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好比隐居山林,避开世俗的纷争,避开凡尘的喧嚣,独享一份精神的愉悦自然;读书如同归隐田园,独享着书赐予的静之美、静之馨、静之醉。接下来,留学群为您带来“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读后感”,更多精彩读后感尽在留学群,欢迎大家的关注和阅读。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读后感1
纵观现今的书多在说“进”:提高工作效率是“进”、讲人际交往的是“进”,讲个人修行的是“进”、讲权谋算计的仍然是“进”……好似人生除了前进就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了似的,待有一天一不小心跌入悬崖粉了身碎了骨,都不知道自己是因为效率太高还是太过圆滑、过于淡然还是算计过度。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这本书,很多人都是因为书名而读它的,而我却是因为看到了目录才读它的,因为它开篇即是《说退》,说“退”的理念与智慧,亦说“退”的舍得与放下。“放不开,利禄令人癫;剪不断,爱欲教人狂。”如若不想随随便便就癫了狂了,不想被贪瞋痴顽迷住了双眼,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那么“退”一定是人生的必修课。退可蓄势、可逍遥看群斗,可看清这纷纷扰扰,争争斗斗。在探究如何处理敌人骨灰之前,我觉得钟大师是想要让我们先学会如何让自己死的漂亮一点,如何安放好自己的骨灰吧!免得在仇人未死之前自己便已经因为身陷红尘无法自拔,而死无全尸或魂飞魄散,别说处理仇人的骨灰了,最终连为自己哭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怨念的看着仇人在你的尸体边笑的甚欢。
所以活着虽然已经是件艰难的事情了,但仍然要有死的漂亮的决心和勇气,向死而生不仅仅需要气概,还需要风骨,而风骨源自思虑,有风骨的人行善;留下风范。待明确了我们自身的后事,再来探究我们的仇人都是什么样子的都不迟。在这本书里我们的“仇人”是妒忌、是随意说出口的承诺、是感情用事、是世俗、是人云亦云、是自欺与欺人、是幽怨、是憎、是恶、是没内涵、是矫情虚妄、是是非不分、是小家子气、是同流合污亦是同流合清、是矫揉造作、是不耻的伪善……这让人不由长出一口气,谁人能规避的了这么多的“仇人”,除非是专业的殡葬人员,不然谁又有能力处理的了这么多的骨灰,那骨灰成山,就算掩埋,也需要启动重型机械。但细思,不由身寒,谁敢肯定的说自己一定不会是自己的“仇人”呢?
这本书有两个时候不能看,一个是吃饭的时候,一个是入厕的时候,吃饭时看不仅仅是因为里面有血溅、有屎吃、有尿崩,而是怕你一个气结想到自身,食欲就此终结,哽在喉咙,不噎死也要噎伤了;入厕的时候不看是因为文中的犀利之剑冷不丁就会直指自腹,虽说不会肠穿肚烂,但也会让你无力承受,要么瞬间脱水、要么便意全无,严重者终身不便,那下场可就惨了。钟大师虽然写的浩然顺畅,作为读者也看的酣畅淋漓,但转念细思,便会感到阵阵寒意,这文中说的不正是自己吗?实在太难不对号入座了。
如此狷狂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撇开他专栏作家、诗人,以及好几个报刊杂志的主编身份不说,他在书里说到的自己是个不优雅也不雍容、不妒忌也不谄媚,肥胖、面丑还秃了顶的资深吃货,他冷酷,不爱与人搭讪、宠辱皆惊;
他认为爱情是一场要争取群众支持的街头运动;
他认为人本身就该快乐而非追寻快乐;
他骂所谓“有道之士”、踢“艺术家”要害、堵“艺术家”财路;
他对善恶朋友皆无所求、即向往大头佛的慈悲也尊重大恶徒的殴斗;
他看不过眼便踢之后快、说会在私下里用最残忍的方法解决私怨;
他遇到正常人则正常,遇不正常则不正常;
他讲的不是正道邪道,不是黑道白道也不是阴道阳道猛鬼道英皇道,他说最要紧的是他讲的头头是道;
他视婚姻如恐龙一样会咬人;
他运笔如鞭,且鞭鞭有力;
他不追求胜利,追求活的好、死的纯粹
……
比起作家的名号,他好似更像是一个侠客,武功高强所以可傲骄直言,不怕仇人暗杀、偷袭和正面挑战,甚至仇人死了,他也不忌鬼神的表达他的憎恶,他说自己是个凶狠残暴的人,他说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就是需要被狠狠的砍杀,这些人都是他的仇人,他的大义凛然让仇人们闻风丧胆,在现今世界,有一个这样的大侠,顿时觉得很多事都不那么可怕了,可有些事却又变的更加可怕了。
