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史地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广大史地教师看来,因材施教原则是很重要的,大家都知道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材料进行适当的教育。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因材施教的原则却又很难实施,如:大班制使得一个班的人数在50人以上,多的达到60人,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一次,每次一分钟,一节课都不够,客观上给教学中这一原则的体现造成了困难。由于这一客观因素,教师也就不再过多考虑因材施教的问题,久而久之,对如何判断学生的特点、层次也都不在乎了,反正有考试的分数可以代替一切。统一化的教学与评价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因材施教的原则首先应分析:如何“因材”的问题。

  (一)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又是及其复杂的。一般来说,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差异、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别差异、性格差异及认知类型差异等等。(因上文介绍过性格问题,这里省略)

  智力差异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来区分,但是,现在人们并不倾向于按智力测验编班,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因素并不仅仅是智力因素,而且,大多数教师与学生会单凭智力测验来判断学生的优劣,就会产生“标签效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们提出智力差异的问题,主要是提醒教师要注意学生智能的层次,并用发展的态度来看待智力差异。

  知识基础的差异是比较显著的个别差异指标,如:学习历史的学生地理知识基础比较差,导致一遇到有关地图的战争、通商路线、经济布局等内容,就会产生理解困难。又如,某一学生未能很好地理解“气候与人类的相互影响”这一知识点,那么当他学到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时,就可能会在解决气候问题上遇到障碍。因此,在教学开始前教师们常采用课前提问的方法了解前一段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过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有的教师却把提问变成教训学生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前十分紧张,而且,一般提问只能提问1-3个人,并以记忆的内容为主,这样就不能达到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水平,所以,应当用测试问卷或一组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国内在史地教学研究中对性别差异研究还是空白。一般来说,中学阶段男女学生在学业成就方面是存在一定差异的(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1987-1988),但是,差异并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在自我概念的比较中,男生比女生感知自己的能力更高,花费的努力更少[1]。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男生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略高于女生,女生更怕做有关空间想象的题目,这一因素可能会对史地学习的效果产生影响。教师可以注意多向女生提供锻炼空间想象能力的机会,改变这一差异。

  个体认知差异除了表现在认知能力方面,还表现在认知风格上。认知风格具有稳定性,对学生来说,若教师的认知风格与自己的相同,则会使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适应性倾向,且其成绩会更好(Valle et al,1986)。与教学关系最密切的认知类型是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慎思型与冲动型。场独立型的学生是指那些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不受场地或问题背景刺激变动影响的个体。反之,受场地或问题背景刺激变动影响的学生被称为场依存型的个体。有研究发现场独立性的学生成绩要好于场依存性的学生,他们在认知活动中,能够在分析认知任务背景的基础上,抽取恰当的变量并将它们合理地组织在一起,对问题作出解释。相反,场依存性的学生容易被刺激结构的知觉特征影响,不善于对背景中的具体因素进行分析组合(Ehri&Muzio, 1974)。在史地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中就有这种因素在起作用。慎思型是指对相对较难的问题反应较慢,但错误较少的一种认知习惯。而冲动型是指对问题反应较快,但错误较多的认知习惯。一般情况下,冲动型的认知方式妨碍对问题的顺利解决,当然,慎思型的学生也有遇事拖延的问题。教学时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因材”是“施教”的基础,了解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再来分析“教”的问题。

  (二)“施教”的问题

  在教学中如何解决个别差异的问题呢?首先,对于能力差异,人们曾采用能力分班的方法,单从知识教育的方面看,这种方法有利于教学,但是,因为这种方法常常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如:教师对前后班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期望,后段班级的学生会成为“差生”的代名词,而产生不良影响,([1]马庆霞、郭德俊:1996年第1期。) 可学生的发展却并不是教师可以单凭一时的成绩可以预见的,初一成绩较差的学生到了初三可能就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因此,能力分班的方法已逐步被淘汰。现在比较被人们认可的方法是班内的“学科能力分组教学”,及个别化、小组化教学与班级教学的综合形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每一个学生都报以真挚的热情,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不因为智力、个性、学业差异而歧视任何一个。此外,在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也应当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这将在后面的章节介绍。

  三、启发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种类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与品质为目的,而不是只传授书本知识。而传统教育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因此,启发性原则符合教学的根本宗旨,它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基本要求。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积极思考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健全自己的人格品质。史地教学的优点在于其知识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比较强,教师比较容易选取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启发学生思考。可是,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生动形象的知识有时并没有起到这个作用,学生被那些趣味性强的知识情节所吸引,教师却没能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来激起学生思考的热情,相反,学生上课一味追求不用思考的享受,教师讲得越精彩,学生的思维动力越底,这种课变成了欣赏课,虽然也有其特殊的作用,然而,一学期所有的课都这么上,学生的智能与个性的发展就会受影响。启发性原则要求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主动的思考相结合,促使学生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该原则又被称为启发创造原则,还强调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假设,不要被课本与教师的观点所束缚。同时,教师自己就应当做一个有热情、敢想象的教师,教学方法不可千篇一律,应创设教学新模式以适应“为创造而教”的宗旨。

分享

热门关注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易错知识点总结