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四:背影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 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
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 以学生自学为主,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
来叙事抒情的训练。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 生爱我亲人、 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 难点:明确文章“背影”与 “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 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含动画歌曲《背影》,CCTV-3电视散文诗《背影》,歌曲《父亲》) 教学流程设计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
欣赏动画歌曲《背影》,感受父子深情。
二、 作家作品(教师讲授)
(一)朱自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背影》介绍
《背影》,一篇娓娓道来的文字,何以在文坛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记情感的重锤,重重地敲击在人的心灵共鸣点上。父子亲情,罄竹难书。但在这里,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恒,一个背影力敌万语千言的倾诉。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闪电,照彻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
三、整体感知。(师生互动)
(一)思考问题
1. 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买橘送别
2. 本文出现了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思念父亲,惦记背影 (1)
父子深情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6)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6)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7)
(二)朗读并分析、重点研讨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①亲自送行 ②照看行李 ③讲定价钱 ④送子上车
⑤拣定座位 ⑥ 叮嘱儿子 ⑦嘱咐茶房 ⑧为子买橘
2. ① 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买橘送别。因为最能表现父子深情。
② 有感情地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
父亲的穿戴: 黑 深青 . 穿着朴素 心情沉重。
走路的姿势: 蹒跚 . 年纪较大 腿脚不便。
爬月台动作: 攀 缩 . 行动不便 步履艰难。
3. 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细小繁琐的事,用了外貌和动作描写以外,还用什么描写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语言描写: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面没人。
四、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a: 祖母死了。
特定的情境: b: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C: 为父亲的所为而感动。
五、拓展延伸
篇五:背影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读懂课文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学习作者抓住特定的情境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品读,学生读中感悟父子深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珍爱亲情,增进他们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父亲送“我”去上学,并在月台艰难地爬上爬下为“我”买橘子这件让人感动不已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爱的感念之情。
新的课程理念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人文化的要求,使得我们必须“博采众家之长”,大胆吸收借鉴更先进的文化元素,生活元素,丰富语文课的内涵,让学生吸取更多、更人性化的知识。在人情日益冷漠,代沟日益加深的今天,引导学生学好本课,陶冶他们的情操,增进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发扬中华民族的佳统美德,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难点:体味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感知和赏析能力,并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善于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体会。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也由小学时的“单一性”升华到“综合性”。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对情感的体验、感悟。所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背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方案。我的大致思路是:情景导入,寻找共鸣——整体感知,理清文脉——质疑探究,精心赏析——情感迁移 感受深情。即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创设学习情境,让学习置身于朱自清的《背影》中,结合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引发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先自学课文,对《背影》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文章脉络,聚焦“背影”,进行四次背影的纵向比较以及解读作者的四次眼泪。接着,由老师提出疑问,学生进行质疑探究,探究结束后进行深入的赏析。最后学生进行情感迁移 感受深情。通过这样一个教学思路,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背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教学媒体设计内容
本节的多媒体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A、《背影》朗诵录音
B、两首歌曲:阎维文演唱的《母亲》 崔京浩演唱的《父亲》
C、图片:1、有关朱自清的图片,2、有关父亲背影的图片
D、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流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
(一)、导入:
师:大家都喜欢唱歌吧?有一首歌很美,不知同学们听过没有?它就是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母亲》,请欣赏并体会歌中流露出的母爱??(播放) 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听后,谈感受。
师:是的,母爱是伟大而神圣的,千百年来哺育着一代一代人幸福地成长。与母爱相比,父爱却往往被忽视,也许是因为父亲平时都比较严肃的缘故吧?其时,父爱也同样伟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歌颂父爱的文章《背影》,来共同体会这人间至情。
(二)、作家作品(多媒体展示)
1、朱自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名篇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
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2、相关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3、预习测评
(1)、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迂腐( ) ....
琐屑( ) 栅栏( ) 差事( ) 照看行李( ) ....
踌躇( ) 蹒跚( ) 颓唐( ) 举箸( ) ......
(2)、词汇积累:根据意思默写出该词语
①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 ) ②奔赴亲人的丧事 ( ) ③乱七八糟的样子 ( ) ④把自己的财产、衣服出卖和典当出去 ( )
二、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
(一)、听课文录音并思考 。
1、 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买橘送别
2、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主要写谁? 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背影 我的父亲 父爱
(二)、学生放声读课文并思考
1、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二三自然段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父子离别
2、本文出现了几次背影,简要概括。表达了什么中心?(即板书)
思念父亲,惦记背影 (1)
父子深情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6)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6)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7)
三、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一)、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第二次。
我们下面学习第二次“背影”。
精读课文,思考:
(二)、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第二次背影的?
明确:肖像描写:衣着描写
1、找出对父亲的衣着描写,突出了什么颜色?为什么突出这种颜色? ?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 突出黑色
? 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作者为
什么用这个词?
? 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3、父亲爬月台是怎样描写的?
? 动作描写
? 运用了哪些动词?
? (攀、缩、倾)
? 为何用“攀”不用“抓”?
? (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令人揪心啊!) ? 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身体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的紧张啊!)
? 同样,“倾”字用的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背影教案设计。
4、为什么第二次背影写得这样详细?
? 这个背影,在全部的故事情节之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三)再读课文,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站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讨论明确:
(1)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
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 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2)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3)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
安,才能放心。(4)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多媒体显示)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大的,
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四、情感迁移 感受深情
(一)、(音乐欣赏 )
播放崔京浩的《父亲》
??
(二、)看了《父亲》,听了《父亲》,我们感受到那如山的父爱。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亲(或母亲)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说给大家听听:
??
结束语: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作业布置: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有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 “ 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篇日记。
教学探讨与反思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