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备考辅导:“代词”在行测不同题型中的运用

  今天小编为大家提供行测备考辅导:“代词”在行测不同题型中的运用,请大家多注意代词这个考点,平时多多练习和总结

  行测备考辅导:“代词”在行测不同题型中的运用

  大家都知道,言语理解与表达在行测中所占的比重,涵盖的考点也比较多。其实在备考的过程中,各位考生不仅仅要横向知道主要的考点有哪些,更要学会纵向总结,看看考点与考点之间是否出现了一些重叠和交叉,横纵兼顾,这样备考才能更高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大家对“代词”一定都不陌生,比如“它”、“他”、“她”,“这”、“那”……今天,小编为大家总结一下“代词”在不同题型中的运用。

  一、逻辑填空中的“代词”

  一般来说,逻辑填空中对于“代词”的用法,主要体现在解释关系中,指示代词是解释关系中的一个判定标志,根据它,我们可以“顺藤摸瓜”高效完成逻辑填空。下面我们看一道例题:

  1、定义的使命是抽象概括出某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当定义概括不了时,本应修正定义,而有人却常常“开除”那些概括不了的同类事物,以维护定义的纯洁性,这无疑是 。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指鹿为马

  B. 削足适履

  C. 自欺欺人

  D. 掩耳盗铃

  【解析】答案:B。题目中出现指示代词“这”,指代的是前文中“常常‘开除’那些概括不了的同类事物,以维护定义的纯洁性”这样的一种行为,而空缺处所填的词语正是让我们对这种行为做一总结或者是评价。“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自欺欺人”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这三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与“开除”这一行为没有关系,不能概括前面的行为,故而排除A、C、D三项。“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地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削”呼应“开除”,“履”呼应“定义的纯洁性”。该成语完全概括了文段中某些人不选择修正定义,而是为了维护定义的纯洁性,选择“开除”同类事物这一行为。因此正确答案当选B。

  二、语句排序题中的“代词”

  对于语句排序题,很多考生都不得要领,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却收效很小,正确率不高。在排序题中,要想做的又快又准就需要找到一些突破口,去对语句进行归类,而“代词”正是其中的一种比较重要的突破口:一方面,代词一般不作逻辑起点,放在首句容易指代不明;另外一方面,找到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这两句话关系更为紧密,应该相邻。下面我们通过一道具体题目看看“代词”在排序题中的运用:

  2、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排序正确的是( )

  ①草原上大量的事例已经证明这些帝国都是昙花一现

  ②这些民族在历史上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③这种压力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地区历史的发展

  ④世界上的游牧民族大都生息在欧亚大草原上

  ⑤他们的历史重要性在于他们向东、向西流动时,对中国、波斯、印度和欧洲所产生的压力

  ⑥他们的历史重要性主要不在于他们所建立的帝国

  A. ①④⑥⑤③②

  B. ①⑥⑤③④②

  C. ④②⑥①⑤③

  D. ④①⑥⑤②③

  【解析】答案:C。①中出现了指示词“这些”,①做首句,指代不明,故①用作文段首句不合适,排除A、B;观察题干,②中包含的“这些民族”应该指代的是④中的“游牧民族”,所以顺序应该是④②。故本题当选C。

  三、词句理解题中的“代词”

  词句理解题在公考中所占的比重不是特别大,但是所涵盖的考点也是比较多的。主要分为对词语的理解和对于文段中句子的理解。对词语的理解里,尤以“代词”考的居多。一般会让考生找到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此时需要考生根据就近原则,找到所指代的内容,同义转述,即可得到正确答案。下面我们通过一道题目来给大家说说具体的应用:

  3、跟石头和金属相比,木质砧板从表面上看也是硬邦邦一块,可“内心”很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这使它在受到剧烈冲击时,内部结构发生弹性微调,既能避免与刀刃硬碰硬伤及刃口,又能吸收一部分冲击力,不会让刀刃在接触板面的一刹那,由于反弹力过大而“剑走偏锋”发生侧滑,这在连续切割,比如剁馅、切丝时尤为明显。

  画线句子中的“这”指的是木质砧板的( )

  A. 外观形态

  B. 材料来源

  C. 结构特点

  D. 制作工艺

  【解析】答案:C。根据就近原则,可知“这”所指代的对象为前文所述内容:“内心”很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对此概括最准确的是结构特点。故本题选C。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标题党”?

  在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一类的题型中,标题添加类的题目往往容易被考生所忽视,在平时做题时也只是一带而过,从未深入搞清楚这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导致这类题目的失分率很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剖析一下选择标题时需要遵循的几个步骤。

  第一、阅读材料,确定表达方式

  不同的表达方式对题目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如新闻体裁,要求标题突出新闻六要素,因为新闻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六要素是一致的。通常概括为6W=Who(人物)+Where(地点)+When(时间)+What(事件)+Why(原因)+How(发生过程),而标题中尤其要突出who +what。例:习近平总书记4日下午来到重庆果园港考察,听取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铁路公路水路联运等情况介绍,察看正在作业的集装箱船。听说渝新欧国际铁路沿线国家实现一次报关查验、全线放行,他赞赏“挺好”。看到港口设施齐备,已初具规模,他说:“这里大有希望。”将六要素提取出来:人物是习近平总书记,时间是4日下午,地点在重庆果园港,事件是考察,概括为标题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四号下午来重庆果园港考察》。

