译文:。霎时间,烟火满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

  ④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译文: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三)动词,到……去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译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译文: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译文: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那样远呢?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⑥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译文:最后他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墓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高考有哪些语文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有哪些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

高三语文有哪些必考古诗词

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有哪些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有哪些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归纳

文言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有哪些

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2020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图片版)

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