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中考网为大家提供“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材应这样来阅读,更多中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材应这样来阅读
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将开始使用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又称“部编本”教材)。
“部编本”语文教材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曾对此产生误解和质疑,认为这将是对既有语文教材的颠覆。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8月28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面世不应该理解为对既有语文教材的颠覆。
温儒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否认了网传的鲁迅作品“大撤退”的说法。他说这次“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两篇鲁迅的作品,初中选了7篇。此外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小学约40篇,初中30多篇;注重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精华,选取来自不同国家的名家名篇,小学、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外国作品约占总篇数的10%。
“部编本”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有所增加,小学语文古诗文有129篇,古诗文选篇总体占比30%左右,选篇数量有增加,初中也略有增加。他还表示此次教材适度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
今秋开始,面对“部编本”语文教材,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教材还有哪些变化?温儒敏说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扣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本”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增加了一些分量。
他也呼吁不一定所有书都“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要求孩子“有些书是应该做笔记的,但是很多情况下,要给他们自由阅读的空间,也可以读些闲书,这样才能培养兴趣。”
背诵内容没有明显增加,要激发阅读兴趣
记者:“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有没有增加需要背诵的内容?
温儒敏:需要背诵的内容还是占相当比例的,但是没有明显的增加。
记者:小学生应当怎样平衡理解和背诵之间的关系?
温儒敏:小学生应该多读,多背诵,体会韵律、节奏还有汉语之美。至于能理解多少思想内涵和情感,要根据孩子的理解程度,不要强求。
比如朗诵一首王维的山水诗,让孩子安静下来来体会一下静谧之美就不错了,不一定非要往“热爱大自然”上扣,孩子也很难理解所谓天人合一。学习古诗词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有些“道理”不用说太多,以后他们会慢慢理解。
记者:小学生的背诵负担会不会依然很重?
温儒敏:不会,小学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所谓“负担重”也不一定是量的问题,如果孩子对读书做作业有兴趣,他会完成得很好,很快,自己还会找书看,如果没有兴趣,给他很少的作业他也会拖拖拉拉的。
记者:小学教师教学上需要多注意什么?
温儒敏:让学生多诵读,多吟诵。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孩子们放开去想象,不要把课文分析搞得那么琐碎、程式化。
有的老师讲古诗,就总是“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这固然很有程序,但老是这一套,把一首诗“抠”得太细,学生会腻味,还是要多诵读,让自己去想象和体味诗情。
还有就是别过度依赖多媒体。比李白的“窗前明月光”一诗,很直白易懂,低年级学生也能想象诗歌的意思,就让多读几遍,鼓励各自发挥自己的感觉与想象好了,有些教师非得用多媒体,又是画面,又是音乐,弄得五光十色,反而冲淡了对诗歌语言的那种特有的感觉。
不要老是让孩子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作者思想情感之类的。小孩有小孩的理解方式,让他们去想象,不要有太多附加的东西。
记者:小学课本里为何要增加“和大人一起读”栏目?
温儒敏:刚上小学的孩子还不认字,用亲子阅读的方法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和读书的兴趣,是个好办法。幼儿园也听过很多故事了,但现在是和大人一起来“读故事”,那是书中的故事,会别有一种乐趣。要想办法引起孩子们对书的兴趣,只要有兴趣,喜欢读书,就能学好语文。
“和大人一起读”也可能带动家庭阅读,家庭如果不读书,整天看手机电视,你怎么让孩子喜欢读书?
孩子的教育不能只交给学校,更不能交给辅导班,第一位是家长,需要家长以身作则。如果家庭教育不配合,就没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学好。
记者:在读书方面还有什么建议给小学生的家长?
温儒敏:有些观念要改一改,多从孩子认知心理方面考虑。比如“不动笔墨不看书”这句话,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要求,但不能凡是读书都要“动笔墨”。那不切实际。很多情况下,要给他们自由阅读的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兴趣。
阅读可以记写些笔记,但不要强求,更不是处处都要想着如何提高作文水平,那样太“煞风景”了,哪里还有阅读的兴味?
不要为难孩子,要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只要有兴趣,一切都好办。
教会学生多种阅读方法
记者:您说新教材注意区分课型,是什么意思?
温儒敏: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
其实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
记者:“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区分精读略读方面有什么改善?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有意识改变之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
初中教材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记者: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如何注意?
温儒敏: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
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这些提示或者在预习与导读中,在思考题中,或者在教师用书中,老师们可以参照实行。
记者:“部编本”教材在阅读方面还注重了什么?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
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抠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本”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
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记者:您说新教材还教“跳读”和“猜读”。这倒是挺有意思的。
温儒敏:“猜读”就是碰到不怎么懂的词句,根据上下文语境去“猜”,大致理解,就往下读,不停留。“跳读”就是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者不太感兴趣的内容,尽快往下读。这些方法对于读书都是很实用的,不一定全都要精读。没有“猜读”“跳读”,就很难激起读书兴趣。
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那么就要打破凡是阅读就陷于精读的困局,要让学生懂得有些书是必须精读的,但也有很多书无需精读,可以浏览快读。要鼓励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拓展阅读面,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甚至某些情况下(比如读一些比较“深”的书)也可以“不求甚解”地读,这样才有阅读“面”,也才有读书的兴趣。
教材编写对原作改动非常慎重
记者:社会上常有人批评教材编者改作品,这怎么看?能否介绍一下原著改动的事情?
温儒敏:教材选用课文,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文,有些的确经过修改,主要是词句或者极个别不适合内容的修改。过去叶圣陶主编中小学教材,也是要做某些修改的。
这次“部编本”的编写,对某些课文同样也是做了改动的。凡是改动过的,都在注解中说明。对某些原作做少量必要的改动,并非显示编者“高明”,主要是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另外,对原作某些显然不规范的词句,也会改动。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课文,为了认字的安排,改动是常有的。
但是教材编写对原作的改动非常慎重,会反复斟酌,并不存在乱改的“习惯”。凡是原作者还健在的,都经过作者的同意,有的还会请作者自己动手来改。而经典作品一般是不作改动的。
记者:《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被很多网友说是“杜撰”出来的“假课文”,请问您怎么看待?
温儒敏:最近网上又翻出人教版《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说这“杜撰”出来的“假课文”,很多家长以为教材编写太儿戏了。这篇课文是小故事,属于文学作品,而非传记或者历史记叙。文学作品是可以在现实的基础上想象加工的。
孔子、诸葛亮、曹操等许多伟人的故事,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历史,总不能说就是“杜撰”出来的“假作品”。当然,选入的有些课文,如果其选材来源于某个历史事件,那么是不应当出现知识性错误的,编者对此会格外小心。
总之,教材不只是美文的汇集,选文需要考量教学点的设置、学段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文学价值、人文价值等多个方面要求,还要考虑社会接受的情况,要在众多维度中平衡、寻找到一篇比较合适的课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