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考试主要是考量大家的数学推理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下面由留学群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务员行测逻辑填空技巧:语境分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公务员行测逻辑填空技巧:语境分析
在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部分有三类题型:片段阅读、语句表达、逻辑填空。其中逻辑填空占行测言语的半壁江山。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逻辑填空的语境?举个例子来说:你对你爸爸说“爸爸你吃饭了吗?”这是一句普通又温馨的话,但是如果你设想一下,你爸爸刚揍完你,你说这句话,那此时这句话的含义就变了,为什么变化了呢?这就添加了语境有了限定范围,从而改变了语义。那么语境的含义就是指语言所处的环境,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语境的的重要性。小编结合例题,介绍一下如何结合语境分析。
【例】:形成有文化特色、有地域特色、可识别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 程。我们应尊重当地实际,________、远近结合、量力而行,不能盲目________。在模
式选择上,可以借鉴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结合自身实际、体现自身特色。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循规蹈矩 分庭抗礼 B.按部就班 投闲置散
C.循序渐进 贪大求快 D.按图索骥 急于求成
【答案】C
【解析】读完文段后,整段阐述的是小城镇发展的规律,首先对题干中的两个空分别进行分析。第一个空前的主体对象是小城镇发展模式是长期渐进过程。紧接着空前说应尊重当地实际,空后又由顿号相连接两个词语“远近结合、量力而行”都是尊重当地实际的具体做法。第一个空应同样表达了:尊重当地实际的具体做法。
其次分析四个选项A.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不符合长期渐进过程,尊重当地实际。B.按部就班:按照正常的条理、步骤去做。有时也指拘泥陈规,缺乏创新精神。符合长期渐进过程,尊重当地实际。C.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符合长期渐进过程,尊重当地实际。D.按图索骥:本比喻拘泥而不能灵活变通(含贬义)。现多用在正面,比喻根据线索去寻找或追究事物。不符合长期渐进过程,尊重当地实际。通过第一个空的并列关系排除了A、D选项。分析第二空,空前顿号相连接两个词语“远近结合、量力而行”都是尊重当地实际的具体做法。第二个空应同样表达了:尊重当地实际的具体做法。B投闲置散:没有事干。指安排在不重要的职位或没有安排工作。不符合语境。C贪大求快:过分地贪图规模大而全面。尊重当地实际的具体做法。所以通过语境分析两个空中的含义,再去比对选项信息,得出答案。
通过讲解例题发现两个空都是通过分析句间功能总结出来的,那么语境就是指语言使用的环境,分析语境的方法就是从原文出发,分析句间功能,总结空中含义,从而比对选项选出正确答案。请各位考生做题时要学会应用科学方法,提高逻辑填空的准确率。
公务员行测技巧:主旨观点的对策选项
很多同学在行测备考中刷了大量主旨观点题目后,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个对策选项什么时候该选,又什么时候不该选呢?为什么有的时候选对策就叫推断过度,有的时候选又是合理推断呢?那到底什么时候我可以推断,什么时候又不可以推呢?这让很多同学感到迷惑,那么小编今天给大家总结一下到底什么时候可以选择对策。
【例题分析】
【例1】目前,流动人口虽然进入城市工作生活,但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制度的隔离客观上强化了人口的地缘、乡缘、亲缘关系,加剧社会分化,在城市内部出现了新的二元结构。一些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倒挂,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存在经济利益冲突,极易激发社会矛盾。流动人口家庭成员长期分离,造成儿童监护失责、情感缺失、婚姻不稳定、留守老人和妇女受侵害等问题,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长治久安。
以上文段意在说明:
A.制度的隔离使流动人口不可能融入城市社会
B.流动人口的进入会导致城市内部出现二元结构
C.让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D.解决流动人口家庭成员分离问题是瓦解城市二元结构的关键所在。
【解析】答案C。
文段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流动人口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紧着着第二句告诉我们制度的隔离带来的危害即加剧社会分化,出现新的二元结构,而我们分析句间关系可知,第二句制度的隔离是第一句未能融入城市社会这个问题的具体表现,同样第三句在阐述户籍倒挂带来的危害:激发社会矛盾,户籍倒挂也是未能融入城市社会的另一个表现,而文段最后一句仍然在阐述未能融入城市社会的第三个表现是家庭成员的长期分离,而危害是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长治久安。这个文段我们梳理一下,可知: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推测作者列举问题,又说了此问题带来的种种危害,是想解决问题,从而不让危害发生,那我们看一下四个选项哪个可以解决问题。A.选项从宏观看它仍是一个问题选项,不是解决问题的对策,其次在表述方面“使流动人口不可能融入城市社会”表述绝对,不选;B.选项仍然在讨论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样城市内部出现二元结构,根据原文是因为制度隔离导致的而非流动人口,表述有误;C选项能够解决问题且有针对性,可以保留,D选项宏观表述是对策,但是这个对策没有针对性,不是针对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这个问题,所以不选。综上我们选择C。
