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电影里有些镜头为什么是晃的,是不是刻意的?下面留学群小编来告诉你。
手持摄影是拉斯·冯·提尔发动的道格玛95宣言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旨在挑战主流电影的拍摄风格。
大多数人很少看纪录片,就算看也是一些精美的稳定的画面,但是基本都看过新闻,也都用过手机手持拍摄,导致当我们看到电影中晃动镜头,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从伍迪·艾伦的《丈夫与妻子》到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用了8年时间手持摄影“摇晃派”开始进入主流电影领域。
奥利弗·斯通、托尼·斯科特和迈克尔·曼这些导演使用电子游戏中快速跑动拍摄的方式,如《谍影重重》和《科洛佛档案》吸引着玩电子游戏长大的一代观众。
现在拍个伪纪录片、惊悚片或是动作片,如果没有用手持摄影,要么是摄影导演独具新意,要么就是脑残选错了摄影机没扛动~
电视剧电影里运用晃动的镜头是为什么?
手持摄影,摄影方法的一种,显然是刻意的。
摄影师不用三脚架而用手持摄影机、摄像机拍摄。是新闻摄影的主要持机方法。拍摄电影,为了表现纪实风格,也经常使用。
最早的使用手持摄影的人40年代美籍华人黄宗沾利用手持摄影机拍摄水中游泳、拳击等场面,由于角度多变,运动灵活。在当时影坛有一定的影响。
电影会给观众带来一定情绪上的影响,手持摄影却能够引起观众的生理反应。就是会感觉不舒服,从这点看,某些导演确实希望通过手持摄影产生的生理反应来实现电影的表达。
手持和肩扛拍摄电影在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中逐渐普及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提出电影需要到大街上,去记录普罗大众的真实生活。后来的新浪潮运动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这种拍摄纪录片使用的摄影机被导演们带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中。
后来《罗塞塔》《上帝之城》等欧美电影的影响下,手持摄影一度成为艺术电影拍摄的主流摄影方式,同时也被许多好莱坞大片使用,像《黑鹰坠落》和《拆弹部队》。
新世纪之后摄影便进入数字化时代,手持摄影也不再是主流。像斯坦尼康 鸡头原理的稳定器 陀螺仪等设备出现,手持摄影也稳定了。在中国,手持摄影已经极少被讨论。年轻导演往往多听取摄影师的意见选择画面风格。微电影刚火那几年,摄影基本都是手持风格,主要原因也是成本问题,设备太贵,最近几年,稳定的画面已然成为主流。因为画面稳定有些观众便认为技术决定了电影画面的未来。
手持摄影在影史上的讨论都是两极分化的。一些人认为手持摄影非常风格化,使用手持摄影才能够拍摄出艺术影片;一些人认为应该慎用手持摄影,因为手持摄影难以驾驭且不利于观影,所产生的电影美学也很有限。事实上以上两种观念都不正确。2013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将最佳摄影影片《和谐课程》摄影考究,镜头语言饱满,全片都使用固定机位拍摄,导演埃米尔·拜加津承认自己无法忍受眩晕和晃动镜头;再如今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电影《冬眠》,稳定的如照片般的摄影,让影片风格肃穆而冷静。
其实个人认为,就是一种表现形式罢了,电影的初衷是为了通过一个故事把导演想要表现的情绪表达给观众,导演的运用是什么样的,更多的基于一种喜好,见仁见智,怎么说都能够自圆其说。讨论电影更多的是讨论故事,比纠结一些摄影方法重要的多,电影所表现的情绪或者说是价值观导向胜于一切吧!
关于手持摄影,个人认为一些战争片科幻片悬念片如果加以运用会更出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