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作家笔下的战争显然有不同的意向、不同的格调和态度,一起来看看留学群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永别了武器》有感”,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更多内容还请关注留学群哦。
读《永别了武器》有感(1)
承蒙老师的指点,我特意去图书馆寻找书单上所列的书。然而我找遍第六阅览室,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永别了,武器》。但是如获至宝,捧着书站在书架旁就读了起来。
翻开文章的开头,清楚地记得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朗读第一段。开始的时候听老师读完,我有点想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选择一段来读给我们听。但是老师随后的几个问题却激发了我莫大的兴趣。自己又带着老师的问题,细细地读了一遍。当时的中国孝子,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熏陶,即使对名医的话将信将疑,也未曾想到过请西医来救治。而宁愿怀揣着疑虑疯狂寻药引、看着一碗碗“良药”下肚。现在,看望全书,回过头来在思考开头的疑问,一切都了然于心了。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用短小精练的语句,仅仅是几个景物的描写,如“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高山依稀可见”、“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圆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就像一幅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作品也就是在开头就定下了基调,如“树干也挤满了灰尘”、“那年树叶早落”、“路上只有落叶,空空荡荡的”,暗示了这个故事的悲剧性结局。
故事前半部分有着大量的关于战争的描写,作者通过一个军官的眼睛和嘴讲述了战争的形势、战况,描写了饭堂里军官及教士对战争的态度和看法……从这些描写,我们了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和部分人物的生存状态。海明威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纯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情绪,电文式的对话,简短而真切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日常用语经过了千锤百炼。
我想任何故事都故事都少不了爱情,没有爱情的作品不能称之为一部完整的作品。在《永别了,武器》中,我清晰地看到了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爱情的一步步变化和发展,最终难如人愿。应该说这场爱情是被战争所摧残。
故事开始,对于这场战争,书中主人公亨利对战争尽职尽责。对患肠疝的士兵拔刀相助、第一次进攻时奋不顾身为司机带回吃的、受伤后谦让有英雄气概的等,无不表现这一点。显示了一个军人的勇敢和应有的善良。而且此时,他也开始了与巴克莱小姐的交往,尽管已开始时怀着不纯洁的目的。
战争的时间越来越长。在饭堂里,各种人在讨论着战争。那个让亨利关注的教士让亨利明白了很多,与此同时,不禁让亨利对战争产生了怀疑。在他的疗养期间,他顺利地发展了自己的爱情,也治好了自己的伤。然而现实不能总如人愿,他还要回到战争。亲身经历了战争的种种,尤其是亲眼见到了意大利军不堪入目、溃不成军的撤退场面,看到战友死在自己的眼前,以及宪兵武断地处决与不下失散的军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一系列痛苦,让亨利决心离开战争,远离战争,脱下军装,毅然去寻找自己的爱人……从这一段时间所发生的故事来看,亨利对战争的态度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变得不再相信战争,不再愿意参与到战争当中去。他到了米兰后,不看报纸,不关心战况,此时的亨利已经完全的要将自己置身于战争之外。只想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冒着生命危险离开了米兰,到了瑞士,可以说这是新生活的开端。亨利和爱人卡萨玲过着简单快乐的乡村生活。此时的它们虽然离开了战乱,但是总给人一种活得不真实的感觉,总害怕这会是一场梦,生活还是让人担忧,总怕梦醒,总怕幸福不再有……
结局还是令人叹息,卡萨玲最终离开亨利而去,这乱世里的爱情之花还是枯萎凋谢了,令人叹惋……
从整个故事来看,海明威是写出了人们对于这场摧残爱情、摧残人性的的战争从投入到怀疑到厌恶继而到冷漠麻木的过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玩世不恭、信仰危机的“迷茫一代”的精神面貌。书中主人公亨利从尽义务到对战争的指责调侃,到处了意大利社会各阶层对战争的态度,而海明威就是要让人们“从这本书中了解人类在战争中的思想感情”。
现在读来,这篇小说还是有着吸引人之处和可学习借鉴之处。海明威的语言确实有其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品味……
读《永别了武器》有感(2)
在世界上,永远都会有一种东西在保护人类,那就是和平。而一种可以保护人类的思想便是为了和平去放弃一切的精神。
在故事中,主人公在参战时受伤被送进了医院,在医院里,他认识了女主人公,从而引发了一段爱情故事。故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将浪漫与和平联系起来,情节唯美,同时又凄凉,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吟唱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文中写道:“敌方像发了疯似的,丢掉了手中的武器……”文章到了这儿就进入了高潮。丢掉了武器不正意味着得到了和平吗?和平本是人类内心最本质的东西,当人们拿起伤害他人的武器中,就代表着和平已被贪婪所掩盖。而在战争打到两败俱伤时,内心的和平欲望才真正将贪婪驱赶,重新成为人心灵的主宰。这个时候醒悟还不算晚,可怕的是,贪婪在人们心灵中越扎越深,从而使和平渐渐远离我们。
战争也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所谓正义战争是指被压迫阶段,被压迫民族,为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抵抗外来侵略,促进社会进步的战争,而非正义战争正与其相反。正义战争中人们心中充满的不是贪、嗔、恶,而是和平的欲望。中国人民历来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但从不害怕战争,坚决维护正义。正是因为我们对和平的希望,对未来的向往,使我信赢得胜利!