【例2】科学素质是公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基础。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以上,我国仅为6.2%。虽然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高很快,但发展不平衡,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我国科普方面的公共服务很不均衡,农民、城镇新居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获得服务的机会明显偏少。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B.全社会应关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C.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公民科学素质上存在差距
D.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解析】答案A。
文段开篇强调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后文指出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存在的问题,即“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后通过我国与发达国家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等一系列数据对比论证前文观点,尾句通过转折关联词“但”再次强调我国科学素质存在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差距大。
这个文段我们梳理一下:重要性+问题(缺陷),那么既然科学素质对我国很重要性,但目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还不高,作者核心还是想要去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即是根据问题找对策。那么分析一个四个选项:A.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对策且有针对性,可以保留;B.“全社会”根据文段是推测不出来的,其次B表述“关注提高”,而不是要解决问题,不选。同样C.D两个选项是揪着问题不放而不是解决问题,不选。综上,我们选择A.
【例3】考试技术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但高校招考制度很难说有先进和落后之分。1993年,美国学者研究指出:考试制度与各国的国家教育制度及社会情况紧密结合,有些国家的考试制度具有高度持久性,而且不易改变;有些国家的考试制度则正在经历实质、甚至快速的改制。此外,各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方向也不尽相同。
这段文字体现作者怎样的观点?
A.对考试制度应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评价
B.高校招考制度各有千秋,很难区分优劣
C.应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改革高校招考制度
D.国外的考试制度历史悠久,值得借鉴
【分析】答案C。
文段一句话告诉我们高校招考制度很难说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紧接着又说明各国考试制度与各国的国家教育制度及社会情况有关系,而后文的有些国家的制度有持久性,有些国家是快速改变,而且各国的改革方向也不同,也是在具体论述:各国考试制度与各国的国家教育制度及社会情况有关系,才会出现各国考试的改革不尽相同,读完文段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高校招考制度没有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各国的考试制度与各国的教育制度及社会情况有关系。那么我们看一下选项哪个符合我们概括出来的主旨:A.“历史的客观的评价”文中并没有说明,无中生有,B.是个易错项,同学要理解清楚“各有千秋”指什么,各有千秋指的是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文段并没有介绍哪些国家的高考制度有哪些长处,属于无中生有,不选。而C选项这个时候属于推断选项,根据文段既然高校招考制度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各国的考试制度与各国的教育制度及社会情况有关系,那不就是应该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改革高校招考制度吗?但是我们根据刚才概括出的主旨不是要选对策,这个时候应该是放一放,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而不是优选对策,D选项“国外的考试制度历史悠久”文段并没有说,属于无中生有。所以,因为A、B、D三个选项都不能选,我们是退而求其次选择C。
这里需要提示,我们选C不是一上来根据文段得出的,而是在选项分析后“不得已”选择C选项的。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什么时候选对策:通过上面的3道例题想要表达的是当文段满足“问题+危害”或者“重要性+问题(缺陷)”时,我们是优先选择有针对性的对策,但如果文段不满足这种条件我们需要选项分析,而偏向对策的选项是在其他选项不能选之后我们退而求其次的选项。所以到底什么时候该选对策,我们需要整体把握文段的行文,具体文段具体分析。
行测数字推理之分式数列
在各省份公务员考试中,有些省份在数学运算的部分跟别人有一些不同,会有一类题型为数字推理的考试题型,题目题干所给清晰,也会是考生在做数学运算部分时比较偏爱的部分。在单独数列的题目屡屡被考生轻而易举的突破后,分式数列慢慢的也逐渐进入了常考形式的队列。分式数列是指题干以分数为主的数列,因分数本身可以分成分子和分母两部分,且可化成最简分数,具有多变性的特点。那接下来,小编带大家看一下分式数列的题目,来见一见这个陌生又带着一些熟悉的题目。
【解题思考】数列基本多为分数,从前往后,前三个为连续的1/2,应为最简分数,需要发生变化,分数分子和分母不单调,优先考虑分子分母分开看。分子组成中后两位为4,8存在2倍关系,但前推数据不够,进行变形,以2倍为基础,分子可变为1,2,4,8,16,(32);分母此时变为2,4,8,14,22,两两做差为2,4,6,8,(10),下一个数字为(32)。则()中数字为32/32=1,答案为D。
【解题思考】数列基本多为分数,分子分母基本均成单调,分母间不易通分,可考虑有前一个数字的分子和分母组成,可观察前一个数字的分子和分母之和为下一个数的分子,前一个数的分子的二倍加上分母为下一个数的分母,所以答案应为29/41。
【解题思考】数列基本多为分数,观察分子和分母情况,分母间存在倍数关系,分子基本单调,考虑做差。后项-前项,得到1,1/2,1/3,1/4,则下一个为1/5,因此下一项为137/60.