  再比如说明文,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故而在选择标题时一定要凸出说明的对象以及特征,如《地球是圆的吗?》、《看云识天气》等,通过标题就能明确整篇文章所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而对于议论文,只需要概括其主旨观点即可,记叙文如果有观点,则在标题中凸出观点,如果没有观点,则凸出内容。

  第二、分析结构,概括主旨

  这与主旨观点题的行文脉络分析是一致的。在本节中不做赘述。

  第三、对比选项,筛选答案(原则:以内容为先,以形式为优)

  内容上紧扣主旨,无主题的不选;形式上短小精悍,特别长的慎选;风格上形象生动,不醒目的慎选。例如:在九大行星中,冥王星的轨道最偏,它的体积和质量也是最小的,而且它接受到的太阳光和热量最少,表面最冷,最黑暗,诸多的与众不同,引起天文学家对其身份的疑虑。有人认为,把冥王星和隐藏在太阳系边缘的众多冰冻团划为同一类更为合适,但前不久国际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投票表明,天文学界丝毫不想因此给冥王星降级。

  请为上段文字起一个标题,最合适的一项是:

  A冥王星之谜 B冥王星是行星

  C冥王星与众不同 D冥王星不能降级

  【解析】这段话先通过介绍冥王星的特点,提出了把冥王星重新归类的想法,通过“但”的转折,强调了“天文学界丝毫不想给冥王星降级”的观点。所以这段话的主旨句就是“天文学界丝毫不想给冥王星降级”,符合主旨的只有D,即便A的形式比较吸引人眼球,但其内容不符,所以排除。

  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题不要过分相信“语感”

  同学们在做行测试卷的时候,由于时间紧题量大,往往会因为莫大的压力而选择牺牲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做题时间,通过“语感”来达到快速做题的目的,而这样就让命题人有机可乘,利用我们的“语感”来设置陷阱,引诱我们犯错。所以,小编提醒大家,在做题的时候,千万不能过分相信“语感”,以免后悔抱憾。

  【例1】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________中。这里所谓的礼治也许就是通常所谓的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________,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形态 歧义   B.模式 偏差

  C.情态 误解  D.形势 干扰

  【解析】参考答案为C。对于这个题目,相信很多同学会根据常用搭配,在第一时间排除了“社会情态”,选择“社会形态”,再结合第二个空排除“偏差”和“干扰”,错误地选择了A项。这就是命题的陷阱,故意设置不太常用的搭配来达到干扰的目的,其实,社会情态是指社会情况及态势,这既包括政治方面的、也包括经济方面的、文化方面的社情和态势,而社会形态是指生产力在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它涵盖的范围比社会情态要狭窄。这里使用社会情态比社会形态的表意范围更大,更能说明法治和礼治的设计范围。这个题的关键在第二个空,材料是说人治会造成人们对社会秩序的错误理解,而礼治则不会。“歧义”是指不同的理解,“误解”是指错误的理解,“偏差”,是指与原来的理解有差异,“干扰”是扰乱、妨碍,四个词语中只有“误解”能够准确表达题干的写作意图,故本题选择C。

  【例2】超过半米长的碳纳米管的问世,使其朝应用方向踏出了重要一步,碳纳米管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制造“又强又韧又轻又便宜”的材料。在天然材料中蛛丝最强韧,而碳纳米管纤维的韧性超过了蛛丝,这样的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极其重要,除此之外,碳纳米管还有独特的结构和导电性,可以用来做纳米尺度的电子器件,会比传统的电子器件更小,更灵敏。但是一般的碳纳米管长度不一,结构类型和导电性不同,很难用来规模化地生产结构和性能一致的器件,然而现在的超长碳纳米管克服了这一难题,成为一项巨大突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碳纳米管的:

  A. 应用前景 B. 物理特征 C. 结构性能 D. 研究突破

  【解析】参考答案为A。这个主旨观点题,很多同学在做题的时候,一眼看到最后的“成为一项巨大突破”,就想当然以为这是一个分总结构,快速选择了D项。而实际上,这个是总分结构。材料脉络为:①超长纳米管的问世促进了纳米管的应用方向。②③讲述纳米管的重要作用。④纳米管的规模化使用存在问题。⑤超长纳米管克服了问题。通过行文脉络可以看到,②-④都是对①的具体解释,在说明超长纳米管的出现对于应用的巨大意义和价值,因而这是一个总分结构。前一句而非最后一句是“总”,正确选项是A项。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行测资料分析题提分技巧

  行测备考辅导:如何有正确的逻辑思维?

  行测数量关系工程问题:工作你得会做会算

  行测备考辅导:解不定方程没必要“舍近求远”


行测真题 行测答案 行测答题技巧 行测题库 模拟试题
分享

热门关注

公务员行测常识题型怎么做

行测常识题技巧

行测常识判断答题技巧归纳

行测常识判断技巧

公务员行测如何提高做题速度

行测做题速度怎么提高

公务员行测常识题怎么准备

行测常识怎么准备

公务员行测考试题型分布

行测考试题型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浅谈“因果关系”在行测题型中的运用

行测

行测言语理解技巧:论“综合分析”能力在行测主旨题中的运用

言语理解技巧

行测备考:行测常识

行测备考

行测备考:行测语言理解备考

行测备考

行测常识备考:唐五代词

行测常识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