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2010年中国出国留学的高中以下学历(包括高中)学生所占比例已达19.75%,其中大多数未满18周岁,还有不少是小学生。其实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送幼小的孩子出国,是重大的人生规划和巨大的风险投资。幼童留学是“镀金”还是“自毁”,是许多家长需要慎重考量的。但比起近年来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不合时宜并导致就业严峻、高考退考、退学等情况来看,家长们的选择应该说是不无道理的。
何况研究发现,年纪小的孩子较之世界观、价值观已初步成型的大孩子(高中生或大学生),其社会适应能力更强,更容易融入国外的学校和社区生活。出国读书除了有语言氛围外,在接受多元文化、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比较游刃有余。这一研究也为家长们送幼童出国推波助澜,期盼让孩子尽快融入世界,远离中国填鸭式、剥夺创造力和肢解灵魂的教育体制。
早在晚清时期,在洋务派主持下,清政府就先后资助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120名幼童的年龄多在10至16岁之间。后来,有50多人进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深造,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天佑即是其中一位。这批幼童的优势就在于接受西方教育较早,学得很快,归国后多成为各行业的佼佼者。 因此,出国留学低龄化,对于社会来说应该是利大于弊,它恰恰是全球化的一种体现。国外的教育环境,能够给中国学生张扬个性、学贯中西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学生更早适应全球化带来的变革是大有裨益的。反倒是这一波波汹涌的留学潮,给中国老旧的“苏联式”教育模式敲起了警钟:除了“召集天下英才而毁之”外,还能做点什么?如果当所有人都“过河”了,教育部门还在假装“摸石头”的话,那就离被淘汰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