其实人活在世,凡人过日子谁能有什么真正的仇人呢?真正的仇人一直都住在你自己的身体里,书虽说是“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不如说是“如何处理自己的骨灰”让自己烧的干净些,火光能有些风骨、有些风范,看起来也有些风度,能够优雅些、雍容些,撒出去时不至于臭气熏天,埋起来时不至于遭人刨灰或扬在空气里随风逝去,哪怕是如作者所说的被做成了一方砚台,也希望那会是自己生时最喜欢的砚的形态,但要想死的漂亮那终将是一生的功课,撇开骨灰的事不说,光是想要安息都并不容易。跳摘书中关于安息的句子来结束书评吧,祝大家都能安息且死的漂亮。
——“充实的一天,带来安眠,充实的一生带来安息,人的一生说到底求的就是这样的相安而已,相安无事,原来才是最大的幸福。然而不欺才能充实,充实才能安眠和安息。”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读后感2
读书近来于我,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看的时候只过眼不走心,不看的时候想着挂着,看完了之后忘了。我本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当我开始思考我从读书中收获了什么,便有些茫然。最近一段日子想减慢阅读的速度,让我和每本书能够相处得更久一点,不再是一个沉默的阅读者,也能够反馈出一点点有思想的东西。在知乎上看过一句话“你引以为傲的不该是你消费的东西,而应该是你生产的东西”。
读了很多书对我来说不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而是一种压力,如果我曾经遇到过那么多书籍,但最后和他的缘分都消失在了大脑深处,那么我何尝不是一个书海里的负心人?我开始害怕,害怕什么呢?也许是自己不够聪明,不能记住细节或者大纲或者那些人名。我开始嫉妒,嫉妒别人能写出优美的文字,嫉妒别人没有我这么多烦恼。当然其实我知道,我思考得太少。如果我的大脑是一台电脑。那么大多数时间它都处于待机状态。有温度,但是不够炽热。我对我的生活,我的未来都失去了热情。我要找到它。
因为读过这本书有一段时间了,所以,果不其然地我忘记了它讲了一些什么。印象中应该是一些小短文。和蔡澜有点像,但是比蔡澜的深度深一点。但文字这个东西,并不是深度越深越好。但是,有这么一个奇异的名字,一般来说,作者都不会太差。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读后感3
主要是特别的怪,怪到想要一口吃掉这本书,就像是吃掉仇人的牙齿。心里因为有爱其实才会耐心的读这样一本书。虽然看起来是写恨的,其实是为爱痴狂的鉴证。
这本书的关键是骨灰。骨灰意味着死灭,意味着一个人的结束。仇人的骨灰意味着什么呢?像是结束了你的一段记忆,或者是一个新的开始。
对于骨灰的处理的姿态,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埋进土里:就像是将过去掩盖,表达致敬。
洒进海里:表达释怀和忘却。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读后感4
就我的个人观感,这又是一本十分有趣的小书。
其实三百七十页的书随身带着还是有些厚重的,
不过我划分的所谓“小书”是指“拿得起,放得下,能娱情,不伤神”。
鸿篇巨制固然值得膜拜,可不正经的读书总不能时不时的斋戒沐浴、焚香更衣。
所以茶余饭后,“三上”时间还是很时候读个轻松的。
标题有趣
前阵子一直在看《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虽然也是好看,文辞清爽、感情细腻,尤其是作者也是个温文尔雅的才子大叔,不过,对于从长相开始就不像好人的我,最近还是止不住的在憧憬有几分激烈和些许肆意。
比如这本《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这样的标题光明正大的把怨念印在了红彤彤的封面上,油墨香中混杂着些许的嘴上豪放的江湖气和笔下快意恩仇的傻气。这样的书即使读完之后觉得纯粹是文不对题的“标题党”,也还是会觉得有趣吧?