分式数列是各地省考数字推理中的常考形式,只要观察好分子和分母的特点,做起来也很容易上手。
2021国考行测数学运算之约数、倍数妙用
众所周知,行测数量关系是大部分考生的“拦路虎”。很多考生基本上谈虎色变,所以遇见这类问题要么没时间做,要么干脆放弃。2021国考备考已经开始,考生们此时要多学各种快速解题技巧。接下来就行测数量关系中热门考点之约数和倍数,挑选一些试题介绍,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备考情况和能力,选取最适合自己,最高效的解题方法。
例1:设有编号为1、2、3、…、10的10张背面向上的纸牌,现有10名游戏者,第1名游戏者将所有编号是1的倍数的纸牌翻成另一面向上的状态,接着第2名游戏者将所有编号是2的倍数的纸牌翻成另一面向上的状态,……,第n名(n≤10)游戏者,将所有编号都是n的倍数的纸牌翻成另一面向上的状态,如此下去,第10名游戏者翻完纸牌后,那些纸牌正面向上的最大编号与最小编号的差是:
A .2 B.4 C.6 D.8
解法一:本题初看感觉题目很复杂,但是仔细理解发现这道题目并不复杂,也可以用最简单最原始的方法——枚举法进行解题,1号游戏者会将所有卡片进行翻转,2号则会将编号为2、4、6、8、10进行翻转,3号游戏者则会将编号为3、6、9的卡片进行翻转….依次类推,最终得出结论,正面朝上的卡片编号为1,4, 9.故最终答案为D选项
解法二:本题需要理解题目实质,游戏者需要翻转卡片,而翻转的规则是卡片号为游戏者编号的倍数的需要去翻转,反之,如果游戏者的编号是卡片编号的约数需要翻转,即这张卡片有几个约数就需要翻转几次,但是题目规定卡片最初的状态是背面向上,最终状态为正面向上,即需要翻转奇数次,试想哪些数字的约数个数是奇数个,普通数字的约数个数必然成对出现,而只有平方数的约数个数为奇数个。所以这道题的本质即为10以内,最大的平方数和最小的平方数差为几。显然9-1=8.答案D当选。
例2:某单位小范每5天去体育馆打一次羽毛球,小许每9天去一次,老刘每12天去一次。某天三人在体育馆相遇,那么下一次相遇至少要多少天?
A. 120 B. 180 C. 540 D. 80
本题实质也是考查倍数中的公倍数,关键仍需理解题目本质。问题最终问下一次相遇需过多少天,试想,这一次相遇到下一次相遇,小范是5天去一次,所以过的天数必然是5的倍数;同理小许每9天去一次,所以过的天数必然是9的倍数;老刘是12天去一次,即过的天数必然为12的倍数,所以过的天数应为【5,9,12】的公倍数,这一次到下一次应为最小公倍数。答案B当选。
通过以上几道试题各位考生会发现,数量关系需把握题目实质,理解题目所传达的意义,不要被表象所蒙蔽。解题的难易程度也取决于选择的解题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并深入探究数量关系,那么等待你们的就是在行测数量关系中多拿几分。
推荐阅读:
行测真题 | 行测答案 | 行测答题技巧 | 行测题库 | 模拟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