非正义战争在最近几年有很多。而有体现力的是美伊战争。美国想要占领伊拉克,得到石油,成为西方强国。伊拉克上空每天销烟滚滚,一幢幢大楼被炸成了平地。穷困的人露宿街头,冒着随时被枪杀的危险。人们个个家破人亡。人们内心呼唤着和平,可惜却无法实现,因为美国太强大,因为贪已占上见。
和平是一个世界所必须的,想要得到和平,是每个人心中应该想的。和平代表幸福!和平代表着快乐!和平代表着希望!有了和平,生活才是美好的!如果美国能想想自己是伊拉克,它还会攻击吗?回答也许是肯定的,理由是:政治需要。不管如何,这个世界需要和平!为什么诺贝尔“和平奖”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获得?因为世界还不太和平!
为了和平要勇于放弃,有时放弃某些东西就可以在尘埃中开出花朵。人类需要不断净化内心世界,外界才能得以净化。战争与和平,谁能不承认和平是世界所不需要的呢?
读《永别了武器》有感(3)
我想,作者是否也在有意无意地描写了自己。
有那么一些年代,总是发生着我们所不愿意他发生的所有事情,最最叫人无奈和痛苦的,莫过战争。两群甚至更多的野心的体现,连累进去了许多的百姓,他们不知道战争是什么,他们厌恶他却服从他,他们都默认了要在战争之后好好地活,但是他们也大都默认了战争将要夺取自己的生命。也就在这样只存在服从于杀戮的环境下,他们艰苦地进行了战争。
突然想起了之前看过得一部电影--《兵临城下》。开始的镜头是苏联征用了许多百姓来参加战争,将这些年轻的小伙子用成批的卡车运到前线,每两个人为一组分别持有枪支和子弹,旨意是当持枪的人牺牲后将由拿子弹的人拾起枪支再次冲锋。而在以为了国家的荣誉的口号,或者说是借口的鼓励下,迷茫的年轻人么就这么冲向敌人。
德国军队那边的武器火力巨大,这些战士简直成了无力还击的靶子,于是有理智大胆的人提出撤退,但最具讽刺的是我方前线却以逃叛者的名义将他们射杀---于是便成了这么一副景象,无辜的百姓么在敌人和自己军队的射杀中一个一个倒下。
战争是荒谬的,战争里面所体现的人性有最最美丽但更多却是最最丑陋了。无论在前线,后方,步兵,医疗,护士,炊事军,或是其他任何角色,都无法不对战争进行诅咒。
英雄将会获得荣誉,有时候是名号,有时候是勋章或者金钱,凡人们获得友谊,背叛,有时候是爱情。说到爱情,我觉得战争之中的爱情真是造孽啊。忍受着对战争的恐惧和无奈,还要一边思念着爱人,为其担忧。不过也有一些积极的影响,一份对爱的执着,一些时候能够成为生的渴望。
在回到一些幸运的例子。假设,一些战士没有被射杀而是晕倒了,醒来之后发现身边躺满了尸体,硝烟弥漫,何去何从?或许这是唯一的幸运吧,接着“死亡”,好歹可以回家了。但是在路途上,无论是敌方还是我方,在见到有莫名其妙的活体移动时,他们的选择要更倾向于开枪---时的,他们向一切动的物体开枪,杀死一个敌人和损失一个战友,似乎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当然,这是摆在以自己的安全前提之下的。
终于让人松口气的是,战争总有一天要结束,不是他们坚持不下去了,就是我们坚持不下去了,总有结束的一天。到了那天,最叫人激动人心的,便是可以回家。或者到一个安宁的国度,去享受向往已久的爱情,亲情,友情,等等等等。
最后一个情节,作者深深诅咒了战争,深深讽刺了他。在战争之中,一个人所渴望的,不管你向上帝如何大声呼喊,他也将会从你身上无情地剥夺掉,你的孩子,你所渴望的生命,拿走,当然不会忘记你的爱人,你所渴望的爱情,也拿走。但他不会拿走你的生命,因为他已抽取了你的灵魂,已叫你的精神死亡了。
上帝叫你明白,战争,比死神更让人绝望。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