得来有趣
虽然还是对于将我的xx言行暴露给主流社会心情复杂,但提起如何得到这本书,却不得不提这个有趣的网站。不久前,一位有趣的友邻在广播中标记了这本书,彼时我正聆听蔡澜点化许知远。冲着对香港文人的新鲜好感和这个快意恩仇的书名,当时就很感兴趣。几天前,某次有趣的网上互动之后,这位友邻大发善心把书送给了我。这等傻事大概还真的只有在xx这个“充满了神经病和神经质的角落”才会发生吧。义气相投的半熟人之间循着网络社交中的只言片语,千里寄书,隔空送药,这本书的得来也着实有趣。
笔调有趣
小时候官媒告诉我们香港是文化沙漠,当时天真,真信了。长大才发现港产文人着实有趣,真实、爽快许多。上句形而上,下句开黄腔,还毫无违和的爽快。纸上的香港文人大多不怎么装,大概是香港气候炎热,本来就习惯了不用层层叠叠包包裹裹装。又或是装的道行太高,某两个荤段子之间引经据典了四五个字,我还不够格被他们的装所困扰。敲了删,删了敲,本想在这里引用几段书中原文,但是在是摘录无能,没能成功。于是只能泛泛的这么一说,很有趣。但有的时候香港专栏的语言快感也就来自于此,三句铺垫等着最后的包袱或是神反转。这大概算是活在纸书时代的一批段子手吧。
作者有趣
我这个人不太擅长记忆,于是整日里无数的人名、书名、地名、知识碎片、常识残渣都在脑子里晃悠。退而求其次,成了一个“知道分子”。原本也是不知道的,为了胡乱评说特意查了某度,《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的作者钟伟民则可算作香港文艺界的一个“捣乱分子”。除了15岁才小学毕业还没考上中学、17岁成为金庸的中文秘书、董桥的得力助手这一类能用于促销的“传奇”之外,还有所谓的“钟伟民现象”。钟先生自己刚出名就遭人争议,自己成名后又非议他人,不知详情,猜想是又一个文人相轻的死循环。这本小书里大多是钟伟民的专栏文章,通篇的恶毒言语和江湖论调,不知道是不是给金庸先生当秘书久了染上的病。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读后感5
写专栏,不易;天天写专栏,更难;能把天天写专栏坚持到十年,那就不是常人的毅力与学识了。
我写过专栏,一月一篇差可应对;一周一篇,就头皮发麻;一天一篇,那就是一场灾难。试想,你每天早上醒来,头上都悬着一把利剑:欠这个世界一篇专栏,那是什么滋味!简直生不如死啊……若是连续写上十年,还不把你弄得生意全消、精尽而亡!
可偏偏有人这么坚持下来了,此种动物,唯香港出产莫属。
二零零六年,钟伟民把在香港报纸上刊发十年的专栏三千六百篇过滤一遍,选出四五百篇出来结成六本文集,其中一本就叫《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书名耸动佻达,让人过目不忘,结果六本文集中的五本均没有这本影响昭著,八年后还被人惦记,进而被引进了大陆。
香港标准专栏,800字一篇,有一个好题目、一则好文扣、几条好警句,足以撑起。但是,偶尔捉笔,这些都能做到;如果经年累月,不管你是牙痛、旅游、抑郁、醉酒、住院,都要保持在相当水准,没有忽上忽下,那就相当不容易。不客气地说,钟伟民先生的文章都是保持在水准以上的。
首先是引言,就叫人惊艳。他这样拆解书名:“《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的书名流进了大陆,凶残如我的读者,个个要看这本书。这下好了,像一个刽子手未出场,吃饭的家伙却做了预展,到真见了我用文火煮文人,做到细剐的活儿,能喝一声彩,赏几个铜板就万幸了。”“我也写诗,写过一句:‘岁月,剉礁石成砚台。’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磨细了,也做一方砚,如何?兴到,就用狼毫,把这仇人撩得痒痒的。痒痒的,偏不能搔。”这一招够骚,够狠。到底是年岁渐长,把他炼成了一只如涂了釉的狐狸,刁钻奸猾。这一篇显然就比正文中同书名的一篇精彩,那里面只是感触一对恋人死了,遗愿是把骨灰混在一起,在沙漏瓶里“交合”,他于是联想,对仇人的骨灰,就宜制成厕所刷的手柄,让他常伴马桶。解气是解气了,但一点也不高明,更严重的是一点也不幽默;而把仇人撩得痒痒的,显得技高一筹。
