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新华网记者在采访“中国留澳校友职业发展咨询会”时发现,大部分海外归国留学生所修专业相对集中,不了解中国企业需求,缺乏中国的工作经验,以及地域限制使得他们的求职经历不如想象中顺利。
专业相对集中岗位对接困难
在咨询会现场,陕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人力资源负责人韩建宏告诉记者,他们此次提供的应聘岗位大都与汽车产品和零部件研发有关,但前来咨询的留学生人数较少。
“我发现他们的专业大部分都是会计、人力资源和工商管理之类,与机械相关的很少。很多企业都发现难觅技术型留学生。”韩建宏说。
澳大利亚驻沪领事馆教育领事徐佩仪介绍说,中国学生赴澳留学主要选择金融和管理类专业,选择工程和制造业类的人数相对较少。
专业相对集中导致留学生回国就业岗位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另外,记者在采访部分留学生时发现,由于脱离中国环境时间较 长,多数学生学成归来以后,对中国的经济形势、社会发展趋势及就业市场需求变化不甚了解。2008年出国学习会计和金融专业的小严说:“我刚回来时,不知 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能到处投简历,过后才发现人家根本不招我这个专业的。”
二、三线城市吸引力不强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工作地点仍是归国留学生选择企业的重要考量之一。许多“海归”将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视为第一选择,而一些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名列前茅的企业却因身处二、三线城市,失去部分“海归”的青睐。
“在来咨询的学生中,有约60%的学生看到我们的工作地点在徐州就走了,尽管专业对口。”徐州工程机械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苑立朋颇有些无奈地说。
“今天来咨询的人不是很多,但10个人中至少有3个因为我们在西安而不愿意来。”陕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人力资源负责人韩建宏说,“西安是西部开发的桥头堡,发展潜力巨大,非常有助于年轻人提升自我价值。而且敢于来国际人才咨询会的企业待遇都很有竞争力。”
而一家工作岗位遍布全国的酒店管理企业的面试官告诉记者,大部分前来咨询的留学生都要求到一线城市工作,只有少部分人愿意到二线城市。
随心而动富有闯劲
针对归国留学生所学专业越来越集中的现象,徐佩仪认为,工作“适合自己最重要”。她说,很多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时都会首先考虑这所学校及其各专业的排名,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值得提倡。要想取得成功,个人的努力必不可少。
智联招聘总裁郭盛认为,现在的学生出国存在一种“过度规划”的现象,学生和家长总是寻找那些容易找工作的专业,但他们并不知道几年后所学专业是否仍容易就业,“年轻人应该跟随自己的热情和兴趣走,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郭盛认为,人才流向二、三线城市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因为一些中小城市现在发展很好,与一线城市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缩小,而且许多中国500强企业在内地城市建厂的数量越来越多,“在我们的一份调查中,中国的最佳雇主很多都是在内地的企业,待遇好,生活环境也好。”
“所有人做同一件事并不是好事,而应做领先于潮流的事情。年轻人应该要能吃一点苦,冒一点险,投入到新兴企业的发展中去,可能会获得更大成功。”他说。
徐佩仪说:“大城市的机会不一定比中小城市好,而且竞争更加激烈。在二、三线城市竞争少,更容易升职。”她说:“年轻人应该勇于做‘开荒牛’,敢于去闯一闯,选择不同城市,体验不同的经历,这非常有价值。”
《海归为何频遭“就业难”?专业扎堆地域局限 - 华人 - 欧洲新闻》本文来源:(m.liuxueq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