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解析熟语命题规律

2012-05-03 23:46:03 训练高考

  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句子。“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句子”指谚语和格言。“正确使用熟语”是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

  多年来,高考对熟语的考查仅限于成语,每年都有1题,分值3分,从历年试题来看,它都是以选择题型出现,且近几年都是要求考生选出使用正确的一项,2004年多为选出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但是从高考统计来看,得分情况并不理想。其实占领这一“制高点”并不难,关键要破译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密码”,本文拟结合近几年高考题来探寻此类题型设置干扰角度的一般规律。

  解密之一:望文生义,故意曲解。

  熟语的含义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的简单叠加组合。如惯用语从意义上来说,都是字面意义的引申和比喻意义;而成语的含义则是在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熟语,命题者设题时常常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如:

  例1 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1997年高考题)

  例2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高考题)

  例3 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合作。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2004年高考辽宁卷)

  例1中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例2 中“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例3中的“墙倒众人推”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用在句中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导致褒贬失当。很多的时候,熟语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1996年),“耸人听闻”“骇人听闻”(1998年), “万人空巷”(1997年),“炙手可热”(1999年),“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文不加点”(2004年高考北京卷),“别无长物”(2004年高考浙江卷)等。

  解密之二: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熟语的含义有所侧重,适用对象范围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等等。如果对熟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和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

  例4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2000年全国高考题)

  例5 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2004年高考福建卷)

  例4 中的“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例5中的“豆蔻年华”,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句中用来形容十四岁以上的“大学生”,显然不当。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1999年),“汗牛充栋”“左右逢源”(2000年),“车水马龙”(2001年), “蓬荜生辉”(2001年),“偃旗息鼓”(2002年),“蔚为大观”(2003年春季),“鳞次栉比”(2004年高考湖北卷)。

  解密之三:忽视语境,不分范围。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熟语还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熟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而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常常故意忽视语境,不分范围,造成考生的错误判断。如:

  例6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解密之四:违情背理,不合逻辑。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熟语的使用特别是成语的使用更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还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如:

  例7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例8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7年)

  例9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2003年全国)

  例10来到公司的第一天,我好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忙得头昏眼花。已经过了下班的时间,我还在七手八脚地忙乎着。(2004年高考辽宁卷)

  例7 中的“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8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而例8中的“莘莘学子”,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释“莘莘”为“形容众多”。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例9 中“如数家珍”义为“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本句中各种老式钟表本身就是老王的“家珍”,谈不上“如”,因此是错误的。例10中的“七手八脚”表示多而杂乱。“我”是一个人,谈不上“多而杂乱”。这是把“七手八脚”和“手忙脚乱”混用。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2001年)。

  解密之五:混淆情感,褒贬不分。

  熟语和其他词语一样,也有褒义、中性和贬义之分,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熟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熟语。否则,熟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如:

  例11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年高考题)

  例12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2004年高考福建卷)

  例11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例12中的“纸醉金迷”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的环境。也说金迷纸醉。用在句中明显贬词褒用。高考考过这样的熟语还有: “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雨后春笋”“有口皆碑”(2002年),“弹冠相庆”“磨洋工”(2004年广东卷)等。

  解密之六:叠床架屋,语义重复。

  这种类型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而命题者却还运用包含这个意思的成语,从而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如:

  例13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解密七:不知本义,不明来源。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如:

  例14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高考题)

  例15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青睐。(2004年高考江苏卷)

  例14 中“非非”,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例15中的“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也形容人聪明伶俐。句中用的是第一个义项,是完全正确的。类似的熟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2000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光怪陆离”(2002年),“短小精悍”(2004年广东卷)等。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如:

  例16 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这个句子划线部分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学生们学习的是支离破碎的东西。但“目无全牛”能不能表达这种意思呢?如果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以及它的具体内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进行判断了。 “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由许多小的部分组成的。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看来,“目无全牛”在这里是用错了的。 类似的成语高考高过的还有:火中取栗(1998年,2004年广西等地卷)。

  以上七点,是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一般规律,随着命题的日臻成熟,也许还会有新的技术手段出现,但考生只要平时多读多悟,克服使用熟语时的诸多毛病,明了命题的“迷惑”角度,就一定能提高自身抗干扰能力。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高考有哪些语文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有哪些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

高三语文有哪些必考古诗词

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有哪些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有哪些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

2020高考语文高频考点:高考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怎么快速提高

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作文怎么提高

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模板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