古今大挪移,也是钟伟民的一招。《瘟鬼》一篇,他写的也是时下这样的溽热天气,徐太公在书斋里喘气,忽悠一股恶臭袭来,鸡毛帚盘旋飞舞,他用手抓住,竟然黏黏腻腻,一道凉气,就像女人的头发。徐太公不肯松手,这时传来女人的声音,原来是瘟鬼在酷暑天施虐,被徐太公逮个正着。徐太公把瘟鬼沉入太湖,若干年后,瘟子瘟孙就化身SARS和禽流感又出来害人。原来,这是钟先生巧妙改写袁枚的《子不语》而成。一则古老故事翻出新意,与现实紧紧相连。
钟伟民的随笔,与陶杰等人的专栏不同,好就好在并非围绕着时事打转,虽当时读着痛快,却很快就会在时过境迁中失去价值。而钟伟民经常营造出一个小意境,里面可以有很多解读。比如这篇《画中人》,就写得像小说。十九岁的小伙在发廊让人剃头,无意中翻看拍卖图册,被里面的一幅《北京姑娘》打动,征得允许后裁下来挂在床前:从此他爱上了这幅画,和画中的女孩。半月后,他参与此画的竞拍,但被一胖子高价买走。他鼓足勇气找那胖子要电话,声言过两三年要用双倍的价钱把这幅画买走。若干年后,经济不景气,胖子过劳死,他从胖子的儿子手中买回这幅画。从此,挂在墙头,日夕与此画相对,下班后匆匆归家,仿佛家中有人等待。十年过去,一天,在酒店工作的他看到一男一女幽会,女子二十五六岁,七天后那男人直趋白云机场,独独遗下女人。他觉得那女子好面熟,好像很久前就认识。他搭讪后陪同女子看海,然后爱上了她。女子随他回家,见到此画,眼前一亮,“那就是我!”但她并没有对他揭开谜底。十年前,她十六岁,遇到三十六岁的画家,她的青春在那幅画中永驻。半年后,女子离小伙而去,却一直没有告诉他画中人的故事。
一则颇有聊斋意蕴的故事,撩起我们的无限遐思。作者自言,这是个半真半假的故事,灵感来自于他一趟广州之行的浴足馆经历。显然,这就不是一般的专栏文章,而是带有经天纬地意味的艺术创作了。此情节如果放在内地小说家的手中,或许会是一部中篇小说的含量。
钟伟民也写感情随笔。在那则《蚊香与烟花》里,他把平淡的男人比作蚊香,“恹恹闷闷点上一个晚上,熄了,还有挥之不去的余气”,可以驱虫、灭蚊,很实用;而热烈的男人如烟花璀璨且短暂,日夜轰轰烈烈,头上不见青天,脚下都是炸药,炸完就溜。对女人来说,可能更看好烟花,但烟花熄灭后,夜半有虫咬脚。所以,两者兼顾,他选择做会爆炸的蚊香。一篇很讨巧的随笔,比喻很贴切,带有港式随笔那样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虽然钟伟民的随笔总体在水准以上,但毕竟不是篇篇像我所列举的那样精彩。在报章上发表,只要有一两句闪光点即可,但结集成书要求就更高一些,要更耐咀嚼。现在看钟氏文章还不免报章气多一些,让人惊艳之笔还是偏少,这是我多少有些不满足的。
董桥先生在他专栏文集《这一代的事》自序中曾说“散文须学、须识、须情,所谓‘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这是个很高的要求,在天天写字如车衣的香港报章中简直就是个难以实现之鹄的。但香港也不乏精致文化,如千年老妖般的董桥如此,潘铭燊、梁锡华、也斯、刘绍铭、迈克们也紧随其后。钟伟民虽然不是如此等量级的,但在青年一代也属翘楚。现在他虽然已金盆洗手,偶尔写写小说,不写专栏,一出手也写出了小说《雪狼湖》、《花渡》那样的叫好之作。他专心在澳门玩石、贩石,但有此底蕴,哪天出手必定又是一飞冲天。
不过,还要提一点批评意见。作为第一部大陆引进的钟伟民专栏文集,出版社难免要玩些商业噱头,腰封上什么“金庸的中文秘书”啊,“董桥的得力助手”啊,“张小娴的隐秘好友”啊,甚至连“龙应台、李敖、冯唐、刘瑜”等八不沾边的人士都被“请”来“集风格于一身”了,不用授权就能站脚助阵,可算是开了“先河”。其实,钟伟民不用这样“卖”,他自身的实力还是能证明自己的。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