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分三国,我们说一说三国曹操,下面是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操失败原因”。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关注留学群!!!
曹操失败原因
李世民五十岁时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以天可汗之雄风,岂能没有说服力?刘邦和刘秀不认同,朱重八也不会认同。曹操的确有平定乱世的才能,起兵于四战之地,无数次凭借机智摧破强敌,可这只是作为将领的能力,不是统御天下和匡扶宇宙的才能。统治天下又不单指靠权术和军事力量,政治强人再厉害也不能够凭自己能力解决所有问题,曹操就是太能干才没得天下。
赤壁之败不是必然之事,曹操选错了战略。得到荆州的曹操已经控制了长江上游,他的部队就是沿着长江进军,曹操水军第一个抵达的地点是巴丘,就是现在的巴陵山,如果曹操不进军赤壁的话,他就已经控制了洞庭、湘江,这时候的曹操还需要渡江吗?怎么会有人把赤壁之败的原因归咎到长江天堑。
依照贾诩的战略,曹操只需要在荆州好好经营,不需要主动进攻,孙权受到长江上游威胁,加上曹操挟天子传号令的压力,再派人劝说离间孙权内部人员,鹰派和鸽派必然分裂,到时候孙权除了投降真没有什么办法。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然而,曹操为什么要打东吴?他别的可能还不够一流,自认为在战场上没敌手。曹操自从灭了袁尚又轻易得到荆州,已经轻飘飘认为自己天下无敌,兵锋所向攻无不克。周瑜在赤壁之战摧毁了曹操这种自信也令江东、关中、蜀地以及朝中还未臣服曹操之人都了解到原来大魔王曹操能够被打败,可知赤壁之战的关键多么重要,这场战争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曹操是统一天下还是三足鼎立。
这么看来李世民说曹操智略不足是合理的,尽管李世民也有失策的时候,不过战略、外交等手段的确比曹操强太多。曹操平定河北花了八年时间,大多数都不是用强攻之法就是用谋略诈之,搞思想征服的手段太少。早年起兵时也是一味攻伐,屠城事迹过多。不过说来曹操很成功从军阀首领转型为真正的政治家,这令他有别于袁术、孙策、董卓、公孙瓒等人。
尽管曹操算得上真正的政治家,但是用武力征服的核心思想并没有改变,这是曹操最优秀也是最大障碍一点,他亲自带兵比一般将领强,可是已经成为天下之主的曹操应该去下大棋,不应该一直在前线作战。曹操一手组建出自己的精锐部队,但没能尽快发展好适应征服天下的军事制度,曹操执政时代培养不出韩信、徐达那样的将领。晚年被孙权、刘备东西牵制,忙碌奔波,曹操居然都是自己带着主力一直跑,这样的劳碌令曹操折减了寿命。你看曹操这么优秀,可是你看看曹操麾下的将领真的能够跟韩信、徐达、常十万、徐茂公、李靖、邓禹、岑彭那些怪物相比吗?李世民、刘秀、刘邦、朱重八都不是自己势力最强将领,偏生曹操阵营里还真找不出一个比曹操更强的将领。
曹操一方面唯才是举,一方面把兵权抓得太牢,因为他要把控朝政就不会放心把最强硬的力量交付外人,这种思路令曹操晚年过于被动。后来曹丕正式确立下都督制度,培养出司马懿、郭淮、陈泰、邓艾这些与夏侯渊、于禁、张辽等截然不同将领,优势远远大于曹操时期。曹操多活几年的话都督制度也会成型,不过那已经是曹操累垮后才意识到的改变。
曹操人生最后一场亲临战场的战争是与刘备的汉中之战,当时曹操还兴致勃勃招来曹彰对付刘封,分明就是为了斗一口气。如果换做早年的曹操必然跟刘备在汉中死斗一年半载,结果却是交战两个月匆匆撤退,第二年春天曹操就病逝了,英雄暮年,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为一名乱世的天下主不仅要个人能力强,还务必要把行政、教育、军事、外交、经济等等,整个江山一切事情都要结合起来思考,曹操的本质还是军事家那一套,这一点他跟拿破仑很相似。当势力扩大以后思路没法跟着领土扩张,最终反而变得缚手缚脚。有人常常疑惑为什么项羽能力如此强悍会败给刘邦,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
很多人对我评价曹操制度不完善不服,我简单解释一下。曹操用人唯才的策略只推行到了建安十五年左右,主要力量还控制曹、夏侯手中。人们熟知的谋士程昱原来是一位将军,负责都督兖州事务。赤壁之战后程昱莫名其妙就交出了兵权,成为曹丕的参知军事,按照正常晋升他成为要成为重要将领才对。另一位荀攸随曹操征战多年,论水平完全能够担任大将,但是曹操后来把他放到了尚书台。贾诩本身也是带兵出身,他在董卓麾下时担任校尉,转入曹操麾下时担任执金吾,更是统领禁军。后来就变成了没有兵权的太中大夫。
贾诩、荀攸的情况可以参考司马懿、诸葛亮、钟会、邓艾,像这种常年在军中担任参谋的人最适合成为大将,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足够。东汉末年的军师和参军的职位与后世理解只是出谋划策不同,同时也负责调兵遣将,在军中有资历有威望才能够担任军师,比如魏延就是诸葛亮的军师,马谡、杨仪以参军身份替诸葛亮领兵。认为战略家不适合领兵只是伪命题,诸葛亮就是战略家领兵的经典例子,西汉的张良只是因为身体不好才不领兵。
看看熬到都督制度成形时的郭淮、王凌、贾逵、王基、王昶,他们早期有五子良将那样一刀一枪杀出来的战功吗?为什么能成为比五子良将职权还大的将领?郭淮、王凌都是曹操麾下谋士出身,王凌熬到曹丕时期才领兵,在那以前从来没领过兵。王基、王昶都是在担任散职时陈述了一些军事策略才被选任为将领。司马懿更不用说,常年随曹操征战,通晓军事,曹丕临死前才授予了司马懿五千兵权。孙吴那边并非士卒出身的将领就更多,这一切都取决了军事制度,人物有了发挥空间才能确认其实力。
人的能力没有游戏数值那边大区别,也不是用文臣武将就能把人物能力定位了。从军事战略、战术、治军等方面来分析,贾诩、荀攸、程昱、张郃、徐晃都适合作为大将人选。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都用试用制度,就是让这些人物担任军事或行政相关的闲职,考察其能力再具体转为适合的职位。有些人明明是文官出身忽然就被任命为将军,肯定是献过什么策略得到了重视。
如果这么解释还不明白,我也没有办法。大概有人会说张郃、徐晃就是没有大将之才,而硬生生被曹操从将领改变成文官的贾诩、荀攸、程昱又变成了文弱不适合领兵?这里不是比较人物能力的优劣,我是指出用人制度不同才导致了这些人定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