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湖北省的简称,“鄂”字的来源和原义,很多人是不甚明了的,就是土生土长的湖北人也不见得能说得清楚。外地人更有疑问:你们湖北呀,大江大湖,水系多,可为什么简称“鄂”?今天,留学群就来扒一扒湖北简称“鄂”的由来。
1.“鄂” 通“萼”——花朵盛开
曾有人戏谑:鄂——两口,为多嘴多舌;一耳,乃偏听偏信,所以总是吃“亏”。 但谬矣。
我们寻根溯源,查阅辞海、辞源、说文解字等,认为鄂除姓氏、地名外,尚有多义。一义同鳄,大口巨声;一义同谔,正直的话;一义为愕,惊之讶之;一义为边界,“纷被丽而亡鄂”;一义为萼,花朵盛开——我们更倾向于此义,萼萼争艳,侧耳可闻,荆楚大地,繁花似锦!
2.“鄂” 通“鳄”——与古鄂国有关
据网友“七秩龄童”考证,鼍→鮀/咢→噩→鳄→鳄→鄂,这几个字,古时音义转承相通,属于一个字族。
鼍,是鳄鱼类的一个品种,现今世界上只有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和中国的长江中下游才适于其栖息。中国鼍又称扬子鳄。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鼍龙,又名鮀鱼,俗名土龙,“鼍穴极深,…其声如鼓,夜鸣应更,谓之鼍豉。”至宋代时,苏颂说过:“今江湖(指长江流域)极多,形似守宫鲮鲤辈,而长一、二丈,背尾俱有鳞甲,夜则鸣吼,舟人畏之。”可见其时在长江流域,扬子鳄是非常多的,只是到了近代,才稀珍起来。
大约4000年前,扬子鳄广泛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当时,黄河流域的气温、雨量,也同于今长江流域,同样适于扬子鳄的觅食和栖息繁殖。其时一个以捕鼍为生,以鼍龙为图腾的部落,便以“噩”为部族的名称,在如今山西乡宁县形成了当时的“鄂国”。其县东三十里有鳄山,一名鄂山,山下有水,名鄂水,流经鄂谷,入黄河,是古代鄂国在其处时留下的地名。到周成王时,封其弟叔虞于唐,改国名为“晋”。古鄂国地近晋都,《世本》说:“唐虞侯居鄂”,就是说,鄂国的土地被强晋吞并了。鄂国的遗民乃向南逃到了今河南洛阳邙山的鄂里坂,也就是周封单父的地方。此时鄂国地近成周,更有受逼迫的感觉,再往南迁到今河南南阳一带,仍称之为鄂国。南阳有山名宣山,即是《山海经》里所说的:“南阳鄂山”,是鄂人在南迁途中,将老祖籍的地名也带来了。周夷王时,周鄂交恶,周、虢联军出兵征鄂,占领了鄂国都城“噩墉”,鄂人只好再南迁到今湖北梁子湖畔的“鄂城”(今大冶西畈李角),定居下来。这里川泽交错,山林茂密,是既产鳄鱼又是周廷一时间鞭长莫及的好地方。长江多鳄,多到可以以鳄鱼皮制成“皮筏”,连成“舟桥”横跨长江的程度。《竹书记年》有:“周穆王三十七年,东至九江,比鼍鼋以为梁也”的记载,即此;故《离骚》唱道:“麾蛟龙使津梁兮”,用的即是似周穆王比之鼍鼋为浮桥的笔法。
古鄂国定居梁子湖畔,虽然未再受周庭的逼迫,却正好又遇上了与周夷王同时的楚国熊渠势力的强盛,发展到长江中游来了。《史记·楚世家》说:熊渠喊着“我是野蛮人,不依中国的规矩”的口号,动用武力,“乃兴兵伐庸、杨粤,乃到于鄂”。楚熊渠灭亡了鄂国,仍以鄂为国名,封其三个儿子中的第二个儿子红为鄂王。熊挚红称王不久,因畏于周厉王的征伐,虽自动去了王号,却同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鄂王城”。这时的“鳄”字,由鱼字偏旁改为“邑”字旁,就变成为城市的名称“鄂”了。鄂王城作为楚国的国都持续200余年,直到楚文王熊赀迁都至郢。
秦统一六国后,先后在今鄂王城城址所在地设鄂县;三国时,孙权在此建都。因鄂王城东南约10千米处有武昌山,遂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这也是武昌的最初来源。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鄂州,下辖江夏(今武昌区)、武昌(今鄂州市)、永兴(今阳新县)、蒲圻(今赤壁市)四县,治所首次设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这是“鄂”字首次用为湖北政区名之始。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1274年)始建荆湖路行中书省,省会在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故荆湖路行中书省又称“鄂州行省”,简称鄂省。至元十八年(1281年)改设湖广行中书省,简称湖广行省。也仍因湖广行省的省会在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故湖广行省的简称仍为鄂。至此,湖北简称“鄂”就固定下来。
3.清代湖北省会为鄂州的治所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一名产生。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省。
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即江夏),故湖北简称“鄂”。
4.源于鄂国——即现在的鄂州
湖北简称“鄂”,缘于省会城市武汉市之武昌,自隋代起曾多次被称为鄂州。而鄂州又与鄂王城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
据原大冶一中副校长邹天福研究著述:鄂王城是远古时期鄂氏族所建诸侯国都城;有文字记载,夏商时代的鄂国和两周时期楚公的第二个儿子鄂王,都在这里建都;春秋时期,鄂王城作为楚国的国都持续200余年,直到楚文王熊赀迁都至郢。
秦统一六国后,先后在今鄂王城城址所在地及鄂州市设县,县名为“鄂”;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州建都,改鄂王城为鄂县。因鄂王城东南约10公里处有武昌山,遂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这也是武昌的最初来源。到隋朝,鄂王城日益衰落,鄂州州治首次设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从此,今之武昌多次被作为鄂州首府,到清代,湖北便简称为“鄂”。
湖北简称“鄂”还是“楚”?
