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是在人与人交往中使用的称谓和呼语,用以指代某人或引起某人注意,是表达人的不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下面是留学群的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个人礼仪之称呼礼仪”,供大家参考!更多相关礼仪请持续关注留学群!
个人礼仪之称呼礼仪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称呼别人有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要采用常规称呼。常规称呼,即人们平时约定俗成的较为规范的称呼。
第二,要区分具体场合。在不同的场合,应该采用不同的称呼。
第三,要坚持入乡随俗。要了解并尊重当地风俗。
第四,要尊重个人习惯。
以上四条都是建立在尊重被称呼者的基础上的。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交际场合,常规性称呼大体上有以下五种。
第一,行政职务。它是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活动,如政府活动、公司活动、学术活动等活动中使用的。如“李局长”、“王总经理”、“刘董事长”等等。
第二、技术职称。如“李总工程师”、“王会计师”等。称技术职称,说明被称呼者是该领域内的权威人士或专家,暗示他在这方面是说话算数的。
第三,学术头衔。这跟技术职称不完全一样,这类称呼实际上是表示他们在专业技术方面的造诣如何。
第四,行业称呼。如“解放军同志”、“警察先生”、“护士小姐”等等。在不知道人家职务、职称等具体情况时可采用行业称呼。
第五,泛尊称。它是指对社会各界人士在较为广泛的社交面中都可以使用的表示尊重的称呼。比如“小姐”、“夫人”、“先生”、“同志”等。在不知道对方姓名及其他情况(如职务、职称、行业)时可采用泛尊称。
此外。有的时候还有一些称呼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采用,比如可以使用表示亲属关系的爱称,如“叔叔”、“阿姨”等。你这样称呼人家,并不意味着他(她)就一定是你的亲叔叔、亲阿姨。
在较为正式的场合里,有一些称呼是不能够使用的。主要涉及以下几种。
第一,无称呼。就是不称呼别人就没头没脑地跟人家搭讪、谈话。这种做法要么令人不满,要么会引起误会,所以要力戒。
第二,替代性称呼。就是非常规的代替正规性称呼的称呼。比如医院里的护士喊床号“十一床”、服务行业称呼顾客几号、“下一个”等等,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第三,易于引起误会的称呼。因为习俗、关系、文化背景等的不同,有些容易引起误会的称呼切勿使用。比如中国大陆的人,很传统的一个称呼就是同志,但在海外一些地方,甚至包括港澳地区,就不适用了。“同志”在那里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同性恋。所以当你到香港去玩时,千万不要到“同志电影院”、“同志酒吧”里去。
第四,地方性称呼。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中国人常称配偶为“爱人”等。但是,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就是“打工仔”,外国人则将“爱人”理解为“第三者”。
第五,不适当的简称。比如叫“王局(长)”、“李处(长)”一般不易引起误会,但如果叫“王校(长)”、“李排(长)”就易产生误会。
此外,在称呼他人时还要避免误读[如将仇(qiu)读成(chou)等]、误会(如将未婚女子称为“夫人”等)、过时的称呼(如将官员称为“老爷”、“大人”等)、绰号(如“拐子”、“罗锅”、“四眼”等)等等。
总之,称呼是交际之始,交际之先。慎用称呼、巧用称呼、善用称呼,将使你赢得别人的好感,将有助于你的人际沟通自此开始顺畅地进行。
虽然现代社会在称呼上,对于长幼之分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但基本的要素常识还是要有的。称呼上也要有个底线,最起码你不能与第一次见面、年龄相隔 30 岁的人,喊对方一声“亲”。亲,这个字虽然会速度提升个人交往的美誉度和拉近距离,但对待长辈还是要有一定的敬畏,凡遇到人必是“亲”,没有亲疏远近的喊来喊去,最后只会给人留下“不会做人”的差评。
各种称呼礼仪书籍中都有品类繁多的职位或职业类的称呼描述。比如,用职务称呼,局长、科长、经理和院长等;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教授、工程师和某工等;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老师、教练、医生、会计和警官等。社交场合最常遇到的场景就是饭局,在饭局上一桌子人,凡是年龄比你大的,在摸不准对方情况时,还是一律以“老师”作为称呼最为保险。
如果有统计,“您”应该是最多被现代人丢掉和忘记的一个字。在使用第二人称时,所有人都清楚用“您”比用“你”要更显敬重。
以下是留学群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称呼泛指: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称人兄弟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家父,称自己的父亲
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