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大纲频道为大家提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年考研大纲:教育综合,一起来看看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吧!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年考研大纲:教育综合
科目名称:教育综合
本大纲包括参考书目、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三部分。
Ⅰ.参考书目
《教育学原理(不含课程与教学部分)》柳海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5月;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著译者:陈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教育学原理》占 40%
《中国教育史》占 20%
《外国教育史教程》占 20%
《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占 2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30分
简答题40分
分析论述题80分
Ⅲ.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
二、教育科学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一、揭示教育规律
二、凝练教育艺术
三、总结教育经验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二、教育的定义
第二节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一、教育的结构
二、教育的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本质
一、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及其主要观点
二、教育的本质
第四节 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劳动起源论
第五节 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教育的特征
二、古代教育的特征
三、现代教育的特征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
二、教育万能论
三、人力资本论
四、筛选假设理论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社会的构成要素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一、关于人的认识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与教育
第二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二、遗传因素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一、制度规定的教育形式构成
二、制度规定的教育体系构成
三、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体系构成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二、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第三节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一、现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制
二、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势
第七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概念
二、德育任务
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第三节 德育原则
一、集体主义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知行统一
三、正面有门道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六、教育影响一致性
七、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第四节 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
二、情感陶冶
三、实践锻炼
四、自我教育
五、榜样示范
六、品德评价
第五节 德育途径
一、直接道德教学
二、间接道德教育
第六节 德育模式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集体教育模式
第八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与类型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教师职业的地位
四、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五、教师劳动的特点
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专业素养
七、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及学生观
二、学生群体
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 学生心理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第二节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二)心理发展观
(三)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四)内化学说
第三节 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第四节 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第三章 学习心理
一、学习的基本含义
二、学习的作用
三、学习的分类理论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 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第二节 桑代克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
二、强化理论
三、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
四、行为的学习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
一、社会认知理论
二、观察学习
第五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一节 早期的认知理论
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二、符号学习理论
第二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认知表征理论
二、认知结构理论
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四、发现学习
第三节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一、有意义学习
二、认知同化过程
三、接受学习
第四节 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二、学习的条件
三、教学事件
第六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二、支架式教学
三、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第七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论
二、需要层次论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
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
五、控制点理论
六、归因理论
七、成就目标理论
八、自我价值论
九、自我决定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一、教学吸引
二、兴趣激发
三、反馈和评定
四、奖励和惩罚
五、合作与竞争
六、 归因指导
第八章 技能的学习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
一、技能及其特点
二、技能的分类
三、技能的作用
第二节 动作技能
一、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种类
二、动作技能的形成
三、动作技能的培养
第三节 心智技能
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
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三、心智技能的培养
外国教育史
第一章 古希腊教育
第一节 古风时代的教育
一、斯巴达教育
二、雅典教育
第二节 古典时代的教育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二、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第二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
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
二、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第二节 世俗教育
一、骑士教育
二、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三、中世纪大学
第三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二、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三、耶稣会学校
第四章英国的教育
一、公学
二、贝尔-兰开斯特制
三、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
四、《巴尔福教育法》
五、《哈多报告》
六、《1944年教育法》
七、《1988年教育改革法》
第五章 法国的教育
一、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教育设想
二、《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
三、《费里教育法》
四、《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五、1959年《教育改革法》
第六章 德国的教育
一、国民教育的兴起
二、巴西多与泛爱学校
三、实科中学
四、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五、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六、《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第七章 美国的教育
一、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
二、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
三、《莫雷尔法案》
四、六三三学制
五、初级学院运动
六、《国防教育法》
七、《中小学教育法》
八、生计教育
九、恢复基础运动
十、《国家在危机中》
第八章 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二、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
三、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四、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第二节 洛克的教育思想
一、白板说
二、绅士教育
第三节 卢梭的教育思想
一、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二、公民教育理论
第四节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实践活动
二、论教育目的
三、论教育心理学化
四、论要素教育
五、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五节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道德教育理论
三、课程理论
四、教学理论
五、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第六节 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二、幼儿园
三、恩物
四、作业
第七节 斯宾塞论教育
一、生活准备说
二、知识价值论
三、科学教育论
四、课程论
第八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一、新教育运动历程
二、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三、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四、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五、进步教育运动历程
六、昆西教学法
七、道尔顿制
八、文纳特卡计划
九、设计教学法
第九节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二、论课程与教材
三、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四、论道德教育
五、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十节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一、改造主义教育
二、要素主义
三、永恒主义
四、终身教育思潮
五、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学在官府”
二、“六艺”
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第一节 私人讲学的兴起
一、私人讲学兴起
二、诸子百家的私学
三、齐国的稷下学宫
第二节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二、“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
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五、“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
六、以“六艺”为教育内容
七、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八、论道德教育
九、论教师
十、历史影响
第三节 孟轲的教育思想
一、“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二、“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三、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四、“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第四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一、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三、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
四、以“六经”为教学内容
五、“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论教师
第五节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一、《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二、《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
三、《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第三章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第一节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兴太学以养士
三、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第二节 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经学教育
二、太学
三、鸿都门学
四、郡国学
第三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二、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三、论道德教育
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第一节 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一、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二、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
三、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
四、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
五、私学发展
六、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建立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二、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三、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二、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三、宋代“兴文教”政策
四、“苏湖教法”
五、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六、积分法
七、“六等黜陟法”
八、“监生历事”
九、社学
第二节 书院的发展
一、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二、《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三、书院教育的特点
第四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二、“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
三、论“大学”与“小学”
四、“朱子读书法”
第五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二、“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三、论教学
四、论儿童教育
第六章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第一节 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一、“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
二、“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
三、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第二节 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一、颜元与漳南书院
二、“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
三、“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
四、“习行”的教学方法
第七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一节 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一、教会学校的发展
二、教会学校的课程
第二节 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一、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
二、京师同文馆
三、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第三节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张之洞与《劝学篇》
三、“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一、兴办学堂
二、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第二节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一、创办京师大学堂
二、书院改办学堂
三、改革科举制度
第三节 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二、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三、确定教育宗旨;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一、制定教育方针
二、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第二节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二、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三、教育独立思想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
二、平民教育运动
三、工读主义教育运动
四、职业教育思潮
五、勤工俭学运动
六、科学教育思潮
七、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第四节 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一、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二、设计教学法
三、“道尔顿制”
四、“文纳特卡制”
第五节 1922年“新学制”
一、“新学制”的特点
二、“新学制”评价
第六节 收回教育权运动
一、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
二、收回教育权运动。
第十章 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第一节 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一、论教育的本质
二、“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第二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职业教育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第三节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一、“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二、“化农民”与“农民化”。
第四节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一、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
二、乡村教育的实施。
第五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
二、“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第六节 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一、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二、“活教育”思想体系。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考研大纲汇总 | 考研英语大纲 | 考研政治大纲 | 考研数学大纲 | 考研专业课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