曾引改名之争
“湖北简称鄂,还是楚?”这一争论由来已久。
流传的段子困扰湖北人
湖北简称“鄂”的来历有几个说法: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产生。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省,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其次,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商、周时代,噩鱼大量分布在长江流域,形成了以捕噩为生的民族,称为鄂(古时噩,鄂同音,同义)。
湖北简称“鄂”因音同“恶”,民间戏说湖北人简称“恶人”。当地流传的段子更让“鄂人”不爽:“鄂”字左上两个口,代表两人发生口角。右边耳朵,代表旁边有耳朵偏听偏信。左下一个亏,代表都吃了亏。说湖北人好斗,不团结,领导又爱偏听偏信,最后的结果是都吃了亏。
对此,祖籍黄陂的品牌策划专家陈放教授曾给湖北省委负责人写信称,楚文化博大精深,蕴藏于其中的精髓很多,更显湖北魅力,应把湖北简称“鄂”改为“楚”,在他看来,“楚”字,上面两个“木”,“极目楚天舒”,意义似乎更胜一筹。
2011年10月,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透露,将组织专家学者对上述课题进行研究。这意味着民间争论多时的“楚”、“鄂”之争正式浮出水面。
湖北商人率先更名为“楚商”
2011年10月,湖北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后在公务活动和政府机关公文中,在对外交往和经贸活动中,凡涉及到湖北商人简称,都将统一称作“楚商”。
当年7月22日至8月3日,湖北省工商联面向社会开展了湖北商人征名定名活动,有11万多人参与讨论,投票结果显示,在楚商、鄂商、汉商、荆商等10大待定名中,赞成“楚商”的票数最高。
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就此次活动作出批示,认为该活动效果很好,并决定将每两年召开一次楚商大会,邀请国内外湖北商会负责人及世界各地楚商,以“弘扬楚商精神,打造楚商品牌,促进湖北发展”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赵晓勇表示,统一“楚商”称谓,有利于叫响湖北商人品牌,推动湖北经济发展。
社科专家:湖北简称改为“楚”的八大理由
建议将湖北的简称改为“楚”的,早在大陆改革开放后第一波“易名热”中,就被湖北几个学者提出来了,当地的主流媒体《楚天都市报》便曾作了连续报道,造成了不小影响。
据了解,“挺楚派”的代表人物,是时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其在2002年02期《政策》杂志上,发表了《湖北的简称应为“楚” 》一文,系统阐述了湖北的简称“鄂”不宜,而应改为“楚”的“八大理由”:
一、从时间上来看,“鄂”在湖北的出现比“楚”晚,资历浅。
二、从空间上来看,“鄂”只是僻处今湖北鄂州一带的一个地狭人少的方国,影响小;楚国则不然,自春秋中期开始已占领了今湖北全部,最后统治了南方大半个中国。
三、从享国长短来看,鄂国在春秋中期已被楚灭亡,短命。
四、从文化成就来看,“鄂文化”无足称道,楚国则创造了一流的“楚文化”,更能给湖北人长脸。
五、从字的造型来看,“鄂”在金文中写作“噩”,不好,不吉祥;“楚”在甲骨文中上半部是一个“林”字,下半部是一个“足”字,寓意一个人在深山密林中艰难地跋涉,更能代表湖北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精神。
六、从历史成因来看,“鄂”之得名,缘于清代湖北省会武昌是隋以后鄂州的治所,而鄂州却系由南朝设置的郢州改名而来,作为湖北简称,“鄂”甚至没有“郢”更能代表湖北,缺资格。
七、从人们的习惯称谓来看,“楚”或“楚天”、“荆楚”,本来就是湖北的代称,顺理成章。
八、从各省简称确定的原则来看,易“鄂”为“楚”符合规范,如山西、山东的简称也是从春秋五霸中的“晋国”、“鲁国”中提取而来。
(说读音不好听的你让海南朋友怎么想,而楚也不是湖北独有的,“湘楚”还是湖南的别称呢)
推荐阅读:中国各省名字及简称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