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那么多路,看过那么多书,一定有很多感慨和见解。留学群为您提供:《檀香刑》读后感作为参考,希望这篇读后感能帮助您找到更好的灵感。
《檀香刑》读后感
从阅读莫言先生的《红高粱家族》开始,到后来的《蛙》,再到近期阅读的《檀香刑》,我时常在想,为何莫言笔下会有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而山东高密县东北乡会成为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猛然间想起老人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刻的演讲题目:《讲故事的人》。的确,老人家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莫言总会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从自己的父母,当地传说中的英雄,这些来自于个体的人物,经过老先生巧妙的加工,让这些人物在瞬间升华,最终垒砌成为一个民族血性的脊梁。《檀香刑》亦不离此意。
莫言总说他有眼睛、鼻子、耳朵、身体来感受事物,把握生活。他的生活与记忆,就是这样一个个有声音、有气味、有颜色的画面。正由于此,他的眼里不断闪现出火车呼啸而过及猫腔如怨如诉的声音,便成就了这本向历史与传统致敬的小说——《檀香刑》。
《檀香刑》的故事起源于高密县东北乡农民孙丙带领全村农民参加义和团,抗击德国侵略者,拆卸德国修建的胶济铁路的传说。作者“为了适应广场化的,用耳朵的阅读,有意使用了戏剧化的叙事手段”,创造出流畅、浅显、夸张、华丽的叙事效果”,刻意吸收了“猫腔”这样一个民间传统艺术。于是,浓郁地方气息的这类喜剧韵文充斥全篇,在文中人物以各自视角诉说时都以猫腔为引子,内容进行提要,总领全章。此外,猫腔“唱腔悲凉,尤其是旦角的唱腔,简直就是受压迫妇女的泣血哭诉”,为全文奠定了凄凉与壮美的基调。
故事叙事看似杂乱无章,但莫言以孙眉娘、赵甲、小甲、钱丁四人的视角分别讲述故事。这一多视角转换的叙事手法是小说的一大特点,更是一大亮点。在小说中,作者在大部分叙述中并没有采取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而是以几个主要人物的叙述来一步步逼近事情背后的真相。小说以四人在孙丙抗德事件上各自主观视角差异性展开叙述,这体现在主观行为上,孙眉娘不择手段地救父,刽子手赵甲衷心于完成檀香刑这个自认为的伟业,小甲唯父是从,而县令钱丁则最为复杂。一方面深爱着眉娘,同时关爱东北乡的村民,内心深处并不想抓眉娘的父亲孙丙,而且还能为民请命,但同时又迫于上司的压力与对官位升迁的迷恋,不得不抓住孙丙。这二者矛盾始终在后者冲撞,一开始释放了孙丙,但之后却迫于朝廷与列强的压力,再次逮捕孙丙,并协助赵甲完成这一其自认为伟业的檀香刑。这样,几个人物的个性特征也由此凸现出来。孙眉娘热烈、坚定、执着,赵甲阴险、毒辣、狡诈,小甲懦弱无能,但最后舍己救父却体现了其孝的一面。对于县令钱丁而言,痴情、正直、爱民体现了其善良的一面,但另一面却是追名逐利,惟命是从,可见多方面的冲突,造成后者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最后他刺死孙丙,阻止檀香刑的阴谋。可算是其良心未泯灭,从利欲中复归。
孙丙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性情耿直好爽,才情卓越,猫腔技艺无与伦比,德国人高密县修建铁路。年轻时刻不务正业,迷恋青楼,列强入侵,害其家破人亡。一幕幕惨剧激起了孙丙的仇恨,忍无可忍的他,加入义和团,走上反抗的道路。带领村民抗击德国侵略者,拆毁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可谓英勇无畏,执着至死方休。但同时也充斥着其农民阶级不脱其局限的愚昧无知、食古不化。
小说将腐朽的清王朝与列强的惨绝人寰表现的淋漓精致,也凸显了专制权力作用于个体之上的历史机制,成功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生存的阴暗法则。将檀香刑的渲染表现的淋漓尽致,揭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最黑暗的一页,也暗示着腐败的清王朝的两面性——对内压迫百姓,对外惧怕列强侵略者。
《檀香刑》更深层次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层面,小说中的三位主要人物——赵甲、孙丙、钱丁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刑罚文化、民间文化和官场文化的“隐”性内涵。莫言用批判的眼光对此做了具体而生动的揭示。
清末民初那段血泪史让国人痛心不已,但国难当头,彰显英雄本色。不少民族进步人士纷纷主张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空前绝后,随之诞生了洋务派,维新派以自强。沉重的历史给世人以痛的领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自省,国家才能强大,民族才能进步,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世界不倒之林。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